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創業機遇——消費金融

微貸和消費金融有何異同呢?

微貸從額度上區分,主要指的是小額的借貸,需要通過獨特技術進行處理;而消費金融是從用途上區分,定義為用途明確、促進消費的借貸。但關於消費金融的範疇依然有爭議:其一是房金融、車金融等大件消費金融是否算在內;其二是指針對小 B 的借貸,變相促進消費是否算在內?

當我們提到 Finch 的時候常說微貸,當我們提到居民加槓桿的時候,常說消費金融的萬億市場,其實兩者多有交叉。無論如何,對於資產端而言,高儲蓄時代的紅利過去了,消費金融的風算是要吹起來了。

原因:放水後的收緊監管

從中央的角度看,從原來靠製造業和房地產推動的經濟已經不行了,只能通過消費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供給多了以後,唯一的辦法是通過右端個人消費去推動產業的發展。

從監管角度看,創新意味著放寬監管,這也產生了從 12 年到 15 年長達 3 年的互聯網金融紅利期,然而 P2P 等影子銀行中必然存在騙子。曾經有跑路 P2P 老闆聲稱,但求香車嫩模享福幾年,反正屌絲一個,坐牢不怕。這些人的存在將給金融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這也是今天局面形成的原因,互聯網金融一直無序發展,就好像溫州做鞋一樣,一開始做假鞋,但積累第一桶金後,逐步產業整合,就能夠誕生一些甚至可以遠銷海外的品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已經經過了一定的混沌期,開始鎖緊監管。傳統金融不擅長過程管理,因此希望花最少的精力,可直接購買微貸資產,才會形成那麼多的中間業務。

機遇:中間業務

如果你收集到了最全的融資情報,你就將發現,近 3 個月的早期項目除了互聯網保險、大數據信貸等熱門領域,還有一些讓人不是一眼能夠理解的公司。這些公司對公眾極少 PR,做的是資金端企業和資產端企業之間的匹配。互聯網金融資產端對接資金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對接 P2P,門檻較低,但成本高昂,不帶來附加價值;另一種是用信託資管的錢,成本低廉、機構背書且符合監管。在後一種方法中,整套流程依次是:個人、微貸、信託、資管、擔保,這其中每一箇中間環節都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某信託公司的總監曾說一句話我非常贊同:金融領域的去中介,實際上增加了信任成本,投資人需要用高利息去覆蓋可能出現的壞賬,這在一個逐步規範化的市場中是不合理的。相反,這裡面增加了層層中介,解決的是信息的不對稱和能力的不對稱,最後算下來成本是降低的。

在這個領域,有兩類公司,一類是資產交易平臺,創業者都躍躍欲試,但我認為門檻極高,要求有公允性、流動性、強交易需求,而流動性又建立於大量參與者和資產不斷升值兩個條件下。另一類則是通過技術的手段來幫助公司做好金融資產管理和數據對接。相比而言,我更看好後者以工具切入的模式,先為交易流程創造價值,做平臺是順理成章。

品類:藍領人群、中檔消費

大部分看金融的投資人現在都說開始看消費金融,按照老生常談的邏輯:

消費金融的機遇自然是「居民加槓桿」;

消費金融的品類自然是「低客單現金貸沒法做,寡頭壟斷」「高客單車房金融門檻高」只能做中間;

消費金融的人群自然是「未被傳統金融服務」的大學生、藍領、農民為主。

但我覺得在金融領域,除了分析邏輯,更要看巨頭都在做什麼。在這個領域,但凡是做全人群的、輕的、可規模化的創業公司,我都不大相信,這塊蛋糕一定擺在巨頭的時間長河中,吃與不吃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認為,消費金融還是要以人群維度劃分,因為無論是風控、獲客、品牌,都應當依據人群來設置才會成為公司的壁壘。而品類,只是切入人群的一個方法,這就對創業者團隊背景產生一定的要求,需要有能力抓住一幫覆蓋用戶。

消費金融領域三大問題

最後分享三個消費金融領域投資人常問的問題給大家:

第一個問題,消費金融要不要自己做交易?

消費金融的創業公司一定要自己做交易,從客戶、風險、利潤三個層面講。

從客戶看,自建電商才能留住客戶,如果一頭對接別家電商,一頭對接資金端,消費金融公司本身就沒有存在的價值。電商和資金端一旦直接聯繫,就可輕鬆甩掉中間的消費金融。當然,電商和資金端未必有直接牽手的能力,但這其中的中介是可以輕易更換為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的。目前微眾銀行已經對外輸出風控能力,幫助大眾點評、優信二手車、土巴兔等公司直接對接資金。

從風險看,自建電商才能杜絕欺詐,我曾瞭解做線下**分期的平臺,壞賬竟然高達 20%。主要原因是由於**加盟店太多,某些加盟商虛構訂單自融,不切入交易根本無法查實。

從利潤看看,借貸利差只是消費金融利潤的一小部分,消費金融的意義在於增加消費後給核心企業本身帶來的超額收入。日常消費的很大一部分來自隨機、衝動消費,通過消費金融刺激消費從而產生高毛利,這才是消費金融公司有別於電商的地方。當投資人以電商質疑你,你心中要清楚,消費金融是一塊高毛利的增量市場,而非從電商巨頭口中搶食的存量市場。

第二個問題,消費金融如何做風控?

消費金融的風控其實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標準化的多,當我們在百度搜索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80% 的情況下,百度的推薦搜索項中都會出現「XX貸 套現」。而我根據一些做到後期的消費金融公司的數據,消費金融本身是個逾期高、壞賬低的生意,M1 很高,但到了 M3 一下子就降低下來了,最後真正的壞賬多半來自欺詐套現。

我們可以把風險分為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一般而言消費金融領域的還款能力是沒有問題的,車房金融除外;主要問題卡在還款意願上,還款意願的主要問題就是欺詐套現。但只要將消費金融落實於場景,資金直接給到供應商,客戶拿到的是不易變現的貨。解決了資金流通環節不出問題,就等於定位了真正有購買需求的客戶,風險就在可控範圍內了。

第三個問題,消費金融的壁壘是什麼?

先講沒有壁壘的是什麼?壁壘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以大部分現金貸創業公司為例,在任何一項屬性上完敗大集團,屬於沒有壁壘的典型。

那麼有壁壘的是什麼?

  1. 場景方面:一定不是成熟的消費場景,越成熟留給新興金融機構的機會就越少,反倒是一些細分的,或是由於互聯網近幾年才誕生的場景,會存在優勢。而恰恰這個新的場景需要金融服務,有金融服務正常,沒金融服務反倒顯得不正常這種。

  2. 資金方面:最優的是對接場內資金包括銀行、持牌消費金融、信託資管的錢,具有成本低、有背書、穩定三大優勢。今天的情況,創業公司天然很難對接優質資金,而大企業這方面天然就有優勢。但我相信在未來,資金方再也不是看機構排名或是撒胡椒麵海投了,而是越來越需要資產方給出全生命週期的資產運營管理。

  3. 風控方面:消費金融的風控是件新鮮事,雖然參與者都在摸索,但宜信、微眾等一些先行者已經走到前面。對於創業公司,很難擁有足夠的數據和足夠的模型團隊,此時或許做好標準化風控即可。但之後一定是先靠挖人積攢原始經驗,再基於企業特定用戶定製更加精細化符合現實的風控體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