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端的牢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唐河家庭農場主焦強種糧祕笈'

"

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桐河鄉,是唐河縣唯一的省級科技示範鄉。原來因糧食欠收總餓肚子的焦強,在唐河縣率先提出了“以地養機、和諧發展;流轉土地、提高效益;吸納股金、實現共贏”的經營理念,積極引領全鄉乃至全縣土地健康、有序流轉,帶動農民多元化增收,實現農民和合作社共贏,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

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桐河鄉,是唐河縣唯一的省級科技示範鄉。原來因糧食欠收總餓肚子的焦強,在唐河縣率先提出了“以地養機、和諧發展;流轉土地、提高效益;吸納股金、實現共贏”的經營理念,積極引領全鄉乃至全縣土地健康、有序流轉,帶動農民多元化增收,實現農民和合作社共贏,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飯碗端的牢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唐河家庭農場主焦強種糧祕笈

麥收過後,記者走進唐河縣桐河鄉祥宏農機合作社,高聳的白色糧食烘乾塔率先映入眼簾。場院的一角,魁梧的大型拖拉機、噴藥機、整地機、播種機、收割機等大傢伙一字排開。臉膛黝黑、頭戴草帽的理事長焦強正和合作社成員一起裝運小麥準備外銷。今年,合作社6000多畝小麥因土地肥沃、灌溉及時、品種優良,獲得了大豐收:“今年小麥收成好、品質好,每畝地1200元左右。”

收成好不好,種法很重要。要想多打糧,科技幫大忙。焦強說,這些年,科學種糧的觀念深入人心,合作社在機械耕作、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什麼時候產量最好,需要耕作技術,農業種植方面的寬窄和透風問題,在種植結構上統一調整,現代農業要想藏糧於地,可以改良土壤,深鬆深耕,集約連片種植。”

種地雖然不是高科技活兒,焦強主張深鬆深耕,這樣一來,保墒耐旱,小麥紮根扎得深,增產潛力就越大,再加上生物施肥,既能改善土壤又能保證品質,同時,秸稈回收後與動物糞便相結合,製成有機肥,二次還田,用地養地相結合,使土地永久保持肥力。在他的理念下,合作社成員們的種植經驗逐漸成熟,小麥連年增產豐收,錢袋子也鼓了起來。合作社成員丁勇青:“現在以合作社為主,以種地為主,不像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旱澇都有保障,合作社提供種植信息、銷售信息,還有買農藥、化肥,合作社提前都算好了,跟著合作社越幹越有勁。”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發展入社成員100餘人,其中種植大戶50多家,本著統一機械化耕作和管護、統一供種和配方施肥、統一訂單銷售的經營妙招,實現了高產高效,年創經濟效益達300萬元。焦強給記者算筆賬:“合作社都是種糧大戶,都種有二三百畝,在豐收年景,一畝地300元,十畝地3000元,一百畝地30000元,我們合作社裡的人有種植收入和機械收入,機械收入一年賺一兩萬,像種糧大戶一年收入10萬以內是有保證的。”

桐河鄉官園村村民張富強,2007年買了一臺大型收割機,每年麥忙時節,他不僅自己操心著找活幹,路途中衣食住行也沒有保障,收入也不穩定。2013年,他以“農機+土地”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以前每年車上的收入也就兩萬多塊錢,一年的收入都顧不了家。入合作社之後都四萬多了,收入比我們單打獨鬥的時候要好得多,焦總的安排是我們統一出去,統一模式,統一管理,農活都是到當地,有領車的給我們介紹,100多公里以內就有小麥讓我們收。”

2019年,合作社及其下屬家庭農場共承包經營土地5600畝,託管承包5000餘畝,返聘承包200畝,發展股份經營300畝,提供農機耕作服務36000餘畝,機械播種面積30000畝、植保服務20000畝,機收面積26000餘畝,解決富餘勞動力就業180多人,帶富眾鄉鄰:“大部分貧困戶沒有種植經驗,但是我們有機械,他們種不了的地,我們給他種,多少有點勞動能力的我們選擇用工幫扶,像在我這裡幹個小活鋤地,這幾年我種的辣椒,用工大,一畝地投資2000多元,用工佔1000多元,勞動增加收入,培養他們的技能,引導他們脫貧。”

近年來,農村土地資源整合流轉加快,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在桐河鄉永久性高標準糧田示範方的田間地頭,秋作物玉米、花生長勢良好,一眼望去,一片綠油油的景象,焦強彷彿看到秋收時節莊稼豐收、高產的情景,他對未來充滿信心:“現代農業的下一步發展還是靠有能力的人,熱愛種地,我幹有十幾年了,國家政策好,對合作社扶持的力度大,像買農機優先補貼30%,種的好的情況下給一部分良種,只要實幹,生態平衡基地要做好,降低種糧大戶的風險,是件好事,只要一豐收就高興。”

(南陽臺記者張詩雨 唐河臺記者劉磊)

相關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