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
"
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在商周時期,一個平民家的孩子想要當官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讓他死了這條心。

這不是開玩笑。因為在那年頭,只有貴族出身的人才有資格當官。

但有人問了,誰也不是天生就是貴族,那些貴族從哪兒來的呢?

其實,如果你把周朝初期在歷史中留下名姓的人給盤點一下,你會發現他們的祖先只有幾個人: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比如商朝源於帝嚳,姬姓源於黃帝等。就算是周朝開國功臣如姜姓,在分封以後,也得不斷強調自己是炎帝后裔。再往後去,一直到戰國後期,屈原作《離騷》,還要標榜一下自己是古帝顓頊的後人。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頭,打出炎黃子孫的旗號還是很唬人的。

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春秋戰火蔓延,戰國列侯紛爭,華夏大地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階段。那些諸侯貴族們很快就發現:人手不夠用了。

這很容易理解,早先打仗都是貴族自己的事,自己帶著馬匹兵刃,自己上陣砍人。至於隨身奴隸,那是沒資格上戰場的,只能幫自己扛扛兵器喂喂馬,一場仗下來,自己還活著,就伺候自己洗洗腳;自己光榮了,就幫自己收收屍。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對人才的需求也很自然地緊張起來。

所以,從春秋時代開始,為了吸引人才,很多封君們自發地打破了刻板的等級樊籬,紛紛開啟了養士模式。為了徵求兵員,奴隸也可以成為兵卒;為了聘請治國賢才,騙子也可以成為國之重臣;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雞鳴狗盜之徒也能成為坐上貴賓。

於是,這些封君的門前,每天有大把不會種地、不願經商卻有著“一技之長”的人在翹首期盼,希望封君能慧眼識人,把他們收入囊中。

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就收留了數千名有著“一技之長”的人,他們統統被稱之為“門客”。

公孫龍就是這數千門客中的一員。

和這個時代的很多門客一樣,他的“一技之長”就是他的嘴巴。

要知道,學文需熬夜,學武傷筋骨,幹活要出力,管事太勞神。要問何事最輕鬆?賣賣嘴皮會忽悠,包管天下任你行。

所以說,忽悠,在個年頭還是比較吃香的一個行當。

"
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在商周時期,一個平民家的孩子想要當官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讓他死了這條心。

這不是開玩笑。因為在那年頭,只有貴族出身的人才有資格當官。

但有人問了,誰也不是天生就是貴族,那些貴族從哪兒來的呢?

其實,如果你把周朝初期在歷史中留下名姓的人給盤點一下,你會發現他們的祖先只有幾個人: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比如商朝源於帝嚳,姬姓源於黃帝等。就算是周朝開國功臣如姜姓,在分封以後,也得不斷強調自己是炎帝后裔。再往後去,一直到戰國後期,屈原作《離騷》,還要標榜一下自己是古帝顓頊的後人。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頭,打出炎黃子孫的旗號還是很唬人的。

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春秋戰火蔓延,戰國列侯紛爭,華夏大地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階段。那些諸侯貴族們很快就發現:人手不夠用了。

這很容易理解,早先打仗都是貴族自己的事,自己帶著馬匹兵刃,自己上陣砍人。至於隨身奴隸,那是沒資格上戰場的,只能幫自己扛扛兵器喂喂馬,一場仗下來,自己還活著,就伺候自己洗洗腳;自己光榮了,就幫自己收收屍。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對人才的需求也很自然地緊張起來。

所以,從春秋時代開始,為了吸引人才,很多封君們自發地打破了刻板的等級樊籬,紛紛開啟了養士模式。為了徵求兵員,奴隸也可以成為兵卒;為了聘請治國賢才,騙子也可以成為國之重臣;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雞鳴狗盜之徒也能成為坐上貴賓。

於是,這些封君的門前,每天有大把不會種地、不願經商卻有著“一技之長”的人在翹首期盼,希望封君能慧眼識人,把他們收入囊中。

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就收留了數千名有著“一技之長”的人,他們統統被稱之為“門客”。

公孫龍就是這數千門客中的一員。

和這個時代的很多門客一樣,他的“一技之長”就是他的嘴巴。

要知道,學文需熬夜,學武傷筋骨,幹活要出力,管事太勞神。要問何事最輕鬆?賣賣嘴皮會忽悠,包管天下任你行。

所以說,忽悠,在個年頭還是比較吃香的一個行當。

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公孫龍忽悠的比較高級。他不像張儀、蘇秦逗著各國打架的世俗之事,而是專業搞論辯的。就是你提個論點,我來駁倒你;或者我提個論點,讓你駁不倒。

並且他搞的論辯也不是什麼治國用儒家好還是用法家好,而是比較高級的東西——他論辯的內容在後世有個專門的學科,叫做“哲學”。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命題,就是他搞出來的。

所謂白馬非馬,具體的內容可以參看高中語文課本,大致意思可以用他的《堅白論》來說明:

這裡有一塊白色的石頭,你用眼睛看,就只能知道它是白色的,而不知道它是堅硬的;反過來,你用手摸,就只能知道它是堅硬的,而不知道它是白色的。也就是說,你看的時候,它堅硬的屬性就沒了;你摸的時候,它白色的屬性就沒了。

也就是說,他將顏色和實物給分開來理解。所以得出結論:白色的馬,是白色和馬兩種概念的結合,所以,白馬就是新的物種了,所以,白馬非馬。

有人問了,明知道這是神邏輯,為什麼還要學習它?

