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牆)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牆)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牆)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牆)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圖中頂部標有白箭頭橫木為鐵道枕木支護)

在“康熙洞”口右下方雜草叢生的土坡上躺著一扇長約1.5米,寬約1米有餘,厚約10多釐米的白沙岩石門,兩端雕有十幾釐米長的圓形門軸轉子,這就是原先“康熙洞”的石門,此單扇石門估計有七百斤左右。在石門高三分之二處的中心有一圓孔,據老人們講,原先石門固定在洞口,從石孔伸進手,撥動裡面的機關,才能將石門推開。石門系本地白沙岩所制,風化嚴重,無任何字跡可辯。據李連珠道長講,石門上曾刻“康熙洞”三字,落款處刻有“大清康熙十四年 常炳”字樣。是刻字風化掉了?還是被壓在下面?也許刻字在壓住的一面,因我們人手少又無工具,無法將石門翻過來。但願刻字就在下面,避免人為破毀和自然風化侵蝕,這也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

塞上古城大同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六十年代初發現的“許家窯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早在10多萬年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早在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大同)建都達96年之久,在此拓跋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民族大融合,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古都大同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多不勝數。坐落在口泉古鎮坤雲山腳下的“康熙洞”就是其中之一。“康熙洞”在口泉古鎮北邊的坤雲之陽的山腳下,與古鎮民居院落近在尺咫。“康熙洞”是傳說因清朝康熙皇帝在洞內住過一宿而得名,數百年來在口泉古鎮及大同地區久傳不衰,婦孺皆知。為了弄清楚“康熙洞”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淵源,本人數次到口泉古鎮對多人進行了走訪和調查。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洞口)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康熙洞入口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石柱及石床鑿痕)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傾斜岩石)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一,從康熙皇帝微服私訪說起

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國第二個皇帝,年號康熙,在位61年。康熙帝比較有作為,執政期間注重調查研究,體察民情,民間流傳其經常微服私訪,稱為明君。傳說有一次康熙帝和隨從悄悄離開皇宮紫禁城,一路西行風餐露宿,來到大同城西南方的茶坊村(現歸西韓嶺鄉管轄),駐地巡羅的官兵懷疑他們是噶爾丹叛軍的奸細,將他們一行扣留起來。第二天康熙尋機逃出,隻身一人來到口泉,此時天空烏雲密佈,一個炸雷打下,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康熙一時找不到避雨之所,他抬頭望見南面的山坡下有高大古色古香的飯莊,康熙想這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穆柯寨飯店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快速跑進了飯莊。此時天色已晚,又困又乏的康熙聞見美味,頓覺飢腸轆轆,陡生飢餓感。於是康熙帝找了個雅座坐下,要了一壺恆山老酒和幾個特色小菜,慢慢地品菜呷酒。他吃了一陣子,進來一個剛剛從煤窯挖煤出來的年約五旬的窯工在桌子的對面坐下,只見這位窯工衣衫不整,消瘦的臉上帶著愁容,他要了一個便菜一碗酒,獨自斟飲。此時的康熙帝本想了解民情,就上前搭話:“老人家,您為什麼愁眉不展呢?”邊說邊讓店小二又端上好酒好菜放到了老窯工面前,老窯工見這位客官和藹熱情,面帶善意就和他慢慢敘談,倆人邊飲邊聊,酒酣面熱話也多了起來。漸漸地,康熙帝從老者口中聽岀原由。原來老者姓田,家住懷仁縣鄉下農村,因家中一貧如洗,不得已與兒子來到口泉溝的一處小炭窯,父倆下窯背炭,養家餬口。不曾想到,兒子前些日子在井下出了意外,死在窯底。老來喪子,傷心至極,遂借酒澆愁。就這樣康熙與這位老礦工直喝到店家打烊,才起身告辭。老窯工喝得暈暈乎乎,力邀康熙帝到他的跌歇處過夜,此時的康熙正好無處安身,於是跟著老窯工向北山而來。由於黑燈瞎火,康熙跟在老窯工後面跌跌撞撞來到雀兒溝巷後山的一個天然石洞。當時石洞里人能站著行走,洞很深。老窯工也沒什麼鋪蓋被褥,只是在洞內鋪了些莜麥秸杆和黍穰之類的軟草。由於老窯工喝的不少,又著了風,酒力發作,一進洞便倒頭就睡,很快就鼾聲如雷了。康熙帝平日在京城皇宮裡吃的山珍海味,就寢則是綾羅綢緞,玉錦猞裘,享盡榮華富貴,那受過此罪,現在把他晾在黑不窿洞的石洞裡,轉展反側,無法入睡。他看著憨厚朴實,飽受風霜的老窯工醉臥雜草上睡得正香。拔腳離開吧,又於心不忍,一直捱到天亮。

