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道的屬性:無私無慾、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樸”的狀態。

所以老子的學說是迴歸學說,凡是迴歸學說和迴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覆命,回覆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道的屬性:無私無慾、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樸”的狀態。

所以老子的學說是迴歸學說,凡是迴歸學說和迴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覆命,回覆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如何返樸歸真

如何迴歸?如何覆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無不涉及人生的奉獻精神。

老子要人們“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會活動來看,要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屬性,奉獻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內容。如果奉獻人生的修習你能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學說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會的發展也好,人生的演變也好,都是從道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從道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狀況來講的,“失禮而後法”看來這也是人性變遷的規律了。我們已經走到物極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狀態了,現在必須要回歸。在這個迴歸的歷史時刻,老子的學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老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迴歸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強調不爭,不爭就是不為己爭,要無私無慾。只有無私無慾,才能不爭,人們的爭奪都是自我意識支配下,以“滿足自我”的一種攝取心態與行為。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無為的,沒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意識支配下的爭奪心理和行為,故“天道不爭”。天道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不爭,是基於因緣關係的極性變化機制,這種因緣是湊合則生,離散則滅,一環套一環,互為因果,互為前提,迭相更生,後浪推前浪,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上,則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現,就是“善勝”。“善勝”就是沒有情識的必然,但對有情識的人來講,只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體現“天之道”的“善勝”。

對“善勝”來講,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祿的自私情慾,也不存在聲名顯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現欲”。所以只有奉獻的自然心態才符合天道,也只有無私無為的緣生緣滅機制,才不受制於自我意識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徵是為我所有,而天之道卻體現著道的無私無慾,沒有主客內外。可見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是天道本有屬性在人性上體現,也是我們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備的天性。

"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道的屬性:無私無慾、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樸”的狀態。

所以老子的學說是迴歸學說,凡是迴歸學說和迴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覆命,回覆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如何返樸歸真

如何迴歸?如何覆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無不涉及人生的奉獻精神。

老子要人們“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會活動來看,要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屬性,奉獻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內容。如果奉獻人生的修習你能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學說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會的發展也好,人生的演變也好,都是從道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從道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狀況來講的,“失禮而後法”看來這也是人性變遷的規律了。我們已經走到物極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狀態了,現在必須要回歸。在這個迴歸的歷史時刻,老子的學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老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迴歸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強調不爭,不爭就是不為己爭,要無私無慾。只有無私無慾,才能不爭,人們的爭奪都是自我意識支配下,以“滿足自我”的一種攝取心態與行為。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無為的,沒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意識支配下的爭奪心理和行為,故“天道不爭”。天道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不爭,是基於因緣關係的極性變化機制,這種因緣是湊合則生,離散則滅,一環套一環,互為因果,互為前提,迭相更生,後浪推前浪,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上,則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現,就是“善勝”。“善勝”就是沒有情識的必然,但對有情識的人來講,只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體現“天之道”的“善勝”。

對“善勝”來講,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祿的自私情慾,也不存在聲名顯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現欲”。所以只有奉獻的自然心態才符合天道,也只有無私無為的緣生緣滅機制,才不受制於自我意識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徵是為我所有,而天之道卻體現著道的無私無慾,沒有主客內外。可見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是天道本有屬性在人性上體現,也是我們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備的天性。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那麼天道的規律是什麼呢?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是如何運行?又是如何來平衡的呢?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以盲目索取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的私慾和貪心,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不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體現天道的無私奉獻精神,唯利是圖,無利不做,故“奉有餘而補不足”。“上下交徵利”唯利所驅,根本談不上文明進步。

老子闡述天道、聖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要建立人類奉獻人生的觀念。老子反覆強調這個奉獻的人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為己有,不為己貪,但要積極生、為、長。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為自然界大膽作為,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而作為時,才是深邃的智慧,這個德是指屬性,“玄德”則是道的屬性,奉獻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才可達到高境界本有的屬性。

