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圓月夜,月上柳梢頭

中秋之起源已經不可考,唐朝初年開始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說,還說裴寂發明了月餅。

月亮走你也走,千里共清暉,天涯共此時,所以就有了很多欣喜的、惆悵的、哀怨的詩篇,也有了多少離愁別恨、兒女相思。

從古以來,詠月詩不分男女老少,有感而發,多有佳作傳世。小姑娘也寫,“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小男孩也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老男人也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唐詩裡有好多詠月的詩,有的直接就叫《中秋月》,千古絕唱當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圓月夜,月上柳梢頭

中秋之起源已經不可考,唐朝初年開始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說,還說裴寂發明了月餅。

月亮走你也走,千里共清暉,天涯共此時,所以就有了很多欣喜的、惆悵的、哀怨的詩篇,也有了多少離愁別恨、兒女相思。

從古以來,詠月詩不分男女老少,有感而發,多有佳作傳世。小姑娘也寫,“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小男孩也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老男人也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唐詩裡有好多詠月的詩,有的直接就叫《中秋月》,千古絕唱當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古代賞月

寫中秋月最被人記住的是宋朝的蘇東坡,他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稱作詠月詩詞中的上品。

蘇軾的這首詞明面上是寫月,其實是寫兄弟之情。因為有情,它才會讓人動情,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千百年來,莫不如是。

但是,在他這首千古絕唱的耀眼光芒遮蔽下,他的另外一首四言絕句直接以《中秋月》為題,卻常常被人忽略。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寫於1077年,蘇軾這年40歲,他唯一的弟弟蘇轍38歲,距離東坡考中進士已經20年,四十不惑,當是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時候,但他卻官運一般,因為捲入莫名其妙的政治糾紛,被貶到徐州做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圓月夜,月上柳梢頭

中秋之起源已經不可考,唐朝初年開始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說,還說裴寂發明了月餅。

月亮走你也走,千里共清暉,天涯共此時,所以就有了很多欣喜的、惆悵的、哀怨的詩篇,也有了多少離愁別恨、兒女相思。

從古以來,詠月詩不分男女老少,有感而發,多有佳作傳世。小姑娘也寫,“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小男孩也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老男人也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唐詩裡有好多詠月的詩,有的直接就叫《中秋月》,千古絕唱當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古代賞月

寫中秋月最被人記住的是宋朝的蘇東坡,他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稱作詠月詩詞中的上品。

蘇軾的這首詞明面上是寫月,其實是寫兄弟之情。因為有情,它才會讓人動情,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千百年來,莫不如是。

但是,在他這首千古絕唱的耀眼光芒遮蔽下,他的另外一首四言絕句直接以《中秋月》為題,卻常常被人忽略。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寫於1077年,蘇軾這年40歲,他唯一的弟弟蘇轍38歲,距離東坡考中進士已經20年,四十不惑,當是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時候,但他卻官運一般,因為捲入莫名其妙的政治糾紛,被貶到徐州做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蘇軾畫像

寫這首詩時,弟弟蘇轍(字子由)正好難得地和他相聚在一起,和寫《水調歌頭》時的情形類似。蘇軾帶著弟弟憑窗而坐,夕陽西下,餘暉落盡,明月東昇,清風徐徐,菜餚雜陳,佳釀盈杯,琴聲繞樑,侍女穿梭,其樂融融。

如此良辰美景,蘇軾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這首絕句。第一二句寫景: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傍晚的雲彩隨著夕陽慢慢散去,中秋時節淡淡的涼意慢慢充斥四周,遠處的銀河群星稀疏,一輪明月像玉盤一樣在悄悄地轉動。

這是一個靜謐的傍晚,周邊環境是安靜的,整個世界是安靜的,明月清輝下的人們的心也是寧靜的,明月也是恬靜的;太陽已然落下,紅雲漸漸散去,黑夜籠罩,銀河闌珊,皓月當空。在這樣的氛圍裡,蘇軾、蘇轍兄弟相對而坐,觥籌交錯,撫今追昔,談古論今,是多麼愜意的事。

