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一心報國,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當時李陵其實並未完全絕望,而是存著找機會報效漢朝、將功贖罪的心。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入漢朝朝堂中時,漢武帝大怒,群臣見漢武帝如此顏色,不敢為李陵辯護,皆隨聲附和武帝。牆倒眾人推,眾人都開始議論批評李陵並請求嚴懲他。

唯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敢於說真話,他進言勸慰武帝道:我雖然與李陵未有深交,沒有一同喝過酒、一同享受過宴酣之樂,但我見他為人孝順,講信用,我相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之徒。況且他一心想精忠報國,絕不是誠心投降匈奴的,他應該是準備藉機為朝廷做貢獻故而偽降於匈奴的。李陵是國士,他和匈奴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仗,殺敵人數遠遠超過了漢軍人數,成績斐然,功不可沒。

然而剛愎自用的漢武帝並未聽進去,反而覺得司馬遷故意與他唱反調。盛怒之下下令將司馬遷投入蠶室,施以腐刑,於是就有了萬古流芳的司馬遷和《史記》,可以說李陵對於《史記》的誕生也做出過貢獻。並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陵的為人——就算平素未曾相處過,他的人格魅力也能使耿直的司馬遷信服,可見他不失為名門之後。

一年後,武帝有些後悔,於是派公孫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公孫敖因屢次敗於匈奴,不敢仔細調查,匆匆回來彙報說:“李陵開始積極練兵準備對付漢軍了”。

漢武帝怒,遂殺了李陵全家。當親人被殺的消息傳入李陵耳中時,他悲痛萬分,待有漢使出使匈奴時,李陵向其詢問得知一切。痛苦地說:操練軍隊的不是我,而是李緒啊!李緒是漢朝人,同樣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首。後來李陵因恨刺殺了李緒,招致大閼氏的記恨,被單于藏於北方,至閼氏死後才回歸。

不管是誤會也好,巧合也罷,漢武帝終是滅了李陵全族。李陵功成於漢匈之戰,以五千士兵抗敵數萬,令人驚歎,也因為最終投降而被人唾罵。他在生死抉擇中選擇了生,卻未放棄他的忠 ,然而漢朝卻放棄了他。他斬斷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當初投降時的幻想,他李陵不願再踏足故漢的國土。

李陵的親人已逝,單于因器重他,於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一個家,那是他眾叛親離後唯一的慰藉。放棄掙扎之後,他只覺愧對先人,故鄉隴西的士人皆以他李氏為恥,終其一生,他都將在這樣的陰霾中度過。自此,漢朝再無大將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一心報國,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當時李陵其實並未完全絕望,而是存著找機會報效漢朝、將功贖罪的心。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入漢朝朝堂中時,漢武帝大怒,群臣見漢武帝如此顏色,不敢為李陵辯護,皆隨聲附和武帝。牆倒眾人推,眾人都開始議論批評李陵並請求嚴懲他。

唯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敢於說真話,他進言勸慰武帝道:我雖然與李陵未有深交,沒有一同喝過酒、一同享受過宴酣之樂,但我見他為人孝順,講信用,我相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之徒。況且他一心想精忠報國,絕不是誠心投降匈奴的,他應該是準備藉機為朝廷做貢獻故而偽降於匈奴的。李陵是國士,他和匈奴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仗,殺敵人數遠遠超過了漢軍人數,成績斐然,功不可沒。

然而剛愎自用的漢武帝並未聽進去,反而覺得司馬遷故意與他唱反調。盛怒之下下令將司馬遷投入蠶室,施以腐刑,於是就有了萬古流芳的司馬遷和《史記》,可以說李陵對於《史記》的誕生也做出過貢獻。並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陵的為人——就算平素未曾相處過,他的人格魅力也能使耿直的司馬遷信服,可見他不失為名門之後。

一年後,武帝有些後悔,於是派公孫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公孫敖因屢次敗於匈奴,不敢仔細調查,匆匆回來彙報說:“李陵開始積極練兵準備對付漢軍了”。

漢武帝怒,遂殺了李陵全家。當親人被殺的消息傳入李陵耳中時,他悲痛萬分,待有漢使出使匈奴時,李陵向其詢問得知一切。痛苦地說:操練軍隊的不是我,而是李緒啊!李緒是漢朝人,同樣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首。後來李陵因恨刺殺了李緒,招致大閼氏的記恨,被單于藏於北方,至閼氏死後才回歸。