你有沒有在論壇上跟人辯論的時候,明知道對方的論點邏輯上有問題,卻又不知道如何反駁他的經歷呢?

如果有的話,就請繼續往下看。

公孫龍這哥們就是用這樣一套神邏輯出了名,來到了趙勝家裡混吃混喝,並且得到了趙勝的厚待。

後來孔子的六世孫孔穿也來到到趙勝家做客,見到了公孫龍,就對他說:很早就聽說先生的大名了,如果你願意放棄“白馬非馬”的學說,我就願意當你的學生。

公孫龍就笑了,馬上抓住孔穿的邏輯漏洞說道:這就搞笑了。我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提出了白馬非馬的學說。你因為這個學說而聽說我,又想拜我為師,又要我放棄這個學說,那我還能教你什麼呢?

解決了孔穿的邏輯問題之後,公孫龍又咄咄逼人地說:你孔穿是來拜我為師的,可上來就讓我放棄自己的學說。你這就是典型的教我做人啊!如果我聽了你的,不就成了你的學生嗎?那還如何當你的老師呢?你這邏輯很有問題啊!

在教訓過人家之後,又開始進一步宣傳自己的理論。這次,連孔穿的老祖宗孔子也拉進來了:

當年楚王去打獵,把弓給弄丟了。隨從們本來想去找,楚王攔住他們,說反正在楚國的領土上,也會被楚人撿了去,所以不用找了。你祖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就說楚王還不算仁義,他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撿了去就行了,何必要說是楚人呢?

他借這件事點評道:你說你老祖宗把楚人和人給區分開是對的,卻說我把白馬和馬給區分開是錯的,你這邏輯更不對啊!

孔穿無言以對。

"
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在商周時期,一個平民家的孩子想要當官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讓他死了這條心。

這不是開玩笑。因為在那年頭,只有貴族出身的人才有資格當官。

但有人問了,誰也不是天生就是貴族,那些貴族從哪兒來的呢?

其實,如果你把周朝初期在歷史中留下名姓的人給盤點一下,你會發現他們的祖先只有幾個人: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比如商朝源於帝嚳,姬姓源於黃帝等。就算是周朝開國功臣如姜姓,在分封以後,也得不斷強調自己是炎帝后裔。再往後去,一直到戰國後期,屈原作《離騷》,還要標榜一下自己是古帝顓頊的後人。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頭,打出炎黃子孫的旗號還是很唬人的。

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春秋戰火蔓延,戰國列侯紛爭,華夏大地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階段。那些諸侯貴族們很快就發現:人手不夠用了。

這很容易理解,早先打仗都是貴族自己的事,自己帶著馬匹兵刃,自己上陣砍人。至於隨身奴隸,那是沒資格上戰場的,只能幫自己扛扛兵器喂喂馬,一場仗下來,自己還活著,就伺候自己洗洗腳;自己光榮了,就幫自己收收屍。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對人才的需求也很自然地緊張起來。

所以,從春秋時代開始,為了吸引人才,很多封君們自發地打破了刻板的等級樊籬,紛紛開啟了養士模式。為了徵求兵員,奴隸也可以成為兵卒;為了聘請治國賢才,騙子也可以成為國之重臣;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雞鳴狗盜之徒也能成為坐上貴賓。

於是,這些封君的門前,每天有大把不會種地、不願經商卻有著“一技之長”的人在翹首期盼,希望封君能慧眼識人,把他們收入囊中。

戰國時期,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就收留了數千名有著“一技之長”的人,他們統統被稱之為“門客”。

公孫龍就是這數千門客中的一員。

和這個時代的很多門客一樣,他的“一技之長”就是他的嘴巴。

要知道,學文需熬夜,學武傷筋骨,幹活要出力,管事太勞神。要問何事最輕鬆?賣賣嘴皮會忽悠,包管天下任你行。

所以說,忽悠,在個年頭還是比較吃香的一個行當。

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公孫龍忽悠的比較高級。他不像張儀、蘇秦逗著各國打架的世俗之事,而是專業搞論辯的。就是你提個論點,我來駁倒你;或者我提個論點,讓你駁不倒。

並且他搞的論辯也不是什麼治國用儒家好還是用法家好,而是比較高級的東西——他論辯的內容在後世有個專門的學科,叫做“哲學”。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命題,就是他搞出來的。

所謂白馬非馬,具體的內容可以參看高中語文課本,大致意思可以用他的《堅白論》來說明:

這裡有一塊白色的石頭,你用眼睛看,就只能知道它是白色的,而不知道它是堅硬的;反過來,你用手摸,就只能知道它是堅硬的,而不知道它是白色的。也就是說,你看的時候,它堅硬的屬性就沒了;你摸的時候,它白色的屬性就沒了。

也就是說,他將顏色和實物給分開來理解。所以得出結論:白色的馬,是白色和馬兩種概念的結合,所以,白馬就是新的物種了,所以,白馬非馬。

有人問了,明知道這是神邏輯,為什麼還要學習它?

