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小夥到藏家樂老闆 藏鄉鉅變:阿泰的十年致富路

金針菇 畜牧業 犛牛 農村 華西都市報 2017-05-12

川人看四川⑥

從放牛小夥到藏家樂老闆 藏鄉鉅變:阿泰的十年致富路

學習了金針菇栽種技術後,阿泰將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周圍親友。

從放牛小夥到藏家樂老闆 藏鄉鉅變:阿泰的十年致富路

夾金山深處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是阿泰和家人的牛場,犛牛養殖曾經是他們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阿泰,我們14個人,現在雅安出發,中午到你家吃飯。”2017年4月30日中午,“五一”小長假第二天,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澤根村,雨過天晴,一圈七彩日暈環繞在太陽周圍。

無暇抬頭欣賞美景,阿泰忙著招呼藏家樂裡南來北往的客人。手中電話不停響起,大都是熟客們打過來要阿泰預留食宿。這樣迎來送往的忙碌場景,對經營藏家樂的阿泰來說已習以為常。

今年32歲的阿泰是磽磧藏族鄉村民,澤根村村委委員。10多年來,從磽磧老街上開小賣部,到跑運輸,再到發展旅遊接待、特色養殖,阿泰從一個放牛小夥已成長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有眼光/

質疑中,他修起了藏家樂搞旅遊

夾金山下的磽磧藏族鄉澤根村,是雅安市最北端的一個行政村。阿泰的藏家樂就在去往夾金山的必經之路上。

2003年,阿泰在蹺磧鄉老街經營一家皮鞋店。其時,距離當地新建的水電站蓄水時間日益臨近,是選擇自謀出路,還是去規劃好的集中居住點,阿泰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和如今遍佈村裡的藏家樂不同,2004年,當阿泰修起這棟三層樓的藏式小樓準備搞旅遊接待時,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

“我們這個地方天遠地遠,怎麼可能有人來耍?當時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我也感受到壓力。”對於周圍親友的質疑,阿泰輕輕一笑,並未申辯。

從過路的司機到自駕遊遊客,阿泰夫婦倆都以誠相待,藏家樂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當時質疑我的人不說話了,都悄悄跑來取經,也回去修藏家樂去了。”阿泰笑著說。

有情懷/

搞種植,與村民分享技術共致富

藏家樂生意剛有起色時,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磽磧鄉距離震中直線距離幾十公里,受損嚴重。所幸傳統建築抗震性好,地震後的藏家樂主體結構並無大礙。

彼時,通往夾金山的公路成為前往地震災區的生命通道。夫婦倆從山上接下山泉水,為運輸救援物資的大車免費加水、洗車,“大車司機繞道600多公里,給災區百姓送去水和糧食,留他們吃個飯再走,他們都不肯。給他們洗洗車,算是盡點我們心意。”

也就是在這年,阿泰積極申請入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地震後一段時間裡,阿泰的藏家樂也受了一定影響。“但那段時間金針菇價格不錯,我把土地流轉出來一部分資金,用來學習金針菇種植技術,成立了金針菇合作社。”每年冬天,他都會帶著自己出產的金針菇,到成都參加農產品展銷會,既是推廣也是學習。

“一個人賺錢不算好,鄉里鄉親都有錢賺才是好事情。”阿泰對自己掌握的金針菇大棚種植技術毫無保留,只要村裡有人來學習,他都樂於分享。栽培金針菇的菌包也是非常好的肥料,周圍鄉親都來索要,阿泰也全部免費奉送。

變面貌/

災後重建,國家興建“致富路”

修車工具和便攜加氣泵曾是阿泰汽車後備箱常備之物,那也是前幾年無數次拋錨在路上的回憶。10年時間,從最初的摩托車到越野車,阿泰的車換了4輛。雅安市區距離磽磧鄉100多公里的路程,曾經要經過飛仙關這個堵點,還要經過銅頭峽的蜿蜒山路。夏天暴雨過後,一路飛石不斷,遇有塌方斷路,幾天不能進出是常有的事;冬天道路結冰,開車的人更是戰戰兢兢。

汶川地震和蘆山地震後,隨著災後重建的推進,國家投資20多個億,新建了連接雅安和寶興的省道351線,也對寶興到夾金山的公路進行升級改造。雅安到磽磧鄉的車程為此縮短了兩個多小時,沿途的隧道也讓出行更安全。

“之前客人一大早從雅安出發,如果不堵車,還可以趕到吃中午飯。如果遇到塌方、堵車,我們中午準備的菜留到下午,客人都還可能到不了。不像現在,客人早上從雅安吃了早飯出發,打個電話,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客人都到家門口了”。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早已成為過去。道路更好更安全,不僅自己進出方便,帶來的客人也多了,阿泰的藏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路修好了,我也準備再換輛好車跑跑。”阿泰說。

變思維/

從靠山吃山,成為保護自然嚮導

“吃一次快餐,坐一次大巴車,帶外面的人去自己的牛場看星星。”說起曾經的三大心願,阿泰顯得有點不好意思。三個願望早已實現,但帶著外面的人去牛場看星星仍值得說道說道。

阿泰家的牛場在海拔4000米的夾金山深處,30多頭犛牛散養在大山之中。這些犛牛曾經是阿泰一家重要的經濟來源。如今,犛牛依然散養在山上,阿泰對山野的感情也從靠山吃山到愛山懂山進行著轉變。

而此時的致富能手阿泰則又多了一個身份——保護自然教育嚮導。每到夏天,國內幾家知名的自然教育機構,都會請他帶著城裡的大人小孩,深入山野之中,為他們講述各種動物植物和野外生存的技巧。

“山裡和城裡我都呆過,之前我也曾經嚮往過城市生活,這些年下來,我才發現,是各有各的好。”阿泰夫婦留意收集了許多反映當地生產生活的老物件,同時也努力學習和保護當地傳統鍋莊文化,按照他們的想法,今後要單獨在藏家樂闢出一塊區域,以展示他們所從屬的嘉絨藏族文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濤攝影報道

人物名片

阿泰,今年32歲,雅安市磽磧藏族鄉村民,澤根村村委委員。10多年來,從磽磧老街上開小賣部,到跑運輸,再到發展旅遊接待、特色養殖,阿泰從一個放牛小夥成長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