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上述產品均為各大企業的主力產品之一。同時,這些產品都位於2-3元價格帶,因此,競爭也最為激烈。

同時,中低端產品的毛利率偏低,銷售費用偏高等因素最終導致其整體利潤普遍不高。

反觀,康師傅的速達麵館、統一的湯達人、今麥郎的老範家麵館面等具備創新基因的中高端產品在近兩年漲勢喜人。比如,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在大會現場表示,高端面將引領未來,今麥郎推出的高端面“麵館面”已成功進入韓國市場,並帶動今麥郎產品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今麥郎中高端面在其集團整體佔比為33%,而到了2019年已近達到了70%。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上述產品均為各大企業的主力產品之一。同時,這些產品都位於2-3元價格帶,因此,競爭也最為激烈。

同時,中低端產品的毛利率偏低,銷售費用偏高等因素最終導致其整體利潤普遍不高。

反觀,康師傅的速達麵館、統一的湯達人、今麥郎的老範家麵館面等具備創新基因的中高端產品在近兩年漲勢喜人。比如,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在大會現場表示,高端面將引領未來,今麥郎推出的高端面“麵館面”已成功進入韓國市場,並帶動今麥郎產品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今麥郎中高端面在其集團整體佔比為33%,而到了2019年已近達到了70%。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另外,在2010年-2018年的九年間,袋裝面從71.39%下滑到55.56%,而容器面則從28.61%上升到44.44%。至此,不難看出,面品價格與價值的升級之勢已然明顯。

很明顯,整個方便麵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其中一個突出變化是“康統”及今麥郎在高端市場的成功突圍。

隨著外部環境的大變遷,開始倒逼企業進行自身調整——從傳統的價格戰向價值戰延伸。

“前兩年方便麵銷量之所以下滑,正是因為產業端沒能匹配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和訴求。而一旦產業端做出相應的創新和升級,消費者的依賴度、購買頻率就會恢復。”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分析認為。

在整體市場高速增長時,康師傅和統一等公司進行了長期的價格戰。在2013至2014年康師傅和統一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方便麵大戰。2013年,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透露,在兩家公司的火拼中,共消耗掉40億根火腿腸用於購買方便麵的贈品。這也被外界看做是2014年兩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後來的事實證明,低價競爭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需求,統一、康師傅並沒有在之後迎來業績的回升。2016年統一淨利潤為6.0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7.2%;康師傅當年淨利潤1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3%。

而提升產品毛利率的方式,一是直接給產品漲價,二是為產品製造溢價空間。但實際上,在2016年之前,諸多方便食品品牌都進行過直接提價的嘗試,不僅消費者不買賬,甚至還引起價格主管部門的介入,方便麵漲價甚至一度成為輿論指摘的焦點。

直接漲價之路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升級”,開發中高端產品線,實現對產品價值的溢價。

2016年,康師傅陸續推出了“黑白胡椒”“金湯”“匠湯”等多款新品。這些產品定價均在5元以上,主打健康特色,瞄準的是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白領人群。統一方便麵採取了同樣的對策,5元以上的方便麵佔比從2016年的21%漲至2017年的26%。

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實現營收239.17億元,同比增長5.73%,容器面與高價面成為增長引擎;同年,統一企業在中國的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其主力品牌湯達人更是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長。

同時,隨著本土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作為代表性企業的今麥郎在2015年就推出了市場第一款FD方便麵老爸廚房一菜一面,該產品因創造性地選擇了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炒菜通過凍幹技術做成料塊,替代了傳統方便麵中醬包、調味包、菜包三個料包調味的模式而獲譽。在此基礎上,今麥郎又在2018年推出老範家速食麵館面。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上述產品均為各大企業的主力產品之一。同時,這些產品都位於2-3元價格帶,因此,競爭也最為激烈。

