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樂亭的支前工作

作者:呼景山, 陳士元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解放戰爭時期樂亭的支前工作

樂亭,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勝利後,全縣人民積極投入解放戰爭,參軍參戰,特別是在平津戰役前夕,(1948年)樂亭縣委、縣政府按照上級指示精神,廣泛發動群眾,充分調集人力、物力支援前線,在擁軍支前工作中走在了前列。為消滅蔣家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組建戰勤委員會,做好支前工作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勝利後,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在黨中央領導下,華北平津一帶軍民總動員,準備發動平津戰役。樂亭遵照上級指示,組建了縣、區、村三級戰勤委員會,由縣長高純一任主任,武裝部長李斌任副主任。全縣各區、(八個區)由各區區長、武裝大隊長任正副主任。四百六十個行政村由支部書記、民兵隊長任正副主任。專門負責發動群眾,支援前線的具體工作。

戰勤委員會動員廣大群眾為前線服務,將全縣20萬翻身農民按年齡和性別劃分了組織:凡18歲—50歲的男子編成前後遠征擔架隊,每6人一副擔架,經過挑選,共編了八個團又兩個營。50歲—55歲的男子和18歲—25歲的婦女組成了短途擔架隊、運輸隊、慰問團等擁軍組織。26歲—50歲的婦女也組織起來,為部隊做軍鞋、洗縫軍衣。全縣共組織發動了前方大車1890輛,後方大車7474輛,向天津、唐山一帶運送軍糧。

1948年10月,為迎接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戰勤委員會組織民工50800人,修復以縣城為中心、幅射四鎮的公路5條,總長80多公里。為保障暢通,群眾捐獻木料修復橋樑8座。還捐獻電線杆和鉛絲等物品,修復了縣內通訊聯繫。

在全民總動員中,廣大人民群眾滿懷熱情地支援前線,情緒空前高漲,各區男女老幼充分做好了一切迎軍準備工作:如讓房子,燒熱炕,街頭門口、家家戶戶貼滿了用彩紙做成的迎軍標語,“能幹啥就幹啥”成了當時群眾公認的口號。

一區寧莊村62歲的郭永年老漢給擔架隊員家裡挑水,他說:“人家去抬擔架,我們在後方要照顧好出勤者的家屬。”各區村的婦女聽到組織擔架隊的消息後,家家忙著給出勤的人做棉鞋,做大衣,搶著幫出勤者家屬幹活兒。三區裴灘村婦女王素英、石秀蘭等挨門串戶給家屬幫忙,她們說:“能幹啥就幹啥,頭走把東西準備得足足的,免得出門困難。”

會裡鎮廣大婦女主動向上級請求任務,區裡把縫扣門兒的任務交給了她們。全村會做針線活兒的婦女100多人蔘加,廣闊而平坦的場地上,鋪了20多領席子,席上堆了小山似的一大堆軍裝,婦女們圍坐在四周,緊張地工作,一車車軍裝送到場裡,又一車車地運往前線。一直忙了20多天,完成了上千件衣裳。任務完成後,有的女同志提出:“戰士們整天不是行軍就是打仗,鞋一定穿得很費,我們要為戰士們做軍鞋。”於是,全縣廣大婦女一致響應,掀起了做軍鞋的熱潮,四區陳渡口村的陳士蘭是個既剛強又靈巧的姑娘,那年她才17歲,三天做出高質量的軍鞋兩雙,受到了區政府的表揚。

在那戰爭年代,還要做到支前和生產兩不誤,只有搞好生產,多打糧食,才能更好地支援前線。五區黃坨婦女趙惠蘭身強力壯,樣樣農活兒都精通,她號召婦女們走出家門下地勞動,多打糧食,支援前線,當時有一首流行歌曲:二月裡來好春光,家家戶戶種田忙,指望著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穀充軍糧……這就是當時翻身農民大搞生產,支援前線的真實寫照。

二、運輸隊送軍糧確保供給

解放戰爭期間,為確保前方軍需供給,樂亭縣先後動用大車近萬輛支援東北野戰軍入關和打好平津戰役。全縣以區為單位組織前方運輸隊和後方運輸隊。

前方運輸隊有雙套大車1890輛,參加人員3788人,先後七次分別往返於蘆臺、唐山、胥各莊、秦皇島等地,共計運送軍糧1500萬斤。當時冀東雖已大部分解放,但仍有國民黨飛機轟炸、掃射,運輸隊只能晝伏夜行。時值初冬季節,趕車的人們踏冰河,爬泥潭,頂風冒雪,風餐露宿,爭分奪秒地艱難行進。充分體現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樂亭城關二街的支前民工畢印桐在去蘆臺送公糧的路上遭敵機掃射,當場犧牲在灤南縣西邊,臨終前他只囑咐了同夥一句話:“一定要把軍糧送到蘆臺。”八區何官營村的陳殿喜、祖文蘭在送公糧的路上遭敵機轟炸,犧牲在盧龍雙望。

樂亭糧食局的年輕幹部安太昌(時年23歲)身材高大魁梧而又機智精明,縣戰勤委員會副主任李斌慧眼識英才,看好了他,任命他為前方運輸隊第五總隊隊長,並送他三八式步槍一支,戰馬一匹,讓他負責遠征押運軍糧,安太昌欣欣然受命,先後六次押送車輛往返於蘆臺、遷安、盧龍等地。一路上,他總是率隊一馬當先,盡心盡力,機智勇敢,化險為夷,勝利完成運糧任務,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表彰。

