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來聊聊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

我們都知道,先秦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而莊子則將道家思想發揚光大,今天我們不聊老子,而是來聊聊莊子的思想和人生哲學,看看他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人生啟示。

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01

莊子,原名莊周,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69年,是戰國時期蒙國人,大概在今天的山東和河南交界處的一個小國。莊子是宋國的公室後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所以,宋戴公為莊姓始祖。莊子是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是“先秦七子”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四哲”之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莊子與儒家另外一個大思想家孟子是同時代的人,如果對照西方古希臘的同時代的話,那麼莊子比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小15歲,也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人。莊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其傳世大作《莊子》一書中。《莊子》原本有52篇,但只留下來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莊子·齊物論》、《莊子·逍遙遊》等。

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02

我們先來聊聊“逍遙遊”,《莊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逍遙”是莊子的人生理想,也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思想。“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在“逍遙遊”中,莊子闡釋了對幸福的理解。他認為獲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級。自由發展我們的自然本性,可以獲得一種相對的幸福;而通過對事物的自然本性更高一層的理解可以獲得絕對的幸福。在“逍遙遊”中講了一個大鳥和小鳥的故事,莊子說,大鳥能飛千萬裡,而小鳥只能在樹間穿梭,但它們都是一樣幸福的。

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03

“逍遙”看似容易,其實並不簡單,莊子對人間的實際情況已經有相當透徹的瞭解和領悟,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就像魚瞭解水性一樣自然。如果瞭解有限,則逍遙可能只是變成一種逃避。關於莊子“逍遙”的思想,有一個故事最為生動。

戰國時期的楚威王聽說莊子才學過人,就派兩位大夫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莊子當時在濮水釣魚,在聽完來意後。

莊子拿著魚竿頭都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04

好了,講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精神自由”以外,我們再講講莊子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生處世智慧:

“外化和內不化”

這是在《莊子·知北遊》篇中提出的。基本意思是,外表和別人一樣,但內心不受任何干擾,不會隨著外部變化而變化。簡單來說就是,順應萬物而保持本性,或者說,外在順勢而為,內在堅信篤定。

莊子其實在裡面是批評那些外在不肯順勢而為,但內心卻隨波逐流的人。也就是,很多人外表看起來特立獨行,與眾不同,但是內心去根本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立場。

關於“外化”和“內化”,有四種不同的組合,第一種是“外化,內也化”,代表那些外表隨波逐流,而內心也沒有自我,隨波逐流的人。別人買奢侈品,自己也買;別人跟隨什麼潮流,自己也盲從。第二種是“外不化,內也不化”,就是外表和內心都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人。有一種人就是為了獨特而獨特,別人認同,他就反對,別人反對,他就認同,總之他總是要表現的和別人不一樣。第三種是“外不化,內化”,就是內心多變,而不能隨外部變化。而最後一種,才是道家所推崇的“外化,內不化”。

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05

現在是一個高節奏、快生活的時代,我們每天都看似忙忙碌碌,忙碌多了其實就變成了盲目,而盲目久了就變成了茫然,茫然就是表現出不知所措,內心更是六神無主,內心不定,而變得急躁而焦慮,這就變成了“內化”。而莊子主張“外化,而內不化”。那如何才能做到“外化和內不化”呢?

其實答案就是:正確認識“外在”和“自我”。

在西方存在主義有一句名言“擁有即是被擁有”,就是說,如果你有一輛汽車、一間房子,那麼這輛汽車、這間房子也擁有你。因為你有車子後,就要找停車位,又要擔心被人偷走或者損壞;你有了房子後,你就要花時間裝修、打理,總之時刻都要為了你所擁有的東西付出時間和經歷,反過來想,其實這不就是“擁有即是被擁有”嗎?

更進一步說或,其實你外在擁有的越多,那麼你內心保持自我的可能性就越少,簡單來說,就是你“有”越多,那麼你就“是”越少。所以真正要做到“外化,而內不化”是很難的,這需要一個人有控制自我慾望,自我滿足的衝動,時刻保持內心有自我的空間和位置。

06

莊子在《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樹立中築巢不過只需要一個樹枝而已,偃鼠在河中飲水,不過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我們都知道“知足常樂”,人類的很多痛苦都來自於無盡的貪慾。

莊子在《莊子·養生篇》中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是自尋死路。當然這裡莊子用這樣的比喻來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能認識外在,獲得外在很容易,而要認識自我則很難。

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講了啥?


“認識自我”這樣的人生智慧其實不僅僅在我們東方的道家思想中有深刻體現,在西方的智慧中也一樣。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石柱上刻著兩行字,“認識你自己”和“凡事勿過度”,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踐行了“認識你自己”,他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這樣看來,雖然遠隔千里,跨越重洋,但古代東西方思想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好了,今天我們分享了我國古代道家思想家莊子的人生理想“精神自由”和處世智慧“外化而內不化”,你有什麼感悟嗎?

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