同時,中低端產品的毛利率偏低,銷售費用偏高等因素最終導致其整體利潤普遍不高。

反觀,康師傅的速達麵館、統一的湯達人、今麥郎的老範家麵館面等具備創新基因的中高端產品在近兩年漲勢喜人。比如,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在大會現場表示,高端面將引領未來,今麥郎推出的高端面“麵館面”已成功進入韓國市場,並帶動今麥郎產品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今麥郎中高端面在其集團整體佔比為33%,而到了2019年已近達到了70%。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另外,在2010年-2018年的九年間,袋裝面從71.39%下滑到55.56%,而容器面則從28.61%上升到44.44%。至此,不難看出,面品價格與價值的升級之勢已然明顯。

很明顯,整個方便麵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其中一個突出變化是“康統”及今麥郎在高端市場的成功突圍。

隨著外部環境的大變遷,開始倒逼企業進行自身調整——從傳統的價格戰向價值戰延伸。

“前兩年方便麵銷量之所以下滑,正是因為產業端沒能匹配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和訴求。而一旦產業端做出相應的創新和升級,消費者的依賴度、購買頻率就會恢復。”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分析認為。

在整體市場高速增長時,康師傅和統一等公司進行了長期的價格戰。在2013至2014年康師傅和統一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方便麵大戰。2013年,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透露,在兩家公司的火拼中,共消耗掉40億根火腿腸用於購買方便麵的贈品。這也被外界看做是2014年兩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後來的事實證明,低價競爭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需求,統一、康師傅並沒有在之後迎來業績的回升。2016年統一淨利潤為6.0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7.2%;康師傅當年淨利潤1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3%。

而提升產品毛利率的方式,一是直接給產品漲價,二是為產品製造溢價空間。但實際上,在2016年之前,諸多方便食品品牌都進行過直接提價的嘗試,不僅消費者不買賬,甚至還引起價格主管部門的介入,方便麵漲價甚至一度成為輿論指摘的焦點。

直接漲價之路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升級”,開發中高端產品線,實現對產品價值的溢價。

2016年,康師傅陸續推出了“黑白胡椒”“金湯”“匠湯”等多款新品。這些產品定價均在5元以上,主打健康特色,瞄準的是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白領人群。統一方便麵採取了同樣的對策,5元以上的方便麵佔比從2016年的21%漲至2017年的26%。

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實現營收239.17億元,同比增長5.73%,容器面與高價面成為增長引擎;同年,統一企業在中國的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其主力品牌湯達人更是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長。

同時,隨著本土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作為代表性企業的今麥郎在2015年就推出了市場第一款FD方便麵老爸廚房一菜一面,該產品因創造性地選擇了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炒菜通過凍幹技術做成料塊,替代了傳統方便麵中醬包、調味包、菜包三個料包調味的模式而獲譽。在此基礎上,今麥郎又在2018年推出老範家速食麵館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目前,在整個高端方便麵市場中,形成了以康師傅胡椒系列、統一湯達人系列、今麥郎一菜一面系列的“三國殺”。此外,還有白象的湯好喝系列,南街村鮮湯拉麵,日清意麵、出前一丁、合味道等產品在市場上也表現得可圈可點。

與此同時,最近兩年四川白家的阿寬小面、廣西柳州螺螄粉等區域特色食品,以及以統一開小灶、新希望美好範為代表的自熱米飯,通過差異化的創新和口味的創新,銷量增幅明顯。並且,具有網紅屬性的自熱火鍋銷量也屢創新高,這些創新品類都為方便食品市場增添了新的增長動力。

格局之變:“三國鼎立”之勢已顯

本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發佈的《主要品牌的市場份額》顯示,今麥郎成為方便麵頭部企業“第三極”。

據今麥郎方面透露,2018年,今麥郎的面品業務同比增長26%,營收超過70億元;而截至今年7月,今麥郎面品業務和飲品業務又分別同比增長20%和31%。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上述產品均為各大企業的主力產品之一。同時,這些產品都位於2-3元價格帶,因此,競爭也最為激烈。