詩人都是感性的,他很敏感,也容易感傷,底下兩句轉入感懷: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東坡居士觸景生情,又感到悲從心頭起,兄弟二人對坐而飲,不在於坐,也不在於飲,而在於言,在於情。他們談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必定會有他們和父母相處的美好時光,必定會有兄弟倆在蜀中戲耍共讀的青蔥記憶,必定有父親帶著哥倆進京趕考時的春風得意,也必定有父母去世兄弟分離時悲痛傷懷。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有著把簡單、平淡的詞句化為神奇的才情,這首《中秋月》也是如此,平平淡淡四句話,寄託了他的深情和深思,讓今人也讀出了歡樂和悲傷。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圓月夜,月上柳梢頭

中秋之起源已經不可考,唐朝初年開始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說,還說裴寂發明了月餅。

月亮走你也走,千里共清暉,天涯共此時,所以就有了很多欣喜的、惆悵的、哀怨的詩篇,也有了多少離愁別恨、兒女相思。

從古以來,詠月詩不分男女老少,有感而發,多有佳作傳世。小姑娘也寫,“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小男孩也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老男人也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唐詩裡有好多詠月的詩,有的直接就叫《中秋月》,千古絕唱當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古代賞月

寫中秋月最被人記住的是宋朝的蘇東坡,他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稱作詠月詩詞中的上品。

蘇軾的這首詞明面上是寫月,其實是寫兄弟之情。因為有情,它才會讓人動情,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千百年來,莫不如是。

但是,在他這首千古絕唱的耀眼光芒遮蔽下,他的另外一首四言絕句直接以《中秋月》為題,卻常常被人忽略。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寫於1077年,蘇軾這年40歲,他唯一的弟弟蘇轍38歲,距離東坡考中進士已經20年,四十不惑,當是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時候,但他卻官運一般,因為捲入莫名其妙的政治糾紛,被貶到徐州做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蘇軾畫像

寫這首詩時,弟弟蘇轍(字子由)正好難得地和他相聚在一起,和寫《水調歌頭》時的情形類似。蘇軾帶著弟弟憑窗而坐,夕陽西下,餘暉落盡,明月東昇,清風徐徐,菜餚雜陳,佳釀盈杯,琴聲繞樑,侍女穿梭,其樂融融。

如此良辰美景,蘇軾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這首絕句。第一二句寫景: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傍晚的雲彩隨著夕陽慢慢散去,中秋時節淡淡的涼意慢慢充斥四周,遠處的銀河群星稀疏,一輪明月像玉盤一樣在悄悄地轉動。

這是一個靜謐的傍晚,周邊環境是安靜的,整個世界是安靜的,明月清輝下的人們的心也是寧靜的,明月也是恬靜的;太陽已然落下,紅雲漸漸散去,黑夜籠罩,銀河闌珊,皓月當空。在這樣的氛圍裡,蘇軾、蘇轍兄弟相對而坐,觥籌交錯,撫今追昔,談古論今,是多麼愜意的事。

詩人都是感性的,他很敏感,也容易感傷,底下兩句轉入感懷: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東坡居士觸景生情,又感到悲從心頭起,兄弟二人對坐而飲,不在於坐,也不在於飲,而在於言,在於情。他們談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必定會有他們和父母相處的美好時光,必定會有兄弟倆在蜀中戲耍共讀的青蔥記憶,必定有父親帶著哥倆進京趕考時的春風得意,也必定有父母去世兄弟分離時悲痛傷懷。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有著把簡單、平淡的詞句化為神奇的才情,這首《中秋月》也是如此,平平淡淡四句話,寄託了他的深情和深思,讓今人也讀出了歡樂和悲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月》詩句

一門三學士,這是何等的風光,唐宋八大家蘇家佔了三位。兄弟執手而坐、舉杯同飲,這又是怎樣的歡愉。

但是人生就是聚聚散散,悲歡離合,就如同這天上的明月,它也會有陰晴圓缺。此夜相聚,這是此生最美好的時刻,但是相聚有時,歡樂總是短暫的,酒盡席散,明天就會各奔東西,再聚是何時?人生中這樣的美好不會長有吧。明年的今天,月兒還會升起,我也會把酒臨風,對月暢飲,但是兄弟會在嗎?

