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鍾琪:廉潔為公 執政為民

康熙 中國歷史 雍正 歷史 眉山網 2017-04-17
嶽鍾琪:廉潔為公 執政為民

嶽鍾琪畫像。

眉山網記者 張玉 文/圖

嶽鍾琪被譽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武臣巨”,他歷任松潘鎮中軍、永寧副將、四川提督、兼甘肅提督、甘肅巡撫,川陝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授奮威將軍、寧遠將軍,封三等公,世襲罔替。

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沙場,僅有少部分時間在擔任地方官,然而就在這短暫的時間裡,他全心全意,嘔心瀝血,治理好了四川、陝西、甘肅等地,為民謀利,為國盡忠,用實際行動演繹了“廉潔為公,執政為民”。本期,就讓我們再次走近嶽鍾琪,揭祕他的為官故事。

廉潔奉公揚清風

嶽鍾琪戎馬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征戰,創造奇蹟無數,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武不惜死”,事實上,他擔任地方官時亦十分廉潔,是“不愛財”的典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清史專家周遠廉研究發現,嶽鍾琪於雍正三年四月至十年十月任川陝總督,但從雍正七年春起就忙於徵淮軍務,實際辦總督事務只有4年。但在這短短4年時間裡,他做了好些利國利民的好事。

嶽鍾琪不僅不貪汙,就連其合法收入也大部分用於公務,僅極小部分用於自己日常家用。為了奉旨辦理沙州墾荒之事,開支太大,一年養廉銀全部用完都不夠,嶽鍾琪不得不借用官銀15000兩。他於雍正四年八月十二日奏稱:“前赴沙州,往返途遙,一切隨從員役,日常行卷案,俱僱給腳騾騎馱,按日給以盤費。更兼沿途看驗兵馬,應用賞需,及臣家一切費用,遂將今歲養廉,支用殆盡,不敢再支公帑。”故借官銀15000兩,請於明歲養廉銀內付還。

嶽鍾琪不僅是清廉的表率,更樂於糾正頑症痼疾,向貪腐行為做鬥爭。私派是州縣官吏,對屬下商、民,巧立名目,濫徵私派,乃千百年來的頑症痼疾。對此清初統治者三令五申要禁私派,效果卻並不理想。

雍正三年五月,嶽鍾琪抵達西安,就任川陝總督,他以私派害民,損傷百姓元氣,“為患最深”,在川陝各州縣嚴令禁革。一個月後,深知“私派累民”的嶽鍾琪就奏請嚴禁私派,並詳細列舉了:舉凡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道員、知府、知縣等官,上任之時,將衙署所有桌椅、床櫈、筆硯等項全部換新;食用米肉由民間供辦;收受壽禮、街禮、賀禮等30種私派弊例。雍正看過嶽鍾琪的兩道密摺後,大加讚賞,並表示:“若發諭時,不專於川陝頒行,則通行直隸各省矣。”

不僅如此,嶽鍾琪提出了“革規禮定養廉”解決了困擾清朝統治者多年的問題。由於歷史原因,清初的皇帝實行的是“將外省錢糧盡收入戶部”的政策,導致地方財政特別緊張,官員辦公經費也相對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流傳已久的規禮重新在清朝活躍起來。

規禮是指擁有一定權利的官員,常要下屬送禮獻銀,下屬也常主動給上司交納銀物,每逢節日以及大小事物,都有數量很大的規禮,久而久之就成為慣例了。清代,這個陋習繼續延續,康熙中年以後,更是惡性膨脹。

規禮銀來源於耗羨、鹽規、稅規等各種加派及官員的髒銀,有規禮,必有橫徵暴斂,禍國殃民。清帝入主中原初期,視規禮為必須嚴厲禁革的弊政,將規禮定為髒銀,把收者定為貪贓,但即使如此,也沒有讓規禮之風停止。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統治者對規禮弊政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默許了這種行為的存在。

但規禮的存在導致了諸多問題,於民於國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有識之士一直持有反對聲音,清朝皇帝也想革規禮,但一直想不到好的方法來抑制,嶽鍾琪和一幫有志之士就想出來了“養廉銀”的方案。“臣等查四川一省,各府州縣歷來私派甚多,錢糧濫加重耗,額外勒索陋規,地方官一舉一動,莫不取之民間,以致供應浩繁,小民疲於奔命。”嶽鍾琪和有關官員經過仔細調查研究,提出了滿足地方官員開支的“養廉銀”,並與有關官員一道計算陝西各級官員所需“養廉銀”,後聯名上奏,經過多次努力,終於定下了“養廉銀”方案,並得到推行,逐漸減少了“規禮”的存在,傳為一段佳話。