同時,中低端產品的毛利率偏低,銷售費用偏高等因素最終導致其整體利潤普遍不高。

反觀,康師傅的速達麵館、統一的湯達人、今麥郎的老範家麵館面等具備創新基因的中高端產品在近兩年漲勢喜人。比如,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在大會現場表示,高端面將引領未來,今麥郎推出的高端面“麵館面”已成功進入韓國市場,並帶動今麥郎產品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今麥郎中高端面在其集團整體佔比為33%,而到了2019年已近達到了70%。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另外,在2010年-2018年的九年間,袋裝面從71.39%下滑到55.56%,而容器面則從28.61%上升到44.44%。至此,不難看出,面品價格與價值的升級之勢已然明顯。

很明顯,整個方便麵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其中一個突出變化是“康統”及今麥郎在高端市場的成功突圍。

隨著外部環境的大變遷,開始倒逼企業進行自身調整——從傳統的價格戰向價值戰延伸。

“前兩年方便麵銷量之所以下滑,正是因為產業端沒能匹配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和訴求。而一旦產業端做出相應的創新和升級,消費者的依賴度、購買頻率就會恢復。”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分析認為。

在整體市場高速增長時,康師傅和統一等公司進行了長期的價格戰。在2013至2014年康師傅和統一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方便麵大戰。2013年,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透露,在兩家公司的火拼中,共消耗掉40億根火腿腸用於購買方便麵的贈品。這也被外界看做是2014年兩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後來的事實證明,低價競爭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需求,統一、康師傅並沒有在之後迎來業績的回升。2016年統一淨利潤為6.0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7.2%;康師傅當年淨利潤1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3%。

而提升產品毛利率的方式,一是直接給產品漲價,二是為產品製造溢價空間。但實際上,在2016年之前,諸多方便食品品牌都進行過直接提價的嘗試,不僅消費者不買賬,甚至還引起價格主管部門的介入,方便麵漲價甚至一度成為輿論指摘的焦點。

直接漲價之路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升級”,開發中高端產品線,實現對產品價值的溢價。

2016年,康師傅陸續推出了“黑白胡椒”“金湯”“匠湯”等多款新品。這些產品定價均在5元以上,主打健康特色,瞄準的是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白領人群。統一方便麵採取了同樣的對策,5元以上的方便麵佔比從2016年的21%漲至2017年的26%。

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實現營收239.17億元,同比增長5.73%,容器面與高價面成為增長引擎;同年,統一企業在中國的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其主力品牌湯達人更是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長。

同時,隨著本土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作為代表性企業的今麥郎在2015年就推出了市場第一款FD方便麵老爸廚房一菜一面,該產品因創造性地選擇了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炒菜通過凍幹技術做成料塊,替代了傳統方便麵中醬包、調味包、菜包三個料包調味的模式而獲譽。在此基礎上,今麥郎又在2018年推出老範家速食麵館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目前,在整個高端方便麵市場中,形成了以康師傅胡椒系列、統一湯達人系列、今麥郎一菜一面系列的“三國殺”。此外,還有白象的湯好喝系列,南街村鮮湯拉麵,日清意麵、出前一丁、合味道等產品在市場上也表現得可圈可點。

與此同時,最近兩年四川白家的阿寬小面、廣西柳州螺螄粉等區域特色食品,以及以統一開小灶、新希望美好範為代表的自熱米飯,通過差異化的創新和口味的創新,銷量增幅明顯。並且,具有網紅屬性的自熱火鍋銷量也屢創新高,這些創新品類都為方便食品市場增添了新的增長動力。

格局之變:“三國鼎立”之勢已顯

本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發佈的《主要品牌的市場份額》顯示,今麥郎成為方便麵頭部企業“第三極”。

據今麥郎方面透露,2018年,今麥郎的面品業務同比增長26%,營收超過70億元;而截至今年7月,今麥郎面品業務和飲品業務又分別同比增長20%和31%。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在三強之後,白象、日清、農心、公仔、華豐和南街村分列4-9名。