不管是誤會也好,巧合也罷,漢武帝終是滅了李陵全族。李陵功成於漢匈之戰,以五千士兵抗敵數萬,令人驚歎,也因為最終投降而被人唾罵。他在生死抉擇中選擇了生,卻未放棄他的忠 ,然而漢朝卻放棄了他。他斬斷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當初投降時的幻想,他李陵不願再踏足故漢的國土。

李陵的親人已逝,單于因器重他,於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一個家,那是他眾叛親離後唯一的慰藉。放棄掙扎之後,他只覺愧對先人,故鄉隴西的士人皆以他李氏為恥,終其一生,他都將在這樣的陰霾中度過。自此,漢朝再無大將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再遇舊友

蘇武本是漢朝使節,與李陵有舊。天漢元年出使匈奴部落接留在那兒的戰俘歸漢,但他的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的政變,在事情敗露後被捕,連累了蘇武一行人。蘇武面臨匈奴的嚴刑逼供毫不畏懼,絕不示弱,最終重傷在床。匈奴被蘇武的硬氣無畏折服,遂派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在蘇武被扣留匈奴的次年,李陵投降匈奴,自覺無顏面對舊友,不敢與其相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單于命令李陵設宴說服蘇武投降,李陵遂往海上尋蘇武。

李陵真誠地對蘇武說:單于誠心對待你,況且你如今無法回到漢朝,你的忠義無人所知,不如投降,省得白白受苦,你的兩個兄弟皆因犯下小的過錯,恐懼皇帝追責,自殺而死。而在我來匈奴前,你的母親已不幸逝去,我已經幫你一路送葬到陽陵。你的妻子已經改嫁,獨獨剩下兩個妹妹和三個子女,現已過去數年,憂未知其是否尚在人世。我剛剛投降時,精神幾乎崩潰,母親尚被關押,你不想投降的心難道能超過當初的我嗎?況陛下態度無常,歸漢命運不可知,你又何苦至此。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一心報國,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當時李陵其實並未完全絕望,而是存著找機會報效漢朝、將功贖罪的心。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入漢朝朝堂中時,漢武帝大怒,群臣見漢武帝如此顏色,不敢為李陵辯護,皆隨聲附和武帝。牆倒眾人推,眾人都開始議論批評李陵並請求嚴懲他。

唯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敢於說真話,他進言勸慰武帝道:我雖然與李陵未有深交,沒有一同喝過酒、一同享受過宴酣之樂,但我見他為人孝順,講信用,我相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之徒。況且他一心想精忠報國,絕不是誠心投降匈奴的,他應該是準備藉機為朝廷做貢獻故而偽降於匈奴的。李陵是國士,他和匈奴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仗,殺敵人數遠遠超過了漢軍人數,成績斐然,功不可沒。

然而剛愎自用的漢武帝並未聽進去,反而覺得司馬遷故意與他唱反調。盛怒之下下令將司馬遷投入蠶室,施以腐刑,於是就有了萬古流芳的司馬遷和《史記》,可以說李陵對於《史記》的誕生也做出過貢獻。並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陵的為人——就算平素未曾相處過,他的人格魅力也能使耿直的司馬遷信服,可見他不失為名門之後。

一年後,武帝有些後悔,於是派公孫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公孫敖因屢次敗於匈奴,不敢仔細調查,匆匆回來彙報說:“李陵開始積極練兵準備對付漢軍了”。

漢武帝怒,遂殺了李陵全家。當親人被殺的消息傳入李陵耳中時,他悲痛萬分,待有漢使出使匈奴時,李陵向其詢問得知一切。痛苦地說:操練軍隊的不是我,而是李緒啊!李緒是漢朝人,同樣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首。後來李陵因恨刺殺了李緒,招致大閼氏的記恨,被單于藏於北方,至閼氏死後才回歸。

不管是誤會也好,巧合也罷,漢武帝終是滅了李陵全族。李陵功成於漢匈之戰,以五千士兵抗敵數萬,令人驚歎,也因為最終投降而被人唾罵。他在生死抉擇中選擇了生,卻未放棄他的忠 ,然而漢朝卻放棄了他。他斬斷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當初投降時的幻想,他李陵不願再踏足故漢的國土。

李陵的親人已逝,單于因器重他,於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一個家,那是他眾叛親離後唯一的慰藉。放棄掙扎之後,他只覺愧對先人,故鄉隴西的士人皆以他李氏為恥,終其一生,他都將在這樣的陰霾中度過。自此,漢朝再無大將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再遇舊友

