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歷史 戰國時期 曉夢龍 2019-08-21
"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進行長平之戰。趙國不能取勝,還犧牲了一名都尉軍官。 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

趙王說:“交戰不勝,損一都尉。我想命令軍隊突襲秦軍,你們認為怎樣?”

樓昌說:“這沒有用,不如派人和秦國講和吧”。

虞卿說:“說到講和這個層面了,一定是認為不講和,我趙軍必敗,這樣一來講和的主動權就全在秦國了。大王請判斷秦國的意圖,秦國到底想不想。能不能打敗趙國呢?”

趙王說:“秦國不遺餘力發大軍來戰,肯定是想打敗趙軍的,而且戰鬥力也比我們強”。

虞卿說:“那大王請聽我的建議。派出使臣帶著貴重珍寶去討好楚國、魏國。楚國、魏國想要得到大王的寶物,必然會允許我們的使臣朝見。趙國的使臣能夠進入魏國、楚國並得到接待,那麼秦國肯定會懷疑諸侯們會聯合抗秦,一定會害怕。只有秦國害怕了,我們與他的和談才會順利成功。”

趙王沒有采取虞卿的建議,他讓平陽君主持議和,派親信鄭朱出使秦國和談。秦國接納了使臣鄭朱。

趙王召來虞卿,說到:“寡人派平陽君主持議和,秦國也接納了我們的使臣鄭朱,你認為結果如何?”

"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進行長平之戰。趙國不能取勝,還犧牲了一名都尉軍官。 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

趙王說:“交戰不勝,損一都尉。我想命令軍隊突襲秦軍,你們認為怎樣?”

樓昌說:“這沒有用,不如派人和秦國講和吧”。

虞卿說:“說到講和這個層面了,一定是認為不講和,我趙軍必敗,這樣一來講和的主動權就全在秦國了。大王請判斷秦國的意圖,秦國到底想不想。能不能打敗趙國呢?”

趙王說:“秦國不遺餘力發大軍來戰,肯定是想打敗趙軍的,而且戰鬥力也比我們強”。

虞卿說:“那大王請聽我的建議。派出使臣帶著貴重珍寶去討好楚國、魏國。楚國、魏國想要得到大王的寶物,必然會允許我們的使臣朝見。趙國的使臣能夠進入魏國、楚國並得到接待,那麼秦國肯定會懷疑諸侯們會聯合抗秦,一定會害怕。只有秦國害怕了,我們與他的和談才會順利成功。”

趙王沒有采取虞卿的建議,他讓平陽君主持議和,派親信鄭朱出使秦國和談。秦國接納了使臣鄭朱。

趙王召來虞卿,說到:“寡人派平陽君主持議和,秦國也接納了我們的使臣鄭朱,你認為結果如何?”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虞卿說:“這樣的話,和談肯定不會成功,趙軍必會被擊敗,而且到時候天下的諸侯都會向秦國慶賀他取得的勝利。”

趙王問:“為什麼?”

虞卿說:“鄭朱,是我們趙國顯貴人物,現在作為使臣去了秦國,秦國一定會故意做出隆重接待的排場來接待鄭朱給天下諸侯看。這樣,楚國、魏國會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講和,肯定就不會發兵來救趙國了。秦王知道天下諸侯不會來援救趙國,就會沒有後顧之憂,全力以赴的攻打趙國,怎麼還會和趙國議和呢?”

最終,秦國也沒有和趙國議和。我們也知道結局,長平之戰以趙國大敗而告終。

這個故事很簡短,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可能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心理層面的較量,比的是誰更加洞察人性。

戰國後期,秦國軍事力量最強,其他六國,任何一個國家單獨與秦國交戰,都大概率會戰敗,這樣的局勢下,只有聯合抗秦才能維持均勢。但六國之間也有很多利益糾葛,很難團結一致,總是勾心鬥角,也會互相征伐。這就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空間和機會。

"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進行長平之戰。趙國不能取勝,還犧牲了一名都尉軍官。 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

趙王說:“交戰不勝,損一都尉。我想命令軍隊突襲秦軍,你們認為怎樣?”

樓昌說:“這沒有用,不如派人和秦國講和吧”。

虞卿說:“說到講和這個層面了,一定是認為不講和,我趙軍必敗,這樣一來講和的主動權就全在秦國了。大王請判斷秦國的意圖,秦國到底想不想。能不能打敗趙國呢?”