從市佔率上看,康師傅從2017年末的52.1%下降至2018年末的49%,統一從20.5%微增至21%。作為第二集團軍的今麥郎則表現強勁,同期市佔率從9.2%提升至12%。

作為國內方便麵行業的前三強,它們的經營策略則各不相同。

統一在財報中曾特別指出,旗下方便麵業務建立了屬於公司的銷售規則,“不與市場進行價格競爭”。而早在今年5月,統一董事長羅智先就曾透露,統一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求質、不求量”,對於大陸競爭對手降價求銷售,他聲言統一不會跟進,他認為,打價格戰是“最容易的事”,但統一要做的是透過產品結構調整,讓企業行穩致遠。今年上半年,主張升級的統一得益於湯達人等明星單品的雙位數增長,幫助其方便麵業務實現增長。

而康師傅則是在“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雙線作戰。其和今麥郎則在中低端市場展開正面競爭。比如今麥郎旗下的大單品一桶(袋)半系列,與之對應的康師傅則有大食桶(袋);康師傅有紅燒牛肉系列,而今麥郎也有與之對應的競品。由於價格和產品形態的高度重合,在終端上,兩家企業的競爭也異常激烈。

而今麥郎強勢崛起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在對中低端市場的成功拓展。

據瞭解,今麥郎推出了以分量足為賣點的一桶半和一袋半產品,售價3.5元,在中端市場大獲成功。同時推出了和康師傅對標的紅燒牛肉麵系列,為了凸顯性價比,在與競品同樣售價的基礎上,今麥郎還在每桶面中額外增加了一顆滷蛋,成功地從康師傅手中分流了部分市場。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上述產品均為各大企業的主力產品之一。同時,這些產品都位於2-3元價格帶,因此,競爭也最為激烈。

同時,中低端產品的毛利率偏低,銷售費用偏高等因素最終導致其整體利潤普遍不高。

反觀,康師傅的速達麵館、統一的湯達人、今麥郎的老範家麵館面等具備創新基因的中高端產品在近兩年漲勢喜人。比如,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在大會現場表示,高端面將引領未來,今麥郎推出的高端面“麵館面”已成功進入韓國市場,並帶動今麥郎產品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今麥郎中高端面在其集團整體佔比為33%,而到了2019年已近達到了70%。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另外,在2010年-2018年的九年間,袋裝面從71.39%下滑到55.56%,而容器面則從28.61%上升到44.44%。至此,不難看出,面品價格與價值的升級之勢已然明顯。

很明顯,整個方便麵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其中一個突出變化是“康統”及今麥郎在高端市場的成功突圍。

隨著外部環境的大變遷,開始倒逼企業進行自身調整——從傳統的價格戰向價值戰延伸。

“前兩年方便麵銷量之所以下滑,正是因為產業端沒能匹配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和訴求。而一旦產業端做出相應的創新和升級,消費者的依賴度、購買頻率就會恢復。”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分析認為。

在整體市場高速增長時,康師傅和統一等公司進行了長期的價格戰。在2013至2014年康師傅和統一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方便麵大戰。2013年,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透露,在兩家公司的火拼中,共消耗掉40億根火腿腸用於購買方便麵的贈品。這也被外界看做是2014年兩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後來的事實證明,低價競爭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需求,統一、康師傅並沒有在之後迎來業績的回升。2016年統一淨利潤為6.0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7.2%;康師傅當年淨利潤1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3%。

而提升產品毛利率的方式,一是直接給產品漲價,二是為產品製造溢價空間。但實際上,在2016年之前,諸多方便食品品牌都進行過直接提價的嘗試,不僅消費者不買賬,甚至還引起價格主管部門的介入,方便麵漲價甚至一度成為輿論指摘的焦點。

直接漲價之路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升級”,開發中高端產品線,實現對產品價值的溢價。

2016年,康師傅陸續推出了“黑白胡椒”“金湯”“匠湯”等多款新品。這些產品定價均在5元以上,主打健康特色,瞄準的是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白領人群。統一方便麵採取了同樣的對策,5元以上的方便麵佔比從2016年的21%漲至2017年的26%。

