"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能 Hal 9000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大概對機器人疑似殺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而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克拉克就寫過類似情節。人工智能Hal為了完成和宇航員截然不同的探索任務,並且避免被宇航員切斷自己的電源,便以各種方式接連殺了4位宇航員。而克拉克預見的這種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霍金等科學家的支持。

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遊》中,他還提到了主人公在2010年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果然在近30年後,2011年9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與克拉克所寫的只相差1年。

目前,他預言過的可視電話、平板電腦、指紋密碼、智能汽車、3D電影、物聯網、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等等,這些統統都已經實現。

他還預言人類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2023年克隆恐龍,地球人與外星生命體將在2030年相遇……

那這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說家在科學界的大貢獻

阿瑟·克拉克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說家,在科學界,他可是有著眾多的硬核粉絲。

NASA的火箭工程師們開會,開著開著突然發現,大家都是讀著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走上了勵志造火箭的道路。

在他寫了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之後,NASA就因此關注並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波羅11號的船員也為他發表賀詞,說他激發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讓數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

克拉克在創作當中,還特別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地球要玩完,我們怎麼辦?

劉慈欣曾表示過:“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大劉這樣說肯定是一種自謙,不過從二者作品的氣質上看,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承接關係。

阿瑟·克拉克寫過“地球末日”系列三部曲,是三部獨立成篇的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能 Hal 9000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大概對機器人疑似殺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而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克拉克就寫過類似情節。人工智能Hal為了完成和宇航員截然不同的探索任務,並且避免被宇航員切斷自己的電源,便以各種方式接連殺了4位宇航員。而克拉克預見的這種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霍金等科學家的支持。

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遊》中,他還提到了主人公在2010年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果然在近30年後,2011年9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與克拉克所寫的只相差1年。

目前,他預言過的可視電話、平板電腦、指紋密碼、智能汽車、3D電影、物聯網、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等等,這些統統都已經實現。

他還預言人類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2023年克隆恐龍,地球人與外星生命體將在2030年相遇……

那這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說家在科學界的大貢獻

阿瑟·克拉克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說家,在科學界,他可是有著眾多的硬核粉絲。

NASA的火箭工程師們開會,開著開著突然發現,大家都是讀著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走上了勵志造火箭的道路。

在他寫了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之後,NASA就因此關注並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波羅11號的船員也為他發表賀詞,說他激發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讓數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

克拉克在創作當中,還特別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地球要玩完,我們怎麼辦?

劉慈欣曾表示過:“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大劉這樣說肯定是一種自謙,不過從二者作品的氣質上看,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承接關係。

阿瑟·克拉克寫過“地球末日”系列三部曲,是三部獨立成篇的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某種意義上這本小說可以算作《流浪地球》的精神祖師,真正的硬核科幻巔峰。

《遙遠地球之歌》小說的梗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跟《流浪地球》一樣,都是講述了人類在地球面臨毀滅危機之後,繼續在宇宙裡求生的故事。只不過求生的方式不大相同,如果較真的話,本書裡提供的解決方案更科學可信。

核心設定與《流浪地球》一樣,或者說後者與前者一樣,因為這本書要比《流浪地球》寫作時間早半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太陽將在1600年以後劇烈膨脹,從而會摧毀地球。

咋辦?

“流浪地球”計劃顯然不靠譜,我們之前說過,從科學上來講,地球就像是一個脆弱的雞蛋,不可能承受住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否則會先自我爆炸。所以這個計劃肯定被否決。那怎麼做才能讓人類繼續存活下去?

小說給的方案,是“星際播種計劃”,即把人類從K策略物種,變成一個R策略物種。

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是K策略物種 or R策略物種?

