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

作者:倬琰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蘇李泣別圖》】

李陵兵敗的地方與邊塞只有一百多裡,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戰鬥到流盡最後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實沒有如武帝的願,其實李陵此時只是被俘並沒有投降,但氣急敗壞的武帝將李陵家族滅,李陵傷心欲絕,從此徹底斷絕了迴歸漢朝的想法。他不僅接受了匈奴的官職與婚姻,也接受了他們的文化,徹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馬遷也是在這件事上因為替李陵說話才受了宮刑。

此後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還替匈奴招降過好友蘇武,但沒有成功。昭帝即位後,漢匈重新通使,漢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鄉任立政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李陵明確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絕了這次邀請。漢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死在了草原,終生沒有再回到漢朝。


┃外戚立功卻栽在了野心上

李廣利(前2世紀?-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哥哥。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蘇李泣別圖》】

李陵兵敗的地方與邊塞只有一百多裡,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戰鬥到流盡最後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實沒有如武帝的願,其實李陵此時只是被俘並沒有投降,但氣急敗壞的武帝將李陵家族滅,李陵傷心欲絕,從此徹底斷絕了迴歸漢朝的想法。他不僅接受了匈奴的官職與婚姻,也接受了他們的文化,徹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馬遷也是在這件事上因為替李陵說話才受了宮刑。

此後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還替匈奴招降過好友蘇武,但沒有成功。昭帝即位後,漢匈重新通使,漢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鄉任立政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李陵明確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絕了這次邀請。漢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死在了草原,終生沒有再回到漢朝。


┃外戚立功卻栽在了野心上

李廣利(前2世紀?-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哥哥。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雖然李廣利成為大將的原因和自己得寵的兄弟姐妹關係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個廢柴。當時,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馬,遺使前往購買,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惱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攻貳師城取汗血馬。

進攻的過程異常艱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廣利能力不行,實在是漢朝在西域的"人緣"不好,所過諸城皆閉不給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面對這種狀況,李廣利選擇撤兵回到敦煌,但這一來一回耽誤了近兩年時間,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

這讓李廣利沒了辦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後在這裡等待武帝的命令。大宛是個小國而攻不下,大夏這些國家就會漸漸輕視漢朝,大宛的寶馬也不可得,烏孫、輪臺會輕視困辱漢朝使者,這樣會被外國所取笑。於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徵發精兵6萬、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萬餘運糧草軍資,又增調甲卒18萬以為後援,命令李廣利再次進攻大宛。

李廣利大軍,圍攻大宛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大宛貴族們害怕了,以漢退兵為條件,斬了國王的頭投降,獻出3000餘匹寶馬。其實漢軍此次同樣傷亡慘重,返至玉門關人僅萬餘,馬剩千匹。但終究達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廣利得封海西侯,同時給漢朝拿到了西域良馬。

眾所周知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和感情深厚的皇后衛子夫,使得武帝自此之後長久時間都沒有立皇后和太子。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這之後最受寵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裡唯一隨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見其受寵。這讓包括李廣利在內的李家動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兒子叫劉髆封昌邑王,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兒子,而且很受寵愛。

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與女婿之父丞相劉屈犛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這劉髆名聲不大,但他的兒子卻聲名顯赫,就是日後當了皇帝但又被拉下來的海昏侯劉賀。可能上天覺得劉髆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李廣利和劉屈犛的謀劃很快就敗露。這種事情自然讓武帝怒不可遏,於是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則被下獄。

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驚恐萬分,決定進一步追擊匈奴,想要通過取得一場大勝,來讓漢武帝饒其不死。但這次的戰鬥就超出了李廣利的能力範圍,最終願望沒有達成,失敗後李廣利選擇了投降匈奴。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蘇李泣別圖》】

李陵兵敗的地方與邊塞只有一百多裡,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戰鬥到流盡最後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實沒有如武帝的願,其實李陵此時只是被俘並沒有投降,但氣急敗壞的武帝將李陵家族滅,李陵傷心欲絕,從此徹底斷絕了迴歸漢朝的想法。他不僅接受了匈奴的官職與婚姻,也接受了他們的文化,徹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馬遷也是在這件事上因為替李陵說話才受了宮刑。

