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與蔡元培(中)等人開會

而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與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議建立國家級研究院的同時,也提出了設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機構,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並擔任籌委會主任,1929年9月9日宣佈成立時,李石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該院為院、部、所三級結構,共設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個部,設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等17個研究所。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與位於北平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兩座駝峰”,它們互為犄角,撐起了中華民族科學的天空,並躋身於世界學術界爭奇鬥豔,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國立北平大學”橫空出世,是蔡元培執掌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之後,效法法國大學區制而建立的鬆散型大學聯合體,而提出這一建議者正是李石曾,並由李石曾擔任校長。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與蔡元培(中)等人開會

而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與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議建立國家級研究院的同時,也提出了設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機構,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並擔任籌委會主任,1929年9月9日宣佈成立時,李石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該院為院、部、所三級結構,共設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個部,設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等17個研究所。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與位於北平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兩座駝峰”,它們互為犄角,撐起了中華民族科學的天空,並躋身於世界學術界爭奇鬥豔,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國立北平大學”橫空出世,是蔡元培執掌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之後,效法法國大學區制而建立的鬆散型大學聯合體,而提出這一建議者正是李石曾,並由李石曾擔任校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七七事變”之後,北平大學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合併組建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不久又遷往陝西固城辦學並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但抗戰勝利後沒有覆校,而是被拆分多所大學,其中西北大學是其主體,由於北平大學只存在了十幾年,鮮有人知道其歷史。

李石曾沒有隨國立北平大學西遷,而是攜重病妻子姚同宜逃離北平到了上海,並於1938年攜病妻赴法求醫,當時姚同宜是半身不遂,她在法國捱過三年病痛之後,於1941病逝於法國里昂,而這一年李石曾剛好是花甲之年。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李石曾都滯留國外從事外交活動,他於1942年12月在美國紐約主持召開“第一次世界國際社會大會”時,與美籍猶太人茹素女士相識並同居,雙方簽訂了婚約,由老朋友張靜江簽字作證,但兩人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與蔡元培(中)等人開會

而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與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議建立國家級研究院的同時,也提出了設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機構,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並擔任籌委會主任,1929年9月9日宣佈成立時,李石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該院為院、部、所三級結構,共設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個部,設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等17個研究所。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與位於北平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兩座駝峰”,它們互為犄角,撐起了中華民族科學的天空,並躋身於世界學術界爭奇鬥豔,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國立北平大學”橫空出世,是蔡元培執掌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之後,效法法國大學區制而建立的鬆散型大學聯合體,而提出這一建議者正是李石曾,並由李石曾擔任校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七七事變”之後,北平大學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合併組建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不久又遷往陝西固城辦學並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但抗戰勝利後沒有覆校,而是被拆分多所大學,其中西北大學是其主體,由於北平大學只存在了十幾年,鮮有人知道其歷史。

李石曾沒有隨國立北平大學西遷,而是攜重病妻子姚同宜逃離北平到了上海,並於1938年攜病妻赴法求醫,當時姚同宜是半身不遂,她在法國捱過三年病痛之後,於1941病逝於法國里昂,而這一年李石曾剛好是花甲之年。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李石曾都滯留國外從事外交活動,他於1942年12月在美國紐約主持召開“第一次世界國際社會大會”時,與美籍猶太人茹素女士相識並同居,雙方簽訂了婚約,由老朋友張靜江簽字作證,但兩人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與鄭毓秀合影

抗戰勝利之後,李石曾回國繼續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1946年5月到上海組織“世界書局”董事會並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創辦了《世界》月刊,在上海與多年老朋友林素珊女士邂逅,林素珊當時剛與戲劇家焦菊隱離婚不久,1947年2月2日李石曾與林素珊在上海結婚,婚禮上曾有這樣一副賀聯:“白首盟心共拯世界,赤誠永愛重建家庭。”李石曾在結婚前致電前夫人茹素女士,解除了他們之間名存實亡的婚姻。

1948年底,李石曾去了臺灣並任總統府資政,這是一個閒職,類似於顧問性質,但任資政者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國民黨許多原在大陸擔任高官者,到了臺灣後都委以總統府資政之職。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與蔡元培(中)等人開會