蘇武本是漢朝使節,與李陵有舊。天漢元年出使匈奴部落接留在那兒的戰俘歸漢,但他的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的政變,在事情敗露後被捕,連累了蘇武一行人。蘇武面臨匈奴的嚴刑逼供毫不畏懼,絕不示弱,最終重傷在床。匈奴被蘇武的硬氣無畏折服,遂派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在蘇武被扣留匈奴的次年,李陵投降匈奴,自覺無顏面對舊友,不敢與其相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單于命令李陵設宴說服蘇武投降,李陵遂往海上尋蘇武。

李陵真誠地對蘇武說:單于誠心對待你,況且你如今無法回到漢朝,你的忠義無人所知,不如投降,省得白白受苦,你的兩個兄弟皆因犯下小的過錯,恐懼皇帝追責,自殺而死。而在我來匈奴前,你的母親已不幸逝去,我已經幫你一路送葬到陽陵。你的妻子已經改嫁,獨獨剩下兩個妹妹和三個子女,現已過去數年,憂未知其是否尚在人世。我剛剛投降時,精神幾乎崩潰,母親尚被關押,你不想投降的心難道能超過當初的我嗎?況陛下態度無常,歸漢命運不可知,你又何苦至此。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蘇武倔強地回答道:臣子為陛下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我願殺身以報陛下,你不用再說了。

李陵再勸,蘇武仍強硬拒絕。

李陵嘆道:我不及你的忠義,我同衛律罪惡滔天啊。後流淚而去。因為不想在蘇武面前顯示其富貴,李陵派妻子贈蘇武幾十頭牛羊,助其緩解困境。

蘇武持節眺望漢朝近二十年,至漢昭帝登基後才被放回漢朝。走時李陵設宴慶賀,別離之際,十分不捨,萬分淒涼。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一心報國,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當時李陵其實並未完全絕望,而是存著找機會報效漢朝、將功贖罪的心。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入漢朝朝堂中時,漢武帝大怒,群臣見漢武帝如此顏色,不敢為李陵辯護,皆隨聲附和武帝。牆倒眾人推,眾人都開始議論批評李陵並請求嚴懲他。

唯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敢於說真話,他進言勸慰武帝道:我雖然與李陵未有深交,沒有一同喝過酒、一同享受過宴酣之樂,但我見他為人孝順,講信用,我相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之徒。況且他一心想精忠報國,絕不是誠心投降匈奴的,他應該是準備藉機為朝廷做貢獻故而偽降於匈奴的。李陵是國士,他和匈奴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仗,殺敵人數遠遠超過了漢軍人數,成績斐然,功不可沒。

然而剛愎自用的漢武帝並未聽進去,反而覺得司馬遷故意與他唱反調。盛怒之下下令將司馬遷投入蠶室,施以腐刑,於是就有了萬古流芳的司馬遷和《史記》,可以說李陵對於《史記》的誕生也做出過貢獻。並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陵的為人——就算平素未曾相處過,他的人格魅力也能使耿直的司馬遷信服,可見他不失為名門之後。

一年後,武帝有些後悔,於是派公孫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公孫敖因屢次敗於匈奴,不敢仔細調查,匆匆回來彙報說:“李陵開始積極練兵準備對付漢軍了”。

漢武帝怒,遂殺了李陵全家。當親人被殺的消息傳入李陵耳中時,他悲痛萬分,待有漢使出使匈奴時,李陵向其詢問得知一切。痛苦地說:操練軍隊的不是我,而是李緒啊!李緒是漢朝人,同樣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首。後來李陵因恨刺殺了李緒,招致大閼氏的記恨,被單于藏於北方,至閼氏死後才回歸。

不管是誤會也好,巧合也罷,漢武帝終是滅了李陵全族。李陵功成於漢匈之戰,以五千士兵抗敵數萬,令人驚歎,也因為最終投降而被人唾罵。他在生死抉擇中選擇了生,卻未放棄他的忠 ,然而漢朝卻放棄了他。他斬斷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當初投降時的幻想,他李陵不願再踏足故漢的國土。

李陵的親人已逝,單于因器重他,於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一個家,那是他眾叛親離後唯一的慰藉。放棄掙扎之後,他只覺愧對先人,故鄉隴西的士人皆以他李氏為恥,終其一生,他都將在這樣的陰霾中度過。自此,漢朝再無大將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再遇舊友

蘇武本是漢朝使節,與李陵有舊。天漢元年出使匈奴部落接留在那兒的戰俘歸漢,但他的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的政變,在事情敗露後被捕,連累了蘇武一行人。蘇武面臨匈奴的嚴刑逼供毫不畏懼,絕不示弱,最終重傷在床。匈奴被蘇武的硬氣無畏折服,遂派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在蘇武被扣留匈奴的次年,李陵投降匈奴,自覺無顏面對舊友,不敢與其相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單于命令李陵設宴說服蘇武投降,李陵遂往海上尋蘇武。