什麼屬性呢?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奉獻屬性,聖人有這個屬性,所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見,奉獻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獻則人人收益,家家奉獻則家家和順,國國奉獻則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樂。

"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道的屬性:無私無慾、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樸”的狀態。

所以老子的學說是迴歸學說,凡是迴歸學說和迴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覆命,回覆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如何返樸歸真

如何迴歸?如何覆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無不涉及人生的奉獻精神。

老子要人們“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會活動來看,要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屬性,奉獻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內容。如果奉獻人生的修習你能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學說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會的發展也好,人生的演變也好,都是從道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從道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狀況來講的,“失禮而後法”看來這也是人性變遷的規律了。我們已經走到物極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狀態了,現在必須要回歸。在這個迴歸的歷史時刻,老子的學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老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迴歸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強調不爭,不爭就是不為己爭,要無私無慾。只有無私無慾,才能不爭,人們的爭奪都是自我意識支配下,以“滿足自我”的一種攝取心態與行為。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無為的,沒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意識支配下的爭奪心理和行為,故“天道不爭”。天道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不爭,是基於因緣關係的極性變化機制,這種因緣是湊合則生,離散則滅,一環套一環,互為因果,互為前提,迭相更生,後浪推前浪,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上,則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現,就是“善勝”。“善勝”就是沒有情識的必然,但對有情識的人來講,只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體現“天之道”的“善勝”。

對“善勝”來講,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祿的自私情慾,也不存在聲名顯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現欲”。所以只有奉獻的自然心態才符合天道,也只有無私無為的緣生緣滅機制,才不受制於自我意識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徵是為我所有,而天之道卻體現著道的無私無慾,沒有主客內外。可見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是天道本有屬性在人性上體現,也是我們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備的天性。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那麼天道的規律是什麼呢?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是如何運行?又是如何來平衡的呢?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以盲目索取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的私慾和貪心,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不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體現天道的無私奉獻精神,唯利是圖,無利不做,故“奉有餘而補不足”。“上下交徵利”唯利所驅,根本談不上文明進步。

老子闡述天道、聖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要建立人類奉獻人生的觀念。老子反覆強調這個奉獻的人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為己有,不為己貪,但要積極生、為、長。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為自然界大膽作為,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而作為時,才是深邃的智慧,這個德是指屬性,“玄德”則是道的屬性,奉獻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才可達到高境界本有的屬性。

什麼屬性呢?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奉獻屬性,聖人有這個屬性,所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見,奉獻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獻則人人收益,家家奉獻則家家和順,國國奉獻則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樂。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老子提倡奉獻人生觀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怎麼為呢?你為別人多奉獻,你為大家多作為,你為社會多付出少索取,這是你智慧開顯的象徵,絕不是消極愚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人往往顯露出自私自利的“聰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獻人生觀,而不是愚昧無知的無可奈何和矯揉造作的故意作為。

奉獻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經之道,是大志之人淨化心靈與智慧之必需,也是我們自性本體的自然屬性。所以,聖人最高層次的人格,就是奉獻人生,就是無私奉獻。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獻人生。聖人們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獻上,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大家,為社會、為人類、為一切眾生奉獻而不索取。正因為這樣,才成為一個聖者,才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長地久。

怎樣才能天長地久呢?怎樣才能經久不衰呢?怎樣才能萬世流芳呢?就是聖人體現的天道不自然,不為自己,為他人。老子正是體現了道隱無名、清淨無為的奉獻精神,他沒有名利之圖,他大智若愚,沒有所謂的驚人之舉,默默一生,正是體現他無慾無私、無為自然精神的一個典範。

"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道的屬性:無私無慾、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樸”的狀態。

所以老子的學說是迴歸學說,凡是迴歸學說和迴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覆命,回覆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如何返樸歸真