而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與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議建立國家級研究院的同時,也提出了設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機構,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並擔任籌委會主任,1929年9月9日宣佈成立時,李石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該院為院、部、所三級結構,共設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個部,設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等17個研究所。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與位於北平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兩座駝峰”,它們互為犄角,撐起了中華民族科學的天空,並躋身於世界學術界爭奇鬥豔,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國立北平大學”橫空出世,是蔡元培執掌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之後,效法法國大學區制而建立的鬆散型大學聯合體,而提出這一建議者正是李石曾,並由李石曾擔任校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七七事變”之後,北平大學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合併組建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不久又遷往陝西固城辦學並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但抗戰勝利後沒有覆校,而是被拆分多所大學,其中西北大學是其主體,由於北平大學只存在了十幾年,鮮有人知道其歷史。

李石曾沒有隨國立北平大學西遷,而是攜重病妻子姚同宜逃離北平到了上海,並於1938年攜病妻赴法求醫,當時姚同宜是半身不遂,她在法國捱過三年病痛之後,於1941病逝於法國里昂,而這一年李石曾剛好是花甲之年。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李石曾都滯留國外從事外交活動,他於1942年12月在美國紐約主持召開“第一次世界國際社會大會”時,與美籍猶太人茹素女士相識並同居,雙方簽訂了婚約,由老朋友張靜江簽字作證,但兩人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與鄭毓秀合影

抗戰勝利之後,李石曾回國繼續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1946年5月到上海組織“世界書局”董事會並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創辦了《世界》月刊,在上海與多年老朋友林素珊女士邂逅,林素珊當時剛與戲劇家焦菊隱離婚不久,1947年2月2日李石曾與林素珊在上海結婚,婚禮上曾有這樣一副賀聯:“白首盟心共拯世界,赤誠永愛重建家庭。”李石曾在結婚前致電前夫人茹素女士,解除了他們之間名存實亡的婚姻。

1948年底,李石曾去了臺灣並任總統府資政,這是一個閒職,類似於顧問性質,但任資政者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國民黨許多原在大陸擔任高官者,到了臺灣後都委以總統府資政之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書法

1949年,李石曾攜夫人林素珊去了瑞士並開始周遊世界,最終在南美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羈留下來,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在那裡度過了七十大壽,老友吳稚暉寄來一首賀詩遙祝,詩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喜有豔妻方與齊;畫眉舉案並相祝,百歲巍坊可預題。”但好景不長,林素珊因患腦血栓於1954年2月1日在蒙得維的亞病逝。

再次成為孤家寡人的李石曾隨即經常往返於臺灣和烏拉圭之間,並最終於1956年定居臺北,經高陽老鄉齊如山介紹,於1957年7月26日與田寶田結婚,可謂老樹萌發新芽,這一年李石曾76歲,而新娘42歲,被人稱為“忘年伴侶”。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與蔡元培(中)等人開會

而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與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議建立國家級研究院的同時,也提出了設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機構,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並擔任籌委會主任,1929年9月9日宣佈成立時,李石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該院為院、部、所三級結構,共設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個部,設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等17個研究所。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與位於北平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兩座駝峰”,它們互為犄角,撐起了中華民族科學的天空,並躋身於世界學術界爭奇鬥豔,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國立北平大學”橫空出世,是蔡元培執掌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之後,效法法國大學區制而建立的鬆散型大學聯合體,而提出這一建議者正是李石曾,並由李石曾擔任校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七七事變”之後,北平大學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合併組建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不久又遷往陝西固城辦學並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但抗戰勝利後沒有覆校,而是被拆分多所大學,其中西北大學是其主體,由於北平大學只存在了十幾年,鮮有人知道其歷史。

