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這首詩無人知曉,但最後一句,千古流傳!

李商隱是晚唐時期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詞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同時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的詩新奇穠麗,特別是一些無題詩和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傳誦一時。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歷來理解不一,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到兗州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

李商隱的這首詩無人知曉,但最後一句,千古流傳!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迢遞:遙遠的樣子。

崔雍、崔袞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的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第二句寫相思之情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翠綠色把駱氏亭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使詩人置身其間,有一種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日近而長安遠。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李商隱的這首詩無人知曉,但最後一句,千古流傳!

“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心情變化過程。詩人一直在那裡思念著朋友,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

詩人這才發現,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悽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李商隱的這首詩無人知曉,但最後一句,千古流傳!

至於為什麼說最後一句流傳千古呢,這還是因為在《紅樓夢》一書中寫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一閒,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