趙王說:“秦國不遺餘力發大軍來戰,肯定是想打敗趙軍的,而且戰鬥力也比我們強”。

虞卿說:“那大王請聽我的建議。派出使臣帶著貴重珍寶去討好楚國、魏國。楚國、魏國想要得到大王的寶物,必然會允許我們的使臣朝見。趙國的使臣能夠進入魏國、楚國並得到接待,那麼秦國肯定會懷疑諸侯們會聯合抗秦,一定會害怕。只有秦國害怕了,我們與他的和談才會順利成功。”

趙王沒有采取虞卿的建議,他讓平陽君主持議和,派親信鄭朱出使秦國和談。秦國接納了使臣鄭朱。

趙王召來虞卿,說到:“寡人派平陽君主持議和,秦國也接納了我們的使臣鄭朱,你認為結果如何?”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虞卿說:“這樣的話,和談肯定不會成功,趙軍必會被擊敗,而且到時候天下的諸侯都會向秦國慶賀他取得的勝利。”

趙王問:“為什麼?”

虞卿說:“鄭朱,是我們趙國顯貴人物,現在作為使臣去了秦國,秦國一定會故意做出隆重接待的排場來接待鄭朱給天下諸侯看。這樣,楚國、魏國會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講和,肯定就不會發兵來救趙國了。秦王知道天下諸侯不會來援救趙國,就會沒有後顧之憂,全力以赴的攻打趙國,怎麼還會和趙國議和呢?”

最終,秦國也沒有和趙國議和。我們也知道結局,長平之戰以趙國大敗而告終。

這個故事很簡短,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可能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心理層面的較量,比的是誰更加洞察人性。

戰國後期,秦國軍事力量最強,其他六國,任何一個國家單獨與秦國交戰,都大概率會戰敗,這樣的局勢下,只有聯合抗秦才能維持均勢。但六國之間也有很多利益糾葛,很難團結一致,總是勾心鬥角,也會互相征伐。這就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空間和機會。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趙國打不過秦國,求和是必然的,但求和也是講究策略的。

最好的求和,當然是開戰之前,如果雙方還沒打起來,一方拿出好處請求議和,另一方一般會同意。

當時的局勢,秦軍初勝,氣勢正旺;趙軍新敗,士氣萎靡。秦軍發動大軍,是下了決心要和趙國決戰的,在秦軍士氣高漲,信心十足的情形下,趙國一廂情願的想要求和是天真幼稚的。

好比兩個人簽了生死狀要決鬥,如果打之前,一個人先服軟,說點客氣話,可能就打不起來了;如果打起來了,一方已經佔了便宜,而且知道對方打不過自己,這種情況下,捱打的說,咱們別打了,肯定是於事無補的。因為這個時候,弱的一方沒有任何談判的資本了。對方就是要來取你性命的,性命已經是你最寶貴的東西,你還能拿出什麼來當籌碼呢?除非強勢一方自知這次打不死對方,但即使是和談,也要狠狠的重傷對方,不可能只打了一巴掌就輕易收手。

所以趙王是天真的,平陽君是愚蠢的。他們以為派出自己國家的顯貴人物,顯示出求和的誠意,就會博得秦國的認可。殊不知,秦國勞師動眾,佔盡了上風,怎麼會輕易收手?

"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進行長平之戰。趙國不能取勝,還犧牲了一名都尉軍官。 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

趙王說:“交戰不勝,損一都尉。我想命令軍隊突襲秦軍,你們認為怎樣?”

樓昌說:“這沒有用,不如派人和秦國講和吧”。

虞卿說:“說到講和這個層面了,一定是認為不講和,我趙軍必敗,這樣一來講和的主動權就全在秦國了。大王請判斷秦國的意圖,秦國到底想不想。能不能打敗趙國呢?”

趙王說:“秦國不遺餘力發大軍來戰,肯定是想打敗趙軍的,而且戰鬥力也比我們強”。

虞卿說:“那大王請聽我的建議。派出使臣帶著貴重珍寶去討好楚國、魏國。楚國、魏國想要得到大王的寶物,必然會允許我們的使臣朝見。趙國的使臣能夠進入魏國、楚國並得到接待,那麼秦國肯定會懷疑諸侯們會聯合抗秦,一定會害怕。只有秦國害怕了,我們與他的和談才會順利成功。”

趙王沒有采取虞卿的建議,他讓平陽君主持議和,派親信鄭朱出使秦國和談。秦國接納了使臣鄭朱。

趙王召來虞卿,說到:“寡人派平陽君主持議和,秦國也接納了我們的使臣鄭朱,你認為結果如何?”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虞卿說:“這樣的話,和談肯定不會成功,趙軍必會被擊敗,而且到時候天下的諸侯都會向秦國慶賀他取得的勝利。”

趙王問:“為什麼?”

虞卿說:“鄭朱,是我們趙國顯貴人物,現在作為使臣去了秦國,秦國一定會故意做出隆重接待的排場來接待鄭朱給天下諸侯看。這樣,楚國、魏國會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講和,肯定就不會發兵來救趙國了。秦王知道天下諸侯不會來援救趙國,就會沒有後顧之憂,全力以赴的攻打趙國,怎麼還會和趙國議和呢?”

