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獸起舞者戴志康:昔日金融才俊緣何敗走新金融?|《財經》特別報道'

"

戴志康倒在了新金融的沼澤中,昔日金融才俊為何會將自己逼進深淵

"

戴志康倒在了新金融的沼澤中,昔日金融才俊為何會將自己逼進深淵

騎獸起舞者戴志康:昔日金融才俊緣何敗走新金融?|《財經》特別報道

戴志康。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 張穎馨 王穎 李皙寅 | 文 袁滿 施智樑 | 編輯

“人生是一本沒有翻到底的書,你不可能讀了一頁就知道下一頁。”這是現年55歲的戴志康曾說過的一句話。他恐怕沒有想到,在證大集團發展的第27個年頭,自己可能無法繼續帶著所有證大人翻開新的一頁。

9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發佈通報稱,上海證大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證大公司”)法定代表人戴某康、總經理戴某新等人,近日已向警方投案自首。上海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證大公司立案偵查,並對戴某康、戴某新等4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證大集團官網顯示,其運營方正是警方通報中提到的證大公司。《財經》記者從一名證大集團員工處瞭解到,目前公司管理層正在配合警方調查,現階段由上海證大大拇指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證大財富”)董事長戴衛新主持平臺工作。另據《財經》記者從接近證大集團的知情人處瞭解到,戴志康與戴衛新二者為叔侄關係。關於戴志康的情況,記者致電浦東經偵,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有效回覆。

從所謂“私募教父”到“房產大亨”,再到如今投案自首……有人說:“老戴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但也正是因為情懷而倒下”;亦有人說“老戴幾起幾落,但風雲際會,終會星辰大海”。

戴志康通常把人分成三類:做“大事”的人是天生的,做“中事”的人是被社會逼出來的,做“小事”的人是被訓出來的。而他把自己歸結為第二種人——被逼出來的。

“被社會逼出來,被自己逼進去。”一名曾與戴志康打過交道的金融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喜歡一身中式裝扮、下巴蓄著鬍鬚的“一代梟雄”戴志康,為何會將自己逼進深淵?

禍起P2P?

“沒有一點點預兆,突然說退出,突然又去自首。”不少撈財寶平臺投資者告訴《財經》記者,即便在去年網貸行業爆雷潮中,撈財寶也沒有出現逾期兌付的情況,如今走到這一步實在費解。

根據上海警方所說,證大公司在未取得國家相關金融資質許可的情況下,通過旗下撈財寶線上理財平臺(即“上海證大愛特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證大愛特”)、證大財富線下理財門店(即“證大財富”),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非法吸收存款。案件目前在進一步偵查中。

《財經》記者從一名證大集團員工處瞭解到,目前撈財寶管理層正在配合警方調查,現階段由戴衛新主持平臺工作,包括與出借人委員會溝通、後續債權催收等事宜。此前的9月7日,由7名投資人組成的“撈財寶出借人委員會”已通過投票產生。

危機的爆發看似突然,實際早有端倪。8月12日,證大集團旗下借款平臺——上海證大投資諮詢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證大諮詢”)向內部員工發送郵件稱,“根據政府監管要求”將“全體裁員”。一名證大諮詢員工透露,自8月12日解散,一直未收到公司下發的當月工資及承諾的經濟補償款,而8月的社保公積金繳存記錄目前也未查詢到。

同日,證大集團旗下網貸平臺撈財寶亦突發公告稱,因存管行單方面終止合作,平臺停止新增業務,支付通道同時關閉。此後華瑞銀行通過官網迴應,“未對尚在存管服務協議存續期內、雙方未就終止合作達成一致意見的網貸平臺單方面關閉或停止存管系統的功能。”

這一出“羅生門”並未在投資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在不少撈財寶用戶看來,證大集團及戴志康的實力足以支撐一家P2P平臺走下去。但出乎意料的是,8月14日,戴志康在官方微信上發佈了致撈財寶用戶的第一封信,確認了撈財寶良性退出的事實。

信中,戴志康重提自己做網貸的初心,“是看到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因而想要實踐普惠金融理想”。但他亦強調,眼下變化或許突然,但不代表沒有能力面對。

彼時,上海地區某網貸平臺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撈財寶退出或是上海地方監管的定向指導。據其透露,當前,上海地區網貸平臺的規模壓降及清退仍在繼續。7月19日,上海市金融辦召集所屬各區金融辦開會,會上強調繼續壓降網貸餘額。“與此同時,諸如黃浦、浦東等區金融辦已在陸續約談部分平臺,直接要求清退。”上述平臺負責人說。

平臺退出看似有序推進。8月26日,撈財寶官網發佈《戴志康致撈財寶用戶的第二封信》。信中,戴志康表示不甩鍋、不跑路、不失聯,並向用戶解釋了目前無法全額回款的原因。

“過去投資者出借的資金到了封閉期能很快全額回款,是因為有債權轉讓的二級市場,現在債轉功能停止,錢需要從借款人那裡按信貸合同分期還回來。”戴志康說。不過,關於投資標的本息兌付的具體時間,信中並未透露。

但僅僅過去六天,情況就急轉直下。上海警方透露,8月12日以來,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陸續接到群眾報案稱證大公司旗下“撈財寶”平臺及“證大財富”公司涉嫌非法集資,警方遂受理開展調查。8月29日,“證大公司”法定代表人戴某康、總經理戴某新等人向警方投案自首,並稱其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存在設立資金池、挪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且已無法兌付。

撈財寶官網顯示,其是由證大愛特運營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平臺,公司成立於2014年1月,總部位於上海,股東為已成立26年的證大集團。2017年4月,撈財寶與上海華瑞銀行完成資金存管合作。截至2019年7月,平臺累計交易總額超過296億元,借貸餘額為49.96億元,涉及出借人數約2.8萬。

