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繼房租和物價兩大“魔頭”後,廣大上海居民迎來了新的壓力來源:垃圾分類。

有網友再也不敢叫外賣:想想剩飯算溼垃圾,飯盒算幹垃圾,突然感覺鴨梨山大。

倡導多年的“光盤行動”也終於因為四個垃圾桶實現了。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新一輪的“逃離北上廣”已經因此展開。

前幾天看到一個在上海工作的朋友發朋友圈:“搞不懂垃圾分類,上海886!”

身在帝都的我也十分焦慮,眼瞅著就要輪到自己。直到我注意到了一小部分“逆行者”。在他們眼裡,垃圾分類那可是投資致富的新門路。

垃圾分類成了一座“圍城”,有人拼命想出逃,也有人絞盡腦汁想進去分一杯羹。

這讓我想起了,所謂商業頭腦,(部分)真諦就是魯迅先生幫你刻在桌上的字:“早”。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Maggie。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但其實早在1月31日,該條例就已經通過並向社會公示了。

五個月的公示期中,相比無動於衷的大多數,有些人早早就已經開始行動了。

垃圾分類實施後,有一條微博在熱鬧的吐槽中顯得格格不入:

“傻的人還在吐槽分類呢,我有個朋友幾個月前已經去和垃圾分類企業談合作了,現在都賺了好幾十萬了,這就是差距。”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上同樣的高中吃同樣的盒飯,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開發垃圾分類app賺下第一桶金了,我還在糾結手上的剩菜到底丟進哪個垃圾桶。

俗話說得好: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但真正聰明的人,祕訣是在商機來臨前就站在“起風口”。

但是,我是文科生,不會做APP不奇怪呀?卻沒想到,風口來了,財富會在很多想象不到的地方遍地開花。

這幾天,對垃圾分類最感恩的一定是賣垃圾桶的淘寶賣家了。各種垃圾桶銷量大漲500%,賣到斷貨的商家甚至開始限購,賣家直呼幸福來得太突然。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這還只是“普通玩家”——能做到乾溼分類,為你省一道分類工序的垃圾桶,早已賣到了188元還供不應求。

據說自從廚餘垃圾要分類,可以直接粉碎剩菜骨頭、衝進下水道的垃圾粉碎機1600元也立刻賣斷貨。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實際上,垃圾分類一直是一個非常大且尚未開發的市場。

根據東方證券的最新報告,上海目前的垃圾分類模式能孕育出75.56億市場規模,而一旦普及到全國,市場規模將超過1960億元。

意識到商機的人早已不再抱怨,而開始搶佔這塊“大蛋糕”了。

根據“天眼查”,6月下旬至今國內新增垃圾分類註冊公司70家。小到幫你辨別垃圾類別的小程序,大到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的生產線,都煥發了新一波生機。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而且,新註冊的公司也不侷限在上海:北京、深圳等被傳垃圾分類“輪到你了”的城市,都是新公司的集中地。

最近也有上海網友分享,社區大媽開啟了代分類業務,生意好到要用地圖軟件安排收垃圾的時間和地點。

以前是“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去撿垃圾”,現在反而是撿垃圾的成了人生贏家。

網友預測,未來將會是“分類寶”、“扔了麼”的天下。現實中,也已經有“小黃狗”、“支付寶易代扔”等提供回收員上門的服務,各種分類指南也在不斷更新。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比如很多指南已經支持智能拍照識別。拿起手邊的茶杯拍個照,不僅能get它幹垃圾的本性,還能“舉一反三”獲知不同材質杯子的分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查不到。

曾經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現在已經變成了“彼之垃圾,吾之財富”。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順勢而為的人一直是贏家

上個月,北京郵電大學的一個男生靠一段5G視頻火遍全網。

與普通的測速不同,“何同學”通過搜索穿越回4G普及前:那時大多數人只預料到以後開網頁會更快,而完全沒有意識到4G可能帶來的“抖音”等短視頻狂潮。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在日新月異的年代裡,想象力就是財富。

垃圾分類正式實行不到一週,阿里巴巴就推出了自己的“環保指南”,旗下各個應用都狠狠蹭了一波熱點:

天貓精靈可以識別“儂是什麼垃圾”,淘寶順勢推薦“最受歡迎的垃圾桶”。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當我們還沉浸在吐槽中無法自拔時,“爸爸”已經用“垃圾分類矩陣”包圍了大家。

過往的經驗也驗證著,新變化出現時“心思活絡”順勢而為的人,往往是最終的贏家。

2016年年初,北京全城陷入了嚴重的霧霾中。“穹頂”下的人們吐槽自己“兩米之內人畜不分”。

但霧霾遮不住聰明人的“高瞻遠矚”——

不到一個月後,瑞士小夥李牧就發明了一款名為“鐳豆”的便攜空氣質量檢測儀,瞬間成為北京人的救命稻草。

李牧接受LinkedIn領英採訪時補充,檢測儀銷量一路走高後,他的團隊還造出了自己的空氣淨化器,進一步挖掘“霧霾市場”。哪怕是IBM和微軟這種全球巨頭,反應速度也完全不如他快。

最令人震驚的是,李牧在此之前完全沒有相關背景。

這位被評為2017年福布斯“30歲以下30位俊傑”的年輕創業者不斷跨界創造成功,正是憑藉這種對變化的強大掌控力。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主動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不管是霧霾還是垃圾分類,新情況發生的過程無非是:變化發生——接受變化——作出應對。

而這個過程中,“大神”們和“吐槽者”的速度相差非常大。前者永遠習慣主動出擊,後者只是被動接受。

甚至在接受前,吐槽者們也一直抱著僥倖心理,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樂觀主義偏差”(Optimism Bias)。

知乎上有人舉過一個例子:

一個交警分享,每次查酒駕永遠不會無功而返。因為總有喝了酒的人心裡會想:路上有這麼多車,怎麼會倒黴到就查我?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當大多數人都覺得“倒黴的可能不是我”時,成功者已經在考慮“如果我倒黴了要怎麼辦”了。

悲觀主義並非一無是處,新趨勢前它不僅是一種提前預警,更能提高主動出擊,化危機為機會的可能性。

換言之,憑藉垃圾分類淨賺百萬的人內心可能也對樓下的四個垃圾桶恨得牙癢癢,但是恨歸恨,錢還是要賺的。

吐槽不可恥但無用,主動出擊才是硬道理。

寫在最後

誒,說了這麼多,該吐的槽,還得吐。

只是垃圾分類這事兒讓我明白了一個馬爸爸曾實名認證過的道理:“機會永遠藏在人們抱怨的地方,抱怨越多,機會越大。”

二十年前,他站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出發點,創立了市值千億的某寶。

二十年後,他的某寶又站在了垃圾分類產業的最前沿,誓要解決全國“分類困難患者”的抱怨。

話不多說,我這就找商機去了!

第一批看懂垃圾分類的人已經賺了一百萬了

你發現過什麼身邊的商機?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Maggie。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網絡截圖和視覺中國,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Imschina-sales@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