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保險業對涉農金融促進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保險作為風險管理重要手段已經被市場廣泛認可。保險公司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切入農業普惠金融實踐,可打通“三農”經營者與金融服務之間的“最後一公里”。保險資金融資業務要想走得穩、走得遠,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業行業的深入研究和人員隊伍培養,依法合規經營,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多年來,“三農”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民間借貸、過橋貸、短貸長用、過度擔保等現象時有發生,傳統金融機構對涉農企業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涉農企業表現出的金融脆弱性與其行業特性密切相關。一方面,涉農企業經營前期資金投入大、經營週期性明顯、資金回報慢,其發展路徑與目前金融機構設置的貸款期限不能完全匹配。同時,涉農企業自身擁有的固定資產、生物性資產往往不能作為有效的抵質押物,進一步縮窄了其獲取融資的常規渠道。另一方面,涉農企業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各類風險與農業產業經營者現階段的風險管理水平不匹配,一些地方家族式、作坊式的企業並不少見,在財務規範性、管理合理性上往往難以滿足金融機構融資的風控要求。

近年來,普惠金融的發展為緩解相關金融服務需求提供了重要思路。國務院此前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提出,要引入多元化參與主體,明確服務重點和薄弱環節,提高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和可得性。除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外,保險機構對於發展農業普惠金融也具有重要作用。

保險作為風險管理重要手段已經被市場廣泛認可。在傳統信貸領域,保險公司通過提供保險產品為融資客戶增信,為金融機構有效降低了資金風險。近年來,有的保險公司面向涉農企業開展險資直投試點,比如有保險公司以“政府增信+支農融資+保險”方式,直接向涉農企業、農村貧困人口提供集債權融資與保險保障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擴大了保險公司的業務外延。

分析相關農險業務可以發現,保險公司運用自身資金開展直接融資是有內在邏輯關係的。一是在於整合資源。通過將地方政府職能部門、政策性擔保機構、平臺公司等利益相關方有機整合起來,使項目資金投向與地方產業規劃保持一致,避免資金“撒胡椒麵”;藉助行政力量篩選項目,排除信用差、技術水平低、團隊弱的經營者,有效降低展業成本。二是在於紮根行業。在充分研判農、林、牧、漁行業特徵後開展業務,為每一個客戶制定與其生產經營、產品定位相匹配的融資方案。同時,在授信判斷上不唯財務論,而是更加關注融資人的社會關係與發展前景,對於短期資金有困難、發展良好的融資人,適當放寬融資期限,不盲目抽貸、斷貸。三是在於風險控制。運用歷史保險數據與融資人經營數據的交叉驗證,準確把握項目前端准入;通過為融資項目配備不同保險產品,有效分散了融資人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自然災害、人身意外、財產損失、市場價格波動等風險,有利於促進險資融資可持續發展。

顯然,保險公司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投入農業普惠金融實踐,可打通“三農”經營者與金融服務之間的“最後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提供有效助力。當然,保險資金融資業務要想走得穩、走得遠,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業行業的深入研究和人員隊伍的培養,依法合規經營,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作者:張 碩 陸玄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