李石曾沒有隨國立北平大學西遷,而是攜重病妻子姚同宜逃離北平到了上海,並於1938年攜病妻赴法求醫,當時姚同宜是半身不遂,她在法國捱過三年病痛之後,於1941病逝於法國里昂,而這一年李石曾剛好是花甲之年。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李石曾都滯留國外從事外交活動,他於1942年12月在美國紐約主持召開“第一次世界國際社會大會”時,與美籍猶太人茹素女士相識並同居,雙方簽訂了婚約,由老朋友張靜江簽字作證,但兩人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與鄭毓秀合影

抗戰勝利之後,李石曾回國繼續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1946年5月到上海組織“世界書局”董事會並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創辦了《世界》月刊,在上海與多年老朋友林素珊女士邂逅,林素珊當時剛與戲劇家焦菊隱離婚不久,1947年2月2日李石曾與林素珊在上海結婚,婚禮上曾有這樣一副賀聯:“白首盟心共拯世界,赤誠永愛重建家庭。”李石曾在結婚前致電前夫人茹素女士,解除了他們之間名存實亡的婚姻。

1948年底,李石曾去了臺灣並任總統府資政,這是一個閒職,類似於顧問性質,但任資政者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國民黨許多原在大陸擔任高官者,到了臺灣後都委以總統府資政之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書法

1949年,李石曾攜夫人林素珊去了瑞士並開始周遊世界,最終在南美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羈留下來,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在那裡度過了七十大壽,老友吳稚暉寄來一首賀詩遙祝,詩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喜有豔妻方與齊;畫眉舉案並相祝,百歲巍坊可預題。”但好景不長,林素珊因患腦血栓於1954年2月1日在蒙得維的亞病逝。

再次成為孤家寡人的李石曾隨即經常往返於臺灣和烏拉圭之間,並最終於1956年定居臺北,經高陽老鄉齊如山介紹,於1957年7月26日與田寶田結婚,可謂老樹萌發新芽,這一年李石曾76歲,而新娘42歲,被人稱為“忘年伴侶”。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與夫人田寶田合影

齊如山比李石曾年長6歲,是其當年老師齊禊亭之子,也是一代戲曲大師,李石曾和田寶田的喜堂就設在齊如山的客廳,這對老夫少妻共同生活了數載,田寶田於六十年代初去了美國紐約之後,夫妻開始分居兩地,李石曾也曾數次不顧年邁之軀去紐約與妻子團聚。

李石曾在臺北度80大壽時曾題詩一首,可看作是其人生總結,詩曰:“八十年來瑣記中,不曾言利與功名。自由新世相輝映,互助前編雜夜鳴。空陸航行遍湖海,晨昏靜坐豈階評。君知我志十年事,不為私圖共鬥爭。”

"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曾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先是有大批仁人志士奔赴日本留學,緊接著又開始了一輪留學法國的浪潮,其中尤其以留法“勤工儉學”人數最為龐大,而提及100多年前的“勤工儉學”,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李石曾,正是此人開啟了留學法國的大門。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李石曾身上曾有許多耀眼的光環,首先是家世顯赫,祖上歷代為官,其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同治皇帝的老師,深得慈禧的信任和賞識,曾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重臣之一,李石曾童年時常被父親帶至宮中,慈禧見其聰明伶俐而收為義子,誇獎“此子將來定成大器”,李石曾還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四人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河北高陽人,1881年5月29日出生於北京,乃李鴻藻之第三子,自幼熟讀詩書,少年時曾師從高陽名儒齊禊亭習國學,並師從王弼臣研習書法,婚後又專門學習英文,可謂是中西文化兼得。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學英文時合影

1897年,尚不滿17週歲的李石曾與表姐姚同宜喜結連理,姚家是天津“八大鹽商”之一,因承包了京城鹽業公櫃而富甲一方,當時李姚兩家均處於鼎盛時期,因此李石曾與姚同宜的婚嫁也曾在京津地區轟動一時。

1902年,李石曾隨新任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一起同行的還有商務參贊張靜江,李石曾原本計劃去英國留學,但當時清政府因“八國聯軍事件”而禁止國人去西方留學,他在徵得李鴻章的同意後,是以孫寶琦的隨員身份到駐法國公使館任職的,期間先後在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留學,由此成為留學法國第一人。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在英國與友人合影

