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

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張克奇

地處魯中,素有“小戲之鄉”、“書畫之鄉”、“觀賞石之鄉”美譽的臨朐縣,山青水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俊才輩出。1427年,臨朐才子馬愉會士京華,殿試第一,大魁天下,為明清兩代山東中出的十名狀元之一。之後,臨朐湧現出的馮氏望族更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世家和官宦之家,名噪齊魯,飲譽九州。

臨朐馮氏,其先世居臨朐縣盤羊(今作盤陽)。明洪武初年,詔簡山東之民三戶徙一人戍遼,馮思忠在徙列,始居遼東廣寧左衛(今遼寧省北鎮縣),為軍籍。馮氏由臨徙遼,五世百餘年間,僅存馮裕一人。1527年,馮裕上任平涼知府途中轉道臨朐,祭先祖之墓,為家鄉秀麗山水所迷,即請有司,將籍貫由遼返臨,並命長子馮惟健、五子馮惟訥、七子馮惟直陪同其母(馮裕夫人伏氏)以眷屬身份暫居於府城益都(今青州市),以便在臨朐經營家園。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馮氏自馮裕起家進士至馮溥,前後六代間共出過八名文進士、一名武進士。文進士即:馮裕(1479—1545),1508年中呂楠榜三甲第151名進士;馮惟重(1504—1539),馮裕次子,1538年中茅瓚榜三甲第66名進士;馮惟訥(1513—1572),馮裕第五子,1538年中茅瓚榜三甲第186名進士;馮子履(1539—1596),馮惟重子,馮裕孫,1568年中隆慶戊辰科羅萬化榜三甲第70名進士;馮琦(1558—1603),馮子履子,馮裕四世孫,1577年中沈懋學榜二甲第32名進士;馮瑗(1572—1624),馮裕四世孫,1595年中乙未科朱之蕃榜二甲第20名進士;馮士標(1610—1655),馮裕五世孫,1640年中庚辰科魏藻德榜三甲第182名進士;馮溥(1609—1691),馮裕六世孫,1647年中呂宮榜二甲第11名進士。武進士馮虎臣,生卒年不詳,馮裕六世孫,1664年中甲辰科吳三畏榜武進士。

明清543年間,全國共開科201次,中出進士共52099名(包括武進士),山東共中出4090名,臨朐共中出37名,而馮氏家族六代間就中出9人,實為罕見。這期間,馮氏家族還出過馮惟健(馮裕長子)、馮惟敏(馮裕第四子)等11位舉人。另有貢生33人,庠生、監生280餘人。實為名門望族。馮氏家族六代中還有以下四個值得稱奇之處:一是馮裕父子八人除裕三子、六子、七子早夭外,5人中出了3名進士,2名舉人;二是馮裕、馮惟重、馮子履、馮琦四世進士,極為少見;三是馮惟重、馮惟訥親兄弟二人同年中進士;四是馮琦中進士時,年僅20歲(按照歷史慣例,本文所涉人物年齡均為虛歲)。

馮氏六代中,官居由宰相至知縣,代不乏人,以著作傳世者,亦十餘人。臨朐世稱文學之鄉,馬愉啟於前,馮裕繼於後,而馮氏文學,傳播更為深遠。清朝詩人王士楨曰:“二百年來,海岱間推學者,必首推臨朐馮氏。”足見其聲譽之尊。現在的臨朐老龍灣公園、青州偶園皆為馮氏家族的舊居。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馮裕:馮氏望族第一人

馮裕,字伯順,號閭山,祖籍臨朐,1479年古歷7月15日酉時生於遼東廣寧。12歲父去世,14歲母又亡故,依叔祖母池氏(時叔祖父已亡,池氏年72歲),一老一小相依為命。

由於少小孤苦,馮裕深知生活之艱難,刻苦研讀,立志由科第出身。1504年,馮裕鄉試中舉人。1508年,會、殿試連捷,中了呂楠榜三甲第151名進士。這年,馮裕正好30歲。