李陵真誠地對蘇武說:單于誠心對待你,況且你如今無法回到漢朝,你的忠義無人所知,不如投降,省得白白受苦,你的兩個兄弟皆因犯下小的過錯,恐懼皇帝追責,自殺而死。而在我來匈奴前,你的母親已不幸逝去,我已經幫你一路送葬到陽陵。你的妻子已經改嫁,獨獨剩下兩個妹妹和三個子女,現已過去數年,憂未知其是否尚在人世。我剛剛投降時,精神幾乎崩潰,母親尚被關押,你不想投降的心難道能超過當初的我嗎?況陛下態度無常,歸漢命運不可知,你又何苦至此。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蘇武倔強地回答道:臣子為陛下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我願殺身以報陛下,你不用再說了。

李陵再勸,蘇武仍強硬拒絕。

李陵嘆道:我不及你的忠義,我同衛律罪惡滔天啊。後流淚而去。因為不想在蘇武面前顯示其富貴,李陵派妻子贈蘇武幾十頭牛羊,助其緩解困境。

蘇武持節眺望漢朝近二十年,至漢昭帝登基後才被放回漢朝。走時李陵設宴慶賀,別離之際,十分不捨,萬分淒涼。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對漢的複雜情感

李陵在匈奴二十五年間,將自己禁錮在草原的一隅之地,躲避著關於漢的一切,幾乎從未與漢作戰,可以說是消極怠工。唯一一次是在漢回擊匈奴時,匈奴派李陵率三萬大軍與商丘成帶領的兩萬漢軍對壘。李陵熟練戰術,當年使五千對三萬不見頹勢,今李陵兵強馬壯,若不是他故意放水,又怎麼會大敗於漢?

多年後,武帝駕崩,昭帝繼位。當權者與李陵私交甚好,遂派使者接李陵歸漢。使者於酒宴上三番五次以刀環暗示“還之”,然李陵毫無迴應。到近前,使者勸之。

李陵看著自己的胡服,悵然道:歸去無定數,再次受辱又何如?我不願再經歷侮辱了。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一心報國,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當時李陵其實並未完全絕望,而是存著找機會報效漢朝、將功贖罪的心。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入漢朝朝堂中時,漢武帝大怒,群臣見漢武帝如此顏色,不敢為李陵辯護,皆隨聲附和武帝。牆倒眾人推,眾人都開始議論批評李陵並請求嚴懲他。

唯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敢於說真話,他進言勸慰武帝道:我雖然與李陵未有深交,沒有一同喝過酒、一同享受過宴酣之樂,但我見他為人孝順,講信用,我相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之徒。況且他一心想精忠報國,絕不是誠心投降匈奴的,他應該是準備藉機為朝廷做貢獻故而偽降於匈奴的。李陵是國士,他和匈奴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仗,殺敵人數遠遠超過了漢軍人數,成績斐然,功不可沒。

然而剛愎自用的漢武帝並未聽進去,反而覺得司馬遷故意與他唱反調。盛怒之下下令將司馬遷投入蠶室,施以腐刑,於是就有了萬古流芳的司馬遷和《史記》,可以說李陵對於《史記》的誕生也做出過貢獻。並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陵的為人——就算平素未曾相處過,他的人格魅力也能使耿直的司馬遷信服,可見他不失為名門之後。

一年後,武帝有些後悔,於是派公孫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公孫敖因屢次敗於匈奴,不敢仔細調查,匆匆回來彙報說:“李陵開始積極練兵準備對付漢軍了”。

漢武帝怒,遂殺了李陵全家。當親人被殺的消息傳入李陵耳中時,他悲痛萬分,待有漢使出使匈奴時,李陵向其詢問得知一切。痛苦地說:操練軍隊的不是我,而是李緒啊!李緒是漢朝人,同樣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首。後來李陵因恨刺殺了李緒,招致大閼氏的記恨,被單于藏於北方,至閼氏死後才回歸。

不管是誤會也好,巧合也罷,漢武帝終是滅了李陵全族。李陵功成於漢匈之戰,以五千士兵抗敵數萬,令人驚歎,也因為最終投降而被人唾罵。他在生死抉擇中選擇了生,卻未放棄他的忠 ,然而漢朝卻放棄了他。他斬斷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當初投降時的幻想,他李陵不願再踏足故漢的國土。

