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吳貽弓第一次獨立執導,短片《我們的小花貓》於次年獲頒文化部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在吳永剛總導演的提攜下,吳貽弓完成了他第一部長片——《巴山夜雨》。詩意的故事裡有霧,有人性,有迷惘,也有光芒。它是兩天兩夜,卻也濃縮了一段特殊歲月。次年,《巴山夜雨》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吳貽弓第一次獨立執導,短片《我們的小花貓》於次年獲頒文化部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在吳永剛總導演的提攜下,吳貽弓完成了他第一部長片——《巴山夜雨》。詩意的故事裡有霧,有人性,有迷惘,也有光芒。它是兩天兩夜,卻也濃縮了一段特殊歲月。次年,《巴山夜雨》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衚衕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小說通過林英子的視角,展示了中國人固有的善良品質、隱忍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其中對老北京人事風物的種種描寫,又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

上世紀80 年代初,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也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城南舊事》便是其中的一部。北影廠一位老編劇將其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但一直沒有拍成。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將劇本推薦給上影廠。吳貽弓看了本子後,覺得不滿意,便找來小說原著閱讀,他覺得原小說較劇本更為打動人心。吳貽弓花了半個月時間寫出了一個新劇本。他說:“小說中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衚衕裡的瘋女人、藏在草叢裡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這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看過《城南舊事》的人,對片中的這首插曲一定記憶猶新。歌詞與旋律中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與影片的主題融為一體,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這首歌是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小說中引用的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創作的《驪歌》(又稱《送別》)。吳貽弓對這首歌也是情有獨鍾,他特地找到音樂作曲家呂其明說:“《送別》這首歌我在學校時就學過,林海音肯定也唱過這首歌,所以在小說裡她也寫了這首歌。小說《城南舊事》的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樂也要有這種基調,我打算就用這首歌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吳貽弓第一次獨立執導,短片《我們的小花貓》於次年獲頒文化部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在吳永剛總導演的提攜下,吳貽弓完成了他第一部長片——《巴山夜雨》。詩意的故事裡有霧,有人性,有迷惘,也有光芒。它是兩天兩夜,卻也濃縮了一段特殊歲月。次年,《巴山夜雨》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衚衕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小說通過林英子的視角,展示了中國人固有的善良品質、隱忍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其中對老北京人事風物的種種描寫,又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

上世紀80 年代初,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也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城南舊事》便是其中的一部。北影廠一位老編劇將其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但一直沒有拍成。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將劇本推薦給上影廠。吳貽弓看了本子後,覺得不滿意,便找來小說原著閱讀,他覺得原小說較劇本更為打動人心。吳貽弓花了半個月時間寫出了一個新劇本。他說:“小說中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衚衕裡的瘋女人、藏在草叢裡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這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看過《城南舊事》的人,對片中的這首插曲一定記憶猶新。歌詞與旋律中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與影片的主題融為一體,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這首歌是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小說中引用的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創作的《驪歌》(又稱《送別》)。吳貽弓對這首歌也是情有獨鍾,他特地找到音樂作曲家呂其明說:“《送別》這首歌我在學校時就學過,林海音肯定也唱過這首歌,所以在小說裡她也寫了這首歌。小說《城南舊事》的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樂也要有這種基調,我打算就用這首歌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城南舊事》上映後,以其清新雋永、淡雅質樸的風格,以一種深沉的思念、愛與同情打動了億萬觀眾。正如人們在影片中所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那樣:在《送別》的背景音樂聲中,林英子坐在大車上離開了舊家。一顛一簸中,故居、故人、舊日時光都一步一步地遠去了。那顆純潔無暇的童心,終於在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了“告別”的況味。城南的舊事漸漸淡去,淡不去的是對舊時京華的回味,對往日悲歡的留戀……1983年,影片榮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同年,影片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獎,這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國際性電影節的綜合性大獎。同為“第四代”的鄭洞天曾評價該片“感傷的故事沁著溫馨,消逝的人物留下笑靨,凋敝的衚衕別有情趣,這種‘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的情愫,賦予了《城南舊事》一種神聖感,淡淡後面透著凝重”。