最終,秦國也沒有和趙國議和。我們也知道結局,長平之戰以趙國大敗而告終。

這個故事很簡短,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可能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心理層面的較量,比的是誰更加洞察人性。

戰國後期,秦國軍事力量最強,其他六國,任何一個國家單獨與秦國交戰,都大概率會戰敗,這樣的局勢下,只有聯合抗秦才能維持均勢。但六國之間也有很多利益糾葛,很難團結一致,總是勾心鬥角,也會互相征伐。這就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空間和機會。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趙國打不過秦國,求和是必然的,但求和也是講究策略的。

最好的求和,當然是開戰之前,如果雙方還沒打起來,一方拿出好處請求議和,另一方一般會同意。

當時的局勢,秦軍初勝,氣勢正旺;趙軍新敗,士氣萎靡。秦軍發動大軍,是下了決心要和趙國決戰的,在秦軍士氣高漲,信心十足的情形下,趙國一廂情願的想要求和是天真幼稚的。

好比兩個人簽了生死狀要決鬥,如果打之前,一個人先服軟,說點客氣話,可能就打不起來了;如果打起來了,一方已經佔了便宜,而且知道對方打不過自己,這種情況下,捱打的說,咱們別打了,肯定是於事無補的。因為這個時候,弱的一方沒有任何談判的資本了。對方就是要來取你性命的,性命已經是你最寶貴的東西,你還能拿出什麼來當籌碼呢?除非強勢一方自知這次打不死對方,但即使是和談,也要狠狠的重傷對方,不可能只打了一巴掌就輕易收手。

所以趙王是天真的,平陽君是愚蠢的。他們以為派出自己國家的顯貴人物,顯示出求和的誠意,就會博得秦國的認可。殊不知,秦國勞師動眾,佔盡了上風,怎麼會輕易收手?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相比起來,虞卿就有智謀多了。他知道,現在要講和,必須要讓秦國感受到威脅。自己一個國家根本不足以和秦國抗衡,秦國唯一擔心的,是其他諸侯與趙國聯合對抗。因此,虞卿才想方設法造勢,營造一種趙國和楚國、魏國意欲結盟的氛圍,給秦國施加壓力。這是一種心理戰,是秦國不得不重視的層面,是他的軟肋。

秦國也是造勢高手,當趙國派來使臣求和,秦國不但接納使臣,還隆重款待,並讓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這樣一來,就營造出秦國想要和趙國講和的氛圍。其他諸侯看到趙國自己主動和秦國講和,誰還會來救趙國呢?趙國失去了外援,秦國為什麼還要和趙國講和呢?

你看,不同的邏輯起點,不同的處理順序,造就完全不同的結果。在合理的時機,做合理的事,才能有預期的結果。對形勢分析不透徹,對人的心理活動洞察不深刻,作出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決策,怎麼會得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呢?

"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進行長平之戰。趙國不能取勝,還犧牲了一名都尉軍官。 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

趙王說:“交戰不勝,損一都尉。我想命令軍隊突襲秦軍,你們認為怎樣?”

樓昌說:“這沒有用,不如派人和秦國講和吧”。

虞卿說:“說到講和這個層面了,一定是認為不講和,我趙軍必敗,這樣一來講和的主動權就全在秦國了。大王請判斷秦國的意圖,秦國到底想不想。能不能打敗趙國呢?”

趙王說:“秦國不遺餘力發大軍來戰,肯定是想打敗趙軍的,而且戰鬥力也比我們強”。

虞卿說:“那大王請聽我的建議。派出使臣帶著貴重珍寶去討好楚國、魏國。楚國、魏國想要得到大王的寶物,必然會允許我們的使臣朝見。趙國的使臣能夠進入魏國、楚國並得到接待,那麼秦國肯定會懷疑諸侯們會聯合抗秦,一定會害怕。只有秦國害怕了,我們與他的和談才會順利成功。”

趙王沒有采取虞卿的建議,他讓平陽君主持議和,派親信鄭朱出使秦國和談。秦國接納了使臣鄭朱。

趙王召來虞卿,說到:“寡人派平陽君主持議和,秦國也接納了我們的使臣鄭朱,你認為結果如何?”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虞卿說:“這樣的話,和談肯定不會成功,趙軍必會被擊敗,而且到時候天下的諸侯都會向秦國慶賀他取得的勝利。”

趙王問:“為什麼?”

虞卿說:“鄭朱,是我們趙國顯貴人物,現在作為使臣去了秦國,秦國一定會故意做出隆重接待的排場來接待鄭朱給天下諸侯看。這樣,楚國、魏國會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講和,肯定就不會發兵來救趙國了。秦王知道天下諸侯不會來援救趙國,就會沒有後顧之憂,全力以赴的攻打趙國,怎麼還會和趙國議和呢?”