明亮的清晨趕走夜幕,一束明媚的陽光射進石洞,熬鷹般的康熙在洞中呆了一夜,此時百般無聊的康熙用寶劍在洞中刻了“焜耀虎符”幾個字。康熙剛剛刻完石壁上的幾個字,酣睡了一晚的老窯工也醒來了,他看見客人在洞中來回渡步,滿臉歉意地解釋起來:“我不該酒後失言,讓你在洞中受苦。”康熙帝忙說:“你在山洞安身立命,我住一夜何妨。”並提出讓他領著到小煤窯轉一轉,看一看。

老窯工引著康熙帝來到了小炭窯櫃上領好照明的小油燈,刨炭的小鎬,背炭的麻繩,下到七八十丈漆黑如墨的窯底。康熙親眼目睹了窯工們光膀赤身幹活,只見他們或側身蹲下或仰面舉鎬,汗流如注的刨炭場景,體悟到了黎民百姓生計之艱辛,不禁生出悲憫蒼生的感嘆。康熙問老窯工:“這小炭窯叫何名?” 老窯工答道:“店阱。”康熙道:“寡人封店阱為‘萬年堂’,永無傷亡。”老窯工只顧幹活,把他的話當作說笑,也不在意。康熙和老窯工每人背了一塊大炭,好不容易出了井,手腳磨破,累得全身象散了架,坐在地上一動不動。老窯工遞給他一片破布擦漢,又遞給他兩個窩頭充飢。他只吃了一個窩頭,將另一個還給老窯工。此時康熙體力稍有懷復,他來到炭窯帳房櫃上要來紙墨筆硯,題寫了幾句象偈語的話,吩咐日後刻在窯門上,並給老窯工留下一包銀兩,乘無人之機將皇家玉印蓋在送往京城貢品的炭塊上。送貢品的馬車到達京城後,皇宮檢查貢品的官員發現炭塊上有皇上玉璽,才知康熙帝在大同,慌忙上報。於是文武官員跟著炭車來大同接駕。

康熙走後老窯工發現未吃完的那個窩頭內藏有三根金條,眾人聯繫起那位客人相貌不凡,言淡舉止文雅大方,極有可能就是當朝天子,遂將康熙題詞鐫刻在窯門上,從此,炭窯再也不出事故了。再到後來,人們在老窯工住過的石洞內鑿岀一件石室,內有石桌、石凳、石床等,門口安有兩扇石門,上刻“康熙洞”三個字永作紀念,這就是口泉“康熙洞”傳說的來歷。