嶽鍾琪:廉潔為公 執政為民

攤丁入地促進社會發展。

嶽鍾琪:廉潔為公 執政為民

嶽鍾琪推行“改土歸流”。

嶽鍾琪:廉潔為公 執政為民

世人傳說,嶽鍾琪身高體魁,形態俊朗。戰鬥勇敢,指揮若定。

嶽鍾琪:廉潔為公 執政為民

嶽鍾琪雕塑。

執政為民傳佳話

嶽鍾琪擔任地方官員的時間不長,卻為四川、陝西等地的社會經濟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據資料顯示,僅在四川為官,他便是歷史上最有政績的官員之一,至今還留下了不少痕跡。嶽鍾琪辦公的提督衙門那條街,如今叫做提督街;他的府邸所在的街道,如今叫做嶽府街。嶽鍾琪的府邸,在嶽府街最西邊,1911年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他的府邸舊址成為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辦公地。如今,在門外還立有“四川保路同志會遺址”的石刻碑記。

就任川陝總督以來,嶽鍾琪為加強對邊疆的管理,保證邊疆的安定,他可謂殫精竭慮,提出了許多有效措施。雍正三年為發展經濟,方便牧民,嶽鍾琪奏請恢復河州、松潘互市;新開西寧塞外丹噶爾寺市場;為消除四川雜谷、金川、沃日諸土司爭界仇恨的根源,將年羹堯令金川割給沃日的美同等寨歸還金川,而以龍堡三歌地予沃日,使部落間得以和平相處;為便於就近治理,將距康定遠,不便遙控的昌都外魯隆宗、察哇、坐爾剛、桑噶、吹宗、充卓諸部,請宣諭由達賴喇嘛領轄;將四川巴塘隸屬的木咱爾、祁宗拉普、維西諸地,劃給就近的雲南中甸等,促進了這些地方的發展。

更難能可貴的是,嶽鍾琪當任地方官時,把老百姓裝進心裡,一心為百姓辦事。據史料記載,清朝的稅賦制度,沿襲明朝,男子16歲以上至60歲為丁。人丁、田地分為載入官府檔冊。田地有賦役,丁有差役,明朝萬曆年間推行“一條鞭”的賦役法,將田賦和丁的力役改為徵銀,此後一般就叫田賦丁銀。

由於明末清初,連年征戰,人口大量死、傷、飢病和遷徙逃亡,豪強紳衿規避賦役出現了:官府冊載的丁原額仍在,可實際上的人丁已經大量死亡或者逃走;人丁雖然大量減少,但官府仍按冊原額徵收丁銀,致現存之丁要被迫包賠死亡逃走之丁的丁銀等五大問題。

因此,早在明朝末年,就有少數的州縣官員實行攤丁入地的方法,將丁銀攤入田地徵收。康熙年間,這種方法有所擴大。“陝甘兩屬應徵丁銀,請攤於地畝徵收,以雍正五年為始,著為定例。其有以衛改縣,未經載丁,及原有丁銀者,按其額賦,均載丁銀。至陸續開墾,及現今新開渠閘屯墾之處,亦照此糧額,一例增載。再川省地方,多系以糧載丁,間有數州以人載丁之處,亦應查改劃一。”

嶽鍾琪就任川陝總督後,向雍正奏請在四川、陝西、甘肅實行攤丁入地,得到了准許,由於攤丁入地,丁銀負擔比較公允,有田就有丁銀,田多丁銀多,田少丁銀少,無田無丁銀……改變了過去田連阡陌之鄉紳豪強不納丁銀、少納丁銀而貧民包賠丁銀的惡劣情弊,減少了老百姓負擔。

不僅如此,嶽鍾琪還提出了改土歸流,建府置縣等措施,雍正皇帝均依奏照準。

而對嶽鍾琪的這些建議,雍正總是給以大力支持,凡有所奏請,總是無所不準,使嶽鍾琪得以在政壇也一展身手。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忠心國民,一心為民的好官員,卻在後來的日子裡遭受冤屈,遭受貶黜,也因此和眉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究竟怎麼回事,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