想到此處,說到此情,兄弟二人想必是黯然神傷,潸然淚下,相對無言。

一場團圓宴吃出了無邊愁緒,這愁緒中是無窮的兄弟親情。有人說,這是中秋詩中最感傷的一首。

這首詩不如《水調歌頭》寫得好,也遠不為人熟知,但它寫得情真意切,一改蘇學士的豪放風格,滿是細膩情思。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圓月夜,月上柳梢頭

中秋之起源已經不可考,唐朝初年開始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說,還說裴寂發明了月餅。

月亮走你也走,千里共清暉,天涯共此時,所以就有了很多欣喜的、惆悵的、哀怨的詩篇,也有了多少離愁別恨、兒女相思。

從古以來,詠月詩不分男女老少,有感而發,多有佳作傳世。小姑娘也寫,“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小男孩也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老男人也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唐詩裡有好多詠月的詩,有的直接就叫《中秋月》,千古絕唱當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古代賞月

寫中秋月最被人記住的是宋朝的蘇東坡,他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稱作詠月詩詞中的上品。

蘇軾的這首詞明面上是寫月,其實是寫兄弟之情。因為有情,它才會讓人動情,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千百年來,莫不如是。

但是,在他這首千古絕唱的耀眼光芒遮蔽下,他的另外一首四言絕句直接以《中秋月》為題,卻常常被人忽略。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寫於1077年,蘇軾這年40歲,他唯一的弟弟蘇轍38歲,距離東坡考中進士已經20年,四十不惑,當是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時候,但他卻官運一般,因為捲入莫名其妙的政治糾紛,被貶到徐州做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蘇軾畫像

寫這首詩時,弟弟蘇轍(字子由)正好難得地和他相聚在一起,和寫《水調歌頭》時的情形類似。蘇軾帶著弟弟憑窗而坐,夕陽西下,餘暉落盡,明月東昇,清風徐徐,菜餚雜陳,佳釀盈杯,琴聲繞樑,侍女穿梭,其樂融融。

如此良辰美景,蘇軾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這首絕句。第一二句寫景: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傍晚的雲彩隨著夕陽慢慢散去,中秋時節淡淡的涼意慢慢充斥四周,遠處的銀河群星稀疏,一輪明月像玉盤一樣在悄悄地轉動。

這是一個靜謐的傍晚,周邊環境是安靜的,整個世界是安靜的,明月清輝下的人們的心也是寧靜的,明月也是恬靜的;太陽已然落下,紅雲漸漸散去,黑夜籠罩,銀河闌珊,皓月當空。在這樣的氛圍裡,蘇軾、蘇轍兄弟相對而坐,觥籌交錯,撫今追昔,談古論今,是多麼愜意的事。

詩人都是感性的,他很敏感,也容易感傷,底下兩句轉入感懷: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東坡居士觸景生情,又感到悲從心頭起,兄弟二人對坐而飲,不在於坐,也不在於飲,而在於言,在於情。他們談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必定會有他們和父母相處的美好時光,必定會有兄弟倆在蜀中戲耍共讀的青蔥記憶,必定有父親帶著哥倆進京趕考時的春風得意,也必定有父母去世兄弟分離時悲痛傷懷。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有著把簡單、平淡的詞句化為神奇的才情,這首《中秋月》也是如此,平平淡淡四句話,寄託了他的深情和深思,讓今人也讀出了歡樂和悲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月》詩句

一門三學士,這是何等的風光,唐宋八大家蘇家佔了三位。兄弟執手而坐、舉杯同飲,這又是怎樣的歡愉。

但是人生就是聚聚散散,悲歡離合,就如同這天上的明月,它也會有陰晴圓缺。此夜相聚,這是此生最美好的時刻,但是相聚有時,歡樂總是短暫的,酒盡席散,明天就會各奔東西,再聚是何時?人生中這樣的美好不會長有吧。明年的今天,月兒還會升起,我也會把酒臨風,對月暢飲,但是兄弟會在嗎?