據《財經》記者從多名投資人處瞭解,在撈財寶平臺上進行投資的用戶主要分為兩類:從互聯網渠道而來的年輕用戶,這部分用戶投資金額相對較小,大都在50萬元以下;從線下渠道引流至線上的中老年用戶,這部分用戶投資金額較高,低者百萬元起步,最高者過千萬。

投資群體差異的形成主要與證大集團金融業務的展業形式有關。一名年過五旬的上海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2017年以前,他主要通過證大財富理財經理在線下購買產品,會簽訂相應的紙質合同;2017年之後,理財經理要求通過撈財寶平臺投資;但自去年開始,又勸服用戶通過線下購買相關產品。作為證大財富的“種子用戶”,他先後通過線下、線上投資購買了近千萬元的理財產品,目前尚有300萬元未兌付。

企查查顯示,證大財富成立於2011年10月,股東為上海證大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證大金服”)。一名證大集團前員工告訴《財經》記者,證大財富員工數量眾多,全國有8000人。

有網貸行業人士認為,證大集團“東窗事發”,很有可能是網貸投資人報案後,警方調查中發現了更大的“窟窿”。從警方通報來看,除了撈財寶平臺,確實涉及到證大集團線下理財端證大財富。

按照上述投資人的說法,“在線下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並不是像線上那樣進入該公司相應的銀行存管賬戶,而是直接進入戴衛新的個人賬戶。”據投資人透露,其購買的產品都是從戴衛新手中受讓的債權。但當《財經》記者向其索要投資協議中的產品詳情頁與收款確認書時,該投資人並未提供。與此同時,記者致電證大財富相關人員及客服,截至發稿前,電話無人接聽。

戴志康還有一個身份,即上海新滬商聯合會(下稱“商會”)創始輪值主席。日前,《財經》記者瞭解到,商會致信上海市工商聯主席王志雄,請求政府對戴志康採取保釋措施,稱一旦其出來主持證大集團工作,商會全體會員企業願意發起5億-10億元援助基金,支持證大集團渡過難關。

證大集團官網顯示,商會成立於2008年,是由在滬的民營企業家和工商界人士組成的民間商會,屬於上海市工商聯的團體會員。現有1000多家會員企業,包括:復星集團、杉杉控股、證大集團、攜程旅行網、均瑤集團、紅杉資本等。

“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一名家住上海證大財富總部附近的用戶告訴《財經》記者,正是因為見證了這家公司從無到有,且相信戴志康“過硬”的背景和能力,才會毫不猶豫地重金投入。

的確,在網貸平臺撈財寶實控人戴志康這一身份背後,“資本大佬”、“地產大亨”的標籤,更引人關注。

寒門出貴子

這是一個寒門出貴子的故事。“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書讀得就少,15歲時才讀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可憐吧。”戴志康2010年在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時自嘲說,唐詩三百首,他到現在都還背不出五首。

時間回到1964年6月,江蘇海門的一個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戴志康。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行第四。《中國青年報》曾報道稱,童年時,戴志康家中十分清貧,常常吃不飽。小時候的他曾經從地裡挖一些地瓜、收一些蔬菜到市場上去賣,也算是商業意識的啟蒙。

但真正稱得上給戴志康啟蒙並影響他至今的則是同為海門人的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後者為清末狀元,是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戴志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聲稱“張謇是我要終生學習的偶像和楷模”。

20世紀80年代初,17歲的戴志康孤身一人北上求學,開始了在金融行業的征途:先是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畢業後又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2012年併入清華大學,即如今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下稱“五道口學院”)。

五道口學院被業內稱為“金融界的黃埔軍校”,其目標是培養金融高級管理人才,畢業生大都進入金融監管當局、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機構就職。

戴志康也不例外。1987年畢業後進入中信實業銀行總行(下稱“中信銀行”),任行長辦公室祕書。但不久後,他便從中信銀行辭職,並與兩位中信銀行的同事南下海南,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點,與當時的大背景有關。1988年4月,中央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正式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受優惠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一時間,大量人湧向海南“淘金”,彼時有媒體稱之為“十萬大軍下海南”。

不過,戴志康的首次創業以失敗告終。據媒體報道,後來戴志康再度回憶起這段經歷,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四個字:涉世太淺。三個人的創業團隊,另外兩位都比他年齡大,社會經驗也豐富得多,但是學識卻並不怎樣,戴志康稱其為“混子”。

沒過多久,戴志康便回到北京,於1988年進入德國德累斯頓銀行北京代表處任中方代表。直到1990年,在研究生同學、時任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張志平的勸說之下,戴志康折回海南,擔任海南省證券公司部門經理。

金融創業:第一桶金

接下來的這段日子戴志康雖然幾經沉浮,但其終究憑藉在資本市場的“長袖善舞”,賺取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戴志康曾總結自己經歷的人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年-2001年是金融創業投資者;第二階段1999年-2014年是地產開發商;第三階段2015年到現在,想重新變成創業者。

1992年,戴志康受命組建中國首家公募基金公司——海南富島基金(下稱“富島基金”),出任總經理。富島基金首次募集了6000萬元人民幣,用於炒股和炒房。

根據戴志康所說,同年11月20日,註冊證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作為海南富島基金的管理公司而建立,亦是證大集團的起點。不過,《財經》記者在企查查等軟件上,並未查詢到該公司的具體信息。

“激動!”這是戴志康當時在海南的感受,他感覺自己創造了歷史。“那時的海南,金融市場大門打開,而規則尚未建立,是一個過度自由化的大市場。我們參與設計和推動了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的建立和建設,有一種創造歷史的豪邁感。”

那的確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92派”也由此誕生。“92派”一詞是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提出的說法,意指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受鄧小平南巡講話影響,掀起下海經商潮,出現了以陳東昇、田源、郭凡生、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郭廣昌等為代表的企業家。

