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劉邦 史記 高明 沛縣 歷史 阮籍 農業 曾仕強留聲機 2019-04-11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如果有人告訴你,開創一個朝代的皇帝,以前卻是一個流氓。是不是感到很尷尬?沒錯,這個人就是開創大漢基業400年的漢高祖——劉邦。


劉邦是個“流氓皇帝”,很多人都應有所耳聞。《史記》記載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意思是說,不愛幹農活,遊手好閒。這種人,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身為農民,不務正業,一般人看來,就是一個十足的“混子”。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接下來在劉邦傳奇的一生中,他更是做了很多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瞠目結舌的事。人們在心裡不禁驚呼:“他根本不是什麼小混子,他就是一個大流氓。”

但不論你怎麼說,他都從一個“流氓”,讓人眼睜睜看著成了一代帝王。難怪魏晉名士阮籍在登臨楚漢古戰場時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在,我們應該重新撥開歷史的迷霧,從事情的原點和本質出發,來分析他的“流氓”行徑,到底是本性使然?還是他“流氓”的套路?這其中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01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生於沛縣中陽裡村一個貧民家庭。因為《史記》上說劉邦“不事生產”,很多人就認為他遊手好閒,是個小混混,其實細細推敲,是有點牽強,以偏概全的。

首先我們的思緒應當回到那個秦朝暴政,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兵荒馬亂的年代。社會治安可想而知,必然亂做一團。

那時的鄉村,不像現在有完善迅速的報警機制。村裡的治安,大都由德高望重的宗族家長,率領全村青壯年男丁,自發維護。

而每家每戶的男丁,也都為了各自家裡的安危,在村裡或社會上結交一幫要好的朋友,一旦家裡有事,就可以互相幫助照應。這個過程中,往往都會以結拜為異姓兄弟的方式,確立友誼關係。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因此,我們會發現劉邦身邊的功臣,相當一部分都是他的發小或者十里八村之外的兄弟。

在那個不流行打工的年代,村裡有一幫結拜的好兄弟,自然經常會聚在一起喝喝小酒打發一下“青壯”時光。這樣“好酒”的行為,只不過是那時鄉野村夫,男人們一種無聊的娛樂活動。

劉邦當時被人稱之為“美鬚髯”,而且“喜施、意豁”,口才也很好。這樣的人往往喜愛交友,人緣也會特別好。人際關係廣了,喝酒的場子就會多。

再說,劉邦具有高超的識人、駑人的技巧,在“人場”裡自然也如魚得水,具有相當高的自信和威望。

因此,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與其說劉邦“不事生產”,不如說劉邦熱衷於各方交友,匯聚人心,更善於做思想政治方面的事。不是他懶,而是他的心不在平淡的農事上,那根本不是他的天地。

所以,那時他身邊的人,大多數不懂他的心思和抱負,認為他就一個莊稼漢,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罷了。

《史記》還有記載說:“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什麼意思?也就是劉邦常常去酒家喝酒,也不給錢,只打白條,到了年底結算的時候,店家往往將劉邦賒的賬給一筆劃掉。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從表面上看劉邦是在吃“霸王餐”,其實不然。我們忽視了當時劉邦的為人和社會背景。

劉邦“意豁,喜施”,就是說他是一個心胸豁達大度,喜好施捨的人。一個人的內心是什麼樣,他看到的世界也將是什麼樣。

在劉邦眼裡,幾頓酒錢其實算不了什麼,更重要的是交情。當時危機複雜的社會環境,一個酒館要想正常的做生意,沒有當地一幫人支持和照應,遇到一些突發狀況,是很難自保的。

所以,酒館敢賒劉邦一年的酒錢,並在最後又一筆勾消,正說明劉邦和他的一幫兄弟平時對酒館有很大的幫助,或許是介紹客戶,或許是打抱不平。

也許,當年資料的傳述者,經常看到劉邦賒酒,年底清帳,再想想劉邦平日“不事生產”,就認為劉邦是賒酒賴賬。

最終一傳十,十傳百,後面的人,也不知真假,就以訛傳訛了。只是不曉得這背後複雜的人情交義,知其一不知其二罷了。


02

劉邦吃酒賒賬不用付錢,就已經讓人匪夷所思了,他還不花一分一毫的“分子錢”,竟成了富豪宴席的座上賓。又雙叒成了別人的快婿,取了如花似玉的嬌娘子。就這樣的美事也被這個“流氓”給攤上了。