這是一個生態學概念。人類是典型的K策略物種,不追求生育後代的數量,而追求單個個體的成活率和壽命。

而像魚或者細菌就是R策略物種,一次性產卵成百上千萬,不追求單個後代成活率,只追求追求種群整體存活量。

如果把人類變成R策略物種,就相當於讓人的生殖方式向魚一樣,通過高科技手段讓精子和卵子海量結合,然後用飛船把胚胎送往所有可能適合生命的星球上,那麼人類就還有繼續存活的可能。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能 Hal 9000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大概對機器人疑似殺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而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克拉克就寫過類似情節。人工智能Hal為了完成和宇航員截然不同的探索任務,並且避免被宇航員切斷自己的電源,便以各種方式接連殺了4位宇航員。而克拉克預見的這種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霍金等科學家的支持。

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遊》中,他還提到了主人公在2010年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果然在近30年後,2011年9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與克拉克所寫的只相差1年。

目前,他預言過的可視電話、平板電腦、指紋密碼、智能汽車、3D電影、物聯網、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等等,這些統統都已經實現。

他還預言人類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2023年克隆恐龍,地球人與外星生命體將在2030年相遇……

那這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說家在科學界的大貢獻

阿瑟·克拉克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說家,在科學界,他可是有著眾多的硬核粉絲。

NASA的火箭工程師們開會,開著開著突然發現,大家都是讀著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走上了勵志造火箭的道路。

在他寫了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之後,NASA就因此關注並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波羅11號的船員也為他發表賀詞,說他激發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讓數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

克拉克在創作當中,還特別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地球要玩完,我們怎麼辦?

劉慈欣曾表示過:“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大劉這樣說肯定是一種自謙,不過從二者作品的氣質上看,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承接關係。

阿瑟·克拉克寫過“地球末日”系列三部曲,是三部獨立成篇的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某種意義上這本小說可以算作《流浪地球》的精神祖師,真正的硬核科幻巔峰。

《遙遠地球之歌》小說的梗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跟《流浪地球》一樣,都是講述了人類在地球面臨毀滅危機之後,繼續在宇宙裡求生的故事。只不過求生的方式不大相同,如果較真的話,本書裡提供的解決方案更科學可信。

核心設定與《流浪地球》一樣,或者說後者與前者一樣,因為這本書要比《流浪地球》寫作時間早半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太陽將在1600年以後劇烈膨脹,從而會摧毀地球。

咋辦?

“流浪地球”計劃顯然不靠譜,我們之前說過,從科學上來講,地球就像是一個脆弱的雞蛋,不可能承受住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否則會先自我爆炸。所以這個計劃肯定被否決。那怎麼做才能讓人類繼續存活下去?

小說給的方案,是“星際播種計劃”,即把人類從K策略物種,變成一個R策略物種。

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是K策略物種 or R策略物種?

這是一個生態學概念。人類是典型的K策略物種,不追求生育後代的數量,而追求單個個體的成活率和壽命。

而像魚或者細菌就是R策略物種,一次性產卵成百上千萬,不追求單個後代成活率,只追求追求種群整體存活量。

如果把人類變成R策略物種,就相當於讓人的生殖方式向魚一樣,通過高科技手段讓精子和卵子海量結合,然後用飛船把胚胎送往所有可能適合生命的星球上,那麼人類就還有繼續存活的可能。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宇宙雖大,但人類精子和卵子的數量也是相當多的,最終哪怕只有一對胚胎在遙遠的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上繁衍成功,那他們就會成為新的亞當與夏娃,人類文明就可以生生不息。

當發現一顆行星,適合人類生活,那飛船上的電腦就會馬上控制飛船自動降落,然後先解凍一部分人類胚胎。飛船上的電腦還會給他們教育和保護,告訴他們你的任務是什麼。

28世紀,“星際播種計劃”終於成功了,地球終於收到了一個人類自己發回來的信號。那兒的人類的胚胎在電腦的教育下長大成人了,向地球總部發來了電波。人類一下子有希望了!不久,更多的好消息傳回來,人類在很多行星都活下來了。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能 Hal 9000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大概對機器人疑似殺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而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克拉克就寫過類似情節。人工智能Hal為了完成和宇航員截然不同的探索任務,並且避免被宇航員切斷自己的電源,便以各種方式接連殺了4位宇航員。而克拉克預見的這種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霍金等科學家的支持。

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遊》中,他還提到了主人公在2010年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果然在近30年後,2011年9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與克拉克所寫的只相差1年。

目前,他預言過的可視電話、平板電腦、指紋密碼、智能汽車、3D電影、物聯網、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等等,這些統統都已經實現。

他還預言人類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2023年克隆恐龍,地球人與外星生命體將在2030年相遇……

那這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說家在科學界的大貢獻

阿瑟·克拉克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說家,在科學界,他可是有著眾多的硬核粉絲。

NASA的火箭工程師們開會,開著開著突然發現,大家都是讀著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走上了勵志造火箭的道路。

在他寫了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之後,NASA就因此關注並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波羅11號的船員也為他發表賀詞,說他激發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讓數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

克拉克在創作當中,還特別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地球要玩完,我們怎麼辦?

