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何解?

老子 宇宙 道德經 木心 美文 大道齊元 2018-11-30

這個世界是很冷酷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

天地沒有情感,視萬物如草扎的狗,任其自我發展,自我生滅。聖人效法天地,對百姓也如此。

天地不仁,反映了老子一貫的辯證思想。反者道之動,不仁才是大仁。天地不仁,公平對待萬物,無所偏私,老百姓才有活路。若是天地厚此薄彼,偏愛王公貴族,則百姓無以立足於天地間。百姓不能立足,就要造反,王公貴族也就沒有活路,最終導致天地不寧,連天地也存在不下去。

世上有些父母無底線地溺愛之女,無原則地包容子女,這樣的子女長大以後,反而極端自私,不知道何為愛,對父母永遠只知索取,不懂感恩。這樣的父母,既害了子女,更害了自己。這也是不懂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的道理。

仁即是愛。沒有愛,也就沒有恨,百姓也就可以自由地生活於天地間。所以不仁也是無為,是無為的應有之義。

由於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天地靠不住,聖人靠不住,人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自己。這讓人不禁想起距離老子2500年後的《國際歌》所唱的: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自有天地以來就是如此。個體面對天地,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個強者——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堅強是一個人最後的避難所。

這也是天地對人的要求。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是天地、聖人讓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這就是老子的觀念,道家的觀念。

所以,《陰符經》說: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所以,葛洪在他的傳世名著《抱朴子》裡更是一語中的:

我命在我不在天。

不必埋怨人情冷暖,不必抱怨世態炎涼,沒有什麼成功是天上掉下來的,沒有什麼榮耀是上天賜予的,一切都在於自己的努力,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去努力爭取。

有人一遇挫折,就怪天怪地怪父母,唯獨忘了怪自己。這樣的人是不合天道,沒有出路的。

作家木心這樣評價老子這句話:

他看破兩大神祕:一是天,就是宇宙;二是人,就是生命。天,宇宙,是不仁。人,生命,是芻狗。這是李耳觀察到最後,咬咬牙做出的判斷。

這個觀察過程一定很長,所以我相信老子真的很老。如果以年齡排行,全世界哲學家恐怕李耳先生壽年最高,思想境界也最高,如果改“老子”為“高子”,也中肯。

……

老子恨這個世界,覺得犯不著留什麼東西來給後世,他又愛這個世界,要把自己的思想落成文字,給後來的智者。他的精神血統的苗裔明瞭他的痛苦,他的同代人沒有一個配得上與他談談,他徹底孤獨了二百多年。

但他要在未來中找朋友,找知音,於是有《道德經》。從文體看,他不是寫給“芻狗”們看的,而是寫給與他同等級的人。

木心說老子恨這個世界,我不同意。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雖然知道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但他終究是愛這個世界的,要不然也不會在西去函谷關之時,給後人留下五千言。但他只是寫給懂的人看,這一點我同意。所以老子的語言極簡單,含義卻又極玄奧。每個字你都認識,每句話你似乎也都懂,但又完全不懂。

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致虛,能容萬物,所以天地不老,永無窮盡。人若能效法天地,超越於愛恨情仇之上,虛懷若谷,無所不能容,則必能如天地一樣,欣欣向榮,長生久視。

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的使命在於化生萬物,在於守中。人也當向內用功,一心一意,守住自己內在的精神追求,而不要有過多的慾望和雜念,如此才能如同道一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天地不仁,是因為天地之間猶如橐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人也如是。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這口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這口氣,就沒有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