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實現營收239.17億元,同比增長5.73%,容器面與高價面成為增長引擎;同年,統一企業在中國的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其主力品牌湯達人更是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長。

同時,隨著本土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作為代表性企業的今麥郎在2015年就推出了市場第一款FD方便麵老爸廚房一菜一面,該產品因創造性地選擇了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炒菜通過凍幹技術做成料塊,替代了傳統方便麵中醬包、調味包、菜包三個料包調味的模式而獲譽。在此基礎上,今麥郎又在2018年推出老範家速食麵館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目前,在整個高端方便麵市場中,形成了以康師傅胡椒系列、統一湯達人系列、今麥郎一菜一面系列的“三國殺”。此外,還有白象的湯好喝系列,南街村鮮湯拉麵,日清意麵、出前一丁、合味道等產品在市場上也表現得可圈可點。

與此同時,最近兩年四川白家的阿寬小面、廣西柳州螺螄粉等區域特色食品,以及以統一開小灶、新希望美好範為代表的自熱米飯,通過差異化的創新和口味的創新,銷量增幅明顯。並且,具有網紅屬性的自熱火鍋銷量也屢創新高,這些創新品類都為方便食品市場增添了新的增長動力。

格局之變:“三國鼎立”之勢已顯

本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發佈的《主要品牌的市場份額》顯示,今麥郎成為方便麵頭部企業“第三極”。

據今麥郎方面透露,2018年,今麥郎的面品業務同比增長26%,營收超過70億元;而截至今年7月,今麥郎面品業務和飲品業務又分別同比增長20%和31%。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在三強之後,白象、日清、農心、公仔、華豐和南街村分列4-9名。

從市佔率上看,康師傅從2017年末的52.1%下降至2018年末的49%,統一從20.5%微增至21%。作為第二集團軍的今麥郎則表現強勁,同期市佔率從9.2%提升至12%。

作為國內方便麵行業的前三強,它們的經營策略則各不相同。

統一在財報中曾特別指出,旗下方便麵業務建立了屬於公司的銷售規則,“不與市場進行價格競爭”。而早在今年5月,統一董事長羅智先就曾透露,統一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求質、不求量”,對於大陸競爭對手降價求銷售,他聲言統一不會跟進,他認為,打價格戰是“最容易的事”,但統一要做的是透過產品結構調整,讓企業行穩致遠。今年上半年,主張升級的統一得益於湯達人等明星單品的雙位數增長,幫助其方便麵業務實現增長。

而康師傅則是在“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雙線作戰。其和今麥郎則在中低端市場展開正面競爭。比如今麥郎旗下的大單品一桶(袋)半系列,與之對應的康師傅則有大食桶(袋);康師傅有紅燒牛肉系列,而今麥郎也有與之對應的競品。由於價格和產品形態的高度重合,在終端上,兩家企業的競爭也異常激烈。

而今麥郎強勢崛起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在對中低端市場的成功拓展。

據瞭解,今麥郎推出了以分量足為賣點的一桶半和一袋半產品,售價3.5元,在中端市場大獲成功。同時推出了和康師傅對標的紅燒牛肉麵系列,為了凸顯性價比,在與競品同樣售價的基礎上,今麥郎還在每桶面中額外增加了一顆滷蛋,成功地從康師傅手中分流了部分市場。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目前,該系列產品已經佔到了今麥郎方便麵業務的60%,而在整個方便麵行業的大分量產品中,已經佔到40%,而康師傅僅佔20%左右。

對此,孟素荷指出,方便麵市場的三種競爭模式已“涇渭分明”:

第一,統一加大對研發的投入,避開市場的價格競爭,建立屬於本集團的銷售規則,精心維護其品牌;第二,為了在滿足基礎量需求的大盤中佔領市場主體,康師傅、今麥郎、白象形成在高、中低價位區“雙線作戰”的競爭模式。這種模式儘管有“讓利於消費者”的效果,亦顯示出行業對價值提升戰略的猶疑和徘徊;第三,以河南方便麵企業為代表,以創新拼市場。

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未來方便麵的市場格局仍將繼續改寫。到底誰能笑到最後,恐怕還需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爭論:方便麵行業回暖,是消費降級了嗎?