劉慈欣曾表示過:“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大劉這樣說肯定是一種自謙,不過從二者作品的氣質上看,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承接關係。

阿瑟·克拉克寫過“地球末日”系列三部曲,是三部獨立成篇的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某種意義上這本小說可以算作《流浪地球》的精神祖師,真正的硬核科幻巔峰。

《遙遠地球之歌》小說的梗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跟《流浪地球》一樣,都是講述了人類在地球面臨毀滅危機之後,繼續在宇宙裡求生的故事。只不過求生的方式不大相同,如果較真的話,本書裡提供的解決方案更科學可信。

核心設定與《流浪地球》一樣,或者說後者與前者一樣,因為這本書要比《流浪地球》寫作時間早半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太陽將在1600年以後劇烈膨脹,從而會摧毀地球。

咋辦?

“流浪地球”計劃顯然不靠譜,我們之前說過,從科學上來講,地球就像是一個脆弱的雞蛋,不可能承受住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否則會先自我爆炸。所以這個計劃肯定被否決。那怎麼做才能讓人類繼續存活下去?

小說給的方案,是“星際播種計劃”,即把人類從K策略物種,變成一個R策略物種。

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是K策略物種 or R策略物種?

這是一個生態學概念。人類是典型的K策略物種,不追求生育後代的數量,而追求單個個體的成活率和壽命。

而像魚或者細菌就是R策略物種,一次性產卵成百上千萬,不追求單個後代成活率,只追求追求種群整體存活量。

如果把人類變成R策略物種,就相當於讓人的生殖方式向魚一樣,通過高科技手段讓精子和卵子海量結合,然後用飛船把胚胎送往所有可能適合生命的星球上,那麼人類就還有繼續存活的可能。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宇宙雖大,但人類精子和卵子的數量也是相當多的,最終哪怕只有一對胚胎在遙遠的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上繁衍成功,那他們就會成為新的亞當與夏娃,人類文明就可以生生不息。

當發現一顆行星,適合人類生活,那飛船上的電腦就會馬上控制飛船自動降落,然後先解凍一部分人類胚胎。飛船上的電腦還會給他們教育和保護,告訴他們你的任務是什麼。

28世紀,“星際播種計劃”終於成功了,地球終於收到了一個人類自己發回來的信號。那兒的人類的胚胎在電腦的教育下長大成人了,向地球總部發來了電波。人類一下子有希望了!不久,更多的好消息傳回來,人類在很多行星都活下來了。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這些人類,紛紛展現出勇氣和頑強,在嚴寒、酷熱、甚至外星生物的威脅下,用不同的方式適應了自然,種群開始穩步增加。

人類這個K策略物種,用了R策略自救成功。

這些描述讓人不禁聯想,在許多年前,人類生命會不會也是外星生命在地球上播下的一顆種子呢?


小說裡寫了一顆離地球50光年的叫薩拉薩的行星,這顆行星上的人類,是3109年由胚胎飛船送過來的。薩拉薩行星地表只有兩個小島,剩下的全是水。

這裡的胚胎長大成人之後,發展出了種群部落,但地理條件所限,幾乎不能發展農業,也幾乎沒有礦產。所以在長達700年的時間裡,薩拉薩人的科技是一個倒退的過程,從地球帶來的電腦也壞了,機器人也生鏽了,科技也都忘光了,最後薩拉薩人就靠在海洋裡打魚勉強過日子,變成了一群外星漁夫。

公元3864年的一天,薩拉薩行星上,突然降落了一艘飛船。飛船上走下來的人,竟然是純種地球人。原來,太陽最後真的在3620年開始劇烈膨脹,地球馬上就要毀滅了。當時地球上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很高了,有能力把地球上的人全部搬家,最後人類就各奔東西,坐著很多飛船,到宇宙的各個行星去生活了。而這艘是到薩拉薩行星來補充水資源的。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能 Hal 9000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大概對機器人疑似殺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而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克拉克就寫過類似情節。人工智能Hal為了完成和宇航員截然不同的探索任務,並且避免被宇航員切斷自己的電源,便以各種方式接連殺了4位宇航員。而克拉克預見的這種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霍金等科學家的支持。