戴志康曾說,“這並非簡單因為我個人要下海經商,而首先是響應黨的號召。與大多數後來被稱為‘92派’的企業家一樣,我們一開始就是為黨創業,走上經濟建設一線,為國家中心工作服務。”

此時的戴志康恐怕沒有想到,多年後,自己會與“92派”中的郭廣昌、潘石屹產生一段神奇的交集。

激情並未持續燃燒,隨著1993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海南的房地產和股票泡沫被刺破,金融市場迅速“降溫”,富島基金的本金與利潤全部化為“泡沫”。

因不斷放大槓桿,到了1995年,富島基金一度虧損過億元。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327國債事件”爆發,戴志康來了一次“逆風翻盤”。

“327”並非事件發生的時間,而是一個國債產品的代號,其兌付辦法是票面利率9.5%加保值貼息。保值貼息存在不確定性,決定了該產品在期貨市場上有一定的投機價值,由此在1995年2月23日引發了“327事件”。

當時,被市場稱為“中國證券教父”的萬國證券創始人管金生做空頭,戴志康做多。結果,管金生失敗,戴志康從中賺取幾百萬元,這也是他的“第一桶金”。這一年,戴志康剛過而立之年。

又趕上股票市場整體表現不佳,部分股票跌破淨資產,戴志康抓住了抄底的絕佳機會。《中國基金報》曾報道,戴志康利用手中已有的2000萬元現金借貸3000萬元,一位國企老總還為其提供5000萬元,撬動了總共2億元資金,從蘇常柴、四川長虹兩隻股票中獲利。

“1996年、1997年在資本市場掙了5個億。”戴志康說。

1998年,戴志康改組證大系列公司,成立證大集團並任董事長至今。此後的1999年其通過投資電廣傳媒、中信國安、上海梅林等網絡股,大獲全勝,併成功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之前全身而退。

有業內人士直言,上世紀整個90年代,證大集團更多是以二級市場私募投資知名。戴志康靠重倉部分股票積累了豐厚的資本,遂得名“中國私募教父”。

多年後,提及“兩次下海南”,戴志康僅對媒體簡單說了一句:“被逼的。”他說,“自己上大學,家裡供得很辛苦,不光自己家,還有親戚家,而剛畢業時的工資很少啊,自然想出來多賺點錢。”

“被社會‘逼出來’的老戴,那時候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很敏銳,總能踩準節點,這也讓他在資本市場上小有名氣。”一名與戴志康接觸過的金融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戴志康人生的第一個高峰時期。

情懷“難哺”地產

不僅僅是資本市場,在房地產領域,戴志康同樣擁有不錯的運勢與天賦。

早在戴志康通過富島基金大舉投資海南地產時(1992年),他就通過協議出讓的方式取得杭州西郊261畝農田與池塘,開發“湖畔花園”項目。

1998年,國家推出住房制度改革,杭州房地產市場升溫,戴志康用3500萬元從富島基金手中購入“湖畔花園”,銷售火爆;1999年在杭州開發銷售的“蓮花港家園”,亦大獲成功。

這讓戴志康嚐到了不少“甜頭”。於是在2000年初股市低迷之際,他將重心瞄準了上海房地產市場。“從1995年開始的五年時間,我們持續地在股票市場和地產板塊獲得巨大成功。富島基金此前在杭州投資的地塊湖畔花園的翻身,讓我們獲得了之後在上海紮根立足的事業基礎。”

但真的到了上海後,戴志康突然發現,這個世界是洋人的,他只是跑龍套的角色。他覺得這是文化的認同上出現了問題。因此,戴志康開始思考“上海是怎麼回事,上海從哪裡來,今後要往哪裡去”?於是,他進入復旦大學上了兩年哲學班,並開始學習人文知識。

另一方面,戴志康鉚足幹勁,先是在浦東以非常低的價格拿到了足夠開發十年的土地。後又陸續開發了證大家園、聯洋社區、水清木華等早期住宅項目,以及大拇指廣場、喜馬拉雅中心、九間堂別墅等以“中國文化元素”為標榜的文化地產項目。

戴志康人生的第二個高峰時期由此開啟。當外人將戴志康與馮侖等人對比,他通常會把自己比作“老地主”。“他們可以同時做很多項目,可以拿上很多土地,我做房地產則像‘老地主’,比如聯洋社區的項目最多就100畝,我對每畝土地都精耕細作,充分尊重每寸土地。我們要開發有價值的資產,做價值型開發商。”

在地產領域高歌猛進,戴志康的身價也水漲船高:2004年,戴志康以17億元身家位列胡潤百富榜第57位;2007年以100億元身家位列第65位。

戴志康在復旦大學積澱起來的人文思想,在後期地產項目中凸顯,尤以喜馬拉雅中心更甚。這個被視為戴志康情懷之作的代表,也成為其人生的轉折點。

位於上海城市文化副中心——浦東花木,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由“精品購物中心、卓美亞超五星酒店、喜瑪拉雅美術館、大觀舞臺和創客辦公”構成的喜馬拉雅中心,足足耗去戴志康近30億元資金與10年光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起初,戴志康認為投入10多億元足夠,而當日本建築行業泰斗——磯崎新遞來一份高達25億元的建築預算時,他毅然決定埋單。僅證大當代藝術館(後更名為“喜瑪拉雅美術館”)的預算就達到5億元,是原先預算的10倍。

從文化角度看,戴志康說喜馬拉雅中心是成功的,但作為地產項目,並沒有帶來直接的經濟回報。上海證大房地產有限公司(0755.HK,下稱“證大房產”)財報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8年,卓美亞喜瑪拉雅酒店累計收入約14.42億元,商場累計租金收入約2.89億元,累計剛過17億元,恐難覆蓋成本。