李石曾原本就是官宦子弟,憑著家世淵源及在朝野的各種關係,又有留學法國的資本,在清政府謀個重要官位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李石曾卻在巴黎發起成立了“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並且一生恪守不移,可謂是開一時風氣之先,其為人之品格確實難能可貴,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

1906年,李石曾在張靜江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巴黎分會,並與張靜江、吳稚暉、褚民宜等人在巴黎組織創建了“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從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會四項事業,力求達到“發揚學術”、“改進社會”的理想,而教育事業主要是“設立學校”和“介紹及組織留學”。

110年前的1909年,李石曾與齊笠山在巴黎西郊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將中國的國粹介紹給法國人,因為這家豆腐公司是以機器新法制作豆腐,不同於中國傳統做法,李石曾也因此也被戲稱為“豆腐博士”,只是因西人不喜食豆腐而生意寥落。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豆腐公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李石曾回到國內,與人在天津組織了京津同盟會,並出版《民意報》,在京津地區從事辛亥革命活動。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李石曾與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了“留法儉學會”,並於1913年初組織首批30名留法生赴法“勤工儉學”,安排在巴黎南郊的蒙達學院補習法文。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合影

1913年3月20日,極力倡導和推行憲政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引發討伐袁世凱,史稱“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之後,許多革命黨人遭到通緝,李石曾也由此避居法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法國陷於戰火之中,許多留法生逃亡法國西南部躲避並陷入困境之中,李石曾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以幫助困境中的留法學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向中國招募了大量華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吳玉章、汪精衛等人在法國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號召中國青年以“勤於做工,儉以求學”為目的去法國半工半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用自己的勞動收入來維持生活和學業。

中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法勤工儉學,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所形成的強烈對比,給這些留法學生以強烈的思想和觀念上的衝擊, 讓這些留法學生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其中許多人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7年初,李石曾應剛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任生物講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而奔忙,並與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法華教育會”和“勤工儉學會”,先後在高陽和保定創辦留法預備學校,向法國輸送勤工儉學留學生。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四)離別北大時合影

“法華教育會”又於1918年在北京創辦了“法文專修館”,以“養成法文及專門人才”為宗旨,初始附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獨立設校,館長為蔡元培,李石曾則擔任副館長並親自授課。

為了繼續擴大中法文化交流,李石曾於1920年在北京創辦了私立中法大學並擔任校董事會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並在法國里昂設立中法大學海外部,後來在得到孫中山領銜的廣東軍政府經濟支持後,又擴大規模為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李石曾被聘出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專門負責接收、清查故宮文物保管等工作,而在年初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均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項,董事會由21名董事組成,又專設9人組成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李石曾被推舉為理事長併為“故宮博物院”題寫了匾額。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匾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通電全國宣佈正式成立,並在乾清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故宮博物院開放的第一天,北京萬人空巷,民眾爭相一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及館藏的歷代文物,而將皇宮紫禁城闢為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作為創建人可謂是居功至偉。

1926年,張靜江、蔡元培也入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由於這四人關係密切,國民黨內資格又老,因此被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這四人以年齡排序則是:吳稚暉(1865)、蔡元培(1868)、張靜江(1877)、李石曾(1881)。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合影

蔣介石於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前,曾由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達成了“護黨救國”議案,李石曾與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等四個人都是積極“清黨”的謀劃者和參與者,因此這些人也都應負此次“清黨”的歷史責任。

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時,李石曾也是積極推動者之一,此後的中國終結了軍閥混亂之局面,中華民族趨於統一,對此李石曾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合影

李石曾還是建立國立中央研究院的倡議者和籌備者,是他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創建國家級中央研究院的議案,而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也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其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 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成果,湧現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傑出歷史人物。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左一)與蔡元培(中)等人開會

而國立北平研究院的成立也與李石曾密不可分,他在倡議建立國家級研究院的同時,也提出了設立局部或地方性研究機構,得到國民政府批准並擔任籌委會主任,1929年9月9日宣佈成立時,李石曾被任命為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該院為院、部、所三級結構,共設天算部、理化部、出版部、海外部等10個部,設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生物學研究所等17個研究所。