最終,秦國也沒有和趙國議和。我們也知道結局,長平之戰以趙國大敗而告終。

這個故事很簡短,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可能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心理層面的較量,比的是誰更加洞察人性。

戰國後期,秦國軍事力量最強,其他六國,任何一個國家單獨與秦國交戰,都大概率會戰敗,這樣的局勢下,只有聯合抗秦才能維持均勢。但六國之間也有很多利益糾葛,很難團結一致,總是勾心鬥角,也會互相征伐。這就給了秦國各個擊破的空間和機會。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趙國打不過秦國,求和是必然的,但求和也是講究策略的。

最好的求和,當然是開戰之前,如果雙方還沒打起來,一方拿出好處請求議和,另一方一般會同意。

當時的局勢,秦軍初勝,氣勢正旺;趙軍新敗,士氣萎靡。秦軍發動大軍,是下了決心要和趙國決戰的,在秦軍士氣高漲,信心十足的情形下,趙國一廂情願的想要求和是天真幼稚的。

好比兩個人簽了生死狀要決鬥,如果打之前,一個人先服軟,說點客氣話,可能就打不起來了;如果打起來了,一方已經佔了便宜,而且知道對方打不過自己,這種情況下,捱打的說,咱們別打了,肯定是於事無補的。因為這個時候,弱的一方沒有任何談判的資本了。對方就是要來取你性命的,性命已經是你最寶貴的東西,你還能拿出什麼來當籌碼呢?除非強勢一方自知這次打不死對方,但即使是和談,也要狠狠的重傷對方,不可能只打了一巴掌就輕易收手。

所以趙王是天真的,平陽君是愚蠢的。他們以為派出自己國家的顯貴人物,顯示出求和的誠意,就會博得秦國的認可。殊不知,秦國勞師動眾,佔盡了上風,怎麼會輕易收手?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相比起來,虞卿就有智謀多了。他知道,現在要講和,必須要讓秦國感受到威脅。自己一個國家根本不足以和秦國抗衡,秦國唯一擔心的,是其他諸侯與趙國聯合對抗。因此,虞卿才想方設法造勢,營造一種趙國和楚國、魏國意欲結盟的氛圍,給秦國施加壓力。這是一種心理戰,是秦國不得不重視的層面,是他的軟肋。

秦國也是造勢高手,當趙國派來使臣求和,秦國不但接納使臣,還隆重款待,並讓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這樣一來,就營造出秦國想要和趙國講和的氛圍。其他諸侯看到趙國自己主動和秦國講和,誰還會來救趙國呢?趙國失去了外援,秦國為什麼還要和趙國講和呢?

你看,不同的邏輯起點,不同的處理順序,造就完全不同的結果。在合理的時機,做合理的事,才能有預期的結果。對形勢分析不透徹,對人的心理活動洞察不深刻,作出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決策,怎麼會得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呢?

歷史智慧:心理戰,洞察人性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做決策的每一個環節,不能只是看似合理,一定要將趨利避害這一根本人性,加入到決策鏈的邏輯推導中。

趙王的邏輯推論:1、我們打不過秦國,所以我們要求和。2、既然求和,我們就派出有分量的人物,展示誠意,去求和談判。3、秦國看到我們的誠意,就會答應求和。趙王的第一條推理沒毛病,打不過硬打是傻瓜。第二條毛病不大,既然要談判,當然要有誠意。第三條就有問題,不是你有誠意,別人就會認可,不能只站在自身的立場思考問題。談判講究的是博弈,是要看彼此的實力、底牌、和互相制約點的。趙王沒有把趨利避害的人性層面考慮在內,在沒有給秦國製造威脅的前提下,秦國沒有避害的考慮,只要趨利,而且是大利,是趙國給不起的大利。

虞卿的邏輯:1、我們打不過趙國,所以要求和。2、我們要求和,先要找到秦國的軟肋,迫使他答應。3、秦國感受到威脅,我們再派出嫌貴的使臣,拿出誠意去談判,才能達成議和。虞卿的邏輯就比較嚴密了,他只不過在求和之前做一些動作,改變一下事情的順序,就能把局勢改變。所以,處理事情的順序是很重要的。

秦國的邏輯:1、我們能打贏趙國,所以趙國單方面的求和,我們不能答應。2、我們要斷絕其他國家援助趙國。3、我們造勢讓其他國家認為趙國和秦國有意和談,讓其他國家無意救援趙國。4、斷絕了趙國的外援,我們全力打敗趙國。秦國的邏輯相當縝密,而且趙國又給了助攻,於是秦國來了個將計就計。

希望您有所收穫,感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