同樣“燒錢”的喜瑪拉雅美術館雖然藏品被指價值不菲,但也依然無法遮掩住虧損的現實。戴志康透露,喜瑪拉雅美術館所收藏的歷代字畫,上起宋元明清,下至近現代,比如宋代王詵的《青綠山水圖》、元朝王蒙的《萬鬆仙館圖》、清代乾隆帝《濟源盤古考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絕世佳品,堪稱博物館級別。

然而,據以喜馬拉雅美術館為主要支撐的上海證大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大文化”,837786.OC)披露,其2018年實現營收5298萬元,虧損442萬元,同比下滑216%。

戴志康坦承,“到2010年,伴隨著喜瑪拉雅中心的落成,房地產板塊使整個集團的發展到達了頂峰期,可以說是攀到了‘喜馬拉雅山’的頂峰,此後想再攀一步就遇到了困難,因為已經沒有更高的山了,因此也犯了一些錯誤,連掉三個大臺階,讓我們失血嚴重,變得有些虛弱了。”

虛弱的證大集團急需“補血”。2010年,戴志康以92.2億元的價格拍下了上海地王“外灘8-1”地塊,試圖打造三個喜馬拉雅中心,預計僅用後者三分之一的時間。

但現實給了戴志康一記重錘。當時,證大集團手握資金不到10億元,戴志康本想通過槓桿撬動鉅額資金,卻遭遇宏觀調控導致銀行信貸無法跟上。面對第二期46億元土地款繳款期限日益逼近,證大集團不得不忍痛將“地王”轉手。與“92派”的交集也正源於此。

2011年底,證大集團先是將外灘項目50%股權轉手給郭廣昌的復星,後又聯手綠城將剩下50%股權賣給了潘石屹的SOHO中國。這番操作直接讓兩者為了爭奪外灘項目控制權對簿公堂,歷時三年才以SOHO中國退出告終。

“由於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犯了錯誤,導致我們最終的退出,不僅喪失了一個地產週期,而且令公司在地產板塊的根基受到動搖。”戴志康提及這段經歷時指出。

即便此後戴志康將自己文化地產的理想投向南京,甚至是世界的另一端南非,也終究未能力挽狂瀾。

據媒體報道,2014年,證大集團已深陷文化地產困局,面臨資金鍊斷裂的危機。最終,戴志康和女兒戴陌草於2015年將證大集團旗下地產上市公司證大房產42%股權,折價出售給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宣佈退出地產行業,僅留下喜瑪拉雅中心和喜瑪拉雅美術館。

“商業的歸商業,情懷的歸情懷,在商應該言商。戴的失敗主要在於眼光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一名接近戴志康的金融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商人就應該做純粹的商人,做力所能及的情懷。

戴志康此後亦坦承,對於房地產這樣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也深感自己的理想主義與這個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格格不入”。

騎獸者的空城

"

戴志康倒在了新金融的沼澤中,昔日金融才俊為何會將自己逼進深淵

騎獸起舞者戴志康:昔日金融才俊緣何敗走新金融?|《財經》特別報道

戴志康。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 張穎馨 王穎 李皙寅 | 文 袁滿 施智樑 | 編輯

“人生是一本沒有翻到底的書,你不可能讀了一頁就知道下一頁。”這是現年55歲的戴志康曾說過的一句話。他恐怕沒有想到,在證大集團發展的第27個年頭,自己可能無法繼續帶著所有證大人翻開新的一頁。

9月1日,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發佈通報稱,上海證大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證大公司”)法定代表人戴某康、總經理戴某新等人,近日已向警方投案自首。上海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證大公司立案偵查,並對戴某康、戴某新等4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證大集團官網顯示,其運營方正是警方通報中提到的證大公司。《財經》記者從一名證大集團員工處瞭解到,目前公司管理層正在配合警方調查,現階段由上海證大大拇指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證大財富”)董事長戴衛新主持平臺工作。另據《財經》記者從接近證大集團的知情人處瞭解到,戴志康與戴衛新二者為叔侄關係。關於戴志康的情況,記者致電浦東經偵,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有效回覆。

從所謂“私募教父”到“房產大亨”,再到如今投案自首……有人說:“老戴是一個很有情懷的人,但也正是因為情懷而倒下”;亦有人說“老戴幾起幾落,但風雲際會,終會星辰大海”。

戴志康通常把人分成三類:做“大事”的人是天生的,做“中事”的人是被社會逼出來的,做“小事”的人是被訓出來的。而他把自己歸結為第二種人——被逼出來的。

“被社會逼出來,被自己逼進去。”一名曾與戴志康打過交道的金融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

喜歡一身中式裝扮、下巴蓄著鬍鬚的“一代梟雄”戴志康,為何會將自己逼進深淵?

禍起P2P?

“沒有一點點預兆,突然說退出,突然又去自首。”不少撈財寶平臺投資者告訴《財經》記者,即便在去年網貸行業爆雷潮中,撈財寶也沒有出現逾期兌付的情況,如今走到這一步實在費解。

根據上海警方所說,證大公司在未取得國家相關金融資質許可的情況下,通過旗下撈財寶線上理財平臺(即“上海證大愛特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證大愛特”)、證大財富線下理財門店(即“證大財富”),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非法吸收存款。案件目前在進一步偵查中。

《財經》記者從一名證大集團員工處瞭解到,目前撈財寶管理層正在配合警方調查,現階段由戴衛新主持平臺工作,包括與出借人委員會溝通、後續債權催收等事宜。此前的9月7日,由7名投資人組成的“撈財寶出借人委員會”已通過投票產生。

危機的爆發看似突然,實際早有端倪。8月12日,證大集團旗下借款平臺——上海證大投資諮詢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證大諮詢”)向內部員工發送郵件稱,“根據政府監管要求”將“全體裁員”。一名證大諮詢員工透露,自8月12日解散,一直未收到公司下發的當月工資及承諾的經濟補償款,而8月的社保公積金繳存記錄目前也未查詢到。