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遊》中,他還提到了主人公在2010年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果然在近30年後,2011年9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與克拉克所寫的只相差1年。

目前,他預言過的可視電話、平板電腦、指紋密碼、智能汽車、3D電影、物聯網、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等等,這些統統都已經實現。

他還預言人類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2023年克隆恐龍,地球人與外星生命體將在2030年相遇……

那這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說家在科學界的大貢獻

阿瑟·克拉克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說家,在科學界,他可是有著眾多的硬核粉絲。

NASA的火箭工程師們開會,開著開著突然發現,大家都是讀著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走上了勵志造火箭的道路。

在他寫了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之後,NASA就因此關注並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波羅11號的船員也為他發表賀詞,說他激發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讓數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

克拉克在創作當中,還特別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地球要玩完,我們怎麼辦?

劉慈欣曾表示過:“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大劉這樣說肯定是一種自謙,不過從二者作品的氣質上看,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承接關係。

阿瑟·克拉克寫過“地球末日”系列三部曲,是三部獨立成篇的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某種意義上這本小說可以算作《流浪地球》的精神祖師,真正的硬核科幻巔峰。

《遙遠地球之歌》小說的梗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跟《流浪地球》一樣,都是講述了人類在地球面臨毀滅危機之後,繼續在宇宙裡求生的故事。只不過求生的方式不大相同,如果較真的話,本書裡提供的解決方案更科學可信。

核心設定與《流浪地球》一樣,或者說後者與前者一樣,因為這本書要比《流浪地球》寫作時間早半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太陽將在1600年以後劇烈膨脹,從而會摧毀地球。

咋辦?

“流浪地球”計劃顯然不靠譜,我們之前說過,從科學上來講,地球就像是一個脆弱的雞蛋,不可能承受住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否則會先自我爆炸。所以這個計劃肯定被否決。那怎麼做才能讓人類繼續存活下去?

小說給的方案,是“星際播種計劃”,即把人類從K策略物種,變成一個R策略物種。

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是K策略物種 or R策略物種?

這是一個生態學概念。人類是典型的K策略物種,不追求生育後代的數量,而追求單個個體的成活率和壽命。

而像魚或者細菌就是R策略物種,一次性產卵成百上千萬,不追求單個後代成活率,只追求追求種群整體存活量。

如果把人類變成R策略物種,就相當於讓人的生殖方式向魚一樣,通過高科技手段讓精子和卵子海量結合,然後用飛船把胚胎送往所有可能適合生命的星球上,那麼人類就還有繼續存活的可能。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宇宙雖大,但人類精子和卵子的數量也是相當多的,最終哪怕只有一對胚胎在遙遠的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上繁衍成功,那他們就會成為新的亞當與夏娃,人類文明就可以生生不息。

當發現一顆行星,適合人類生活,那飛船上的電腦就會馬上控制飛船自動降落,然後先解凍一部分人類胚胎。飛船上的電腦還會給他們教育和保護,告訴他們你的任務是什麼。

28世紀,“星際播種計劃”終於成功了,地球終於收到了一個人類自己發回來的信號。那兒的人類的胚胎在電腦的教育下長大成人了,向地球總部發來了電波。人類一下子有希望了!不久,更多的好消息傳回來,人類在很多行星都活下來了。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這些人類,紛紛展現出勇氣和頑強,在嚴寒、酷熱、甚至外星生物的威脅下,用不同的方式適應了自然,種群開始穩步增加。

人類這個K策略物種,用了R策略自救成功。

這些描述讓人不禁聯想,在許多年前,人類生命會不會也是外星生命在地球上播下的一顆種子呢?