此後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還替匈奴招降過好友蘇武,但沒有成功。昭帝即位後,漢匈重新通使,漢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鄉任立政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李陵明確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絕了這次邀請。漢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死在了草原,終生沒有再回到漢朝。


┃外戚立功卻栽在了野心上

李廣利(前2世紀?-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哥哥。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雖然李廣利成為大將的原因和自己得寵的兄弟姐妹關係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個廢柴。當時,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馬,遺使前往購買,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惱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攻貳師城取汗血馬。

進攻的過程異常艱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廣利能力不行,實在是漢朝在西域的"人緣"不好,所過諸城皆閉不給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面對這種狀況,李廣利選擇撤兵回到敦煌,但這一來一回耽誤了近兩年時間,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

這讓李廣利沒了辦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後在這裡等待武帝的命令。大宛是個小國而攻不下,大夏這些國家就會漸漸輕視漢朝,大宛的寶馬也不可得,烏孫、輪臺會輕視困辱漢朝使者,這樣會被外國所取笑。於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徵發精兵6萬、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萬餘運糧草軍資,又增調甲卒18萬以為後援,命令李廣利再次進攻大宛。

李廣利大軍,圍攻大宛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大宛貴族們害怕了,以漢退兵為條件,斬了國王的頭投降,獻出3000餘匹寶馬。其實漢軍此次同樣傷亡慘重,返至玉門關人僅萬餘,馬剩千匹。但終究達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廣利得封海西侯,同時給漢朝拿到了西域良馬。

眾所周知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和感情深厚的皇后衛子夫,使得武帝自此之後長久時間都沒有立皇后和太子。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這之後最受寵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裡唯一隨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見其受寵。這讓包括李廣利在內的李家動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兒子叫劉髆封昌邑王,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兒子,而且很受寵愛。

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與女婿之父丞相劉屈犛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這劉髆名聲不大,但他的兒子卻聲名顯赫,就是日後當了皇帝但又被拉下來的海昏侯劉賀。可能上天覺得劉髆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李廣利和劉屈犛的謀劃很快就敗露。這種事情自然讓武帝怒不可遏,於是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則被下獄。

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驚恐萬分,決定進一步追擊匈奴,想要通過取得一場大勝,來讓漢武帝饒其不死。但這次的戰鬥就超出了李廣利的能力範圍,最終願望沒有達成,失敗後李廣利選擇了投降匈奴。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同李陵一樣,得知投降消息的武帝也滅了李廣利全族,李廣利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起初單于將女兒嫁給他,地位在衛律之上。後來李廣利與衛律發生權力鬥爭,衛律趁單于母親生病時買通巫師,讓巫師謊稱病因是由於去世的老單于因為李廣利在匈奴現單于卻不殺他而發怒。

單于對巫師的話信以為真,便將李廣利殺掉,用以祭神。這位能力雖平庸,但也無功無過的貳師將軍因為野心而被迫留在大漠,又最終慘死在此。


┃絕境中的選擇誰更加悲劇

李陵的投降充滿了無奈,但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李陵帶兵作戰雖深具謀略卻自恃其能,很有其祖父的自負影子。因為此,李陵才會向武帝打包票只靠自己訓練的五千士卒就能與匈奴一戰。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蘇李泣別圖》】

李陵兵敗的地方與邊塞只有一百多裡,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戰鬥到流盡最後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實沒有如武帝的願,其實李陵此時只是被俘並沒有投降,但氣急敗壞的武帝將李陵家族滅,李陵傷心欲絕,從此徹底斷絕了迴歸漢朝的想法。他不僅接受了匈奴的官職與婚姻,也接受了他們的文化,徹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馬遷也是在這件事上因為替李陵說話才受了宮刑。

此後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還替匈奴招降過好友蘇武,但沒有成功。昭帝即位後,漢匈重新通使,漢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鄉任立政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李陵明確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絕了這次邀請。漢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死在了草原,終生沒有再回到漢朝。


┃外戚立功卻栽在了野心上

李廣利(前2世紀?-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哥哥。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雖然李廣利成為大將的原因和自己得寵的兄弟姐妹關係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個廢柴。當時,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馬,遺使前往購買,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惱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攻貳師城取汗血馬。