想到此處,說到此情,兄弟二人想必是黯然神傷,潸然淚下,相對無言。

一場團圓宴吃出了無邊愁緒,這愁緒中是無窮的兄弟親情。有人說,這是中秋詩中最感傷的一首。

這首詩不如《水調歌頭》寫得好,也遠不為人熟知,但它寫得情真意切,一改蘇學士的豪放風格,滿是細膩情思。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蘇東坡畫像

一語成讖,命運多乖。蘇東坡後來因為烏臺詩案,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命運急轉直下,一路被貶斥,最後一直貶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離家、離親人兄弟、離朝堂官場千萬裡,歸期也是遙遙無期。雖然東坡樂觀自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但是這不斷的貶斥,不僅僅影響了他的官運和詩情,也破壞了他的身體和健康,也讓他認為最美好的兄弟相聚變得沒有可能。

以後的中秋團圓節,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他是走在貶官的路上,還是獨坐驛館的燈下?一杯濁酒,一輪冷月,形單影隻,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他會不會像白居易在邯鄲驛站那樣,“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等到宋徽宗時期,東坡終於獲得赦免,終於得以離開蠻荒之地,他一路向北,可以回家了,可是已經顫顫巍巍,垂垂老矣,身體和心理都沒有了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的輕快,不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不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與兄弟重聚,和親人痛飲,似乎也成了奢望。

果然,他死在了常州。從此,官場與他無關,明月與他無關,早年和子由團聚的“此生此夜”再也與他無關,詞林詩壇再也看不到他胖胖的可愛身影。

一代文學大家就這樣隨風消逝。世上從此再無東坡居士。

但是他的詩篇留了下來。明月還在,它是東坡居士看過的、愛過的、詠過的明月。那些害他的人早已隨風飄散,至今還有誰記得呢?東坡和明月一樣永留人間。

"

又是中秋節,又逢明月夜。

中秋賞月吃餅、望月思人,月是圓的,餅也是圓的,相聚時享受團圓,分離時嚮往團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圓月夜,月上柳梢頭

中秋之起源已經不可考,唐朝初年開始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說,還說裴寂發明了月餅。

月亮走你也走,千里共清暉,天涯共此時,所以就有了很多欣喜的、惆悵的、哀怨的詩篇,也有了多少離愁別恨、兒女相思。

從古以來,詠月詩不分男女老少,有感而發,多有佳作傳世。小姑娘也寫,“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羅帶。”小男孩也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老男人也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唐詩裡有好多詠月的詩,有的直接就叫《中秋月》,千古絕唱當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古代賞月

寫中秋月最被人記住的是宋朝的蘇東坡,他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稱作詠月詩詞中的上品。

蘇軾的這首詞明面上是寫月,其實是寫兄弟之情。因為有情,它才會讓人動情,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千百年來,莫不如是。

但是,在他這首千古絕唱的耀眼光芒遮蔽下,他的另外一首四言絕句直接以《中秋月》為題,卻常常被人忽略。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寫於1077年,蘇軾這年40歲,他唯一的弟弟蘇轍38歲,距離東坡考中進士已經20年,四十不惑,當是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時候,但他卻官運一般,因為捲入莫名其妙的政治糾紛,被貶到徐州做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蘇軾畫像

寫這首詩時,弟弟蘇轍(字子由)正好難得地和他相聚在一起,和寫《水調歌頭》時的情形類似。蘇軾帶著弟弟憑窗而坐,夕陽西下,餘暉落盡,明月東昇,清風徐徐,菜餚雜陳,佳釀盈杯,琴聲繞樑,侍女穿梭,其樂融融。

如此良辰美景,蘇軾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這首絕句。第一二句寫景: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傍晚的雲彩隨著夕陽慢慢散去,中秋時節淡淡的涼意慢慢充斥四周,遠處的銀河群星稀疏,一輪明月像玉盤一樣在悄悄地轉動。

