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莊子 中庸 道德經 命理 國學書舍 2019-06-15

莊子:接納紛繁複雜的天命,順應自然本性,便是無為的內涵。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而治的內涵。

在我們面對一些人和事情的時候,主觀的思想和客觀的狀態,是存在著矛盾關係的。

有的時候你內心所存在的一種執念,所秉持的你所認為的才智和欲求,其實是違背了事物本身的一個規律,違背了事物的一個本性。

很多時候,人的一種錯覺就是認為有一些事情,是主觀能改變的。其實並非如此人,總是輕易的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其實最終命運改變的,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最初出生的時候,就以一種固有的方式被迫的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並且我們沿用著曾經固有的選擇,固有的人生軌跡,不斷的引導我們一步一步,刻畫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其實誰也逃脫不了命運註定的一個狀態,有的時候你所認為的主觀意志的選擇,其實也是被動因為客觀生命所驅使的一種狀態。

這就是在道家智慧中所提到了的“天命”,天命就是本該屬於我們的本性規律。自己走出什麼樣的路,走到什麼樣的狀態,其實都是取決於天命最初所決定的。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其實就是叫做天命,遵循著天性而為,才叫做真正的符合“道”。

這一種觀念是取自《中庸》中所說,同時這一句話,也是符合了道家的一個理念,一切無為而治,一切順其自然。

我們只有客觀的認識到本性的天命之後,才能真正的坦然接受並且順應它,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收穫的更是一份坦然。

除去對於生活慾念的一種妄求,生活中還有很多人,總是執念於自己的貪慾。大多數人不但沒有遵從自己本身的天性,而且也是任意而為。看似是一種自由,看似是一種自主,但是在無形之中,違背的各自的一個本性,這便是所謂的逆天道而行。

在《莊子》中,就有這《鴻蒙問道》這樣一個故事。

雲將遇到鴻蒙之後,希望得到鴻蒙的指教。

鴻蒙對雲將說了這樣一段話:擾亂自然的常規,違背事物的真情。

只要你能自然無為,萬物自然會自生自化,忘掉你的形體,放棄你的聰明,忘卻自身,和萬物與自然之氣混為一體,皆是身心茫然,無所用心,各自迴歸本性,迴歸本性,卻是出自於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得違背。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在《莊子》中,莊周藉由《鴻蒙問道》這個故事,所表述的就是隨心隨性,靜守萬物本身的一種思想內涵。

“鴻蒙”聽起來是一個愚昧,混沌無知的意思,但是他卻是作為一個高深的悟道者,在《莊子》中出現,對於道的認知就是混沌愚昧,無知無為,順應萬物而生。

當提到的天性本身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難以琢磨的狀態。

所謂的迴歸天性,其實就是靠我們自己去體悟,通過我們自己的感悟,來找到一種屬於適合自己的實際行動。

《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比如說對於慾望的一種引領,很多人認為如果順其自然的話,那就是要順應自己的慾望去出發,自己想做什麼就要做什麼,任性而為之了。

其實並非如此,慾望只是我們人生中主觀的一種色彩,就好像我剛才所說的,主觀色彩其實大多數都是違背自己天性本身的,如果做事情都任性而為之,那其實是不對的。

正確的做法就是要明白,慾望並非是人的本性,並非是人的自然規律,我們和慾望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實際上慾望只不過是我們情緒中的一粒塵埃而已。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而我們要遵循的是一種大道,也是大道的自然規律,所以說我們自私和貪婪的慾望,是完全背離了道,它帶來的只會是無盡的痛苦,所以要做到“率性而為之”去引導自己的本性去行動,而並非任由自己的慾望所擺佈。

而認識到自我的本性,認清自己的天性本身,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比如,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生命從剛開始的時候,就帶著他本身的一種命理存在,他命運的形勢是上天早就已經註定的,有的事情他是根本自己無法自主作出選擇的。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平凡人,卻一味的往求著好高騖遠的一個理想和目標,看似是一種有鬥志有進取之心的表現,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給自己無形之中帶來的也是苦惱。

如果不能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存狀態,一味的好高騖遠,讓自己的慾望不斷的凌駕於自己本性之上,那麼你需要承擔的痛苦非常巨大的。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認清天性本身,則能夠有助於我們在坦然接受我們本身命運的一個基礎之上,更加瀟灑和從容的去對待自身。為自己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狀態,加以引導自己貪婪的慾望,所以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修心養性,最根本的一個狀態。

認清天性本身的一個基礎之上,更要有一種容納的智慧。

認清並且容納自己的天命,即使是自己生命中出現了一些不完美的狀態,也要懂得容納自己所認為的不完美。

大多數人企圖改變自我,企圖以自己好高騖遠的慾望,凌駕於自己的本性之上,大多是因為對於本性的一種不滿意。而我們所提倡的遵從本性自然,其實也是容納本性自然的一種道理。

所謂的容納是在於寬厚,在於包容,方為上天之大德。所謂的厚德載物,正是這樣一種道理,道家中所說的大道的智慧,是能夠容納萬物,存在於天地之間。

《道德經》中所說的大道如水一樣的品德,就是說水能夠滋潤萬物,容納萬物並且養育萬物,所以是符合大道的一個德行。

無論萬物是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水都能滋潤它,就如同萬千河流,無論是汙穢或者說純淨,水都能最終以最低位去容納萬千河流的歸宿,所以才有了大海。

天地萬物中,有著各色各樣的人和事,而天地對於這些萬事萬物都給了一個公平的機會,都有陽光,有雨露,滋潤他們成長。天地無言的默默注視,默默供給著,這就是一種博大與包容,這就是真正大道的一種智慧。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而我們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運用這樣一種道的智慧,容納我們自己紛繁複雜的一個人生。

我們認清自己的天性,就是接納自己天性,天命中的一些自己所最初所不認同的一種狀態,有一種如水的品德容納萬物,當有了這樣一種潛意識的容納的智慧之後,才能有真正坦然的知天命,遵天性的悠然。

《道德經》中所強調的“無為之念”的道理,其實和莊子中所說的是同樣的意思。

《鴻蒙問道》中,鴻蒙有這樣一句話說:我悠然自得,不知道貪求,什麼放任自由,不知道走向何方。

這其實就是莊子藉由鴻蒙的話來表述了大道的一種智慧,大道本身就是悠然自得,順應自然,無為無求的一種狀態。

道家思想中所強調的無為而治,就是做事的時候不摻雜自己主觀意識在內。

就好像我們剛才所說的,慾望只是萬物中的一粒塵埃,而大道的智慧,則是涵蓋了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類。所以不要妄圖讓人類的一些主觀意志的慾望,去改變事物本身的一些天性本身。

莊子:隨心隨性,順應萬物,便是無為的內涵

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一種消極的狀態,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在做事在有懷揣追求和理想,能夠做到順應天性本身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做到了自然。

真正的尊崇“道”是一種返璞歸真,是獲得生存最佳狀態的一種智慧,而避免讓自己成為小小慾望的一種羈絆。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以道家思想的內涵,順應自然本身的規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