進攻的過程異常艱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廣利能力不行,實在是漢朝在西域的"人緣"不好,所過諸城皆閉不給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面對這種狀況,李廣利選擇撤兵回到敦煌,但這一來一回耽誤了近兩年時間,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

這讓李廣利沒了辦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後在這裡等待武帝的命令。大宛是個小國而攻不下,大夏這些國家就會漸漸輕視漢朝,大宛的寶馬也不可得,烏孫、輪臺會輕視困辱漢朝使者,這樣會被外國所取笑。於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徵發精兵6萬、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萬餘運糧草軍資,又增調甲卒18萬以為後援,命令李廣利再次進攻大宛。

李廣利大軍,圍攻大宛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大宛貴族們害怕了,以漢退兵為條件,斬了國王的頭投降,獻出3000餘匹寶馬。其實漢軍此次同樣傷亡慘重,返至玉門關人僅萬餘,馬剩千匹。但終究達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廣利得封海西侯,同時給漢朝拿到了西域良馬。

眾所周知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和感情深厚的皇后衛子夫,使得武帝自此之後長久時間都沒有立皇后和太子。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這之後最受寵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裡唯一隨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見其受寵。這讓包括李廣利在內的李家動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兒子叫劉髆封昌邑王,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兒子,而且很受寵愛。

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與女婿之父丞相劉屈犛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這劉髆名聲不大,但他的兒子卻聲名顯赫,就是日後當了皇帝但又被拉下來的海昏侯劉賀。可能上天覺得劉髆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李廣利和劉屈犛的謀劃很快就敗露。這種事情自然讓武帝怒不可遏,於是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則被下獄。

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驚恐萬分,決定進一步追擊匈奴,想要通過取得一場大勝,來讓漢武帝饒其不死。但這次的戰鬥就超出了李廣利的能力範圍,最終願望沒有達成,失敗後李廣利選擇了投降匈奴。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同李陵一樣,得知投降消息的武帝也滅了李廣利全族,李廣利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起初單于將女兒嫁給他,地位在衛律之上。後來李廣利與衛律發生權力鬥爭,衛律趁單于母親生病時買通巫師,讓巫師謊稱病因是由於去世的老單于因為李廣利在匈奴現單于卻不殺他而發怒。

單于對巫師的話信以為真,便將李廣利殺掉,用以祭神。這位能力雖平庸,但也無功無過的貳師將軍因為野心而被迫留在大漠,又最終慘死在此。


┃絕境中的選擇誰更加悲劇

李陵的投降充滿了無奈,但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李陵帶兵作戰雖深具謀略卻自恃其能,很有其祖父的自負影子。因為此,李陵才會向武帝打包票只靠自己訓練的五千士卒就能與匈奴一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與蘇武】

李陵對於匈奴的作戰確實深具謀略,斬殺許多敵軍。但兵力實在過於懸殊,得不到援軍也是他早就應該明白的,而且天有不測風雲讓匈奴得到了一個叛徒,這些最終導致了李陵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以致逃脫不得。

"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這是司馬遷對李陵的辯解,由於被俘的初期李陵並沒有投降,司馬遷的這句話不能說就一定是朋友的美化和維護。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敗的原因。但漢武帝聽信讒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嘗不是加深了他個人與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戰敗固然由其輕率冒進所致,但作為決策者的漢武帝也負有相等的責任。能否發揮將領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當。李陵有著英勇善戰的優點,卻有著性格上的的致命弱點,這使他適合作為衝鋒陷陣的裨將,以他的軍事才能,如果在更合適的位置,應該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李陵提議以少擊眾時,武帝不僅不阻止反而鼓勵,在聽說戰敗後又眼巴巴等著李陵殉國。在這件事上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用人者應有的行為,最終造成了這場悲劇。

雖然都是被迫投降,李廣利自己"作死"的意味要更大一些。因為插手立儲,即使回去李廣利也難逃一死,貿然進攻也是為了給自己尋求一個更大的籌碼,可惜天不遂人緣沒有成功。犯了大忌又被打得大敗,李廣利的投降顯得更加必然。只是到了匈奴這位"貳師將軍"還是願意爭權奪利,偏偏遇到的對手還是早已在匈奴紮根許久的降將衛律,最終會死也就怪不得別人了。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算不是為了面子,當初武帝希望李陵戰死的原因就在於此了。有人統計過,僅僅是《史記》中自殺可計數者有622人。李陵的所謂"偷生"註定了會被當時的人和後人責難。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蘇李泣別圖》】

