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1982年,我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工作,從而與北斗結緣。剛到所裡時,我被分到天線技術研究室。那時測試天線一定要爬很高的測試塔架,我並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只覺得自己年輕,應該能上塔架。但是,當我一爬到高高的測試塔架上就開始眩暈,室裡的老同志知道後不再讓我上測試塔架了,而是讓我在地面上負責轉動轉檯上的天線,那時轉檯轉動天線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轉和測,我經常一蹲就是一下午。

就這樣,我從504所最年輕的高工、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副所長一路走來,2004年我擔任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一職。起初,我對北斗系統的許多知識都不熟悉,諸多問題都不是很清楚。為了儘快掌握各種知識,我拜訪了許多相關領域的老專家,直到把每個部件、每項產品、每個問題都搞得清楚明白。

2013年北斗三號工程伊始,經各部門研究決定,在北斗三號衛星上使用國產化行波管放大器。該設備一直都是引進的國外技術,因此要嚴格把控首次實現國產化的產品指標。負責研製行波管放大器的單位費了很大力氣研製出6臺設備,但我們發現這些設備質量並未達標,因此建議他們全部重做。當初,作出這個決定也非常艱難,因為這不僅意味著研製單位要把之前的工作全部歸零,繼續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設計,甚至會導致整個工程大幅度延期。但是,質量和進度就像天平的兩端,不能顧此失彼,我作為總設計師,必須要保證整個團隊在“零失誤”的前提下按時完成工程進度。後來,問題得到了解決,我為能夠和團隊共同突破這項技術難關而感到驕傲。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有“導航衛星心臟”之稱的星載原子鐘在其中發揮著提供時間基準的作用。在北斗二號建設時,星載原子鐘成為繞不開的“攔路虎”。那時候,我們研製出的第一臺原子鐘在工作時經常會出現突跳,精度很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整個團隊經常在一起分析相關原理。同時,我還頻繁往返於北京、西安、武漢、蘭州等地,生怕有一家研製單位因為掉以輕心、鬆懈生產導致產品出現問題。經過我和團隊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讓北斗用上了自主開發研製的原子鐘,其天穩定度達到10-14量級,授時精度50納秒,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在北斗研製工作中,我們的團隊遇到過數不清的困難,但我們最終闖過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在這個過程中,“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功不可沒。我相信,有這樣一支工程研製隊伍,我國距離最終建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日子不遠了,中國的北斗必將以更博大的胸懷兌現中國政府對世界的承諾,北斗系統也將以更加完美的姿態走向全世界,造福全人類。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 謝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