隨著方便麵行業的轉型升級,價值提升,整個行業明顯獲得恢復性發展。然而市場上此時卻傳出另一種聲音:“吃方便麵是消費降級了。”

"

2019年9月11日-12日,在第十九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表示:

2018年,方便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940億元,較上年增長5.2%,比全國食品製造業7.26%的增速低出2.06個百分點;方便食品製造業利潤總額214億元,利潤增速14.4%,比全國食品製造業6.07%的增速高出8.33個百分點。

此外,整個方便食品行業還呈現出三大新發展態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趨勢之變:外賣“降溫”,市場“回暖”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對22家主要方便麵企業的統計顯示,作為方便食品中的主力軍,2018年,方便麵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3.3%;產量344.4億份,同比增長0.73%。

同時,2019年7月,里斯諮詢發佈最新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1036億份方便麵,中國佔到了38.85%,賣出約402.5億份,排名全球第一,並且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賣出125.5億份的印度尼西亞。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方便麵市場經歷多年下滑後,首次重返400億份銷量大關。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方便麵銷量是從2013年開始下滑的,一路從2013年的462.2億份跌至2016年的385.2億份,相當於回到了2010年的銷量水平。

以國內方便麵龍頭企業康師傅控股和統一企業為例,兩者業績均從2014年起連續下滑。

但打敗這兩家企業的不是彼此,也不是其他業內對手,而是崛起的外賣市場。

據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報告《方便麵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國內外賣市場規模每增加1%,方便麵消費量減少0.0533%。

在現代社會,外賣的便利性有目共睹,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互聯網巨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這幾年支付了巨大補貼以刺激消費。同時外賣的餐飲商衛生條件、食品安全等隱患也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頭頂。

2018年,隨著餓了麼和美團外賣“兩分天下”的格局穩定,外賣市場補貼正在逐漸消退。

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監測報告》,雖然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1250億元,但外賣市場增長率已經從2014年高峰時的71.3%下降至2017年的23.5%。

“現在外賣優惠券少了,配送費也提高了,不少消費者會重新選擇消費方便食品,尤其是高端方便麵和自加熱方便食品的消費增長會更為明顯。”有業內人士分析。

而對於定位“實惠”的中低端方便麵,也同樣迎來了新的市場“紅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全國外出農民工增速從3.4%持續下降至0.1%。加之高鐵提速和高鐵餐飲的普及,列車上的方便麵需求隨之減少。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起,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不少勞動密集型的製造企業在這一年裡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城市甚至國家轉移,帶動農民工遷徙。如今外出農民工再度活躍,人數增速已從2016年的0.1%回升至2017年的2%,方便麵消費人群再度壯大。

由此看來,不論是中低端市場,還是高端市場,都有了充分的消費場景與動機,方便麵行業新一輪增長行情已經開啟。

競爭之變:價值戰引領市場升級

在本屆大會上,孟素荷在報告中指出:今麥郎的“1桶半”、康師傅的“大食桶”、白象的“多半袋”等。而這些每箱“一袋半”類產品的利潤只等於一份“開小灶”的利潤。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上述產品均為各大企業的主力產品之一。同時,這些產品都位於2-3元價格帶,因此,競爭也最為激烈。

同時,中低端產品的毛利率偏低,銷售費用偏高等因素最終導致其整體利潤普遍不高。

反觀,康師傅的速達麵館、統一的湯達人、今麥郎的老範家麵館面等具備創新基因的中高端產品在近兩年漲勢喜人。比如,今麥郎董事長範現國就在大會現場表示,高端面將引領未來,今麥郎推出的高端面“麵館面”已成功進入韓國市場,並帶動今麥郎產品價值不斷提升,2010年,今麥郎中高端面在其集團整體佔比為33%,而到了2019年已近達到了70%。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另外,在2010年-2018年的九年間,袋裝面從71.39%下滑到55.56%,而容器面則從28.61%上升到44.44%。至此,不難看出,面品價格與價值的升級之勢已然明顯。

