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豫南信陽

有一個古縣——

息縣

有著3000多年曆史

又稱“中華第一縣”

你可能很難想象

這個稱謂

竟和息縣第一高級中學的

一位歷史老師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位老師叫徐澤林——

一位充滿激情、熱情洋溢

孜孜以求地為家鄉歷史文化

不斷奔走的“學者”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如願走上歷史課堂的講臺

讀高中時,我就對歷史學科情有獨鍾,當然,我的歷史成績也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那時,我就夢想著有一天能當一名歷史教師。在高考後,填報志願的時候我卻發現,我報考的信陽師範學院竟然沒有歷史專業,都說文史不分家,那就選擇中文專業吧。

1989年,大專畢業後,正趕上了文憑熱,我便不管專業是否對口,又攻讀了政教專業的函授本科,而歷史似乎只能成為愛好了。走上工作崗位後,我被分配到了息縣鎮裡的一所中學,由於學的是中文,我理所應當地教了語文。平時我也會看看歷史書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想著有一天能夠走上歷史課堂的講臺。

記得是1991年,母校息縣一高缺歷史老師,因為某種機緣,我得到母校領導的認可,於是就被調到息縣一高,成了我一直夢寐以求的歷史老師。當時,我心中有一個理想,就是帶著學生穿越“春秋”,走進“秦時明月漢時關”,在隋唐的山水間看詩人的仕途沉浮,在宋代或豪放、或婉約的詩詞裡沉醉……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也許是出於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更是為了讓學生領略到歷史的厚重,那時的我一門心思地過著買書、讀書、教書的生活,到手的工資也因為買書花得差不多了。還好妻子一直都很理解我,只是偶爾戲謔我為“老學究”。我也就逐漸“得寸進尺”了起來。

漸漸地,書讀得多了,我便有了寫作的衝動。剛開始,我主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寫一篇篇實用性較強的教學研究性論文。把歷史教學中的課題研究與中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結合起來,將歷史知識以更有意思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特別是對我國臺灣問題的研究很有成效。1995年,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竄訪”美國,“臺獨”分裂勢力猖獗一時。學生們也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於是我結合課本從臺灣歷史講到臺灣有人主張“臺獨”的原因。學生們豁然開朗、義憤填膺,對“臺獨”分子的賣國行徑表現出極大憤慨。

這堂生動的愛國主義課程實踐,讓同學們既學到了歷史知識,又增添了愛國熱情,課堂效果真是讓我意想不到的,也激發了我深入研究的興趣,使我更加堅定地走上了教學研究之路。那幾年,我撰寫了多篇關於臺灣問題和中東問題的文章,發表在《信陽社會科學》《半月談》《新華月報》《歷史教學》等報刊上,內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觸摸”家鄉的歷史

可能是我關心時政、熱愛歷史的緣故,我在2003年被推選為了我們縣的政協委員,2007年被推選為信陽市政協委員。出於職責的考慮,同時因很多文友建議,我就對挖掘家鄉的歷史文化痴迷起來。當時,我們縣史志辦副主任對我說:“徐澤林,你是專業出身,你寫的文章大家都很信服,你要把息縣更多的歷史文化挖掘出來。”確實,息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典故如繁星閃爍,只要把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推向社會,肯定能讓我的學生甚至全縣的人進一步瞭解息縣歷史文化,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家鄉。於是,查閱歷史典籍、寫文章,成了我業餘時間的重要工作,我要將抽象、零碎的息縣歷史具體地呈獻在大眾面前。

比如,息縣歷史厚重,是公元前682年楚國滅息國置縣後,世代相沿而且一直不變其名、不改其治的中華最古之縣。我就不斷深化其內涵,在社會上力推“中華第一縣”這個稱謂,現在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共識。另外,息夫人掛燈勸息侯,東漢時期新息侯馬援與息縣的故事,明末吏部尚書李若星,還有蘇軾讚譽的“東南第一峰”濮公山,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先驅夏述唐,息縣籍老紅軍王遵義,開國將軍黎原,息縣“五七”幹校群,以及劉鄧大軍強渡淮河、挺進大別山等,都是息縣歷史文化的精華。針對這些歷史故事、事件和人物,我自費考察了遺址、考證了人物,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章,並且彙編成了《申息覓蹤》這本書。通過這本書讓那些大家不熟悉的歷史文化逐漸成為我們息縣人共有的文化認同。如今這本書已經印刷了3次,將近2萬本,甚至走進了息縣的一些學校成為了鄉土文化校本教材。

光有文章還遠遠不夠,我要把家鄉的歷史變成能夠“觸摸”的歷史,2010年、2012年我先後向縣、市政協提交了兩次提案,建議修建新息侯馬援祠或馬援雕像,設立以新息侯馬援命名的主幹道。隨後,我又提交了建立息夫人紀念館、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搶救性保護息縣東嶽中國社科院“五七”幹校舊址,在濮公山建立礦山遺址公園和息縣“五七”幹校博物館等提案。

這些提案有我前期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有著充分的歷史依據,因此引發了縣政府的重視,這幾年縣政府先後在息州森林公園建立了馬援廣場和息夫人紀念館,在當年“劉鄧大軍息縣渡淮處”修建了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這兩個場館已成功申報為國家3A級景區,並對外開放。濮公山也被開發為省級礦山公園,現正在申報國家4A級景區。位於東嶽鎮的中國社科院“五七”幹校舊址於2016年1月被評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外化成景點的息縣歷史文化,讓息縣厚重的歷史文化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平時,每當有研究機構和外地的觀摩團要來,我都是義務充當嚮導,為他們介紹我們息縣的歷史文化。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一如既往地挖掘家鄉的歷史文化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知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的分內之事,同時也是我教學的強項。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將我們歷史教學的優勢推向社會,我開始著手以地方歷史、鄉土文化為重點的地方文化挖掘工作。

2010年,我撰寫的《息姓之源》一文刊登在了《信陽日報》上,引起了全國息姓後人的關注。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我的聯繫方式,並表示要來息縣尋根祭祖。這幾年,山西太原的息淑芬、河北衡水的息玲玲、北京的息子勝、天津的息明亮、山東青島的息長生等息氏宗親一次次來到息縣,到息國故城尋訪先祖蹤跡。

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他們踏上故土的腳步是沉重的,他們迴歸故園的心情是激動的,他們的眼神裡充滿著對息氏文化,對息縣文化求知的渴望。我真的沒想到,我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寫了那麼一篇文章能引起一個族群的青睞,成就了一場族姓的盛會。息氏的很多人給我發來了感謝信,其中息培剛的信讓我非常感動,他說:“息縣是我們祖祖輩輩的根,感謝您為息氏根親文化的挖掘、研究付出的心血,我們息氏會永遠銘記您。”他們的舉動,使我感到一位歷史老師、一個文化學者的重任,能有這個重任,也是我的榮幸。

我雖然是一名普通的老師,但我熱愛歷史,我願意將課堂不斷擴大。這麼多年的歷史文化研究,也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在課堂上,每當我講解相關朝代的知識點時,我都會給學生講解我們息縣的歷史文化。這麼多年的努力,讓我也受到了學生的認可、信任和尊重。我感到很欣喜,也有了更大的動力。以後,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教育時報記者 羅子超

推薦閱讀:

◆3·15曝光的“辣條亂象”,只是冰山一角,這6樣東西也在威脅著孩子們安全

◆課堂紀律管不好?那是你還沒掌握新型的課堂管理路徑!

◆關於教師待遇、編制、職稱,他們的話說到老師心坎裡!

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歷史老師做成他這樣,絕了!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點個在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