有一年,有個叫呂公的富豪,因躲避仇人,舉家搬遷到鄉下。

初來乍到的呂公,自然要擺一場酒席,結識一下當地的名流賢達。

當劉邦看到有富豪來到鄉下,正熱熱鬧鬧大宴賓客,中國人“看熱鬧不怕事大”的毛病劉邦也有,他就想湊個熱鬧,看看這富豪到底是什麼來頭,有機會也可以結交一下。

古時吃飯是有講究的,呂公定下了規矩:“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劉邦當然窮得叮噹響,他沒有錢,但他有膽量。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當賓客帶著賀禮紅包,進入廳院之後,家丁們會高喊賓客的禮金數目,以示尊貴卑賤,主家也好及時安排客人進入相應的宴席區。

劉邦一芥草民,哪裡知道這麼多規矩禮節,自然也不會帶什麼賀禮紅包。

當輪到劉邦進入的時候,家丁請示他要報多少禮金?他先是一驚,心裡又馬上想到:

“錢報多了也是沒錢,報少了也是沒錢,不如報多一點,還有可能贏得富豪的關注。大不了被人請出去。再說他一大戶人家,新來乍到,吃他一頓飯應該也不會太計較。我劉邦也是大度之人,吃了你一頓飯,一定會為你出份力,我還有一幫兄弟呢。”

接下來就聽見家丁大聲喊道:“劉季,一萬錢!”。

這一聲喊的不要緊,四座皆驚,連呂老富翁也兩眼發光,心想這是何方貴人?趕緊趨步相迎。

呂公看著眼前的劉邦,身軀偉岸,氣宇不凡,又面帶吉相。再加劉邦這般豪氣,不由心生歡喜。原來,據說這呂老太公精通識人看相。

從一個人的面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吉凶,到底算不算迷信?這個很難說。有一種說法是——“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以平時“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於面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固定的“相”。

席間,呂公和劉邦相談甚歡,呂公更加認定劉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就乾脆許諾把自己的女兒呂雉許配給劉邦。事實證明,呂老太公的眼力太厲害了,自己的女兒最終成了大漢王朝的第一任皇后。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劉邦非同一般的膽識和臨危不亂、心思敏捷的心性。可以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膽識和智慧缺一不可。

現實中有很多人,要麼前怕狼後怕虎,優柔寡斷;要麼魯莽冒進,缺少才智;前路坎坷,都難以成事。


03

《史記》記載:“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孝惠、魯元為劉邦一雙兒女),滕公(夏侯嬰)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很多人聽說這件事後,不知在心裡痛罵了劉邦多少遍,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劉邦為了逃避楚騎追擊,讓馬車減輕重量跑得更快,竟把一雙兒女推下車去,不管其死活。這還是人做的事嗎?劉邦比流氓還流氓。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也許我們應該從其他角度來分析。

當時,楚漢之爭已經全面展開,未來不久的天下,要麼歸楚要麼歸漢。劉邦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他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

成千上萬漢家軍的安危,為自己賣命眾兄弟們的前程,和心中那個一統天下的宏願。在那樣的危機時刻,自己一定要活著的信念,在劉邦心中應該特別強烈。

當快被楚軍追上的時候,能讓馬車跑的更快方法就是減輕重量,眼前唯一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推下車去。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劉邦畢竟也是人,那孩子是他自己的親骨肉,扔掉孩子也有他痛心的苦衷。

劉邦是誰?當時名符其實的漢王。他心想:“誰讓你們是我劉邦的孩子,為了咱們劉家的天下,就別怪爹狠心了,生死由命去吧!”。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還可以說,劉邦當時把孩子推下車是為了救他們,給他們留一線生機。為什麼這麼說呢?