馮裕中進士後,即被授予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知縣(正七品)。適逢水災,許多田地被淹沒且朝廷原定賦稅極重,受災家無力完賦。馮裕便命上田大戶未受水災者代貧困戶繳賦。受災貧苦之家無不感激,而大戶富戶則極為惱怒,上告府衙,控馮裕任意加賦。多虧貧民奔走言狀,事乃得清白。其後,依法對惡霸市儈、朝中權宦劉瑾心腹張文冕實行了制裁,事聞於朝,頗得好評。1511年初升為晉州(今河北省晉縣)知州(正六品)。此前,滹沱河河道南遷,城北的水澆田變為旱田,城南的旱田成為水澆田,可南北田地的賦稅,仍按原先所定之數繳納。百姓雖歷年投訴,皆因州官怕事,一直未改。馮裕到任後,立即給予合理調整,民以為公。

由於馮裕在晉州期間多惠政,1515年調任南京戶部員外郎(從五品),掌出納,一依定製,忤權貴,權貴欲抓其把柄而害之,無所得。後升任郎中(正五品)。馮裕在南京共任職12年,這期間朝廷多事,加之明武宗荒淫無度,朝中搞得烏煙瘴氣。後武宗南巡落水得病,死於豹房。世宗繼位後,又起大禮之儀,朝端沸騰。但是南京與北京相距千里,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馮裕全家在南京任所,裕宦餘或在家課子讀書,或在外與友朋詩酒唱和,盡享平和之樂。

1527年,馮裕調任平涼(治今甘肅平涼市,轄寧夏南部、陝西西部、甘肅東部等十餘縣)知府(正四品)。赴任途中轉道臨朐祭祖,大會鄉黨。這是馮裕高祖戍遼後百餘年間馮氏第一次回臨朐,大有衣錦還鄉之榮感。馮裕徘徊於鄉黨族人親情之中,留連於故鄉秀麗山水之間,更為老龍灣的山光湖色所迷,即請有司,將籍貫由遼返臨。

由於馮裕在臨朐逗留時間稍長,到達平涼時延誤了上任時間,朝廷已另任命新知府。馮裕只好在平涼官舍待命。1528年初,朝廷改命馮裕為石阡(治今貴州石阡縣,只轄苗民四司,為西南地區一小府)知府。馮裕雖心懷不滿但也只好從命。馮裕至石阡後,佈告苗民嚴禁私鬥,凡傷人致死者,一律償命,並調解了數次民族糾紛,避免了戰亂。三年任滿,遷為貴州省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馮裕雖貌樸實憨厚,但生性耿直,遇事果斷敢為。他曾對人說:“希寵者負君,媚人者負己,謀身者負人,生平蓋三無負矣。”由於質性耿直,在貴州為官7年,難免會得罪上峰。1534年,朝廷大計(明清時,朝廷每三年派人對外任官進行一次考核,謂之大計),馮裕自知大計時上峰會給他難堪,便在大計前申請提前退休。這正符合上峰意圖。於是,沉浮宦海26載後,馮裕回到了故鄉,時年56歲。

馮裕回鄉後,多住府城益都,家居講學,手不釋卷。經常到臨朐冶源老龍灣遊玩作詩。與退居青州的詩友石存禮、藍田、劉澄甫、劉淵甫、陳經、黃卿、楊應奎等八人在青州北部禪林寺結為“海岱詩社”。後其曾孫馮琦將其八人之詩合為《海岱合集》付梓以傳,內收馮裕歷年詩作128首,後別為《方伯集》,又編入《五大夫集》與《北海集》中。民國年間,壽光趙東甫編輯《青州明詩鈔》,收有馮裕詩23首。

馮裕之詩,多古樸自然,發於性情,感事而作,明白暢曉,頗具《離騷》之風。魏允貞在《海岱合集》中稱其“異乎今君子詩矣”。傅增湘也在《青州明詩鈔·序》中雲:“(青州)自於明代,賢豪輩起,如臨朐馮閭山,壽光劉叔漁,蒙陰公柬堂,鹹乃世風。”馮裕詩風,開馮氏文學之先河,後世沿襲師承,佳作頗多。

1545年古歷6月24日亥時,馮裕因病而卒,享年67歲。逝後葬於青州城北堯王山之東(今青州市普通鄉南辛店村)。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馮惟敏:明代第一散曲家

馮氏家族中,在文壇上最負盛名的當數馮惟敏。馮惟敏,生於1511年,字汝行,號石門(家鄉臨朐有座石門山),又號海浮(臨朐有海浮山),自號海浮山人,為馮裕第四子。馮惟敏一生著述多而深刻,被尊為“明代第一散曲家”。

