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每年都有來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來雞足山朝拜,每到佛教慶典,內地、雲南全省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信徒齊集雞足山,成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會。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每年都有來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來雞足山朝拜,每到佛教慶典,內地、雲南全省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信徒齊集雞足山,成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如同大理是西南絲路的交通樞紐一樣,雞足山也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這是中國內地佛教聖地所不具備的重要特點。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每年都有來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來雞足山朝拜,每到佛教慶典,內地、雲南全省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信徒齊集雞足山,成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如同大理是西南絲路的交通樞紐一樣,雞足山也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這是中國內地佛教聖地所不具備的重要特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在雞足山的任何地方,登山的石階、華首門、金頂寺......你都可以見到諸多虔誠的信徒,三步一叩首,虔誠跪拜,虔心靠近。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每年都有來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來雞足山朝拜,每到佛教慶典,內地、雲南全省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信徒齊集雞足山,成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如同大理是西南絲路的交通樞紐一樣,雞足山也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這是中國內地佛教聖地所不具備的重要特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在雞足山的任何地方,登山的石階、華首門、金頂寺......你都可以見到諸多虔誠的信徒,三步一叩首,虔誠跪拜,虔心靠近。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每年都有來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來雞足山朝拜,每到佛教慶典,內地、雲南全省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信徒齊集雞足山,成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如同大理是西南絲路的交通樞紐一樣,雞足山也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這是中國內地佛教聖地所不具備的重要特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在雞足山的任何地方,登山的石階、華首門、金頂寺......你都可以見到諸多虔誠的信徒,三步一叩首,虔誠跪拜,虔心靠近。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在他們的眼中,雞足山不僅僅是一個登山健身觀光的地方,更是他們內心極為神聖的地方,是他們所要追尋的信仰。

"

一座城市為人們所喜愛,不僅僅會因為它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人群、風俗、歷史......以及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佛教在大理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佛教早在唐代初期就傳入了洱海地區,到南詔中晚期,佛教逐漸取得了在洱海地區的主導信仰地位。

到大理國時,佛教更盛。段氏大理國王共傳22主,其中有9位為僧。其中大理國王段思平更是“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元代以後,禪宗大興。蒼洱之間,處處晨鐘暮鼓,寺院遍佈,大理當時被稱為“佛教之齊魯”,並有妙香佛國之美譽。

到明代,僅雞足山就有8大寺和10多個小寺,清代雞足山又發展成為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常住僧尼5000餘人,成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佛教聖地之一。

如今,在大理及周邊的白族村寨中,還存在著以中老年男性和女性為主的“洞經會”和“蓮池會”等宗教信仰團體。

洞經會主要在重要的祭祀等活動中演奏洞經古樂;蓮池會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齋戒,在會期或者重要的民俗節日都能看到她們聚在一起祭祀祈福,手持木魚、小鈴,口誦佛經,節奏整齊,韻味悠長。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佛教在白族地區的長期傳承,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遺存,崇聖寺和雞足山更是其中的代表。那麼,同時作為大理佛教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異同呢?

崇聖寺——“物質載體”

整個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我們可以將之看作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一個“物質載體”。

前區的大理三塔,作為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千多年來屹立在蒼山洱海之間,展現著白族人民非凡的文化創造力。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後區的崇聖寺,其盛時“基方七裡,三閣七樓九殿,為屋八百九十一間,有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是當時“妙香佛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而除了建築,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內的文物也都凝結了大理佛教文化的精髓。

先來說說三塔。三塔除了塔身具有極大的價值之外,塔內還出土了諸多文物,金翅鳥、阿嵯耶觀音像、東方阿閦如來佛,鎏金銀質密簷式塔模......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這些都是大理佛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從這些小小的文物中,我們便可窺大理國時期佛教文化的鼎盛。

再來說說崇聖寺。與一般寺院不同的是,崇聖寺不僅僅供奉了常見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韋陀佛之外,還供奉著大理地區最為尊崇的的阿嵯耶觀音和象徵著白族人本主文化的大黑天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雕像之外,崇聖寺還有一座獨特的大殿——高僧殿。

前面說到,大理國時期,佛教興盛,大理國22代國王有9位國王在崇聖寺出家為僧,而這高僧殿便是用來供奉這9位帝王僧的所在。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除了高僧殿,崇聖寺的大雄寶殿內也大有文章。大雄寶殿一向是寺院裡最為莊嚴宏偉的存在,但是崇聖寺的寺院不僅雄偉莊嚴,佛像的擺放也異於尋常寺院。

崇聖寺大雄寶殿的佛像擺放位置來源於《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卷》中的“釋迦牟尼佛繪圖”,而崇聖寺的大雄寶殿之內也存放著一幅木雕仿畫卷,圍牆而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雞足山——“精神載體”

而作為“東南亞佛教文化中心”的雞足山,更像是大理佛教文化的“精神載體”,是諸多信徒們的目的地。它與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在雲南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尤為深遠。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據清人範承勳《雞足山志》第九卷《重建華嚴思碑記》記載,相傳周孝王十四年,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宋代,有僧人慈濟在山上修行,崇奉迦葉,佛教隨之在雞足山興起。

從元至明代初期,相繼有和尚源空、普通等上山結茅潛修。

明永樂正統年間,少林寺派了通、了曉兩和尚在雞足山建造了第一座大型寺院石鍾寺。

元、明兩代,山中建成了以寂光寺、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和71叢林。

到清代光緒年間,又發展到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龐大建築群,僧尼多達5000多人,成為雲南乃至東南亞地區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而雞足山之所以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有這樣的地位,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唐代以來,白族地區信仰佛教密宗,滇西北一帶信奉藏傳佛教,滇西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雞足山則以漢傳佛教為主。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由於雞足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佛教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它在以上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成為聯繫佛教不同教派的交流中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每年都有來自不同佛教教派的信徒來雞足山朝拜,每到佛教慶典,內地、雲南全省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信徒齊集雞足山,成為不同佛教教派的大集會。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如同大理是西南絲路的交通樞紐一樣,雞足山也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這是中國內地佛教聖地所不具備的重要特點。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在雞足山的任何地方,登山的石階、華首門、金頂寺......你都可以見到諸多虔誠的信徒,三步一叩首,虔誠跪拜,虔心靠近。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在他們的眼中,雞足山不僅僅是一個登山健身觀光的地方,更是他們內心極為神聖的地方,是他們所要追尋的信仰。

當崇聖寺遇上雞足山,大理不愧被稱為妙香佛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閱雲南·九卿城

【備註】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圖片未經允許禁止用作商業用途,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