李陵的親人已逝,單于因器重他,於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一個家,那是他眾叛親離後唯一的慰藉。放棄掙扎之後,他只覺愧對先人,故鄉隴西的士人皆以他李氏為恥,終其一生,他都將在這樣的陰霾中度過。自此,漢朝再無大將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再遇舊友

蘇武本是漢朝使節,與李陵有舊。天漢元年出使匈奴部落接留在那兒的戰俘歸漢,但他的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的政變,在事情敗露後被捕,連累了蘇武一行人。蘇武面臨匈奴的嚴刑逼供毫不畏懼,絕不示弱,最終重傷在床。匈奴被蘇武的硬氣無畏折服,遂派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在蘇武被扣留匈奴的次年,李陵投降匈奴,自覺無顏面對舊友,不敢與其相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單于命令李陵設宴說服蘇武投降,李陵遂往海上尋蘇武。

李陵真誠地對蘇武說:單于誠心對待你,況且你如今無法回到漢朝,你的忠義無人所知,不如投降,省得白白受苦,你的兩個兄弟皆因犯下小的過錯,恐懼皇帝追責,自殺而死。而在我來匈奴前,你的母親已不幸逝去,我已經幫你一路送葬到陽陵。你的妻子已經改嫁,獨獨剩下兩個妹妹和三個子女,現已過去數年,憂未知其是否尚在人世。我剛剛投降時,精神幾乎崩潰,母親尚被關押,你不想投降的心難道能超過當初的我嗎?況陛下態度無常,歸漢命運不可知,你又何苦至此。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蘇武倔強地回答道:臣子為陛下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我願殺身以報陛下,你不用再說了。

李陵再勸,蘇武仍強硬拒絕。

李陵嘆道:我不及你的忠義,我同衛律罪惡滔天啊。後流淚而去。因為不想在蘇武面前顯示其富貴,李陵派妻子贈蘇武幾十頭牛羊,助其緩解困境。

蘇武持節眺望漢朝近二十年,至漢昭帝登基後才被放回漢朝。走時李陵設宴慶賀,別離之際,十分不捨,萬分淒涼。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對漢的複雜情感

李陵在匈奴二十五年間,將自己禁錮在草原的一隅之地,躲避著關於漢的一切,幾乎從未與漢作戰,可以說是消極怠工。唯一一次是在漢回擊匈奴時,匈奴派李陵率三萬大軍與商丘成帶領的兩萬漢軍對壘。李陵熟練戰術,當年使五千對三萬不見頹勢,今李陵兵強馬壯,若不是他故意放水,又怎麼會大敗於漢?

多年後,武帝駕崩,昭帝繼位。當權者與李陵私交甚好,遂派使者接李陵歸漢。使者於酒宴上三番五次以刀環暗示“還之”,然李陵毫無迴應。到近前,使者勸之。

李陵看著自己的胡服,悵然道:歸去無定數,再次受辱又何如?我不願再經歷侮辱了。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評價:

一、相較於其他降將,李陵顯得格格不入。

衛律在好友李廣利投降後,見李廣利得到單于的重視,擔憂其威脅自己的地位,遂進獻讒言,使其被殺。而李陵在好友蒙難之後,處處為蘇武著想,不同於衛律的威逼利誘,李陵對蘇武完全是推心置腹。蘇武榮歸故里,李陵滿懷的只有對舊友的不捨和祝福,並無一絲嫉妒。可見他心有溝壑,胸襟寬廣,為人質樸。

如衛律、李緒、趙信乃至李廣利等人,都未在投降後表現出強烈的痛苦,而是隨遇而安。唯有李陵陷入了“降”的沉痛中,可見他繼承了家族深入骨髓的忠義。

二、李陵對歸漢的拒絕是自尊的一種表現,對於漢的良心發現,他不願意成全。他認為大丈夫貴在專一,切忌反覆無常。被逼上梁山是辱,澄清後的平反也是辱,可見其傲然氣度。

三、孔子反對愚忠的儒家思想認為:當君王有不義之舉時,不必遵循,反對才是一種正義和忠義。而在忠與孝的關係上,儒家認為孝在忠之上,重孝而輕忠,必要時可舍忠而取孝。這就是李陵不同於蘇武的地方。

蘇武反映的是漢在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中對思想的專制統治,蘇武對以皇權殺其兄弟的“認可”,除了滿滿的忠義,似可見封建專制的毒害之深。

而李陵則繼承了先秦時期儒家的優良傳統,反映的是純粹的儒家文化。

除此之外,李陵和蘇武的不同還在於他們一個是臣子,一個是軍士。臣子對君王唯命是從,俯首帖耳。而軍人則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說,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意思是:當君王命令有誤或者無法及時傳達時,將士們可隨機應變,不必死守軍令。