二,實地走訪調查

(1)關於“康熙洞”的諸多民間傳說

從2018年4月初到2019年的3月,本人曾多次到口泉古鎮走訪了21位“老口泉人”,年齡最大86歲,最小者66歲,他們所談“康熙洞”的來歷與情節基本相同。至於說到“康熙洞”有多深時:有的人說“康熙洞”與對面蛤蟆山的石洞相通;而有的人說與七峰山玉龍洞相聯;也有的人說直通煤峪口村,上世紀60年代有人點燃膠皮從口泉“康熙洞”進入,從煤峪口村山上的巖洞出來;更有人說“康熙洞”與雲岡石窟大佛座下的洞口相通,50年代初也有人點燃膠皮上午進入“康熙洞”去雲岡看完大佛,下午再從石洞中返回口泉。而還有的人說“康熙洞”與新榮區的彌陀山相通,說彌陀山上寺院的僧人和尚曾經從山洞中經常來口泉化緣,購買香燭黃裱及寺院日常用品等等,說得異常神祕。這些受訪者將“康熙洞”說得神乎其神。你要問這些老者們究竟誰從“康熙洞”中去過煤峪口或雲岡石窟?他們的回答幾乎一致:聽人們說的,聽說有人去過,記不起姓名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從與口泉老者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康熙洞”的深度在歷來的流傳中夾雜著不少虛假成份。世人都有以當地風物為得意驕傲的情感心態,適當宣染誇大當地景緻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比如還有的人講“康熙洞”分上中下三層,共有九個洞口,下面還有深不見底的深淵水潭,先朝曾設過水牢,騎馬軍人經常從洞中跑馬進出等等。

(2)親自到“康熙洞”實地查看

面對眾說紛雲的“康熙洞”深度無法理出頭緒,要想搞清楚“康熙洞”深度的究竟,只有親自進洞查看,才是唯一的選擇。前幾年,自從聽說口泉有個“康熙洞”以來,生來好探奇的我就有探康熙洞的打算,但苦於瑣事纏身,一拖再拖。2018年9月23日,好友口泉街道主任劉步忠告訴我,說大同市政協副主席郭俊崗於9月21日帶隊,在口泉舉辦“關愛百姓,健康義診”活動,郭副主席率領9人在劉步忠主任和嚮導郭永軍的帶領下,他們進康熙洞考察。郭副主席帶領的考察隊進“康熙洞”探查,這是“康熙洞”迎來的首批官方考察團。為此,口泉街道還專門配備隨行攝像和拍照人員,留下了珍貴的景像資料。考察隊進到洞內的三叉處又向左邊的洞摸進去,遇到岩石塌落封閉處返回,郭副主席帶隊考察“康熙洞”這對口泉古鎮和“康熙洞”的開發意義深遠。這個消息令我振奮,給我探“康熙洞”增加了信心和勇氣。

2018年11月30日,我和張富明好友乘坐兒子任丹的車又一次來到口泉,此次是專門為探“康熙洞”而來。在進洞前我們專門去到暫時寄居一處老院子的李連珠道長處小坐,李連珠道長的住處距“康熙洞”百米左右,他多次進過“康熙洞”,對洞內的情況比較瞭解。李道長給我們講了洞內的構造及注意事項後,我們三人各拿礦燈一盞,就開始進“康熙洞”了。

“康熙洞”座落在坤雲山腳下,前面二十多米的下方就是口泉古民居的後牆。現在洞口約三平米左右,洞口垃圾不少。洞高在1.5米~1.8米之間,寬約1.5,開始走向是偏西南再轉向偏北方。在進到約60多米處出現一個三岔口,我們先向左方的西南方向探進。洞高約兩米,右邊是豎立的石壁,左邊是斜坡狀,洞頂時寬時窄,顯然這是一處斷層狀巖洞。在左邊斜坡岩石上,人工鑿出了四五處類似炕或床形狀尺寸相當的巖體,人工鑿痕明顯,在斜坡斷面較大處,有人工壘砌的石牆多處,有兩處人工砌的好象灶臺的遺物,並有用火的跡象。左邊巖坡上有兩處口小肚大酷似儲藏物品的小倉庫,每個約2米見方,也系人工鑿出。左向西南方的這一段山洞進到約50多米處便到了盡頭----似塌方斜坡狀堵塞,無法再能進入了,只好返回到三岔洞口處。再從三岔口處向右方探進,方向似乎東北方向(因未帶地質羅盤,只能憑感覺判斷)當探進到20多米處時,洞頂斷層處有三根六,七十年代的火車枕木支護,顯然枕木是用瀝青煮過,枕木上為滲入瀝青而用排錐撞的不深小孔排列整齊有序。右向的洞高寬度與左向洞相似,在斜體的巖上也有幾處類似洞口處,爬上去用礦燈照探,深度高度均在一米左右,系人工鑿掘而成。右向的洞也是深50多米就到了岩石塌落的斜坡處不能再進了,我們只好出洞,在返到三岔洞口處,北向處有明顯的塌落岩石痕跡,有人說這才是堵塞了的真正通向更遠處的洞口,我們三人在三叉處稍作停留後返出洞外。