同日,證大集團旗下網貸平臺撈財寶亦突發公告稱,因存管行單方面終止合作,平臺停止新增業務,支付通道同時關閉。此後華瑞銀行通過官網迴應,“未對尚在存管服務協議存續期內、雙方未就終止合作達成一致意見的網貸平臺單方面關閉或停止存管系統的功能。”

這一出“羅生門”並未在投資人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在不少撈財寶用戶看來,證大集團及戴志康的實力足以支撐一家P2P平臺走下去。但出乎意料的是,8月14日,戴志康在官方微信上發佈了致撈財寶用戶的第一封信,確認了撈財寶良性退出的事實。

信中,戴志康重提自己做網貸的初心,“是看到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因而想要實踐普惠金融理想”。但他亦強調,眼下變化或許突然,但不代表沒有能力面對。

彼時,上海地區某網貸平臺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撈財寶退出或是上海地方監管的定向指導。據其透露,當前,上海地區網貸平臺的規模壓降及清退仍在繼續。7月19日,上海市金融辦召集所屬各區金融辦開會,會上強調繼續壓降網貸餘額。“與此同時,諸如黃浦、浦東等區金融辦已在陸續約談部分平臺,直接要求清退。”上述平臺負責人說。

平臺退出看似有序推進。8月26日,撈財寶官網發佈《戴志康致撈財寶用戶的第二封信》。信中,戴志康表示不甩鍋、不跑路、不失聯,並向用戶解釋了目前無法全額回款的原因。

“過去投資者出借的資金到了封閉期能很快全額回款,是因為有債權轉讓的二級市場,現在債轉功能停止,錢需要從借款人那裡按信貸合同分期還回來。”戴志康說。不過,關於投資標的本息兌付的具體時間,信中並未透露。

但僅僅過去六天,情況就急轉直下。上海警方透露,8月12日以來,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陸續接到群眾報案稱證大公司旗下“撈財寶”平臺及“證大財富”公司涉嫌非法集資,警方遂受理開展調查。8月29日,“證大公司”法定代表人戴某康、總經理戴某新等人向警方投案自首,並稱其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存在設立資金池、挪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且已無法兌付。

撈財寶官網顯示,其是由證大愛特運營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平臺,公司成立於2014年1月,總部位於上海,股東為已成立26年的證大集團。2017年4月,撈財寶與上海華瑞銀行完成資金存管合作。截至2019年7月,平臺累計交易總額超過296億元,借貸餘額為49.96億元,涉及出借人數約2.8萬。

據《財經》記者從多名投資人處瞭解,在撈財寶平臺上進行投資的用戶主要分為兩類:從互聯網渠道而來的年輕用戶,這部分用戶投資金額相對較小,大都在50萬元以下;從線下渠道引流至線上的中老年用戶,這部分用戶投資金額較高,低者百萬元起步,最高者過千萬。

投資群體差異的形成主要與證大集團金融業務的展業形式有關。一名年過五旬的上海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2017年以前,他主要通過證大財富理財經理在線下購買產品,會簽訂相應的紙質合同;2017年之後,理財經理要求通過撈財寶平臺投資;但自去年開始,又勸服用戶通過線下購買相關產品。作為證大財富的“種子用戶”,他先後通過線下、線上投資購買了近千萬元的理財產品,目前尚有300萬元未兌付。

企查查顯示,證大財富成立於2011年10月,股東為上海證大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證大金服”)。一名證大集團前員工告訴《財經》記者,證大財富員工數量眾多,全國有8000人。

有網貸行業人士認為,證大集團“東窗事發”,很有可能是網貸投資人報案後,警方調查中發現了更大的“窟窿”。從警方通報來看,除了撈財寶平臺,確實涉及到證大集團線下理財端證大財富。

按照上述投資人的說法,“在線下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並不是像線上那樣進入該公司相應的銀行存管賬戶,而是直接進入戴衛新的個人賬戶。”據投資人透露,其購買的產品都是從戴衛新手中受讓的債權。但當《財經》記者向其索要投資協議中的產品詳情頁與收款確認書時,該投資人並未提供。與此同時,記者致電證大財富相關人員及客服,截至發稿前,電話無人接聽。

戴志康還有一個身份,即上海新滬商聯合會(下稱“商會”)創始輪值主席。日前,《財經》記者瞭解到,商會致信上海市工商聯主席王志雄,請求政府對戴志康採取保釋措施,稱一旦其出來主持證大集團工作,商會全體會員企業願意發起5億-10億元援助基金,支持證大集團渡過難關。

證大集團官網顯示,商會成立於2008年,是由在滬的民營企業家和工商界人士組成的民間商會,屬於上海市工商聯的團體會員。現有1000多家會員企業,包括:復星集團、杉杉控股、證大集團、攜程旅行網、均瑤集團、紅杉資本等。

“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一名家住上海證大財富總部附近的用戶告訴《財經》記者,正是因為見證了這家公司從無到有,且相信戴志康“過硬”的背景和能力,才會毫不猶豫地重金投入。

的確,在網貸平臺撈財寶實控人戴志康這一身份背後,“資本大佬”、“地產大亨”的標籤,更引人關注。

寒門出貴子

這是一個寒門出貴子的故事。“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書讀得就少,15歲時才讀了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可憐吧。”戴志康2010年在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時自嘲說,唐詩三百首,他到現在都還背不出五首。

時間回到1964年6月,江蘇海門的一個農民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生命——戴志康。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行第四。《中國青年報》曾報道稱,童年時,戴志康家中十分清貧,常常吃不飽。小時候的他曾經從地裡挖一些地瓜、收一些蔬菜到市場上去賣,也算是商業意識的啟蒙。