李陵兵敗的地方與邊塞只有一百多裡,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戰鬥到流盡最後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實沒有如武帝的願,其實李陵此時只是被俘並沒有投降,但氣急敗壞的武帝將李陵家族滅,李陵傷心欲絕,從此徹底斷絕了迴歸漢朝的想法。他不僅接受了匈奴的官職與婚姻,也接受了他們的文化,徹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馬遷也是在這件事上因為替李陵說話才受了宮刑。

此後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還替匈奴招降過好友蘇武,但沒有成功。昭帝即位後,漢匈重新通使,漢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鄉任立政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李陵明確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絕了這次邀請。漢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死在了草原,終生沒有再回到漢朝。


┃外戚立功卻栽在了野心上

李廣利(前2世紀?-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哥哥。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雖然李廣利成為大將的原因和自己得寵的兄弟姐妹關係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個廢柴。當時,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馬,遺使前往購買,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惱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攻貳師城取汗血馬。

進攻的過程異常艱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廣利能力不行,實在是漢朝在西域的"人緣"不好,所過諸城皆閉不給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面對這種狀況,李廣利選擇撤兵回到敦煌,但這一來一回耽誤了近兩年時間,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

這讓李廣利沒了辦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後在這裡等待武帝的命令。大宛是個小國而攻不下,大夏這些國家就會漸漸輕視漢朝,大宛的寶馬也不可得,烏孫、輪臺會輕視困辱漢朝使者,這樣會被外國所取笑。於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徵發精兵6萬、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萬餘運糧草軍資,又增調甲卒18萬以為後援,命令李廣利再次進攻大宛。

李廣利大軍,圍攻大宛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大宛貴族們害怕了,以漢退兵為條件,斬了國王的頭投降,獻出3000餘匹寶馬。其實漢軍此次同樣傷亡慘重,返至玉門關人僅萬餘,馬剩千匹。但終究達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廣利得封海西侯,同時給漢朝拿到了西域良馬。

眾所周知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和感情深厚的皇后衛子夫,使得武帝自此之後長久時間都沒有立皇后和太子。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這之後最受寵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裡唯一隨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見其受寵。這讓包括李廣利在內的李家動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兒子叫劉髆封昌邑王,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兒子,而且很受寵愛。

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與女婿之父丞相劉屈犛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這劉髆名聲不大,但他的兒子卻聲名顯赫,就是日後當了皇帝但又被拉下來的海昏侯劉賀。可能上天覺得劉髆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李廣利和劉屈犛的謀劃很快就敗露。這種事情自然讓武帝怒不可遏,於是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則被下獄。

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驚恐萬分,決定進一步追擊匈奴,想要通過取得一場大勝,來讓漢武帝饒其不死。但這次的戰鬥就超出了李廣利的能力範圍,最終願望沒有達成,失敗後李廣利選擇了投降匈奴。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同李陵一樣,得知投降消息的武帝也滅了李廣利全族,李廣利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起初單于將女兒嫁給他,地位在衛律之上。後來李廣利與衛律發生權力鬥爭,衛律趁單于母親生病時買通巫師,讓巫師謊稱病因是由於去世的老單于因為李廣利在匈奴現單于卻不殺他而發怒。

單于對巫師的話信以為真,便將李廣利殺掉,用以祭神。這位能力雖平庸,但也無功無過的貳師將軍因為野心而被迫留在大漠,又最終慘死在此。


┃絕境中的選擇誰更加悲劇

李陵的投降充滿了無奈,但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李陵帶兵作戰雖深具謀略卻自恃其能,很有其祖父的自負影子。因為此,李陵才會向武帝打包票只靠自己訓練的五千士卒就能與匈奴一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與蘇武】

李陵對於匈奴的作戰確實深具謀略,斬殺許多敵軍。但兵力實在過於懸殊,得不到援軍也是他早就應該明白的,而且天有不測風雲讓匈奴得到了一個叛徒,這些最終導致了李陵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以致逃脫不得。