小說裡寫了一顆離地球50光年的叫薩拉薩的行星,這顆行星上的人類,是3109年由胚胎飛船送過來的。薩拉薩行星地表只有兩個小島,剩下的全是水。

這裡的胚胎長大成人之後,發展出了種群部落,但地理條件所限,幾乎不能發展農業,也幾乎沒有礦產。所以在長達700年的時間裡,薩拉薩人的科技是一個倒退的過程,從地球帶來的電腦也壞了,機器人也生鏽了,科技也都忘光了,最後薩拉薩人就靠在海洋裡打魚勉強過日子,變成了一群外星漁夫。

公元3864年的一天,薩拉薩行星上,突然降落了一艘飛船。飛船上走下來的人,竟然是純種地球人。原來,太陽最後真的在3620年開始劇烈膨脹,地球馬上就要毀滅了。當時地球上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很高了,有能力把地球上的人全部搬家,最後人類就各奔東西,坐著很多飛船,到宇宙的各個行星去生活了。而這艘是到薩拉薩行星來補充水資源的。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小說裡寫,在身體上,薩拉薩人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身長腿短,手大腳大,因為這種身材特別適合游泳。這符合進化論,因為環境的變化,會選擇出適合環境的基因變異,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要比游泳冠軍菲爾普斯還要厲害,才能更好地生存。

我們再看純種地球人,因為他們常年留在飛船上,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把自己泡在水裡。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進化出任何和水有關的器官,而且根本不用幹體力活,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瘦,皮膚越來越白。然後一代代選擇下去,最後變成又瘦又弱的人類。

所以,只要人類在不同的環境裡繼續分道揚鑣,我們早晚會變成完全不同的生物,差異能大到像螞蟻和大象那麼大。

星際人類也會形成新的文化,我們來看看小說裡的愛情故事,真是很顛覆三觀呢。

薩拉薩星球上的性與愛,非常開放,在這裡各種你能想象到的自由,甚至3人組,全都是家常便飯。

小說的男主就是一個人類的副艦長,然後一個薩拉薩的美女就愛上他了,這美女本來還有一個薩拉薩老公,但她依然和男主生了一個孩子,然後她老公不但不吃醋,還和自己的情敵成為了朋友。

那作者為什麼這麼寫,是不是譁眾取寵呢?

不是的。

其實背後有嚴格的推理支撐。

這些薩拉薩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他們的大腦裡就沒有裝任何所謂的傳統觀念。人類的道德,一夫一妻制什麼的,在他們看來都很奇怪。作為R策略物種,重要的不是什麼道德,而是物種的繁衍。

這就好比,假如現在地球再來一次冰河期,99.9%的人都會被凍死,只有0.1%的人具備抗凍基因,那人類該怎麼辦?

當然是拼命把這寶貴的抗凍基因傳下去啊!

"

《流浪地球》引起的爆款效應還在持續,研習君看到有不少人問到:如果“流浪地球”計劃不科學,那假如人類真的面對毀滅級災難,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有人想過了,這個人就是神一樣的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硬科幻的代表作家,獲過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是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也是劉慈欣的偶像。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我們先簡單介紹下大神的生平

阿瑟克拉克是個早慧的科學少年,從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誌,還曾利用自制的望遠鏡繪製過月球地表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負責操作進場雷達,而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是以此為背景。

1947年之後,克拉克又擔任過英國星際協會主席和《科學文摘》的助理編輯,期間撰寫了短篇科幻小說《前哨》參加BBC競賽,可惜的是並沒有獲獎。

直到1952年,35歲的克拉克才成為全職作家,開始全身心投入科幻創作。

科幻小說都成真?

阿瑟·克拉克被稱作20世紀用科幻預言未來最成功的小說家,如今他著作中的不少預言已經被實現了。

在《地球外的轉播》中,他就提出了地球同步衛星的構想,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而現在,全球同步衛星的軌道就叫做“克拉克軌道”,可以說你打的每一個電話、發的每一條微信,都少不了阿瑟·克拉克的功勞。

1968年,他完成了著名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BBC競賽中未獲獎的小說《前哨》,其實就是這部小說的基礎架構。在書中,他預言我們會在1969年登上月球。果然,在一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了那一腳。克拉克還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邀請為嘉賓,對登月進行了全程解說。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人工智能 Hal 9000

看過《流浪地球》的朋友,大概對機器人疑似殺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而早在《2001太空漫遊》中,克拉克就寫過類似情節。人工智能Hal為了完成和宇航員截然不同的探索任務,並且避免被宇航員切斷自己的電源,便以各種方式接連殺了4位宇航員。而克拉克預見的這種人工智能的潛在危害,也得到了霍金等科學家的支持。