通過進洞觀察,可以看到,洞內頂部和兩旁岩石基本穩固,無危巖懸掛,洞內乾燥無積水,頂部無滲水,空氣新鮮,用嘴呵氣,可以看岀空氣輕微流動,進洞基本安全無危險。在洞內詳細觀察,這是一處很寬的斷層地質構造,傾斜的岩石和豎立的岩石行成夾角,夾角內的碎巖硬度不大,易於人工鑿掘。地面離“康熙洞”約三百米上方的東北方向處,有一處裸露的不深斷層巖洞,結構與“康熙洞”

極其相似。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人工牆)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洞內探索)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圖中頂部標有白箭頭橫木為鐵道枕木支護)

在“康熙洞”口右下方雜草叢生的土坡上躺著一扇長約1.5米,寬約1米有餘,厚約10多釐米的白沙岩石門,兩端雕有十幾釐米長的圓形門軸轉子,這就是原先“康熙洞”的石門,此單扇石門估計有七百斤左右。在石門高三分之二處的中心有一圓孔,據老人們講,原先石門固定在洞口,從石孔伸進手,撥動裡面的機關,才能將石門推開。石門系本地白沙岩所制,風化嚴重,無任何字跡可辯。據李連珠道長講,石門上曾刻“康熙洞”三字,落款處刻有“大清康熙十四年 常炳”字樣。是刻字風化掉了?還是被壓在下面?也許刻字在壓住的一面,因我們人手少又無工具,無法將石門翻過來。但願刻字就在下面,避免人為破毀和自然風化侵蝕,這也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漫話大同口泉康熙洞


(躺在洞口外草坡中的原康熙洞石門)

探洞後返回李連珠道長處,大家討論不長時間,認定“康熙洞”三岔洞口處,即我們進探的左右兩個洞(西南向和東北向),正如李連珠道長所說,確係六七十年代“深挖洞,準備打仗”時所挖掘的防空洞,右洞中部三根支護頂板岩石的鐵道枕木就是鐵證。據說三岔洞口處正北方被挖防空洞而堵塞的洞口正是通向煤峪口,雲岡以及新榮區彌陀山的洞口。

為了更進一步詳細瞭解“康熙洞”,我於2018年12月18日獨自一人再次進入洞內,更為細緻地觀看了洞內的構造,人工挖掘痕跡,人工支護情況,彌補了第一次疏忽以及遺漏之處。

三,結論

走訪民間老人們說康熙皇帝在洞中住過確是事實,並說祖祖輩輩都這樣講。但查閱與康熙皇帝有關的《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編修),《大同縣志》(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編修),《大同縣志》(民國24年,即1935年鉛印)三部志書,以及我市史學家,地方誌專家姚斌先生2015年出版的《大同史話》一書記載,清朝康熙皇帝僅來過大同一次,那就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親征厄魯特噶爾丹後冬季自塞外迴鑾,即於十二月十一日由左雲到達雲岡和大同,十一日和十二日在大同駐蹕兩晚,十二日巡視大同,十三日去陽高,並未在口泉住過。很顯然康熙微服私訪到口泉並住“康熙洞”無史實依據,純繫好事者杜撰而已。據李連珠道長所講“康熙洞”石門落款處刻有“大清康熙十四年 常炳”字樣,二十多年前他看見過。這與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五年來大同的時間相悖,也就是說康熙皇帝在來大同的21年前就有人在石門刻上“康熙洞”三個字了?再說這石門落款處的“常炳”二字,是向世人昭示康熙皇帝微服私訪的勤政業績呢抑或是一個立門之人的具體人名呢?要是“常炳”是—個實實在在的人,莫非這位“常炳”先生是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劉伯溫之輩?這更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未翻過石門驗證刻字是否真確存在的情況下,我不敢輕易下結論。2019年4月24日我通過微信與劉步忠聯繫,讓他找幾個人把康熙洞的石門翻過來,看看下面究竟有沒有刻字。28日他找了口泉街治安巡邏隊的四名壯漢去翻石門,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將石門翻動。

