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廣場的山東名人雕塑,為什麼沒有辛棄疾,卻有李清照?

泉城廣場被稱譽為“濟南的城市客廳”,位於廣場東側的文化長廊裡,則立有12座山東名人雕塑。很多市民都注意到,這12座雕像裡沒有著名的濟南詞人辛棄疾。相反,“濟南二安”中的李清照則名列其中。

這是為什麼呢?是當初的建設者故意遺漏了辛棄疾?還是因為辛棄疾名氣不如李清照?

要說起來,話比較長。

按設計的要求,這個文化長廊只有12個位置。也就是說,要把數千年曆史中湧現出來的山東名人,挑選出12位代表出來,這意味著難度是極大的,也給當初的設計者提出了一個很難兩全的要求。

泉城廣場的山東名人雕塑,為什麼沒有辛棄疾,卻有李清照?

現在我知道了,12位山東歷史名人雕像分別是大舜、管仲、孔子、孫武、墨翟、孟軻、諸葛亮、王羲之、賈思勰、李清照、戚繼光、蒲松齡。

那麼,對於這個結果有沒有分歧和爭議呢?答案是:有分歧,也有爭議。

但也許現在的人們並不知道,當初最大的分歧和爭議竟然是——大舜。

因為直到現在,對於大舜的出生地都沒有最終的定論:山東人認為大舜是山東人;河南人認為大舜是河南人;浙江人認為大舜是浙江人;山西人認為大舜是山西人;安徽人認為大舜是安徽人……

很多城市都可以拿出許多證據,表明自己和大舜是老鄉。

所以,當年泉城廣場建設之初,不僅普通市民,還有文化學者、規劃專家們對於大舜的入選都提出了不同意見。

最終為什麼保留了大舜雕像?原因也很簡單:濟南是有37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古城,有舜耕歷山、舜井、舜井街、舜廟等一系列舜文化古蹟遺存和故事。歷史和文化都是有傳承的,大舜雕像可以表現濟南厚重、古樸的歷史文化傳承。

因此,大舜的雕像得以入選。

泉城廣場的山東名人雕塑,為什麼沒有辛棄疾,卻有李清照?

管仲、孔子、孫武、墨翟、孟軻,換下哪一位可以?法家、儒家、兵家、墨家作為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主要的流派,都是中國文化和思想的源頭,也是山東歷史名人的代表,他們是毫無爭議的山東人。換下他們行嗎?

諸葛亮是山東最具有民意基礎的歷史人物之一,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王羲之是“書聖”,只要練習書法,誰人不知《蘭亭序》呢?賈思勰是世界農學史的代表人物,著有中國古代農業的百科全書——《齊民要術》,難道要把他換下來?

戚繼光是古代傑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民族英雄;蒲松齡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代表作《聊齋志異》更是古代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這兩位祖籍毫無爭議的山東人能被換下嗎?

現在,來說說李清照。

12位山東歷史名人雕像裡,只有這一位女性,如果把她換下來,“婦女頂起的半邊天”去哪裡了?難道山東沒有女性的歷史名人?

泉城廣場的山東名人雕塑,為什麼沒有辛棄疾,卻有李清照?

李清照作為“中華千古第一才女”,早就在濟南民間得到廣泛認可,人們把她封為藕花神,並在大明湖裡為她建有藕神祠。

李清照書寫了大量關於濟南山水的詩詞作品,留下以七十二名泉命名的傳世之作《漱玉詞》,對於濟南來說這是獨一無二的寶貴文化遺產。

以上三點與辛棄疾相比,無疑更具有文化符號的優勢:辛棄疾雖然也是濟南人,但他的重要活動軌跡是南渡之後,25歲以後的主要作為尤其是詩詞方面的造詣,均是在浙、贛、兩湖地區取得的,詩詞內容也極少涉及濟南。

對於濟南人來說,家家戶戶知道李清照,未必人人知曉辛棄疾。

所以,儘管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就把大明湖畔的李公祠改建為稼軒祠,但直到現在很多濟南人並不知道辛稼軒就是辛棄疾?

泉城廣場的山東名人雕塑,為什麼沒有辛棄疾,卻有李清照?

在濟南,幾乎人人會背誦“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對於辛棄疾的詞,比如“醉裡挑燈看劍”就顯得更加小眾一些了。

所以,李清照入選有什麼奇怪的呢?12座山東歷史名人雕像裡,沒有辛棄疾也很容易理解了。山東作為儒家文化、齊魯文化的發祥地,歷史名人難以盡數,只選出12位名人作為代表,為他們在泉城廣場文化長廊裡塑像,是個難度係數頂級的規定動作。

唉!當初為什麼不設計成16個或18個雕像呢?幹嘛要自己難為自己?

你說是這樣吧?

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