但真正稱得上給戴志康啟蒙並影響他至今的則是同為海門人的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後者為清末狀元,是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戴志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聲稱“張謇是我要終生學習的偶像和楷模”。

20世紀80年代初,17歲的戴志康孤身一人北上求學,開始了在金融行業的征途:先是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金融專業,畢業後又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2012年併入清華大學,即如今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下稱“五道口學院”)。

五道口學院被業內稱為“金融界的黃埔軍校”,其目標是培養金融高級管理人才,畢業生大都進入金融監管當局、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機構就職。

戴志康也不例外。1987年畢業後進入中信實業銀行總行(下稱“中信銀行”),任行長辦公室祕書。但不久後,他便從中信銀行辭職,並與兩位中信銀行的同事南下海南,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點,與當時的大背景有關。1988年4月,中央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正式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

受優惠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一時間,大量人湧向海南“淘金”,彼時有媒體稱之為“十萬大軍下海南”。

不過,戴志康的首次創業以失敗告終。據媒體報道,後來戴志康再度回憶起這段經歷,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四個字:涉世太淺。三個人的創業團隊,另外兩位都比他年齡大,社會經驗也豐富得多,但是學識卻並不怎樣,戴志康稱其為“混子”。

沒過多久,戴志康便回到北京,於1988年進入德國德累斯頓銀行北京代表處任中方代表。直到1990年,在研究生同學、時任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張志平的勸說之下,戴志康折回海南,擔任海南省證券公司部門經理。

金融創業:第一桶金

接下來的這段日子戴志康雖然幾經沉浮,但其終究憑藉在資本市場的“長袖善舞”,賺取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戴志康曾總結自己經歷的人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年-2001年是金融創業投資者;第二階段1999年-2014年是地產開發商;第三階段2015年到現在,想重新變成創業者。

1992年,戴志康受命組建中國首家公募基金公司——海南富島基金(下稱“富島基金”),出任總經理。富島基金首次募集了6000萬元人民幣,用於炒股和炒房。

根據戴志康所說,同年11月20日,註冊證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作為海南富島基金的管理公司而建立,亦是證大集團的起點。不過,《財經》記者在企查查等軟件上,並未查詢到該公司的具體信息。

“激動!”這是戴志康當時在海南的感受,他感覺自己創造了歷史。“那時的海南,金融市場大門打開,而規則尚未建立,是一個過度自由化的大市場。我們參與設計和推動了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的建立和建設,有一種創造歷史的豪邁感。”

那的確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92派”也由此誕生。“92派”一詞是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提出的說法,意指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受鄧小平南巡講話影響,掀起下海經商潮,出現了以陳東昇、田源、郭凡生、馮侖、王功權、潘石屹、易小迪、郭廣昌等為代表的企業家。

戴志康曾說,“這並非簡單因為我個人要下海經商,而首先是響應黨的號召。與大多數後來被稱為‘92派’的企業家一樣,我們一開始就是為黨創業,走上經濟建設一線,為國家中心工作服務。”

此時的戴志康恐怕沒有想到,多年後,自己會與“92派”中的郭廣昌、潘石屹產生一段神奇的交集。

激情並未持續燃燒,隨著1993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出臺,海南的房地產和股票泡沫被刺破,金融市場迅速“降溫”,富島基金的本金與利潤全部化為“泡沫”。

因不斷放大槓桿,到了1995年,富島基金一度虧損過億元。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327國債事件”爆發,戴志康來了一次“逆風翻盤”。

“327”並非事件發生的時間,而是一個國債產品的代號,其兌付辦法是票面利率9.5%加保值貼息。保值貼息存在不確定性,決定了該產品在期貨市場上有一定的投機價值,由此在1995年2月23日引發了“327事件”。

當時,被市場稱為“中國證券教父”的萬國證券創始人管金生做空頭,戴志康做多。結果,管金生失敗,戴志康從中賺取幾百萬元,這也是他的“第一桶金”。這一年,戴志康剛過而立之年。

又趕上股票市場整體表現不佳,部分股票跌破淨資產,戴志康抓住了抄底的絕佳機會。《中國基金報》曾報道,戴志康利用手中已有的2000萬元現金借貸3000萬元,一位國企老總還為其提供5000萬元,撬動了總共2億元資金,從蘇常柴、四川長虹兩隻股票中獲利。

“1996年、1997年在資本市場掙了5個億。”戴志康說。

1998年,戴志康改組證大系列公司,成立證大集團並任董事長至今。此後的1999年其通過投資電廣傳媒、中信國安、上海梅林等網絡股,大獲全勝,併成功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之前全身而退。

有業內人士直言,上世紀整個90年代,證大集團更多是以二級市場私募投資知名。戴志康靠重倉部分股票積累了豐厚的資本,遂得名“中國私募教父”。

多年後,提及“兩次下海南”,戴志康僅對媒體簡單說了一句:“被逼的。”他說,“自己上大學,家裡供得很辛苦,不光自己家,還有親戚家,而剛畢業時的工資很少啊,自然想出來多賺點錢。”

“被社會‘逼出來’的老戴,那時候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很敏銳,總能踩準節點,這也讓他在資本市場上小有名氣。”一名與戴志康接觸過的金融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戴志康人生的第一個高峰時期。

情懷“難哺”地產

不僅僅是資本市場,在房地產領域,戴志康同樣擁有不錯的運勢與天賦。

早在戴志康通過富島基金大舉投資海南地產時(1992年),他就通過協議出讓的方式取得杭州西郊261畝農田與池塘,開發“湖畔花園”項目。

1998年,國家推出住房制度改革,杭州房地產市場升溫,戴志康用3500萬元從富島基金手中購入“湖畔花園”,銷售火爆;1999年在杭州開發銷售的“蓮花港家園”,亦大獲成功。