位於南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與位於北平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可謂是中國學術界的“兩座駝峰”,它們互為犄角,撐起了中華民族科學的天空,並躋身於世界學術界爭奇鬥豔,在人類未知領域探索和耕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曾有一所“國立北平大學”橫空出世,是蔡元培執掌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之後,效法法國大學區制而建立的鬆散型大學聯合體,而提出這一建議者正是李石曾,並由李石曾擔任校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七七事變”之後,北平大學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合併組建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不久又遷往陝西固城辦學並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但抗戰勝利後沒有覆校,而是被拆分多所大學,其中西北大學是其主體,由於北平大學只存在了十幾年,鮮有人知道其歷史。

李石曾沒有隨國立北平大學西遷,而是攜重病妻子姚同宜逃離北平到了上海,並於1938年攜病妻赴法求醫,當時姚同宜是半身不遂,她在法國捱過三年病痛之後,於1941病逝於法國里昂,而這一年李石曾剛好是花甲之年。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李石曾都滯留國外從事外交活動,他於1942年12月在美國紐約主持召開“第一次世界國際社會大會”時,與美籍猶太人茹素女士相識並同居,雙方簽訂了婚約,由老朋友張靜江簽字作證,但兩人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右)與鄭毓秀合影

抗戰勝利之後,李石曾回國繼續出任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1946年5月到上海組織“世界書局”董事會並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創辦了《世界》月刊,在上海與多年老朋友林素珊女士邂逅,林素珊當時剛與戲劇家焦菊隱離婚不久,1947年2月2日李石曾與林素珊在上海結婚,婚禮上曾有這樣一副賀聯:“白首盟心共拯世界,赤誠永愛重建家庭。”李石曾在結婚前致電前夫人茹素女士,解除了他們之間名存實亡的婚姻。

1948年底,李石曾去了臺灣並任總統府資政,這是一個閒職,類似於顧問性質,但任資政者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之人,國民黨許多原在大陸擔任高官者,到了臺灣後都委以總統府資政之職。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書法

1949年,李石曾攜夫人林素珊去了瑞士並開始周遊世界,最終在南美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羈留下來,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在那裡度過了七十大壽,老友吳稚暉寄來一首賀詩遙祝,詩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喜有豔妻方與齊;畫眉舉案並相祝,百歲巍坊可預題。”但好景不長,林素珊因患腦血栓於1954年2月1日在蒙得維的亞病逝。

再次成為孤家寡人的李石曾隨即經常往返於臺灣和烏拉圭之間,並最終於1956年定居臺北,經高陽老鄉齊如山介紹,於1957年7月26日與田寶田結婚,可謂老樹萌發新芽,這一年李石曾76歲,而新娘42歲,被人稱為“忘年伴侶”。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與夫人田寶田合影

齊如山比李石曾年長6歲,是其當年老師齊禊亭之子,也是一代戲曲大師,李石曾和田寶田的喜堂就設在齊如山的客廳,這對老夫少妻共同生活了數載,田寶田於六十年代初去了美國紐約之後,夫妻開始分居兩地,李石曾也曾數次不顧年邁之軀去紐約與妻子團聚。

李石曾在臺北度80大壽時曾題詩一首,可看作是其人生總結,詩曰:“八十年來瑣記中,不曾言利與功名。自由新世相輝映,互助前編雜夜鳴。空陸航行遍湖海,晨昏靜坐豈階評。君知我志十年事,不為私圖共鬥爭。”

李石曾:一個被歲月塵封的歷史大咖

李石曾

1973年9月29日,李石曾因急性消化道出血病逝於臺北,享年92歲,被葬於臺北陽明山,他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中最後一個謝世的,也是最年長的一個。

李石曾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與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有牽連,更是與眾多歷史人物有過交集,其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與蔡元培不相上下,只是大陸學界對其還不甚重視,更是缺少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畢竟他曾是國民黨大佬,儘管他一生不戀權位,據傳蔣介石曾向他許諾,除國民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兩職之外,其他任何職位可任意挑選,但李石曾都不為所動,也是堪稱奇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