可嘆李陵是一位名將,獨獨做不了一個百依百順的臣子!畢竟君王最需要的還是聽話的臣子。

"

李陵,字少卿,西漢龍城飛將李廣之孫。年少時便擔任侍中建章監,後為騎都尉,與祖父李廣一樣善於騎射,武藝高超。為人謙和有禮,待士兵下屬十分友善,繼承了李家優秀的品質。

從李陵的爺爺李廣,到李陵的父親李當戶,再到李陵的哥哥李敢,李家三代都是抗擊匈奴的英雄,年少有為的李陵在其後當仁不讓,繼承了他們的衣缽。他曾率領著八百將士,深入敵區兩千餘里,未發現匈奴蹤跡,從容離去。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陵過人的膽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對漢失去信心,轉而支持原本為敵的匈奴呢?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出征被捕詐降

漢與匈奴積怨已久,漢武帝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誓要解決匈奴擾邊的問題。在李陵之前,他的爺爺李廣將軍為此奮鬥一生,終是因為迷路而延誤戰機,深覺無顏面對天子,遂自殺而亡。當年李廣不幸被捕,佯裝昏迷,趁敵人不備,遂順手搶來一匹馬,衝出敵圍。而當李陵面對降與不降的問題時,他就沒李廣那麼幸運了。

在李陵擔任騎都尉的職務後,便率領五千步兵在張掖、酒泉一帶練兵,訓練射箭。天漢二年,他遇到了人生的轉折點。

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大軍向匈奴右賢王出擊,同時派李陵負責接應護送輜重,作為後援策應主帥。李陵上言請求漢武帝同意他率領部隊到蘭幹山以南地區與匈奴作戰,分散單于勢力。武帝本以兵馬不足為辭拒絕了他,李陵求戰心切,答道:臣願以少抗多,僅以五千士兵擊之。武帝感其膽氣,遂同意,並派原是伏波將軍的路博德半路接應李陵。

路博德因恥為李陵後備,於是進言說:現在正值秋季,匈奴兵壯馬肥,於我軍不妙,不如等到明年春天再戰,定能大勝匈奴。

武帝以為是李陵誇下海口後又不願出戰,於是傳信給路博德說:我原本準備給李陵騎兵的,他說他願意以多擊少。現在胡虜已經入了西河,你迅速起兵去西河,抵擋匈奴的攻勢。

又傳令給李陵,讓他九月份就出發,到了東浚稽山查探敵情。若未發現匈奴,就至城內休整,並及時聯繫附近驛站上報軍情,令他將他與路博德所討論的事情敘述詳盡上報朝廷。

李陵遂帶著五千將士北行三十日,軍隊行進了千餘里,到達浚稽山(即今天蒙古國圖拉河與鄂爾渾之間),在此處安營紮寨,暫時整頓。李陵十分重視這次出行,甚至非常細心地將沿途的山川地形繪製出來並派人送往朝中,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這時候的他從未想到自己即將面臨一場滅族之災。

在浚稽山漢軍遭受了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的圍追堵截,數量的懸殊、兵種的差距使漢軍在方方面面上不佔優勢,但李陵他們勇猛抗爭,以匈奴大軍的六分之一兵力苦戰,浴血奮戰,殺敵數千,單于忌憚,於是增援八萬,李陵拼的是彈盡糧絕,嚇得匈奴聞風喪膽,匈奴見此覺得佔不到什麼便宜,萌生了退意,準備撤退。

正在這時,漢軍中有一人名為管敢,因受上司的侮辱,轉而向匈奴投降,將李陵軍隊的內情全部出賣給了匈奴,告訴匈奴當時漢軍兵糧即盡、孤立無援的現狀,建議匈奴應派精兵強將以箭擊之。匈奴自是不再顧忌,凶猛反撲,李陵方面陷入山谷,堅持奮戰,終是不敵。

天黑後李陵獨自步行出營,預備刺殺單于,未果,哀嘆道:看來只能等死了。將士們勸慰他說:將軍可暫時投降,伺機逃跑,您看像浞野候被俘,最後逃回漢朝後,天子不是仍然厚待他嗎?李陵不願再聽下去,於是打斷了他們的話,哀聲說道:要再有幾十支箭就可以脫險了,現在我們沒有兵器,等天亮後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眼看還有一百多裡到達漢境,李陵命令餘下的兵士準備分散突圍。半夜,李陵等人開始行動。然而不幸的是,李陵及同行者共十餘人被匈奴圍困,突圍失敗,李陵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皇帝陛下,無奈投降。