後方運輸隊用大車7474輛(單套),參加人員近萬人,在本縣範圍內短途轉運軍糧。七區薛李莊因男勞力均上前線,為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婦女們請纓上陣,呂秀英、李秀英在除夕這天,毅然套上大車前往35公里的灤縣送糧,等她們回來時,已是正月初二。她們為支前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讚揚。四區陳渡口村年近花甲的陳文雲和陳雲才多次帶領本村20多輛大車倒短途運軍糧,因為他倆趕了多半輩子車,經驗豐富,道路熟悉,所以每次出車他倆總是一個頭排車,一個末尾車,頭排車帶路,押住陣腳,末尾車處理臨時出現的問題,大家互相關照,確保按時完成轉運任務。

送公糧的大路上車水馬龍,日夜兼程,翻身後的農民熱情高漲,積極為全國解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當時,他們唱著流行歌曲:“秋風起呀,河水涼啊,我給解放軍送公糧啊……”

孩子們唱著兒歌:“爸爸趕車送公糧,起早貪晚無怨言。爸爸是個翻身漢,趕起毛驢喜洋洋……”

人們說著順口溜:“三十畝地一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勝利果實要保住,擁軍支前勁頭足。”

所有這些都是解放戰爭中廣大農村的真實寫照。

三、擔架隊上前線救死扶傷

樂亭人民群眾在運送軍糧的同時,還積極參加戰地救護,抬擔架轉運傷員。

1948年4—6月,閆各莊、新寨、青坨等地出動600副擔架轉運小集戰役的傷員。6月在樂營、宴各莊戰鬥中又出動擔架500副。在城北楊各莊戰鬥中,七區婦女曹素英、曹相芬、曹秀芝帶領20餘名婦女上前線抬擔架,搶救傷員,曹素英不幸中彈,血流不止,仍堅持轉運傷員,在“三八”婦女節大會上,榮獲“支前模範”稱號。

平津戰役開始後,戰勤委員會根據冀東區黨委部署,在全縣八個區中,組建了八個團另兩個營的隨軍戰地擔架團。按年齡和性別劃分為前方團、後方短途轉運隊和後勤服務隊,後勤服務主要是做軍鞋、軍襪,縫補洗綴等服務事宜,總人數達到22797人。

前方團由縣長高純一帶隊,按軍事化行動。在戰地救護中,擔架隊員冒著槍林彈雨救護傷員,他們對傷員親如兄弟,輕抬輕放,為減少傷員痛苦,快步穩走,用溫水給傷員擦洗血跡;用手為傷員接痰;用自己的飯碗給傷員接屎接尿;還用自己的錢給傷員買雞蛋、買栗子吃。真誠的革命感情溫暖著負傷指戰員的心,傷員們說:“你們(指擔架隊員)比自己的父母都強。”

在戰地救護中,很多救護隊員流血犧牲。龐各莊杜林二村的田繼業在天津東泥泊戰鬥中,奮不顧身地搶救傷員,壯烈犧牲。四區邵莊子村邵鳳明、韓景福和東徐各莊王春永在抬擔架的路上突遭敵人襲擊,犧牲在灤南縣楊嶺,六區走馬孚村周秉士因搶救傷員負重傷,回家不久就死去了,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向家裡人問:“我救的那個傷員現在怎麼樣?”

在本縣範圍內轉運傷員的短途擔架隊也不示弱,只要上級發出指令,隨叫隨到,城北各村的年輕婦女幾乎都抬過擔架,當時有一首讚揚婦女擔架隊的歌:“婦女擔架隊不簡單,不怕苦來不怕艱。走起路來快又穩,抬起擔架賽過男子漢。”

一區王莊上村婦女王少芬和男同志劉士福、劉興文從城北楊各莊把傷員抬到城南廟上村郎君廟臨時救護地。一天往返兩個來回,不說苦,不說累,還有王莊上的王瑞雲,衝破封建禮教和家庭阻撓,把旗袍改成短衣,毅然參加擔架隊。

那時的擔架都是各村木匠用兩根長木杆自己打造,長約8尺,每根杆上有兩個腿,一個橫撐,另一頭有一個鉚,用時兩根杆一合併就成一個架子,用繩子在左右系成網,上面再放一草簾,擔架隊員用兩個小扁擔抬著走,必要時可以四人提著貓腰前進,不用或行軍時,可以拆開,四人分別扛著走。就是這樣簡便易行的擔架,抬了不計其數的傷員,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由於樂亭擔架隊為解放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榮獲了東北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東線野戰軍後勤司令部第二分部和11縱隊等單位獎給的“天津戰役有功”、“光榮民工參戰隊”獎旗四面、錦標一面,大槍24支、手槍兩支。除了集體獎之外,234人獲得“支前功臣”紅星獎章,244人獲得建功證,還有45人獲得光榮證。天津解放後,樂亭人民敲鑼打鼓歡迎支前隊伍勝利歸來。

(作者呼景山,退休幹部;陳士元,退休教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