在1982年出版的《2010太空漫遊》中,他還提到了主人公在2010年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果然在近30年後,2011年9月我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與克拉克所寫的只相差1年。

目前,他預言過的可視電話、平板電腦、指紋密碼、智能汽車、3D電影、物聯網、聊天軟件和搜索引擎等等,這些統統都已經實現。

他還預言人類將在2021年登陸火星,2023年克隆恐龍,地球人與外星生命體將在2030年相遇……

那這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小說家在科學界的大貢獻

阿瑟·克拉克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小說家,在科學界,他可是有著眾多的硬核粉絲。

NASA的火箭工程師們開會,開著開著突然發現,大家都是讀著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走上了勵志造火箭的道路。

在他寫了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之後,NASA就因此關注並開始了相關領域的研究。

阿波羅11號的船員也為他發表賀詞,說他激發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讓數百萬人走上科學的道路。

克拉克在創作當中,還特別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地球要玩完,我們怎麼辦?

劉慈欣曾表示過:“我所有的一切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大劉這樣說肯定是一種自謙,不過從二者作品的氣質上看,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承接關係。

阿瑟·克拉克寫過“地球末日”系列三部曲,是三部獨立成篇的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其中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某種意義上這本小說可以算作《流浪地球》的精神祖師,真正的硬核科幻巔峰。

《遙遠地球之歌》小說的梗概,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跟《流浪地球》一樣,都是講述了人類在地球面臨毀滅危機之後,繼續在宇宙裡求生的故事。只不過求生的方式不大相同,如果較真的話,本書裡提供的解決方案更科學可信。

核心設定與《流浪地球》一樣,或者說後者與前者一樣,因為這本書要比《流浪地球》寫作時間早半個世紀。

科學家發現,太陽將在1600年以後劇烈膨脹,從而會摧毀地球。

咋辦?

“流浪地球”計劃顯然不靠譜,我們之前說過,從科學上來講,地球就像是一個脆弱的雞蛋,不可能承受住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否則會先自我爆炸。所以這個計劃肯定被否決。那怎麼做才能讓人類繼續存活下去?

小說給的方案,是“星際播種計劃”,即把人類從K策略物種,變成一個R策略物種。

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是K策略物種 or R策略物種?

這是一個生態學概念。人類是典型的K策略物種,不追求生育後代的數量,而追求單個個體的成活率和壽命。

而像魚或者細菌就是R策略物種,一次性產卵成百上千萬,不追求單個後代成活率,只追求追求種群整體存活量。

如果把人類變成R策略物種,就相當於讓人的生殖方式向魚一樣,通過高科技手段讓精子和卵子海量結合,然後用飛船把胚胎送往所有可能適合生命的星球上,那麼人類就還有繼續存活的可能。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宇宙雖大,但人類精子和卵子的數量也是相當多的,最終哪怕只有一對胚胎在遙遠的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上繁衍成功,那他們就會成為新的亞當與夏娃,人類文明就可以生生不息。

當發現一顆行星,適合人類生活,那飛船上的電腦就會馬上控制飛船自動降落,然後先解凍一部分人類胚胎。飛船上的電腦還會給他們教育和保護,告訴他們你的任務是什麼。

28世紀,“星際播種計劃”終於成功了,地球終於收到了一個人類自己發回來的信號。那兒的人類的胚胎在電腦的教育下長大成人了,向地球總部發來了電波。人類一下子有希望了!不久,更多的好消息傳回來,人類在很多行星都活下來了。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這些人類,紛紛展現出勇氣和頑強,在嚴寒、酷熱、甚至外星生物的威脅下,用不同的方式適應了自然,種群開始穩步增加。

人類這個K策略物種,用了R策略自救成功。

這些描述讓人不禁聯想,在許多年前,人類生命會不會也是外星生命在地球上播下的一顆種子呢?