五千軍隊剩下四百人成功突圍回到漢朝。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一心報國,未曾想,君投我以砒霜

當時李陵其實並未完全絕望,而是存著找機會報效漢朝、將功贖罪的心。當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入漢朝朝堂中時,漢武帝大怒,群臣見漢武帝如此顏色,不敢為李陵辯護,皆隨聲附和武帝。牆倒眾人推,眾人都開始議論批評李陵並請求嚴懲他。

唯當時任太史令的司馬遷敢於說真話,他進言勸慰武帝道:我雖然與李陵未有深交,沒有一同喝過酒、一同享受過宴酣之樂,但我見他為人孝順,講信用,我相信李陵並非貪生怕死之徒。況且他一心想精忠報國,絕不是誠心投降匈奴的,他應該是準備藉機為朝廷做貢獻故而偽降於匈奴的。李陵是國士,他和匈奴打了那麼長時間的仗,殺敵人數遠遠超過了漢軍人數,成績斐然,功不可沒。

然而剛愎自用的漢武帝並未聽進去,反而覺得司馬遷故意與他唱反調。盛怒之下下令將司馬遷投入蠶室,施以腐刑,於是就有了萬古流芳的司馬遷和《史記》,可以說李陵對於《史記》的誕生也做出過貢獻。並且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陵的為人——就算平素未曾相處過,他的人格魅力也能使耿直的司馬遷信服,可見他不失為名門之後。

一年後,武帝有些後悔,於是派公孫敖去往匈奴查探,有可能就接回李陵。公孫敖因屢次敗於匈奴,不敢仔細調查,匆匆回來彙報說:“李陵開始積極練兵準備對付漢軍了”。

漢武帝怒,遂殺了李陵全家。當親人被殺的消息傳入李陵耳中時,他悲痛萬分,待有漢使出使匈奴時,李陵向其詢問得知一切。痛苦地說:操練軍隊的不是我,而是李緒啊!李緒是漢朝人,同樣向匈奴投降,居李陵上首。後來李陵因恨刺殺了李緒,招致大閼氏的記恨,被單于藏於北方,至閼氏死後才回歸。

不管是誤會也好,巧合也罷,漢武帝終是滅了李陵全族。李陵功成於漢匈之戰,以五千士兵抗敵數萬,令人驚歎,也因為最終投降而被人唾罵。他在生死抉擇中選擇了生,卻未放棄他的忠 ,然而漢朝卻放棄了他。他斬斷了回家的路,不再留有當初投降時的幻想,他李陵不願再踏足故漢的國土。

李陵的親人已逝,單于因器重他,於是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李陵在匈奴重建了一個家,那是他眾叛親離後唯一的慰藉。放棄掙扎之後,他只覺愧對先人,故鄉隴西的士人皆以他李氏為恥,終其一生,他都將在這樣的陰霾中度過。自此,漢朝再無大將李陵,只留下匈奴右校王李陵。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再遇舊友

蘇武本是漢朝使節,與李陵有舊。天漢元年出使匈奴部落接留在那兒的戰俘歸漢,但他的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的政變,在事情敗露後被捕,連累了蘇武一行人。蘇武面臨匈奴的嚴刑逼供毫不畏懼,絕不示弱,最終重傷在床。匈奴被蘇武的硬氣無畏折服,遂派衛律威逼利誘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在蘇武被扣留匈奴的次年,李陵投降匈奴,自覺無顏面對舊友,不敢與其相見。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單于命令李陵設宴說服蘇武投降,李陵遂往海上尋蘇武。

李陵真誠地對蘇武說:單于誠心對待你,況且你如今無法回到漢朝,你的忠義無人所知,不如投降,省得白白受苦,你的兩個兄弟皆因犯下小的過錯,恐懼皇帝追責,自殺而死。而在我來匈奴前,你的母親已不幸逝去,我已經幫你一路送葬到陽陵。你的妻子已經改嫁,獨獨剩下兩個妹妹和三個子女,現已過去數年,憂未知其是否尚在人世。我剛剛投降時,精神幾乎崩潰,母親尚被關押,你不想投降的心難道能超過當初的我嗎?況陛下態度無常,歸漢命運不可知,你又何苦至此。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蘇武倔強地回答道:臣子為陛下死是天經地義的事,我願殺身以報陛下,你不用再說了。

李陵再勸,蘇武仍強硬拒絕。

李陵嘆道:我不及你的忠義,我同衛律罪惡滔天啊。後流淚而去。因為不想在蘇武面前顯示其富貴,李陵派妻子贈蘇武幾十頭牛羊,助其緩解困境。

蘇武持節眺望漢朝近二十年,至漢昭帝登基後才被放回漢朝。走時李陵設宴慶賀,別離之際,十分不捨,萬分淒涼。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李陵對漢的複雜情感

李陵在匈奴二十五年間,將自己禁錮在草原的一隅之地,躲避著關於漢的一切,幾乎從未與漢作戰,可以說是消極怠工。唯一一次是在漢回擊匈奴時,匈奴派李陵率三萬大軍與商丘成帶領的兩萬漢軍對壘。李陵熟練戰術,當年使五千對三萬不見頹勢,今李陵兵強馬壯,若不是他故意放水,又怎麼會大敗於漢?