吳貽弓曾說,藝術是不能沒有理想的,即使在強調“寫實”的同時,也不能丟棄理想,理想往往可以喚發起人們一種信念、力量和美感。他拍攝的《流亡大學》就是想表現這麼一種信念。影片講述的是浙江大學在抗戰期間,在校長竺可禎先生帶領下,冒著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依然艱苦辦學的故事。吳貽弓說:“我是杭州人,對這段歷史有一種親近感,我要讓人們看到:這些人是中華文化火炬的傳遞者,正是由於他們,才使我們的中華文化之光沒有泯滅,他們是可歌可泣的,他們昭示後人:中華文化的火炬不能滅,在任何時候都要傳下去。”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吳貽弓第一次獨立執導,短片《我們的小花貓》於次年獲頒文化部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在吳永剛總導演的提攜下,吳貽弓完成了他第一部長片——《巴山夜雨》。詩意的故事裡有霧,有人性,有迷惘,也有光芒。它是兩天兩夜,卻也濃縮了一段特殊歲月。次年,《巴山夜雨》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衚衕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小說通過林英子的視角,展示了中國人固有的善良品質、隱忍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其中對老北京人事風物的種種描寫,又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

上世紀80 年代初,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也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城南舊事》便是其中的一部。北影廠一位老編劇將其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但一直沒有拍成。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將劇本推薦給上影廠。吳貽弓看了本子後,覺得不滿意,便找來小說原著閱讀,他覺得原小說較劇本更為打動人心。吳貽弓花了半個月時間寫出了一個新劇本。他說:“小說中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衚衕裡的瘋女人、藏在草叢裡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這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看過《城南舊事》的人,對片中的這首插曲一定記憶猶新。歌詞與旋律中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與影片的主題融為一體,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這首歌是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小說中引用的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創作的《驪歌》(又稱《送別》)。吳貽弓對這首歌也是情有獨鍾,他特地找到音樂作曲家呂其明說:“《送別》這首歌我在學校時就學過,林海音肯定也唱過這首歌,所以在小說裡她也寫了這首歌。小說《城南舊事》的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樂也要有這種基調,我打算就用這首歌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城南舊事》上映後,以其清新雋永、淡雅質樸的風格,以一種深沉的思念、愛與同情打動了億萬觀眾。正如人們在影片中所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那樣:在《送別》的背景音樂聲中,林英子坐在大車上離開了舊家。一顛一簸中,故居、故人、舊日時光都一步一步地遠去了。那顆純潔無暇的童心,終於在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了“告別”的況味。城南的舊事漸漸淡去,淡不去的是對舊時京華的回味,對往日悲歡的留戀……1983年,影片榮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同年,影片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獎,這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國際性電影節的綜合性大獎。同為“第四代”的鄭洞天曾評價該片“感傷的故事沁著溫馨,消逝的人物留下笑靨,凋敝的衚衕別有情趣,這種‘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的情愫,賦予了《城南舊事》一種神聖感,淡淡後面透著凝重”。

吳貽弓曾說,藝術是不能沒有理想的,即使在強調“寫實”的同時,也不能丟棄理想,理想往往可以喚發起人們一種信念、力量和美感。他拍攝的《流亡大學》就是想表現這麼一種信念。影片講述的是浙江大學在抗戰期間,在校長竺可禎先生帶領下,冒著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依然艱苦辦學的故事。吳貽弓說:“我是杭州人,對這段歷史有一種親近感,我要讓人們看到:這些人是中華文化火炬的傳遞者,正是由於他們,才使我們的中華文化之光沒有泯滅,他們是可歌可泣的,他們昭示後人:中華文化的火炬不能滅,在任何時候都要傳下去。”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吳貽弓又是一位幹練睿智的電影事業家。他先後擔任了上海電影局局長、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職務。在他的艱苦努力下,創辦瞭如今已然成為A級國際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完成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2012年,他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終生成就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中國第四代導演、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重慶,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吳貽弓第一次獨立執導,短片《我們的小花貓》於次年獲頒文化部優秀青年創作獎。1980年,在吳永剛總導演的提攜下,吳貽弓完成了他第一部長片——《巴山夜雨》。詩意的故事裡有霧,有人性,有迷惘,也有光芒。它是兩天兩夜,卻也濃縮了一段特殊歲月。次年,《巴山夜雨》獲得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1982年面世的《城南舊事》,是吳貽弓導演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在南城衚衕度過一段童年時光的經歷。小說通過林英子的視角,展示了中國人固有的善良品質、隱忍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其中對老北京人事風物的種種描寫,又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