綜合多次在口泉走訪多位老人和實地兩次進“康熙洞”探訪和參考史料,洞內三岔處的左右兩個支洞確係人工掘挖,但也不完全是近代人所為,因為人工鑿出的幾處石床石炕石階的鑿痕不象今人所鑿,鑿痕細緻均勻,手法憫熟,況且今人在六七十年代鑿石已有電動或風動工具,不可能仍用古人的原始手工工具。本人推測可能是清代後期或民國時期當地富戶與居民為躲避匪患和兵災而在原先天然巖洞的基礎上左右各挖掘—段,富戶出資,貧民出力,作為臨時棲身之所。2019年4月17日我去口泉鄉巖嶺村尋訪口泉泉源處已變為民居的破舊水神廟,在返回途中於口泉文化宮下車,順著口泉古鎮西街口往東步走,再次進入口泉古鎮。在一家老式理髮館兒門前,見到七八位老者坐在石階上閒聊,我上前與老人們聊起康熙洞的情況。一位李姓老者說康熙洞實際並不深,洞內三叉處左右兩端的洞確實是人工挖的,古人挖的不長,毛主席時代打戰備洞的時期,他是當時口泉村的革委會副主任,參加過康熙洞的延伸工程,李姓老者的話證實了我的推測。這位八十六歲的李姓老者又說,在洞口安裝厚而大的石門,很有可能是傳說明朝開國大將常玉春的後人,即口泉名門望族的常家富商------常炳出資按裝了洞門,並刻字為證。到了深挖洞準備打仗的六七十年代人們推倒石門,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往裡挖掘,所以往裡的斷層上有鐵路枕木作支護。至於人們傳說“康熙洞”很深且通向這裡那裡,本人認為不可能,果真很深的話,古人和今人為什麼不懂得省事省力省工去利用天然巖洞而非要勞民傷財去再另挖掘呢?從坤雲山的岩石結構看,大部分的山體為砂岩和斷層礫岩組成,“康熙洞”洞口及內部都是礫岩斷層,只有口泉古鎮南面的山為石灰岩,所以“康熙洞”不是易形成水蝕溶洞的石灰岩和火山岩,形成很深且高大巖洞的條件不具備,斷層巖洞一般均不深,為數十米乃至數百米。推斷此洞原先也就是數十米深,洞中那個三岔口處正北方被堵住之處的洞也不是太深。

以上為個人管測,望識者指正。

“康熙洞”作為一處民間傳說的景點,在當地流傳數百年而經久不衰,有著廣泛不朽的生命力,在有識之士呼於開發口泉古鎮的今天,近年來不少人慕名而來觀光遊覽頻頻造訪。當地政府和有關方面或有遠見的開發商,若能將“康熙洞”加固開發,將石門放回原處,在洞內依照民間傳說,將老窯工接待康熙住宿時的場景再現,塑康熙和老窯工臘像,精心打造開發出來,加強宣傳力度,不但對口泉古鎮的開發有積極推動作用,而且能給古鎮居民帶來經濟效益,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任學良:中國煤礦作協會員,同煤作協會員,2013年出版《煤佛緣---晉華宮周邊地區及雲岡峪風物典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2萬字),散文,遊記。民間傳說散見各報刊。

來源:太原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