多年後,武帝駕崩,昭帝繼位。當權者與李陵私交甚好,遂派使者接李陵歸漢。使者於酒宴上三番五次以刀環暗示“還之”,然李陵毫無迴應。到近前,使者勸之。

李陵看著自己的胡服,悵然道:歸去無定數,再次受辱又何如?我不願再經歷侮辱了。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評價:

一、相較於其他降將,李陵顯得格格不入。

衛律在好友李廣利投降後,見李廣利得到單于的重視,擔憂其威脅自己的地位,遂進獻讒言,使其被殺。而李陵在好友蒙難之後,處處為蘇武著想,不同於衛律的威逼利誘,李陵對蘇武完全是推心置腹。蘇武榮歸故里,李陵滿懷的只有對舊友的不捨和祝福,並無一絲嫉妒。可見他心有溝壑,胸襟寬廣,為人質樸。

如衛律、李緒、趙信乃至李廣利等人,都未在投降後表現出強烈的痛苦,而是隨遇而安。唯有李陵陷入了“降”的沉痛中,可見他繼承了家族深入骨髓的忠義。

二、李陵對歸漢的拒絕是自尊的一種表現,對於漢的良心發現,他不願意成全。他認為大丈夫貴在專一,切忌反覆無常。被逼上梁山是辱,澄清後的平反也是辱,可見其傲然氣度。

三、孔子反對愚忠的儒家思想認為:當君王有不義之舉時,不必遵循,反對才是一種正義和忠義。而在忠與孝的關係上,儒家認為孝在忠之上,重孝而輕忠,必要時可舍忠而取孝。這就是李陵不同於蘇武的地方。

蘇武反映的是漢在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中對思想的專制統治,蘇武對以皇權殺其兄弟的“認可”,除了滿滿的忠義,似可見封建專制的毒害之深。

而李陵則繼承了先秦時期儒家的優良傳統,反映的是純粹的儒家文化。

除此之外,李陵和蘇武的不同還在於他們一個是臣子,一個是軍士。臣子對君王唯命是從,俯首帖耳。而軍人則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說,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意思是:當君王命令有誤或者無法及時傳達時,將士們可隨機應變,不必死守軍令。

可嘆李陵是一位名將,獨獨做不了一個百依百順的臣子!畢竟君王最需要的還是聽話的臣子。

漢家故土,歸不得的家園——李陵、蘇武,反映的是兩代儒家精神

總結:

蘇武去時正值壯年,歸時滿鬢白髮,換來的是名流千古。而李陵則同衛律這樣的小人一樣成為了蘇武的陪襯,兩千年來多被認為是叛徒,是貪生怕死之徒。

與蘇武同樣出身在名門世家的李陵何故成為了一個襯托主角的小丑呢?路博德的輕視、武帝的猜忌、公孫敖的陷害、眾臣的勢利,這種種因素一環接一環,最後只能無奈地歸結於冥冥之中不可知的命運致使他走向這一步。

李陵可以說是古希臘式的悲劇人物,具有顯著的象徵性,象徵著冥冥中不可知的命運,歷史又怎麼說得清孰對孰錯。若不是李陵與武帝徹底離心,漢朝就多了一位足以和衛青、霍去病相媲美的大將。

皇權的需要將蘇武推到了偉人的行列,而李陵只能隱沒在歷史的一角,等待人們的發掘。對於統治者來說,真相往往並不重要。而對於我們來說,歷史需要我們去探索那些隱藏的真相。

參考資料:

《史記講讀》張蘇榕編著

《圖解漢書·後漢書》班固 范曄著 崇賢書院釋譯

《漢書精粹》班固著 陳才俊編

《活在漢朝不容易》侯虹斌著

《霸道與王道·秦漢帝國》楊朝亮著

《漢武英雄時代》王子今著

《中國曆代祕聞軼事(漢)》諸葛文編著

《漢匈四千年之戰》周錫山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