很明顯,整個方便麵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其中一個突出變化是“康統”及今麥郎在高端市場的成功突圍。

隨著外部環境的大變遷,開始倒逼企業進行自身調整——從傳統的價格戰向價值戰延伸。

“前兩年方便麵銷量之所以下滑,正是因為產業端沒能匹配消費端的核心需求和訴求。而一旦產業端做出相應的創新和升級,消費者的依賴度、購買頻率就會恢復。”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分析認為。

在整體市場高速增長時,康師傅和統一等公司進行了長期的價格戰。在2013至2014年康師傅和統一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方便麵大戰。2013年,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透露,在兩家公司的火拼中,共消耗掉40億根火腿腸用於購買方便麵的贈品。這也被外界看做是2014年兩家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後來的事實證明,低價競爭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和企業的發展需求,統一、康師傅並沒有在之後迎來業績的回升。2016年統一淨利潤為6.0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7.2%;康師傅當年淨利潤1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3%。

而提升產品毛利率的方式,一是直接給產品漲價,二是為產品製造溢價空間。但實際上,在2016年之前,諸多方便食品品牌都進行過直接提價的嘗試,不僅消費者不買賬,甚至還引起價格主管部門的介入,方便麵漲價甚至一度成為輿論指摘的焦點。

直接漲價之路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產品升級”,開發中高端產品線,實現對產品價值的溢價。

2016年,康師傅陸續推出了“黑白胡椒”“金湯”“匠湯”等多款新品。這些產品定價均在5元以上,主打健康特色,瞄準的是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白領人群。統一方便麵採取了同樣的對策,5元以上的方便麵佔比從2016年的21%漲至2017年的26%。

2018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實現營收239.17億元,同比增長5.73%,容器面與高價面成為增長引擎;同年,統一企業在中國的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其主力品牌湯達人更是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長。

同時,隨著本土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作為代表性企業的今麥郎在2015年就推出了市場第一款FD方便麵老爸廚房一菜一面,該產品因創造性地選擇了真空冷凍乾燥技術,將炒菜通過凍幹技術做成料塊,替代了傳統方便麵中醬包、調味包、菜包三個料包調味的模式而獲譽。在此基礎上,今麥郎又在2018年推出老範家速食麵館面。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目前,在整個高端方便麵市場中,形成了以康師傅胡椒系列、統一湯達人系列、今麥郎一菜一面系列的“三國殺”。此外,還有白象的湯好喝系列,南街村鮮湯拉麵,日清意麵、出前一丁、合味道等產品在市場上也表現得可圈可點。

與此同時,最近兩年四川白家的阿寬小面、廣西柳州螺螄粉等區域特色食品,以及以統一開小灶、新希望美好範為代表的自熱米飯,通過差異化的創新和口味的創新,銷量增幅明顯。並且,具有網紅屬性的自熱火鍋銷量也屢創新高,這些創新品類都為方便食品市場增添了新的增長動力。

格局之變:“三國鼎立”之勢已顯

本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發佈的《主要品牌的市場份額》顯示,今麥郎成為方便麵頭部企業“第三極”。

據今麥郎方面透露,2018年,今麥郎的面品業務同比增長26%,營收超過70億元;而截至今年7月,今麥郎面品業務和飲品業務又分別同比增長20%和31%。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在三強之後,白象、日清、農心、公仔、華豐和南街村分列4-9名。

從市佔率上看,康師傅從2017年末的52.1%下降至2018年末的49%,統一從20.5%微增至21%。作為第二集團軍的今麥郎則表現強勁,同期市佔率從9.2%提升至12%。