馮惟敏自幼聰穎,才華非凡。“八歲問奇字,十歲諧宮商,十二受遺經,十五意飛揚。”(《馮海浮集》)清光緒《臨朐縣誌》載:“性聰穎,學業日益進,為文閎肆,萬言立就,”“聲譽噪一時”。也許真如人們所說的“才高傷官運”,馮惟敏雖然才學過人,但其功名並不稱意。1537年秋,鄉試中舉人,得到督學山東的王慎中的特別賞識。1538年,同次兄馮惟重、五弟馮惟訥赴京會試,其兄與弟同榜皆中進士,惟其落第。後竟屢試不中。第一次會試落第後,馮惟敏在臨朐冶源求田問舍,建了別墅。1548年,雪蓑氏應馮惟敏之索書“鑄劍池”於老龍灣冶官祠側的磐石上。馮惟敏自此開始在冶源定居。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1562年,馮惟敏晉京謁選,授直隸淶水(今屬河北省)知縣。因為官清正,不附權貴,同情百姓,抑制豪強,得罪勢要,謫鎮江府(今鎮江市)教授。後遷保定府(今保定市)通判。任內治水救災,設教防邊,頗有政績。但因修《保定府志》蒐集前兵部員外郎楊繼盛遺文,條陳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當道,貶“王官”之地。馮惟敏不赴,怒而歸隱,回到臨朐冶源海浮山下,大興土木整修宅舍,並於老龍灣畔建“即江南”亭,致力著述,頤養以終。

馮惟敏為官十載,南北三遷,“半紙功名,六品王官,多樣參差,十分潦倒,一味孤寒”。不得志的科場道路,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他深刻認識到明廷腐敗,便借筆抒懷,以犀利的筆鋒,反映民間疾苦,揭露封建官僚的貪婪橫暴及明王朝的種種弊端,寫下了很多真實、深刻、切中時弊的作品。其著述主要有《海浮山堂詞稿》、《山堂輯稿》、《石門集》。此外,還主纂了《嘉靖臨朐縣誌》、《萬曆保定府志》。

馮惟敏在詩文方面影響最大的是他的散曲。他的4卷《海浮山堂詞稿》中,共集有散曲49套,小令170首。馮惟敏之所以被尊為“一代散曲的第一大作手”,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他的散曲是現實的散曲,有“即興”“寫實”之特點,表現了非常豐富的社會內容。他在散曲《閱世》中寫道:“誰會鑽天,休嫌胳膊短;誰要纏綿,休嫌膝蓋軟。”又在《八不中》中寫道:“烏紗帽滿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對官場的險惡,鑽營的無恥,揭露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其《農家苦》、《憂復雨》、《刈麥有感》等,字裡行間患苦患疾,與農共息。馮惟敏散曲中塑造的人物不但形象生動,而且極有典型意義。

二是他的藝術手法精彩多變、語言風格辛辣樸實。馮惟敏的散曲,藝術形式自由,修辭技巧靈活,句子有長有短,曲調可多可少,語句多種對仗,襯字靈活運用,不拘一格。其語言是在吸取民間口語豐富營養的基礎上,經錘鍊加工而形成的藝術語言,自然平易,不露雕琢。他的語言中飽含著的卓絕的諷刺藝術,充分體現了他強烈的愛憎情感。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出版說明中說:“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反前人大都只是寫景言情,往來贈答,弔古傷今,談禪詠物的路子,而把歌詠民間疾苦,揭露社會弊端,鞭撻政治黑暗,諷刺官場醜惡等積極的社會內容注入散曲中去,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散曲的生命力,提高了散曲的戰鬥性。在這一點上,馮惟敏不僅遠遠超過明代諸作家,甚至比元代一些著名散曲作家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散曲概論》評價曰:“馮惟敏的《海浮山堂詞稿》4卷,生龍活虎,猶詞中之有辛棄疾,有明一代,此為最有生氣最有魄力之作矣。”