如何迴歸?如何覆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無不涉及人生的奉獻精神。

老子要人們“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會活動來看,要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屬性,奉獻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內容。如果奉獻人生的修習你能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學說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會的發展也好,人生的演變也好,都是從道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從道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狀況來講的,“失禮而後法”看來這也是人性變遷的規律了。我們已經走到物極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狀態了,現在必須要回歸。在這個迴歸的歷史時刻,老子的學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老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迴歸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強調不爭,不爭就是不為己爭,要無私無慾。只有無私無慾,才能不爭,人們的爭奪都是自我意識支配下,以“滿足自我”的一種攝取心態與行為。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無為的,沒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意識支配下的爭奪心理和行為,故“天道不爭”。天道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不爭,是基於因緣關係的極性變化機制,這種因緣是湊合則生,離散則滅,一環套一環,互為因果,互為前提,迭相更生,後浪推前浪,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上,則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現,就是“善勝”。“善勝”就是沒有情識的必然,但對有情識的人來講,只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體現“天之道”的“善勝”。

對“善勝”來講,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祿的自私情慾,也不存在聲名顯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現欲”。所以只有奉獻的自然心態才符合天道,也只有無私無為的緣生緣滅機制,才不受制於自我意識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徵是為我所有,而天之道卻體現著道的無私無慾,沒有主客內外。可見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是天道本有屬性在人性上體現,也是我們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備的天性。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那麼天道的規律是什麼呢?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是如何運行?又是如何來平衡的呢?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以盲目索取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的私慾和貪心,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不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體現天道的無私奉獻精神,唯利是圖,無利不做,故“奉有餘而補不足”。“上下交徵利”唯利所驅,根本談不上文明進步。

老子闡述天道、聖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要建立人類奉獻人生的觀念。老子反覆強調這個奉獻的人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為己有,不為己貪,但要積極生、為、長。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為自然界大膽作為,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而作為時,才是深邃的智慧,這個德是指屬性,“玄德”則是道的屬性,奉獻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才可達到高境界本有的屬性。

什麼屬性呢?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奉獻屬性,聖人有這個屬性,所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見,奉獻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獻則人人收益,家家奉獻則家家和順,國國奉獻則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樂。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老子提倡奉獻人生觀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怎麼為呢?你為別人多奉獻,你為大家多作為,你為社會多付出少索取,這是你智慧開顯的象徵,絕不是消極愚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人往往顯露出自私自利的“聰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獻人生觀,而不是愚昧無知的無可奈何和矯揉造作的故意作為。

奉獻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經之道,是大志之人淨化心靈與智慧之必需,也是我們自性本體的自然屬性。所以,聖人最高層次的人格,就是奉獻人生,就是無私奉獻。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獻人生。聖人們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獻上,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大家,為社會、為人類、為一切眾生奉獻而不索取。正因為這樣,才成為一個聖者,才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長地久。

怎樣才能天長地久呢?怎樣才能經久不衰呢?怎樣才能萬世流芳呢?就是聖人體現的天道不自然,不為自己,為他人。老子正是體現了道隱無名、清淨無為的奉獻精神,他沒有名利之圖,他大智若愚,沒有所謂的驚人之舉,默默一生,正是體現他無慾無私、無為自然精神的一個典範。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道德經》與奉獻人生觀

“夫唯不爭,故無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訴人們,要建立奉獻人生觀,只有不爭,才能有奉獻精神,只有奉獻,才有價值和意義,才能有“無尤”的幸福人生。“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人,才叫聖人。符道之人,思維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體現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道的屬性,這樣的聖人就沒有“心”,沒有什麼“心”?就是沒有常心,沒有常人的背道之心、違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貪慾妄想之心、私心雜念之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就是給“百姓”奉獻,也就是聖人的人生價值就在於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近代以來,以“知識就是力量”為先導的啟蒙理性開始成為人類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礎,最大程度釋放了人的生產能力與創造能力,帶來了現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深入,其負面影響也日漸成為阻礙人類走向更高發展層面的巨大障礙。與啟蒙理性驅動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較,中國傳統天人關係思維中的天人相參思維可以裨補西方理性至上思維的缺陷,為解決當前人類共同面對的現代化問題提供中國式解決思路。