小說裡寫了一顆離地球50光年的叫薩拉薩的行星,這顆行星上的人類,是3109年由胚胎飛船送過來的。薩拉薩行星地表只有兩個小島,剩下的全是水。

這裡的胚胎長大成人之後,發展出了種群部落,但地理條件所限,幾乎不能發展農業,也幾乎沒有礦產。所以在長達700年的時間裡,薩拉薩人的科技是一個倒退的過程,從地球帶來的電腦也壞了,機器人也生鏽了,科技也都忘光了,最後薩拉薩人就靠在海洋裡打魚勉強過日子,變成了一群外星漁夫。

公元3864年的一天,薩拉薩行星上,突然降落了一艘飛船。飛船上走下來的人,竟然是純種地球人。原來,太陽最後真的在3620年開始劇烈膨脹,地球馬上就要毀滅了。當時地球上人類的科技水平已經很高了,有能力把地球上的人全部搬家,最後人類就各奔東西,坐著很多飛船,到宇宙的各個行星去生活了。而這艘是到薩拉薩行星來補充水資源的。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小說裡寫,在身體上,薩拉薩人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身長腿短,手大腳大,因為這種身材特別適合游泳。這符合進化論,因為環境的變化,會選擇出適合環境的基因變異,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要比游泳冠軍菲爾普斯還要厲害,才能更好地生存。

我們再看純種地球人,因為他們常年留在飛船上,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把自己泡在水裡。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進化出任何和水有關的器官,而且根本不用幹體力活,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瘦,皮膚越來越白。然後一代代選擇下去,最後變成又瘦又弱的人類。

所以,只要人類在不同的環境裡繼續分道揚鑣,我們早晚會變成完全不同的生物,差異能大到像螞蟻和大象那麼大。

星際人類也會形成新的文化,我們來看看小說裡的愛情故事,真是很顛覆三觀呢。

薩拉薩星球上的性與愛,非常開放,在這裡各種你能想象到的自由,甚至3人組,全都是家常便飯。

小說的男主就是一個人類的副艦長,然後一個薩拉薩的美女就愛上他了,這美女本來還有一個薩拉薩老公,但她依然和男主生了一個孩子,然後她老公不但不吃醋,還和自己的情敵成為了朋友。

那作者為什麼這麼寫,是不是譁眾取寵呢?

不是的。

其實背後有嚴格的推理支撐。

這些薩拉薩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他們的大腦裡就沒有裝任何所謂的傳統觀念。人類的道德,一夫一妻制什麼的,在他們看來都很奇怪。作為R策略物種,重要的不是什麼道德,而是物種的繁衍。

這就好比,假如現在地球再來一次冰河期,99.9%的人都會被凍死,只有0.1%的人具備抗凍基因,那人類該怎麼辦?

當然是拼命把這寶貴的抗凍基因傳下去啊!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我的作品是對阿瑟·克拉克最拙劣的模仿

無論男人女人,都要努力和具備這種基因的異性交配生孩子,這才是最大的善。那時候假如你明明有這種抗凍基因,但你說,我是一個講道德的人,我不跟任何人交配,我只和不能生育的妻子睡覺。拜託,那你就是讓人類滅種的大惡人好吧!

所以,小說給出了一個可能讓人感到沒節操的結論:一旦人類開始了向星際殖民這條路,不同派系的人類外貌就會不一樣,道德文化也不一樣。怎麼樣,想想是不是很刺激?

硬核科幻的啟示

科幻小說是一個高認知的文學品類,因為它正是誕生於科學原理的合理外推。但是隨著科幻題材向大眾化靠攏,漸漸有越來越多的作家發現外圍讀者其實並不那麼在意科學性,他們更在意的是故事性,所以作家們也就不再嚴格遵循科學思維了。如果你的設想非常牛逼,以至於哪怕在某些方面嚴重違背科學,依然可以吸引讀者。這就是近些年科幻奇幻大融合趨勢的根源。

但是對於科幻的核心讀者群來說,他們依然會較真於每個設定的科學合理性,因為他們從科幻中得到,是一種高級思想實驗。這也就是《遙遠地球之歌》們存在的意義。

如果你相信人類會越來越聰明,那我相信你和研習君一樣,會相信硬核科幻讀者群會越來越多。

當然,這裡的硬核不僅指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也包含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

比如這部小說中,在薩拉薩星球發現更低級的蠍文明時,薩拉薩地球人和純種地球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從而引發人們的思考:當高級生命遇到初級生命時,應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是像薩拉薩人一樣覺得可以和平共處,還是像純種地球人一樣,認為萬年後遲早會有一場爭奪生存的戰爭?

點擊屏幕右上【關注】按鈕,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