對於散曲大家馮惟敏,臨朐人民極為尊崇。在現在的臨朐老龍灣公園裡的茂林修竹中,就矗立著馮惟敏的雕塑。他面龐清瘦、精神矍鑠、雙目深邃,微笑著迎接著來此的每一位遊人。他第一次進京應試落第遷居老龍灣24載,62歲時棄官迴歸老龍灣隱居直至1578年仙逝,前後共在老龍灣居住了31年。甘冽溫潤的泉水,蔥綠茂盛的竹林,滋養了馮惟敏的文學才氣,也撫慰了他被科舉考場和坎坷仕途刺痛的心。馮惟敏在《海浮山堂詞稿》裡寫道:“家住翠竹叢中,人在白雲深處。”怡然之情露於筆端,展示了他仙風道骨般的隱士情懷。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馮琦:廿歲兒郎中進士

馮琦,1558年古歷11月23日未時生於益都城裡。字用韞,號朐南。叔祖馮惟敏曰:“玉必琢而器始完也。”故改其號為琢庵。

馮琦聰明敏絕,10歲即為文不俗,16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1577年,高中沈懋學榜二甲第32名進士,時年僅20歲。其叔祖馮惟敏喜不自勝,當即口占《朝天子》二首曰:“文運到丙丁,發跡在早齡,越顯得門風盛。神機妙出火牛陣,一戰三齊定。耀後光前,連科決勝,赴瓊林拼酩酊。金榜上列名,玉堂中樹聲,又千里傳家慶。”“恰辭了桂軒,又到了杏園,早遂卻男兒願。連登及第邁前賢,你喬梓都堪羨。四世科名(指曾祖父馮裕、祖父馮惟重、父親馮子履、馮琦四世進士),五朝恩眷,荷天公垂庇遠。清白字祖傳,忠孝事勉旃,要振起咱家門面。”

馮琦中進士後,即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同時入翰林者,一共22人,馮琦年最少,館客先達皆器重他。時張居正為首相,此人性嚴峻,對人少有稱許,見馮琦後,端詳一番說:“此幼而碩者,國器也。”1579年,馮琦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1581年,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凡所草詔書,皆稱旨。不久,又被命教諸皇子讀書。馮琦嚴格要求,眾皇子多畏服。

1582年,馮琦25歲,奉命主持代王即位大典。封典使是個極為榮耀的差使。大典時,觀者人山人海,有人竟大呼:“天使,吾郎君也。”大禮成後,饋贈加倍,馮琦一概不要。代王及文武大僚由此對馮琦格外雅重。

1583年,馮琦充經筵席書官。1586年,為會試同考官。同年,奉命編纂六曹奏章,值起居注。1587年,因參與編纂《大明會典》告成,升為侍講學士(從五品),並被賜金帛,負責文官誥赦(即任命書)。1588年,任湖廣省(今湖南、湖北兩省)鄉試主考。1589年,充經筵講官,任右春坊右諭德(從五品),負責給皇帝講書。1591年,為順天鄉試主考官。

1592年,馮琦升為左庶子(正五品),並主持武會試。是年,國家多事。西邊寧夏發生兵變。守邊士卒不堪官吏侵餉,憤而殺撫臣,韃靼部乘機入侵,踞銀川。朝廷發兵,久攻不下。馮琦上疏獻策,並告誡西征將軍李如鬆,要善於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實施“反間計”,趁機進兵,不要強行攻城,不要決河灌城,以免造成大量士卒和百姓傷亡。此策果然高明,1593年寧夏平判取勝。東邊日本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馮琦說:“假如朝鮮折而入於倭,且代倭難我,惡乎其不救。”皇帝朱翊鈞始決計出兵,並取得抗倭援朝的勝利,消除了後患。之後,馮琦升少詹事(正四品)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

不久,時任首輔(第一宰相)王錫爵推薦馮琦入閣(進入宰相班子),皇帝也簡用馮琦入閣。但馮琦遭到了“以才自詡,不為人下”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沈一貫的妒忌,沈以“年未艾(人年五十曰艾),盍少需之,先用老成者”為諫,極力阻擋馮琦入閣。後適逢朝廷欲修《國朝正史》,任命馮琦為副總裁。