"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老子之道主張淳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和暴力。

道的屬性:無私無慾、無為自然

老子講的道體現的是狀態和屬性有機統一,是混而為一。那麼,大道有沒有屬性呢?有屬性。道的屬性就是無私無慾、無為自然。我們說的“九九歸一”,就是老子教導我們的要返樸歸真,要歸到“無極態”,要歸到“嬰兒態”,要歸到“樸”的狀態。

所以老子的學說是迴歸學說,凡是迴歸學說和迴歸操作,無不主張奉獻人生的,老子提出歸真返樸,歸真覆命,回覆本來的屬性,也就是道德屬性,用佛教的話講,就是達到涅槃寂靜、妙明常住的狀態。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如何返樸歸真

如何迴歸?如何覆命?如何明德?如何常住妙明?無不涉及人生的奉獻精神。

老子要人們“修德符道”。以人生的社會活動來看,要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屬性,奉獻人生,便是根本的“修德”內容。如果奉獻人生的修習你能達到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程度,那你就真的修德符道了,你就得道了。

在老子的學說中,宇宙的演化也好,社會的發展也好,人生的演變也好,都是從道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是從道在人類社會的演化變遷狀況來講的,“失禮而後法”看來這也是人性變遷的規律了。我們已經走到物極必反的境界、境地和狀態了,現在必須要回歸。在這個迴歸的歷史時刻,老子的學說,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老子幾千年前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迴歸智慧。

“功成名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身退,天之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強調不爭,不爭就是不為己爭,要無私無慾。只有無私無慾,才能不爭,人們的爭奪都是自我意識支配下,以“滿足自我”的一種攝取心態與行為。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無為的,沒有自我意識,更沒有自我意識支配下的爭奪心理和行為,故“天道不爭”。天道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不爭,是基於因緣關係的極性變化機制,這種因緣是湊合則生,離散則滅,一環套一環,互為因果,互為前提,迭相更生,後浪推前浪,體現在萬事萬物的運行上,則為井然有序,依程序自然展現,就是“善勝”。“善勝”就是沒有情識的必然,但對有情識的人來講,只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體現“天之道”的“善勝”。

對“善勝”來講,根本不存在功名利祿的自私情慾,也不存在聲名顯赫和身居要位的“表現欲”。所以只有奉獻的自然心態才符合天道,也只有無私無為的緣生緣滅機制,才不受制於自我意識的“自生”。“自生”的根本特徵是為我所有,而天之道卻體現著道的無私無慾,沒有主客內外。可見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是天道本有屬性在人性上體現,也是我們原所具有和本身具備的天性。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那麼天道的規律是什麼呢?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是如何運行?又是如何來平衡的呢?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以盲目索取的手段來達到自我的私慾和貪心,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不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是要雪中送炭,而人不體現天道的無私奉獻精神,唯利是圖,無利不做,故“奉有餘而補不足”。“上下交徵利”唯利所驅,根本談不上文明進步。

老子闡述天道、聖道,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我們指明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要建立人類奉獻人生的觀念。老子反覆強調這個奉獻的人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為己有,不為己貪,但要積極生、為、長。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為自然界大膽作為,這才是大智大德。以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精神境界而作為時,才是深邃的智慧,這個德是指屬性,“玄德”則是道的屬性,奉獻人生就一定要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才可達到高境界本有的屬性。

什麼屬性呢?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奉獻屬性,聖人有這個屬性,所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可見,奉獻人生是自利利他的智慧操作。人人奉獻則人人收益,家家奉獻則家家和順,國國奉獻則天下太平,何愁世界不安樂。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老子提倡奉獻人生觀

一提到無私無慾、不爭不貪、節慾儉樸,有些人就認為老子學說是個倒退學說,認為老子的主張是消極避世的,這個不對!老子明明確確地講要“為而不爭”!怎麼為呢?你為別人多奉獻,你為大家多作為,你為社會多付出少索取,這是你智慧開顯的象徵,絕不是消極愚昧的表現。沒有智慧的人往往顯露出自私自利的“聰明”。老子提倡的是奉獻人生觀,而不是愚昧無知的無可奈何和矯揉造作的故意作為。