作為國內方便麵行業的前三強,它們的經營策略則各不相同。

統一在財報中曾特別指出,旗下方便麵業務建立了屬於公司的銷售規則,“不與市場進行價格競爭”。而早在今年5月,統一董事長羅智先就曾透露,統一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求質、不求量”,對於大陸競爭對手降價求銷售,他聲言統一不會跟進,他認為,打價格戰是“最容易的事”,但統一要做的是透過產品結構調整,讓企業行穩致遠。今年上半年,主張升級的統一得益於湯達人等明星單品的雙位數增長,幫助其方便麵業務實現增長。

而康師傅則是在“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雙線作戰。其和今麥郎則在中低端市場展開正面競爭。比如今麥郎旗下的大單品一桶(袋)半系列,與之對應的康師傅則有大食桶(袋);康師傅有紅燒牛肉系列,而今麥郎也有與之對應的競品。由於價格和產品形態的高度重合,在終端上,兩家企業的競爭也異常激烈。

而今麥郎強勢崛起的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在對中低端市場的成功拓展。

據瞭解,今麥郎推出了以分量足為賣點的一桶半和一袋半產品,售價3.5元,在中端市場大獲成功。同時推出了和康師傅對標的紅燒牛肉麵系列,為了凸顯性價比,在與競品同樣售價的基礎上,今麥郎還在每桶面中額外增加了一顆滷蛋,成功地從康師傅手中分流了部分市場。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目前,該系列產品已經佔到了今麥郎方便麵業務的60%,而在整個方便麵行業的大分量產品中,已經佔到40%,而康師傅僅佔20%左右。

對此,孟素荷指出,方便麵市場的三種競爭模式已“涇渭分明”:

第一,統一加大對研發的投入,避開市場的價格競爭,建立屬於本集團的銷售規則,精心維護其品牌;第二,為了在滿足基礎量需求的大盤中佔領市場主體,康師傅、今麥郎、白象形成在高、中低價位區“雙線作戰”的競爭模式。這種模式儘管有“讓利於消費者”的效果,亦顯示出行業對價值提升戰略的猶疑和徘徊;第三,以河南方便麵企業為代表,以創新拼市場。

而隨著市場的此消彼長,未來方便麵的市場格局仍將繼續改寫。到底誰能笑到最後,恐怕還需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爭論:方便麵行業回暖,是消費降級了嗎?

隨著方便麵行業的轉型升級,價值提升,整個行業明顯獲得恢復性發展。然而市場上此時卻傳出另一種聲音:“吃方便麵是消費降級了。”

連續多年行業銷量下滑,如今方便麵市場真的“回暖”了?

對此,作為行業內權威專家,孟素荷教授在大會直接公開反擊稱:“有人說,方便麵市場的恢復性上揚,是中國消費降級的‘指數級現象’,我則認為,中國方便麵企業家在持續創新不斷的精進與提升中,使方便麵適應了消費升級的多元化需求,更具市場價值和價格的親和力。”

孟素荷還表示,方便麵行業在壓力下的艱難成長,顯示了中國食品工業的活力和韌性,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成果,是對應市場消費升級的成功範例。

對此,朱丹蓬則認為,“我國的消費人群從2015年就開始出現了分化,具體來說,以前可能只有高端、中端和低端的劃分,但現在卻有六個層面,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和低端。”

在朱丹蓬看來,雖然在普通消費者的觀念裡,方便麵、榨菜、啤酒可能不是高端消費品,但是把個別品牌單列出來,它們其實是行業內同類產品中的“中高端產品”。例如,康師傅在方便麵產品中其實是中高端的品牌,涪陵榨菜在榨菜行業也是價格最貴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個別品牌的企業銷量上升就說是消費降級,準確說應該是,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品類會匹配不同的消費者,匹配不同的場景。”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使消費者能力和水平不一,但定調消費降級,是站不住腳的。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盤和林曾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從宏觀數據,或者是我周圍人的消費來看,都不支持消費降級之說。我國當前總體宏觀消費應該是處於消費升級階段。”


本文由食評方團隊創作,未經作者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