1595年,馮琦升禮部右侍郎(正三品)。1598年,朝廷又有人推薦馮琦入閣,沈一貫又一次上疏作梗,使其入閣再次受阻。1599年,馮琦進吏部右侍郎。1601年,奉命為會試主考官。同年,朝廷再次薦其入閣,還是因沈一貫作梗而罷。之後,馮琦進為吏部左侍郎(明清尚左,左侍郎位在右侍郎之上),協理詹事府,教習庶吉士。10月,又升為禮部尚書(正二品)兼翰林院學士。不久,主持立太子大典,隨即又主持了福王朱常洵的封典。11月,主持太子冠禮。12月,主持萬曆皇帝生母宣文明肅慈聖皇太后加“貞壽端獻”徽號大典。1602年正月,又主持了皇太子結婚大典。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馮琦數次主持大禮,極為顯赫。

由於屢屢遭沈一貫的惡意阻擋,心生憤懣,加之操勞過度,馮琦的身體狀況日漸糟糕。他曾16次上疏乞休,皇帝因不捨而不允。沈一貫巴不得馮琦早退休,亦上疏言:“馮琦為國家寶臣,宜許其暫歸就醫,以待他日大用。”萬曆仍不批准。

1603年古歷3月初3丑時,馮琦終於不堪重負,病逝於京師寓所,年僅46歲。臨死前不久,馮琦賦絕命詩一首,雲:浩渺天風駕海濤,三千度索向仙桃。翩翩一鶴青冥去,已隔紅塵萬仞高。

悲乎哀哉!馮琦者,廿歲中進士,抱經國之才,皆以為其能大用,然終受制於沈一貫,卒不得入閣為相。

馮琦英年早逝後,萬曆皇帝甚悼之,贈太子少保。馮琦死後近20年,明熹宗朱由校每每追思馮琦之功,曾多次派遣欽差到青州堯王山下馮琦墳前立碑祭祀,諡琦為“文敏”,並追封入閣。遂有“死後入閣,馮琦一人”之說。馮琦的“尚書墳”前曾有6幢蛟龍御祭碑。

馮琦喜讀書作文。時人論其風采類漢代李膺,器量類宋代韓琦,才識類唐代陸贄,議論類宋代蘇軾,先見遠慮、純心體國則類宋代李沆和司馬光。馮琦一生著有《宗伯集》、《兩朝大政記》,編有《唐詩類韻》、《北海集》、《通鑑分解》、《宋史記事本末》、《海岱合集》、《淡然軒集》,與堂弟馮瑗合編《經濟類編》。其中,《宋史記事本末》、《經濟類編》、《海岱合集》被收入《四庫全書》中。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馮溥:平步青雲至宰相

古往今來,臨朐產生過許多文官武將,封建社會居官最高者,乃馮裕六世孫馮溥。馮溥官至清初文華殿大學士。明清不設宰相一職,殿閣大學士即為實際的宰相。

馮溥,1609年古歷12月5日生於益都,字孔博,號易齋,又號雲海。馮溥幼年聰慧,8歲以下受春秋左氏傳及秦漢以下古文,稍長,窮極經史。18歲中秀才。時山東提學使項夢原巡視各府縣學校,見馮溥所作之文,大重之,對馮溥說:“幸自愛,他日非凡器也。”馮溥1639年中舉人,後兩次赴京會試,均落第。1647年,終考中進士。至今在北京孔廟內尚豎著近二百幢進士題名碑,在順治四年裡的進士題名碑二甲第11名進士的位置上,仍赫然寫著:“馮溥,山東臨朐。”

馮溥中進士後,即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648年,被授予編修一職。不幾年,升為祕書院侍讀學士,直講經筵。順治皇帝在聽了馮溥的講經後,曾對大學士范文程等人說:“朕視馮溥,乃真翰林也。”

1659年9月,51歲的馮溥升為吏部右侍郎(從二品)。在高層權力之爭中,馮溥極為小心謹慎,兢兢業業,喜怒不形於色,又極善揣度皇帝意圖,故所提建議,皆能迎合帝意,甚得順治皇帝寵愛。給事中張維赤曾劾奏馮溥在銓選官員時徇私納賄,馮溥亦上疏辯解,順治皇帝批示:“聯知溥不為也。”勿置問。