奉獻人生是智者高尚追求的必經之道,是大志之人淨化心靈與智慧之必需,也是我們自性本體的自然屬性。所以,聖人最高層次的人格,就是奉獻人生,就是無私奉獻。所有的大道哲理和宗教不可缺少的魅力,也就是提倡奉獻人生。聖人們都把人生建立在奉獻上,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為大家,為社會、為人類、為一切眾生奉獻而不索取。正因為這樣,才成為一個聖者,才成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符道者,才能天長地久。

怎樣才能天長地久呢?怎樣才能經久不衰呢?怎樣才能萬世流芳呢?就是聖人體現的天道不自然,不為自己,為他人。老子正是體現了道隱無名、清淨無為的奉獻精神,他沒有名利之圖,他大智若愚,沒有所謂的驚人之舉,默默一生,正是體現他無慾無私、無為自然精神的一個典範。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道德經》與奉獻人生觀

“夫唯不爭,故無尤”,他以他的大智慧告訴人們,要建立奉獻人生觀,只有不爭,才能有奉獻精神,只有奉獻,才有價值和意義,才能有“無尤”的幸福人生。“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就是修德符道的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人,才叫聖人。符道之人,思維言行,一切的一切,都是體現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道的屬性,這樣的聖人就沒有“心”,沒有什麼“心”?就是沒有常心,沒有常人的背道之心、違道之心。常人的心就是貪慾妄想之心、私心雜念之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就是給“百姓”奉獻,也就是聖人的人生價值就在於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德能。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近代以來,以“知識就是力量”為先導的啟蒙理性開始成為人類征服自然與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礎,最大程度釋放了人的生產能力與創造能力,帶來了現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深入,其負面影響也日漸成為阻礙人類走向更高發展層面的巨大障礙。與啟蒙理性驅動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較,中國傳統天人關係思維中的天人相參思維可以裨補西方理性至上思維的缺陷,為解決當前人類共同面對的現代化問題提供中國式解決思路。

老子說:道法自然並非順其自然,你還準備拿“自然”當藉口嗎?

“奉獻人生觀”的終極體現

提倡的奉獻,包括給自然界“奉獻”,我們要實現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要回歸自然,要把萬物與人同視。

老子的奉獻精神就是叫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者,願人得樂。得什麼樂呢?並不是物質的享受之樂,而是道德智慧的一種高境界之樂,認識深層次的哲理,具備高層次的智慧,這就是一種真正的“樂”,要叫人得到這種“樂”,有這種“樂”的時候,你才能“無尤”才能“常與善人”,沒有這種樂,怎麼能“善人”呢?那就不能“善人”,也不能“善物”,老子講的“儉”,有節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淡泊的意思,恬淡虛無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私心,要無私無慾、自然無為,這是一種儉樸、淡泊的奉獻人生之體現。

老子講“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利而不害”,就是奉獻精神。要有大作為,這個作為是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奉獻,各盡所能,把你的所長,所能全奉獻出來。“不爭”就是沒有個人目的和企圖,不為自己攫取金錢和名利,不為自己抬高地位,而是為大家奉獻,就叫奉獻的人生。“利而不害”就是一切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無非是有利於他人、有利於自然界,絕不給主客內外造成有害的後果。

更深層次的“利而不害”,那是體現著無私無慾、無為自然的天道屬性和規律屬性。凡是能利益一切的有情無情的無為之“作為”,道祖稱為“應無住所而生其心”。只有這種“生其心”和“作為”才能不給環境留下任何不可逆的痕跡——唯道是從,道祖稱為“聖智現量”、“無作妙德”、“自在成就”。只有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無上境界之聖人,他的人生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會“無作妙德”。“自在成就”、“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奉獻人生觀”的終極體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