這是一個靜謐的傍晚,周邊環境是安靜的,整個世界是安靜的,明月清輝下的人們的心也是寧靜的,明月也是恬靜的;太陽已然落下,紅雲漸漸散去,黑夜籠罩,銀河闌珊,皓月當空。在這樣的氛圍裡,蘇軾、蘇轍兄弟相對而坐,觥籌交錯,撫今追昔,談古論今,是多麼愜意的事。

詩人都是感性的,他很敏感,也容易感傷,底下兩句轉入感懷: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東坡居士觸景生情,又感到悲從心頭起,兄弟二人對坐而飲,不在於坐,也不在於飲,而在於言,在於情。他們談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呢?必定會有他們和父母相處的美好時光,必定會有兄弟倆在蜀中戲耍共讀的青蔥記憶,必定有父親帶著哥倆進京趕考時的春風得意,也必定有父母去世兄弟分離時悲痛傷懷。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有著把簡單、平淡的詞句化為神奇的才情,這首《中秋月》也是如此,平平淡淡四句話,寄託了他的深情和深思,讓今人也讀出了歡樂和悲傷。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中秋月》詩句

一門三學士,這是何等的風光,唐宋八大家蘇家佔了三位。兄弟執手而坐、舉杯同飲,這又是怎樣的歡愉。

但是人生就是聚聚散散,悲歡離合,就如同這天上的明月,它也會有陰晴圓缺。此夜相聚,這是此生最美好的時刻,但是相聚有時,歡樂總是短暫的,酒盡席散,明天就會各奔東西,再聚是何時?人生中這樣的美好不會長有吧。明年的今天,月兒還會升起,我也會把酒臨風,對月暢飲,但是兄弟會在嗎?

想到此處,說到此情,兄弟二人想必是黯然神傷,潸然淚下,相對無言。

一場團圓宴吃出了無邊愁緒,這愁緒中是無窮的兄弟親情。有人說,這是中秋詩中最感傷的一首。

這首詩不如《水調歌頭》寫得好,也遠不為人熟知,但它寫得情真意切,一改蘇學士的豪放風格,滿是細膩情思。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蘇東坡畫像

一語成讖,命運多乖。蘇東坡後來因為烏臺詩案,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命運急轉直下,一路被貶斥,最後一直貶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離家、離親人兄弟、離朝堂官場千萬裡,歸期也是遙遙無期。雖然東坡樂觀自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但是這不斷的貶斥,不僅僅影響了他的官運和詩情,也破壞了他的身體和健康,也讓他認為最美好的兄弟相聚變得沒有可能。

以後的中秋團圓節,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他是走在貶官的路上,還是獨坐驛館的燈下?一杯濁酒,一輪冷月,形單影隻,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他會不會像白居易在邯鄲驛站那樣,“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等到宋徽宗時期,東坡終於獲得赦免,終於得以離開蠻荒之地,他一路向北,可以回家了,可是已經顫顫巍巍,垂垂老矣,身體和心理都沒有了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的輕快,不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不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與兄弟重聚,和親人痛飲,似乎也成了奢望。

果然,他死在了常州。從此,官場與他無關,明月與他無關,早年和子由團聚的“此生此夜”再也與他無關,詞林詩壇再也看不到他胖胖的可愛身影。

一代文學大家就這樣隨風消逝。世上從此再無東坡居士。

但是他的詩篇留了下來。明月還在,它是東坡居士看過的、愛過的、詠過的明月。那些害他的人早已隨風飄散,至今還有誰記得呢?東坡和明月一樣永留人間。

東坡這首詠月詩,不是《水調歌頭》,中秋必讀催人淚下

明月清輝

過中秋,賞明月,讀蘇東坡,當然可以讀他豪氣勃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可以使試著讀讀他的這首《中秋月》,當會有別樣的感懷。

願每年中秋都如“此生此夜”般美好,祝讀到本文和東坡這首詠月詩的人中秋快樂,每一天都快樂。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更多好文請關注微信公號”九公讀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