根據《史記》記載,劉邦把孩子推下車三次,夏侯嬰又把他們抱上車三次,可以看出當時他們和楚騎相隔的距離,應該還有一口喘息的機會。

劉邦把孩子推下車,自己和夏侯嬰駕著馬車就可以引開楚騎的注意力,給孩子一線生機。

只是當時,劉邦對能否逃出楚騎的追擊,心中估計沒底。而夏候嬰熟練地駕駛著馬車,更精於對於車速的掌控和感知,應該有信心逃出楚軍的追擊,所以每次都不捨拋棄孩子,又重新撿回。

在那樣一個生死的時刻,劉邦做為一個大軍的統帥,心裡一定是複雜的。到底是為了家和孩子?還是為了天下?

也許劉邦剛開始起事反抗暴秦的時候就做了最壞的預想。“忠孝難兩全”,為了天下,就極有可能連累到家,但劉邦走的這條路正是如此。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這就是王者之氣,一個真正胸懷天下的人,必定是一個豁達大度,氣魄雄偉的人。在危機時刻,也能做出理智的抉擇。

不管怎麼說,一想到劉邦把親生兒女推下車的那一瞬間,幾乎所有人都難以接受,讓人心寒,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人之常情。

但《楚漢傳奇》的主題歌《天下英雄》有一句歌詞是——“高處寒意,不是誰都能感受”。

是啊,身處高處的人往往內心是孤獨的,因為很少人處在他的位置,自然很難理解他的心境和做法。

公元前203年一天,楚漢之爭僵持不下,而形式對項羽越來越不利,所以項羽不得不聽范增的建議,綁架劉邦的老爹劉太公,作為人質以要挾劉邦投降。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羹。”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項羽把劉太公放在桌子上的切菜板上,並隔空喊話劉邦:

“今天你要不趕快來投降,我就把你爹剁了,煮了。”

劉邦聽到後,也大聲喊到:

“你我都受命於懷王,還拜了把子,成了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如果真的把咱爹煮了,也別忘了給我留一杯肉湯。”,說完便轉身離去。

這件事,對劉邦影響也非常大。此事發生在兩軍對壘之時,很多人目睹了這一切。給人的直觀感受是:“這是什麼兒子啊,連爹都不要了,還要求分一杯爹的熟肉湯,簡直就是一個沒有人性的流氓人渣”。

事實果真會如此荒唐嗎?

劉邦和項羽相處過一段時間,在懷王見證下,又成了結義兄弟。劉邦對項羽應該非常瞭解,知道項羽是個很重性情的人。

有性情的人並不是不好,萬事有度,一定要審時度勢,拿捏好分寸,才能掌控好大局。而項羽意氣用事是經常的事。

正因為如此,項羽的鴻門宴失策後,軍師範增當時氣的直哆嗦,無奈對著項羽大聲喝斥道:“豎子,不足與謀”。

大家都知道“霸王別姬”的愛情故事,也一直感染著一批又一批的痴男怨女。但有時“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可嘆,一代西楚霸王就太過於纏綿悱惻。

劉邦深知像項羽這樣的性情中人,不會真做出煮爹的下流手段。又在眾人面前大聲說出他們是結義兄弟的事實,更是給項羽唸了“緊箍咒”。

項羽也知道自己果真做了此事,他的一世英名也將被毀,說服不了自己,也會被後人恥笑。所以,他就擅自決定放了劉太公。估計那會軍師範增又被項羽氣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有一種高明的智慧,會讓你感到很不安......


劉邦這些看似流氓的行徑,其實都是他根據當時的情境,審時度勢,無可無不可大智慧的表現。我們絕不能以平常人的視角,來直觀感受。

應該結合當時實際狀況,從劉邦所處的位置角度來感知,才可能接近於真相。劉邦既然最終成了一朝的開國皇帝,肯定有他異於常人的一面,他內心的深處,只是我們不易理解罷了。

一個成就大事的人,難免會有冒險和犧牲,身後也不可避免會有很多因誤解而造成的流言蜚語。但天下英雄時事造就,既然天不負人,人又怎能因私負天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人間是非,英雄唱大風,何曾懼悲愁。

作者簡介:

賈歐,河南永城人,曾仕強老師的鐵粉。曾仕強公眾號選題團優秀成員。熱愛傳統文化和國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