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 助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

金融 經濟 銀行 投資 技術 保險 日本 三農問題 同花順財經 2019-04-13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優化金融體系供給結構,支持普惠金融,增加中小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其次要減少金融行業過剩“產能”的供給。一些高風險機構可以通過兼併重組、破產重組的方式退出市場。

目前我國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需要一個支持新經濟發展的資本市場。在傳統經濟增長動能日益減弱的經濟環境下,目前的金融供給模式和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建立一個滿足“新經濟”融資需求的資本市場體系,已成當務之急。科創板落地,將開啟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新篇章。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資本市場未來可期。具體在投資主線上,金融供給側改革將顯著有利於大型券商,同時也將利好金融市場各層次主體,符合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方向的民企也將受益於金融服務傾斜。

□吳秋君

實體經濟與宏觀環境的大變革,需要有與之匹配的金融體系和結構。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傳統實體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已在過去三年取得顯著成效,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等創新型產業急需壯大發展。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新提法新定位,以及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均旨在優化金融體系與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構建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助推器。以上賦予金融改革的新使命,將加快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優化金融監管環境,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提高金融市場活力。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速

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明金融業深化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2018年初,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仍是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一委一行兩會”的統一協調監管體系建立、資管新規出臺及配套規則相繼頒佈,過去存在的資金池操作、產品多層嵌套、“影子銀行”監管不足、剛性兌付等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以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為首要的政策著力點和落腳點。

(一)改革間接融資體系:增加有效供給、破除減少無效和低效供給

當前銀行業發展面臨較多問題。一是在間接融資的供給主體結構中,大中型銀行的佔比較高。二是銀行的信貸結構中,國有企業、政府項目、房地產領域佔比較高,“三農”、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佔比偏低。三是商業銀行的產品結構中,同質化現象嚴重,中小企業、創新屬性較強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四是商業銀行內部的制度安排、技術能力、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

因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優化金融體系供給結構,支持普惠金融,增加中小銀行和保險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目前,銀行和保險機構總數量接近5000家,絕大部分是中小型機構,下一步還要在數量和業務的比重上提升佔比。同時,增加特色機構和專業機構,過去一年銀保監會批准了5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5家理財子公司,還有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此外,還要通過對外開放,引進更多外資機構,包括鼓勵有專業、有特色的外資機構進入我國境內獨立設立機構,或者與境內機構進行股權和業務合作。

其次,減少金融行業過剩“產能”的供給。一些高風險機構可以通過兼併重組、破產重組的方式退出市場。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把有限的信貸資源從產能過剩行業和殭屍企業中逐漸減少甚至退出。銀保監會通過建立債委會制度,在減少無效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信貸資源從殭屍企業退出來,進入新興戰略產業和中小微企業。二是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騰出新的信貸空間。近兩年銀行業累計處置不良貸款3.48萬億元,為銀行發放新貸款騰出了空間。三是殭屍金融機構需要退出市場,退出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兼併重組,由好機構兼併經營不善的機構,也可以嘗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進行破產重組。

與美國和日本上世紀80年代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以大銀行吞併小銀行,金融集中度逐漸上升的情況不同,我國未來將呈現中小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特色金融機構蓬勃發展的局面。一是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的佈局,發展定位於專注微型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和信貸市場體系。二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塑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服務模式、風險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

(二)改革間接融資體系:暢通供給渠道,打破市場梗阻

通過對金融脫實向虛、助長空轉等領域的治理,為當前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創造了較好條件。在過去兩年中,由於監管力度加強,並且在風險處置方面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使銀行等金融機構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得到逐步扭轉,在治理影子銀行、交叉金融產品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銀行資產增速回落到7%左右,貸款增速維持在12%以上,與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經濟發展的需求更相適應。同時,同業理財、同業投資、委託貸款、通道信託等業務已得到有效的壓縮。最近兩年,違法違規、層層嵌套、透明度低、風險隱蔽的產品規模共縮減約12萬億元。

下一階段,間接融資體系的改革將著重於暢通供給渠道,打破市場梗阻。一是要疏通貨幣傳導渠道,特別是要改變貨幣傳導從大型銀行向中小銀行和非銀機構傳導的鏈條,中小銀行和非銀機構不應再當“二傳手”。二是要在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之間建立更加有效的聯通,把目前存在的障礙和阻隔打通,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

(三)發展直接融資體系: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

當前我國融資結構呈現直接融資佔比偏低,直接融資以債券融資為主的特徵。截至2019年2月末,社融存量中直接融資佔比僅為17.1%。其中,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佔社融存量比例僅3.4%。而發達國家直接融資的比重在70%左右,美國更是達到了80%以上,當前我國直接融資比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並且,從我國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角度看,融資結構亟須優化。

從國家經濟轉型的角度看,目前我國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需要一個支持新經濟發展的資本市場。現階段的金融供給中,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體系佔了主要的比重,即使是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市,其發行主體也被要求具備各種資產和盈利門檻。然而在傳統經濟增長動能日益減弱,發展要靠眾多“三新經濟”推動的環境裡,目前的金融供給模式和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因此,創造出更有效的,能夠對接新需求的金融供給成為必要選擇。2018年下半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集中顯現,民營企業債券違約比例繼續上升,並引發資本市場波動。這意味著,當前建立一個滿足“新經濟”融資需求的資本市場體系,已成當務之急。

科創板正式落地,將開啟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新篇章。科創板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具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市場認可度高,社會形象良好,具有較高成長性的企業。

除科創板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的重大舉措還包括:一是股權融資方面,加快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監管層已通過優化交易監管、加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等舉措,持續推動IPO常態化、深化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邊際放寬再融資規定,推動股權融資,提高市場活力與韌性、加大引入中長線資金、提高入口端的上市公司質量。二是在債權融資方面,已通過調整貨幣投放機制,釋放中長期低成本資金,並完善商業銀行內部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提高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能力與意願,著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重點解決民企、中小企業、三農融資難等問題。

對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深遠

以科創板為代表的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將釋放中長期活力。2019年或是資本市場制度創新之年,資本市場發展空間將被打開,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同時,金融市場地位也將有所提高。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融資體系將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的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等方面提供精準的金融服務,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改善金融供給效率的重大嘗試。這將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為行業發展厚植良性土壤。資本市場作用有效發揮需要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多層次市場體系。科創板的增量改革拓寬了股權融資渠道,債券和期貨市場的發展也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滿足市場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同時,監管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有望激發市場深層活力。科創板引導基礎制度深層革新,有望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資本市場未來可期。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加大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宏觀經濟基本面,還優化金融供給結構,提高供給效率。展望未來,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資本市場將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有理由對未來的資本市場期待更多。具體在投資主線上,金融供給側改革將顯著有利於大型券商,同時也將利好金融市場各層次主體,符合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方向的民企也將受益於金融服務傾斜。

(作者工作單位系人保資產宏觀與戰略研究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