1662年(康熙元年)9月,54歲的馮溥由右侍郎遷為左侍郎。時康熙年幼,鰲拜等輔政四大臣專擅朝政,驕橫跋扈,任意誅戮大臣,“中外莫敢攖其鋒”。惟馮溥“持正不阿”,並屢陳富國安民之策,康熙一時“倚以為重”。1666年,輔政四大臣欲往各省派遣大臣二人,另設官署,名為監察督撫(總督、巡撫),實為加強自己勢力。馮溥在吏部討論此事時,提出相反意見說:“國家所設督撫,皆為重臣,今謂其不可信用,另遣兩大臣監之,權在督撫之上,勢必引起傾軋,其屬吏仰承左右,難免起隙端。”滿侍郎泰必圖性情暴躁,聞聽此言,對著馮溥大聲斥責。馮溥不慍不火。後各上疏,康熙採納了馮溥的意見。

1667年,馮溥升任左都御史(正二品),為都察院正堂,負責全國官吏的檢察、糾劾,遇有重案,會同刑部、大理寺定讞,職權很重。一次,內閣發文後,鰲拜又將副本取回改批,馮溥抗言:“本章既已批發,副本即不便更改。”鰲拜欲加之罪,康熙婉言為之辯解,才躲過一劫。這期間,馮溥還上疏請省刑(加快案件審理,避免牽連無辜證人)、薄賦,深得民心。

1670年,馮溥升任刑部尚書(從一品),次年升為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兼理刑部。從此,馮溥便登上了權力的顛峰。是年,北方數省糧食豐收,馮溥上疏,讓國家拿出一部分錢,廣積厚貯,以備荒年。

1672年,馮溥上疏乞休,康熙批曰:“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

1675年,建儲禮成,內閣會議討論大赦之事,滿大臣以為八旗兵逃亡者不赦,馮裕主張應予大赦。康熙採納了馮溥的意見。

1680年,北京周圍大旱,民大飢,道旁多有棄嬰,馮溥奏設育嬰堂於崇文門外,僱人養育棄嬰。此亦馮溥一大善舉。

1682年6月,康熙批准馮溥退休,時年馮溥74歲。臨起程歸家,馮溥又上疏,請皇上“清心省事,與民休息”為要。康熙賜“適志東山”篆章一枚,並賦詩贈之。詩前有小序:內閣大學士馮溥,贊襄密切,著有勞績,乃以高年數請歸老,念深箕潁,頓謝簪紱,悵別之心,聊書四韻。詩曰:環海兵銷日,元臣樂志年。草堂開綠野,別墅築平泉。望切巖堂重,人思霖雨賢。青門歸路遠,逸興豁雲天。

馮溥歸裡前,將北京自己所置萬柳園捐給朝廷。康熙下旨,將益都城裡原明衡王府的花園撥給馮溥。馮溥又大興土木,疊石為山,引水為泉,環以竹樹。馮溥名此園為“佳山園”,其堂為“佳山堂”,優遊著述其中十年之久。此花園現改名為“偶園”。

1686年,朝廷重修《太祖實錄》成,按慣例要給退休在家的老臣嘉獎,於是加馮溥為太子太傅。

1691年古歷12月11日子時,馮溥病逝於益都,終年83歲。訃聞於朝廷,朝廷諡為“文毅”,並賜御葬,葬於今青州城北堯王山之東。

馮溥一生喜作詩,有《佳山堂詩集》19卷傳世。集中作序者達22人。此版本現已極難見到,僅發現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各一部。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曾將該書收入存目中。1997年,國家編纂出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佳山堂詩集》方又得以面世。

馮溥雖位高權重,但比較注重處理家鄉鄰里關係。有一年,他的故居青州有鄰街的仕宦房可壯府第(房家世為武官,在當地很有勢力)打鄰街院牆,將牆心向街心挪動了。馮府的家人與之爭議,並修書一封寄給在京的馮溥,以求支持。馮溥回書一封,引用了明正德狀元、文學家楊慎的《打牆詩》勸解家人退步。詩曰:“千里修書為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馮府家人看信讀詩,深知裕意,便將自家的院牆後退了三尺。對面房府獲知其情也立即將自家的院牆後退了三尺。由此形成了寬綽的“夥巷街”,傳為美談。

(本文根據多篇資料整理而成,一併致謝。作者)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作者張克奇

張克奇,山東臨朐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濰坊市首批簽約作家。現任臨朐縣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在《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等百餘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100餘萬字,作品入選《散文中國精選》《山東作家作品年選》等多種選本,獲“讀者雜誌原創版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山東省五一文化獎”“山東散文三十年創作新銳獎”“風箏都文化獎”等文化獎項。


明清時期名噪齊魯的臨朐馮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