"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這是司馬遷對李陵的辯解,由於被俘的初期李陵並沒有投降,司馬遷的這句話不能說就一定是朋友的美化和維護。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敗的原因。但漢武帝聽信讒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嘗不是加深了他個人與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戰敗固然由其輕率冒進所致,但作為決策者的漢武帝也負有相等的責任。能否發揮將領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當。李陵有著英勇善戰的優點,卻有著性格上的的致命弱點,這使他適合作為衝鋒陷陣的裨將,以他的軍事才能,如果在更合適的位置,應該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李陵提議以少擊眾時,武帝不僅不阻止反而鼓勵,在聽說戰敗後又眼巴巴等著李陵殉國。在這件事上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用人者應有的行為,最終造成了這場悲劇。

雖然都是被迫投降,李廣利自己"作死"的意味要更大一些。因為插手立儲,即使回去李廣利也難逃一死,貿然進攻也是為了給自己尋求一個更大的籌碼,可惜天不遂人緣沒有成功。犯了大忌又被打得大敗,李廣利的投降顯得更加必然。只是到了匈奴這位"貳師將軍"還是願意爭權奪利,偏偏遇到的對手還是早已在匈奴紮根許久的降將衛律,最終會死也就怪不得別人了。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算不是為了面子,當初武帝希望李陵戰死的原因就在於此了。有人統計過,僅僅是《史記》中自殺可計數者有622人。李陵的所謂"偷生"註定了會被當時的人和後人責難。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司馬遷】

不同的時代對於李陵的行為都有著和那個時代緊密相關的特色評價,王夫之就是認為李陵的失敗本是其過度自信造成的,所謂忍辱負重想要報答漢朝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怯懦的謊言。這是堅持抗爭而不投降的王夫之正常的觀點和看法。

如何評價生死的價值,關鍵就在於在何種條件下為何種目的去決定一個艱難的選擇。無論如何,這都是悲哀的。

"

作者:倬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一個是名門之後,一個是寵妃外戚;一個如父祖般能力卓越、卻也缺點多多,一個建功雖少、依靠親緣卻也得到將軍之位。同樣都是因無法戰勝敵人而選擇投降,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選擇與機遇,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李陵和李廣利的結局。


┃飛將軍之後同樣無法封侯

李陵(前2世紀?-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估計他就只會以李廣之孫的名號留在歷史中,但恰恰不是如此。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

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長子,擔任著守衛宮廷的郎官,但英年早逝。少年的李陵其實並不算生活幸福,好在有父祖的廕庇,李陵很早就在宮廷中出任武官。

由於精通騎射、愛護士卒,漢武帝認為李陵有其祖父的遺風,派他帶領八百騎兵越過居延海深入敵境二千餘里察看地形。儘管沒有遇到匈奴,但李陵表現良好得到了武帝的信任,武帝隨後將他升為騎都尉,帶領從丹陽郡招募來的楚兵五千人屯駐在酒泉、張掖,李陵的事業起步也是從戍邊開始的。

匈奴在漠北大戰後受到重創,十幾年後繼位的且鞮侯單于改變一直以來的敵對態度,主動拋出橄欖枝向漢朝求和,並歸還了先前扣押的漢朝使者。為了迴應善意,漢朝以李陵好友中郎將蘇武為使,帶禮物和漢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以示和談誠意。但因副使與匈奴內部勾結,事情敗露,整個使團遭到扣押。

雖然錯在漢使團的內部,但武帝依然在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漢朝對車師進攻為由,令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武帝想安排李陵為李廣利運輸輜重,李陵主動請命,希望率領他在張掖訓練的五千名荊楚勇士,作為獨立隊伍到闌干山南迎戰單于大軍。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李陵是不情願擔任李廣利的裨將,推說軍隊徵發太多,無法給李陵分配騎兵。李陵便向漢武帝保證,不需要騎兵,只需以少敵多,用五千步兵橫掃單于王庭。漢武帝很讚賞李陵這樣的志氣,便准許了他的出兵請求。

這是李陵的第一次獨立出征,他自己都不會想到這場漠北"處子秀"竟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得到同意的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他將沿途所經的山川地形繪成地圖,派遣麾下部將陳步樂送回長安。漢武帝認為李陵工作做得很不錯,就先提拔了陳步樂為郎官。