這讓戴志康嚐到了不少“甜頭”。於是在2000年初股市低迷之際,他將重心瞄準了上海房地產市場。“從1995年開始的五年時間,我們持續地在股票市場和地產板塊獲得巨大成功。富島基金此前在杭州投資的地塊湖畔花園的翻身,讓我們獲得了之後在上海紮根立足的事業基礎。”

但真的到了上海後,戴志康突然發現,這個世界是洋人的,他只是跑龍套的角色。他覺得這是文化的認同上出現了問題。因此,戴志康開始思考“上海是怎麼回事,上海從哪裡來,今後要往哪裡去”?於是,他進入復旦大學上了兩年哲學班,並開始學習人文知識。

另一方面,戴志康鉚足幹勁,先是在浦東以非常低的價格拿到了足夠開發十年的土地。後又陸續開發了證大家園、聯洋社區、水清木華等早期住宅項目,以及大拇指廣場、喜馬拉雅中心、九間堂別墅等以“中國文化元素”為標榜的文化地產項目。

戴志康人生的第二個高峰時期由此開啟。當外人將戴志康與馮侖等人對比,他通常會把自己比作“老地主”。“他們可以同時做很多項目,可以拿上很多土地,我做房地產則像‘老地主’,比如聯洋社區的項目最多就100畝,我對每畝土地都精耕細作,充分尊重每寸土地。我們要開發有價值的資產,做價值型開發商。”

在地產領域高歌猛進,戴志康的身價也水漲船高:2004年,戴志康以17億元身家位列胡潤百富榜第57位;2007年以100億元身家位列第65位。

戴志康在復旦大學積澱起來的人文思想,在後期地產項目中凸顯,尤以喜馬拉雅中心更甚。這個被視為戴志康情懷之作的代表,也成為其人生的轉折點。

位於上海城市文化副中心——浦東花木,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由“精品購物中心、卓美亞超五星酒店、喜瑪拉雅美術館、大觀舞臺和創客辦公”構成的喜馬拉雅中心,足足耗去戴志康近30億元資金與10年光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起初,戴志康認為投入10多億元足夠,而當日本建築行業泰斗——磯崎新遞來一份高達25億元的建築預算時,他毅然決定埋單。僅證大當代藝術館(後更名為“喜瑪拉雅美術館”)的預算就達到5億元,是原先預算的10倍。

從文化角度看,戴志康說喜馬拉雅中心是成功的,但作為地產項目,並沒有帶來直接的經濟回報。上海證大房地產有限公司(0755.HK,下稱“證大房產”)財報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8年,卓美亞喜瑪拉雅酒店累計收入約14.42億元,商場累計租金收入約2.89億元,累計剛過17億元,恐難覆蓋成本。

同樣“燒錢”的喜瑪拉雅美術館雖然藏品被指價值不菲,但也依然無法遮掩住虧損的現實。戴志康透露,喜瑪拉雅美術館所收藏的歷代字畫,上起宋元明清,下至近現代,比如宋代王詵的《青綠山水圖》、元朝王蒙的《萬鬆仙館圖》、清代乾隆帝《濟源盤古考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絕世佳品,堪稱博物館級別。

然而,據以喜馬拉雅美術館為主要支撐的上海證大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大文化”,837786.OC)披露,其2018年實現營收5298萬元,虧損442萬元,同比下滑216%。

戴志康坦承,“到2010年,伴隨著喜瑪拉雅中心的落成,房地產板塊使整個集團的發展到達了頂峰期,可以說是攀到了‘喜馬拉雅山’的頂峰,此後想再攀一步就遇到了困難,因為已經沒有更高的山了,因此也犯了一些錯誤,連掉三個大臺階,讓我們失血嚴重,變得有些虛弱了。”

虛弱的證大集團急需“補血”。2010年,戴志康以92.2億元的價格拍下了上海地王“外灘8-1”地塊,試圖打造三個喜馬拉雅中心,預計僅用後者三分之一的時間。

但現實給了戴志康一記重錘。當時,證大集團手握資金不到10億元,戴志康本想通過槓桿撬動鉅額資金,卻遭遇宏觀調控導致銀行信貸無法跟上。面對第二期46億元土地款繳款期限日益逼近,證大集團不得不忍痛將“地王”轉手。與“92派”的交集也正源於此。

2011年底,證大集團先是將外灘項目50%股權轉手給郭廣昌的復星,後又聯手綠城將剩下50%股權賣給了潘石屹的SOHO中國。這番操作直接讓兩者為了爭奪外灘項目控制權對簿公堂,歷時三年才以SOHO中國退出告終。

“由於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犯了錯誤,導致我們最終的退出,不僅喪失了一個地產週期,而且令公司在地產板塊的根基受到動搖。”戴志康提及這段經歷時指出。

即便此後戴志康將自己文化地產的理想投向南京,甚至是世界的另一端南非,也終究未能力挽狂瀾。

據媒體報道,2014年,證大集團已深陷文化地產困局,面臨資金鍊斷裂的危機。最終,戴志康和女兒戴陌草於2015年將證大集團旗下地產上市公司證大房產42%股權,折價出售給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宣佈退出地產行業,僅留下喜瑪拉雅中心和喜瑪拉雅美術館。

“商業的歸商業,情懷的歸情懷,在商應該言商。戴的失敗主要在於眼光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一名接近戴志康的金融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商人就應該做純粹的商人,做力所能及的情懷。

戴志康此後亦坦承,對於房地產這樣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也深感自己的理想主義與這個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格格不入”。

騎獸者的空城

騎獸起舞者戴志康:昔日金融才俊緣何敗走新金融?|《財經》特別報道

戴志康曾表示:“我最看好P2P”。圖/IC

2015年正式宣佈退出地產後,已邁入50歲的戴志康決定重新創業。這次,他將回歸金融。

“三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實現讓情懷滋養資本,實現情懷和資本的完美結合。”2017年,戴志康在證大集團25週年大會上,為證大重新梳理了三大方向:互聯網金融、文化和大健康。