上世紀80 年代初,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也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城南舊事》便是其中的一部。北影廠一位老編劇將其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但一直沒有拍成。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將劇本推薦給上影廠。吳貽弓看了本子後,覺得不滿意,便找來小說原著閱讀,他覺得原小說較劇本更為打動人心。吳貽弓花了半個月時間寫出了一個新劇本。他說:“小說中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衚衕裡的瘋女人、藏在草叢裡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這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看過《城南舊事》的人,對片中的這首插曲一定記憶猶新。歌詞與旋律中那種“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與影片的主題融為一體,給人以獨特的藝術享受。這首歌是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小說中引用的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創作的《驪歌》(又稱《送別》)。吳貽弓對這首歌也是情有獨鍾,他特地找到音樂作曲家呂其明說:“《送別》這首歌我在學校時就學過,林海音肯定也唱過這首歌,所以在小說裡她也寫了這首歌。小說《城南舊事》的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樂也要有這種基調,我打算就用這首歌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城南舊事》上映後,以其清新雋永、淡雅質樸的風格,以一種深沉的思念、愛與同情打動了億萬觀眾。正如人們在影片中所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那樣:在《送別》的背景音樂聲中,林英子坐在大車上離開了舊家。一顛一簸中,故居、故人、舊日時光都一步一步地遠去了。那顆純潔無暇的童心,終於在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了“告別”的況味。城南的舊事漸漸淡去,淡不去的是對舊時京華的回味,對往日悲歡的留戀……1983年,影片榮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同年,影片在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影片獎,這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國際性電影節的綜合性大獎。同為“第四代”的鄭洞天曾評價該片“感傷的故事沁著溫馨,消逝的人物留下笑靨,凋敝的衚衕別有情趣,這種‘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的情愫,賦予了《城南舊事》一種神聖感,淡淡後面透著凝重”。

吳貽弓曾說,藝術是不能沒有理想的,即使在強調“寫實”的同時,也不能丟棄理想,理想往往可以喚發起人們一種信念、力量和美感。他拍攝的《流亡大學》就是想表現這麼一種信念。影片講述的是浙江大學在抗戰期間,在校長竺可禎先生帶領下,冒著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依然艱苦辦學的故事。吳貽弓說:“我是杭州人,對這段歷史有一種親近感,我要讓人們看到:這些人是中華文化火炬的傳遞者,正是由於他們,才使我們的中華文化之光沒有泯滅,他們是可歌可泣的,他們昭示後人:中華文化的火炬不能滅,在任何時候都要傳下去。”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吳貽弓又是一位幹練睿智的電影事業家。他先後擔任了上海電影局局長、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等職務。在他的艱苦努力下,創辦瞭如今已然成為A級國際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完成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2012年,他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終生成就獎。

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逝世——巴山夜雨不再,城南舊事送別

“有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片子裡到處流露出理想的色彩。我以前常說,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華總不會輕易忘記,常常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我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人,那個年代留給我們的理想、信心、誠摯的追求、生活價值取向、浪漫主義色彩等等,總不肯在心裡泯滅。”這是 2012年,與中國電影、上海電影耳鬢廝磨了60餘載的吳貽弓獲頒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時的感言,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回望與總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