李陵到達浚稽山後,與單于遭遇,被三萬騎兵包圍在兩山之間。匈奴見漢軍人少,便直接正面攻擊大營,沒想到漢軍弓弩齊發,殺死數千匈奴。單于大驚,召集左右地八萬多騎合力進攻李陵軍。

李陵不得不邊打邊撤,向東南沿著龍城舊道行軍,李陵南行至山下,單于則坐鎮南山上派遣其子親率騎兵攻擊李陵。李陵利用地形與他們在樹林中步戰,又殺死數千敵軍,並且用連弩射退單于。

已經被打怕了的單于認為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他們一邊抵抗一邊每天向南面邊塞靠近,是為了引誘匈奴的軍隊進入伏兵的陷阱中,不應再繼續深入追擊。但其它貴族則認為,如果單于親自率領數萬騎兵都消滅不了區區數千漢軍,會使匈奴在周邊小國中的威信掃地,也讓漢朝更加瞧不起匈奴。

其實這時候匈奴已經接近撤兵的地步了,但天不幫助李陵,一個叫管敢的軍候因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時出賣了李陵軍的情報。李陵沒有後援的消息被已經動搖的匈奴得知,這讓單于下定決心對漢軍進行總攻。

李陵不得不向南退走,還沒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萬支箭射完了,軍車輜重全被捨棄繼續撤退。雖然軍隊還有三千餘人,但武器已經告急,普通士卒手持車輪上砍下的車輻,甚至文吏都把用來削刮簡牘的尺刀充作武器,漢軍背靠著山壁退入峽谷中。

絕境中,下令解散軍隊,每人分發二升乾飯、一塊冰片,半夜時擊鼓發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約定突圍後在遮虜鄣會合。李陵與副將韓延年各自上馬,有壯士十餘人願意追隨他們,匈奴派了數千騎兵在後追趕。最後韓延年戰死,李陵說:"我沒臉回去見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軍隊分散逃離,最終突圍成功回到了塞內的只有四百餘人。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蘇李泣別圖》】

李陵兵敗的地方與邊塞只有一百多裡,消息很快就傳回了長安。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武帝希望李陵能戰鬥到流盡最後一刻而不是被生擒。但事實沒有如武帝的願,其實李陵此時只是被俘並沒有投降,但氣急敗壞的武帝將李陵家族滅,李陵傷心欲絕,從此徹底斷絕了迴歸漢朝的想法。他不僅接受了匈奴的官職與婚姻,也接受了他們的文化,徹底地融入到了匈奴生活。司馬遷也是在這件事上因為替李陵說話才受了宮刑。

此後李陵一直生活在匈奴,還替匈奴招降過好友蘇武,但沒有成功。昭帝即位後,漢匈重新通使,漢朝派李陵的老友兼同鄉任立政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李陵明確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絕了這次邀請。漢昭帝元平元年,在匈奴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死在了草原,終生沒有再回到漢朝。


┃外戚立功卻栽在了野心上

李廣利(前2世紀?-前89年),中山(今河北定州)人,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哥哥。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雖然李廣利成為大將的原因和自己得寵的兄弟姐妹關係很大,但他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個廢柴。當時,武帝希望得到大宛馬,遺使前往購買,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惱怒的武帝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兵數萬攻貳師城取汗血馬。

進攻的過程異常艱苦,而且也不能怪李廣利能力不行,實在是漢朝在西域的"人緣"不好,所過諸城皆閉不給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之六七。面對這種狀況,李廣利選擇撤兵回到敦煌,但這一來一回耽誤了近兩年時間,武帝大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

這讓李廣利沒了辦法,只得停在了敦煌不敢再回退一步,然後在這裡等待武帝的命令。大宛是個小國而攻不下,大夏這些國家就會漸漸輕視漢朝,大宛的寶馬也不可得,烏孫、輪臺會輕視困辱漢朝使者,這樣會被外國所取笑。於是武帝在太初三年再次徵發精兵6萬、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萬餘運糧草軍資,又增調甲卒18萬以為後援,命令李廣利再次進攻大宛。

李廣利大軍,圍攻大宛城四十餘日,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大宛貴族們害怕了,以漢退兵為條件,斬了國王的頭投降,獻出3000餘匹寶馬。其實漢軍此次同樣傷亡慘重,返至玉門關人僅萬餘,馬剩千匹。但終究達到了武帝的目的,李廣利得封海西侯,同時給漢朝拿到了西域良馬。