證大集團官網顯示,目前其已發展成集互聯網金融、私募、藝術品投資理財等業務為一體的金融產業集團。

事實上,證大集團在金融板塊的再度發力始於2010年,當時,其在深圳、海門兩地先後成立了深圳市證大速貸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大速貸”)、海門市證大農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海門小貸”);後又成立證大財富(2011年10月)及證大金服(成立於2013年6月)。

證大集團在互金領域的首次“試水”是於2012年推出互聯網微金融服務平臺“證大e貸”,但該平臺已於2017年停止運營;此後的2013年,證大集團又通過參股的方式成為北京捷越聯合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的股東,後者旗下包括兩家P2P平臺。

彼時,網貸行業發展一片大好,戴志康決定繼續擴充P2P版圖,於2014年成立P2P平臺撈財寶。撈財寶官網數據顯示,其2018年營收約2.6億元,當年淨利1163萬元,已連續三年盈利。

戴志康在接受《東方早報》採訪時曾表示,在微金融行業裡,證大系排在前三位;而在P2P領域,證大排在宜信和陸金所後面。但如今,這個被他直呼最看好的領域,卻有可能“傷”他最深。

有網貸行業從業人員向記者分析稱,證大集團的金融業務一度將網貸作為重點,但當下行業以清退作為主旋律,以網貸業務為主的平臺或受重創。從此次警方通報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線上的撈財寶及線下證大財富,比對時間軸,這兩家公司成立的時間均是證大集團深陷文化地產困局之際,資金流吃緊。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證資金不被挪用就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證大系小貸公司謀求與上市公司重組未遂。2015年,ST天業(600807.SH)發佈公告稱,將以10.98億元收購上海證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立方投資有限公司旗下證大速貸77.456%股權。但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有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失敗原因主要是戴總的遲疑和貪婪,以致錯過了交割時間。警方立案後,證大金融板塊僅剩的海門小貸,恐孤木難支。

在文化板塊,證大集團當前主要基於原有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證大文化、喜馬拉雅中心及美術館、無極書院等。戴志康曾稱,“從九間堂到喜瑪拉雅中心,包括未完成的外灘項目和南京項目,我們最終收穫的是‘山水社會’這個無形資產。我們希望把它融入未來的文化產品中去。文化產業有潛力成為集團的另一個獨角獸,百億、千億元的市值可以期待。”

戴志康將“山水社會”幾個字置於證大集團官網首頁,但上述這些有著戴志康濃厚情懷的業務,未來能有多少實際價值,恐怕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而證大集團被立案的影響已逐漸顯現。9月2日,證大文化發佈暫停轉讓公告。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戴志康先生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對公司影響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根據相關規定,本公司股票自2019年9月2日起暫停轉讓,預計股票恢復轉讓日期不晚於2019年9月30日。

此前的8月24日,證大文化發佈2019年半年報。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3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23.56%;公司實現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358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28萬元。

構成證大集團另一主要業務板塊的證大投資,其核心業務之一便是證大九間堂新中醫,亦屬於被戴志康稱為“終極的理想產業”的大健康方向。

“我發現做中醫很有意思,是個大產業,是個能將前沿技術和傳統文化結合發展的產業。”戴志康透露,證大九間堂新中醫於2016年6月掛牌,目前已經找到解決腫瘤問題的鑰匙,能夠基本解決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這樣的發現和目前臨床的初級試驗要成為規模發展的產業,還需要兩三年。

另一個屬於證大投資板塊,且被戴志康多次提及的喜馬拉雅FM項目,早已成為昔日“榮耀”。2011年,上海證大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大投資發展”)投資了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後者如今投後估值被指達到240億元。

不過,在警方發佈通報後不久,喜馬拉雅亦發表聲明稱,證大投資發展是喜馬拉雅早期的投資人,但其法定代表人戴志康先生從未參與過喜馬拉雅業務經營與業務決策。目前證大投資發展與喜馬拉雅已無股權關係。

有業內人士質疑,在金融主營業務搖擺、其他板塊增值效應不明的當下,偌大的證大集團還剩下多少發展空間?戴志康究竟是敗在金融上,還是敗給了自己的情懷?

一名曾在無極學院待過的人士評價,“老戴是個梟雄,敢闖、敢想,同時精神層面有極高追求,但就是缺了點俗氣和功利,難成朱元璋,但我相信世人更愛老戴版的張無忌。”

“戴志康是江湖草莽英雄,多年的偶然與萬幸造就了內心固然成形的錯覺,錯誤地判斷了現實。他的內心充滿了人定勝天,不是順勢而為。在某些時刻,只能上、不能下,不從內裡反思,反而內心充滿了驕傲、充斥了過去的榮光可以再助其勝天。”一名與戴志康打過交道的金融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戴志康太注重情懷,很多時候錯失了商機,外灘地產的失敗就是導致如今這一切的首張“多米諾骨牌”。

亦有接觸過戴志康的人說,很多時候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的確,戴志康曾堅稱自己“不是文化人,是一個商人”,而且也不願意用“儒商”形容自己,但事實上他又並未按照商場的規則“出牌”。

“任何踏上創業之路的勇者,都有一段感人的情懷,但也充滿魅惑和貪婪。私募本無錯,生意有起伏。但規範才是立企之本。戴先生雖融智,但也跌在非法吸存上。資本是貪婪的獸,騎獸起舞談論理想,實在是高於諸葛之空城彈曲。沒有自我約束和規範,危已。”在知曉戴志康投案自首後,一名金融行業從業者寫下這樣一段話。

(《財經》記者郭楠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將刊於2019年9月1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