你有沒有在論壇上跟人辯論的時候,明知道對方的論點邏輯上有問題,卻又不知道如何反駁他的經歷呢?

如果有的話,就請繼續往下看。

公孫龍這哥們就是用這樣一套神邏輯出了名,來到了趙勝家裡混吃混喝,並且得到了趙勝的厚待。

後來孔子的六世孫孔穿也來到到趙勝家做客,見到了公孫龍,就對他說:很早就聽說先生的大名了,如果你願意放棄“白馬非馬”的學說,我就願意當你的學生。

公孫龍就笑了,馬上抓住孔穿的邏輯漏洞說道:這就搞笑了。我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提出了白馬非馬的學說。你因為這個學說而聽說我,又想拜我為師,又要我放棄這個學說,那我還能教你什麼呢?

解決了孔穿的邏輯問題之後,公孫龍又咄咄逼人地說:你孔穿是來拜我為師的,可上來就讓我放棄自己的學說。你這就是典型的教我做人啊!如果我聽了你的,不就成了你的學生嗎?那還如何當你的老師呢?你這邏輯很有問題啊!

在教訓過人家之後,又開始進一步宣傳自己的理論。這次,連孔穿的老祖宗孔子也拉進來了:

當年楚王去打獵,把弓給弄丟了。隨從們本來想去找,楚王攔住他們,說反正在楚國的領土上,也會被楚人撿了去,所以不用找了。你祖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以後,就說楚王還不算仁義,他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撿了去就行了,何必要說是楚人呢?

他借這件事點評道:你說你老祖宗把楚人和人給區分開是對的,卻說我把白馬和馬給區分開是錯的,你這邏輯更不對啊!

孔穿無言以對。

歷史中的人生智慧:白馬非馬?和人辯論別激動,釐清邏輯懟回去

在這場辯論賽中,孔穿最大的失敗,是他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論點:要公孫龍放棄學說,卻沒有佐以論據。所以,公孫龍可以從任何角度來反駁他的論點。

而公孫龍在後面把自己的學說與孔子的事蹟給聯繫起來,就是很聰明的先放出論據,也就是孔子說過此類的話。然後,以楚人和人的類比,與白馬與馬的類比劃上等號,此佐證自己學說的正確性。

在這個裡面,他強行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干的事給聯繫起來。孔穿無言以對,是認可他的話了嗎?當然不是!因為孔穿知道,要繼續反駁下去,就會陷入一個邏輯陷阱:你要證明孔子的言論和他公孫龍的學說不是一回事。

但孔子的言論和公孫龍的學說本來就不是一回事!

其實,公孫龍的邏輯裡面,有這樣一個陷井:他故意拋開了共識。

以他的堅白論為例。用眼睛看,不知道石頭是硬的;用手去摸,不知道石頭是白色的。可是,我們腦袋上不光長眼睛,還有腦子。當我們在用眼睛去看的時候,腦子並沒有睡覺。所以,當眼睛看到石頭的時候,腦子自然就知道它是硬的。

可公孫龍故意把“腦子”的存在給忽略掉,讓人猛地一想,還真能被它唬住:是啊,眼睛怎麼知道石頭是硬的?

但孔穿為什麼會陷到這個邏輯陷井裡去?

記得我有個朋友在損男人長得太過好看的時候,會說這個人是“不脫褲子看不出男女”。而我為了迎合他這個玩笑,會接上一句話:那咱得好好辯論一下他到底是男是女。

玩笑歸玩笑,可如果真要辯論起來,在不脫褲子的情況下,誰輸誰贏還真不一定。

這個辯論的邏輯問題在於:就算脫了褲子,反方也可以把“男人”這個概念給偷換掉。

所以,偷換概念,是辯論的終極之道。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在正常人眼中再清晰明白不過的道理,就是跟某些人講不明白的原因。

因為你們說得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後來,齊國的鄒衍來趙勝家玩。這老爺子也是一代大師,以五德終始說聞名於世。

趙勝閒極無聊,就讓鄒衍和公孫龍辯論一下“白馬非馬”這個事。

鄒衍拒絕了!

鄒衍告訴趙勝:辯論的意義就在於要理清一個道理的本質,雙方的邏輯也要讓大家一目瞭然。這樣的話,就算是失敗的人也能學到東西。反過來,如果只是用偷歡概念的方式來辯論,那就不是治學之道了。特別是某些糾纏不休、咄咄逼人的作法,更是失去了君子之道。跟這種人辯論,我絕不參加。

這意思就是我不跟無賴一起玩。

這就是你在網上永遠和人爭不清的原因。因為公孫龍的理論,放在現在,有一個專用名詞來形容他:抬槓。

對付這種人怎麼辦呢?

比如我和火箭專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燒煤,煤還得精選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學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郭德綱。

你有和他爭辯的時間,乾點什麼不好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