眾所周知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逼死了太子劉據和感情深厚的皇后衛子夫,使得武帝自此之後長久時間都沒有立皇后和太子。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就是這之後最受寵的妃子,而且武帝帝陵裡唯一隨葬的就是李夫人,可見其受寵。這讓包括李廣利在內的李家動了心思,李夫人有一兒子叫劉髆封昌邑王,是李夫人和武帝唯一的兒子,而且很受寵愛。

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與女婿之父丞相劉屈犛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這劉髆名聲不大,但他的兒子卻聲名顯赫,就是日後當了皇帝但又被拉下來的海昏侯劉賀。可能上天覺得劉髆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李廣利和劉屈犛的謀劃很快就敗露。這種事情自然讓武帝怒不可遏,於是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則被下獄。

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驚恐萬分,決定進一步追擊匈奴,想要通過取得一場大勝,來讓漢武帝饒其不死。但這次的戰鬥就超出了李廣利的能力範圍,最終願望沒有達成,失敗後李廣利選擇了投降匈奴。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廣利】

同李陵一樣,得知投降消息的武帝也滅了李廣利全族,李廣利便也死心塌地留在了匈奴。起初單于將女兒嫁給他,地位在衛律之上。後來李廣利與衛律發生權力鬥爭,衛律趁單于母親生病時買通巫師,讓巫師謊稱病因是由於去世的老單于因為李廣利在匈奴現單于卻不殺他而發怒。

單于對巫師的話信以為真,便將李廣利殺掉,用以祭神。這位能力雖平庸,但也無功無過的貳師將軍因為野心而被迫留在大漠,又最終慘死在此。


┃絕境中的選擇誰更加悲劇

李陵的投降充滿了無奈,但他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李陵帶兵作戰雖深具謀略卻自恃其能,很有其祖父的自負影子。因為此,李陵才會向武帝打包票只靠自己訓練的五千士卒就能與匈奴一戰。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李陵與蘇武】

李陵對於匈奴的作戰確實深具謀略,斬殺許多敵軍。但兵力實在過於懸殊,得不到援軍也是他早就應該明白的,而且天有不測風雲讓匈奴得到了一個叛徒,這些最終導致了李陵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以致逃脫不得。

"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這是司馬遷對李陵的辯解,由於被俘的初期李陵並沒有投降,司馬遷的這句話不能說就一定是朋友的美化和維護。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敗的原因。但漢武帝聽信讒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嘗不是加深了他個人與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戰敗固然由其輕率冒進所致,但作為決策者的漢武帝也負有相等的責任。能否發揮將領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當。李陵有著英勇善戰的優點,卻有著性格上的的致命弱點,這使他適合作為衝鋒陷陣的裨將,以他的軍事才能,如果在更合適的位置,應該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當李陵提議以少擊眾時,武帝不僅不阻止反而鼓勵,在聽說戰敗後又眼巴巴等著李陵殉國。在這件事上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用人者應有的行為,最終造成了這場悲劇。

雖然都是被迫投降,李廣利自己"作死"的意味要更大一些。因為插手立儲,即使回去李廣利也難逃一死,貿然進攻也是為了給自己尋求一個更大的籌碼,可惜天不遂人緣沒有成功。犯了大忌又被打得大敗,李廣利的投降顯得更加必然。只是到了匈奴這位"貳師將軍"還是願意爭權奪利,偏偏遇到的對手還是早已在匈奴紮根許久的降將衛律,最終會死也就怪不得別人了。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算不是為了面子,當初武帝希望李陵戰死的原因就在於此了。有人統計過,僅僅是《史記》中自殺可計數者有622人。李陵的所謂"偷生"註定了會被當時的人和後人責難。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司馬遷】

不同的時代對於李陵的行為都有著和那個時代緊密相關的特色評價,王夫之就是認為李陵的失敗本是其過度自信造成的,所謂忍辱負重想要報答漢朝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怯懦的謊言。這是堅持抗爭而不投降的王夫之正常的觀點和看法。

如何評價生死的價值,關鍵就在於在何種條件下為何種目的去決定一個艱難的選擇。無論如何,這都是悲哀的。

同樣是投降匈奴全家被殺,李陵和李廣利誰更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