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當下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製作精良,情節緊湊,隨著劇情的推進,常常響起的報時聲與鼓聲,更是帶給人一種緊迫感。測時的儀器也賺足了眼球,只見它形體碩大、部件眾多,外觀裝飾繁複精美,前面還坐著劇中的司天臺報時博士龐靈,他不僅時刻觀察著儀器,還擔負著敲小鼓報時的工作。如截圖所示: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1集截圖

這架儀器有三個關鍵的地方,分別是胡俑手中的水壺、下端的荷葉,以及放在地上的受水壺。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15集截圖

從片中的演示,我們可以看出來,首先是水壺中的水從壺口滴向荷葉,荷葉中的水再滴入地下放著的受水壺中。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1集截圖

受水壺上覆蓋著不完全的蓋,蓋子正中有孔,上安座託,中間插著一根“標尺”直入桶內,尺面上刻著辰巳午未等十二時辰。蓋後面留有空間,便於容納荷葉上滴下來的水。隨著受水壺中的水增多,標尺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升起,測時者觀察其刻度,就能讀出當時的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長安十二時辰》第9集截圖

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滴水測時器呢?

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的滴水測時器叫作“漏”,唐以後稱“銅壺滴漏”。它和日晷一樣,也非常古老,最晚到漢代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了,這從文獻與考古出土的實物上都可以獲得證實。

如《後漢書·律曆志下》記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

實物的話,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這件可為代表。由於“漏”的形狀似壺,故稱“漏壺”,再加上是銅材所制,因此也稱為“銅壺”。這一時期的“漏”只有一個壺體,又稱“單壺”。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滿城漢墓出土漏壺·四庫全叔拍攝

壺上有蓋,蓋連接提樑,蓋面與提樑正中各有一長方形孔,稱為“箭孔”;壺下部有一突出的壺嘴兒。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滿城漢墓出土漏壺·四庫全叔拍攝

  • 使用的時候,也有“標尺”配合,其名稱為“漏箭”或“浮箭”,“漏箭”上標有刻度,代表時間,也稱“刻漏”;漏箭底部是一塊木板,稱作“浮舟”。壺中注水,將漏箭放入,漏箭的上端穿過壺蓋和提手上的“箭孔”。
  • 當“銅壺”下端的壺嘴向外滴水時,壺內的“漏箭”會隨水面的下降而下降,依據箭上的刻度停留在“箭孔”的位置,便可知道當時的時間,這種洩水形漏壺稱為“沉箭漏”。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漏壺示意圖·四庫全叔拍攝

由於壺內水量減少帶來水壓的變化,導致“漏箭”下降的速度不均勻,影響計時的準確性,因此,隨著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銅壺滴漏”逐漸從“單壺”發展成了具有兩個及以上貯水壺的“多級漏壺”。

“多級漏壺”的實物,以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展出的這套元代漏壺為代表,它分為日壺、月壺、星壺和受水壺,依次放在階梯式的臺座上。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國博藏元代漏壺·四庫全叔拍攝

  • 日壺、月壺和星壺為貯水壺,下端裝有龍頭,月壺、星壺和受水壺銅蓋上有接水的小孔。從最上面的日壺開始,經下面的月壺、星壺,最終滴水進入受水壺。
  • 星壺的上部還有一個出水孔,如果月壺滴入星壺的水太多,可以從這個小孔流出,從而保證星壺的水能以恆定的速度滴入“受水壺”。
  • 受水壺的壺蓋中央插有一根固定的銅尺,自下而上刻著子時到亥時共十二個時辰,銅尺前,有一隻木舟上的“漏箭”。“漏箭”隨著受水壺水位的提升而上升,從“漏箭”所指銅尺的位置便可知道當下的時間,這種受水型的漏壺也叫“浮箭漏”。

北京故宮交泰殿中,藏有一套清代的銅壺滴漏,也是四件一套,和國博的相比,製作更精緻,裝飾更華麗,但“漏箭”稍有不同,它是以銅人雙手捧笏為座託,“笏”上標有時辰,起著“漏箭”的作用。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交泰殿內清代漏壺·來自網絡

劇中的儀器和上面的實物相比:

  1. 整體更加貼近元代的“浮箭漏”。只是在受水壺的上面,僅有壺與荷葉兩個“貯水壺”。從“單壺”到“多級漏壺”的發展來看,中間肯定是經歷過兩個貯水壺的階段,這一點電視劇復原的沒問題。
  2. 如果說存在問題,就是第一個水壺容量較小,第二個貯水壺用荷葉來代替,美則美矣,但進深稍淺,上端也無洩水孔,若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會影響到滴水的恆定速度。
  3. 劇中“漏箭”的表現方式,與元朝的那套區別較大,倒是更加接近故宮裡的那套,只是座託稍簡化而已。
  4. 從上述“銅壺滴漏”的實物來看,造型都很樸素,也不存在四面轉圈擺放的情況,電視劇中呈現的,無疑是在符合原理的基礎上,採用了華麗的表現手法,以增強給觀眾的視覺衝擊力。

銅壺滴漏測時比日晷更加準確,而且不受太陽光照影響,因此也是古代主要的測時儀器之一。直到明清時期,隨著西洋鐘錶大量的進入中國,銅壺滴漏才逐漸的退出了實用領域,和日晷一起成為禮儀陳設器。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測時器,碩大華貴,歷史上真的出現過嗎?

交泰殿內自鳴鐘·四庫全叔拍攝


參考文獻:

  1. 《後漢書》
  2. 《說文解字》
  3.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初探》
  4. 《淺談中國古代的時間計量工具》
  5. 《古代計時“水鍾”——銅壺滴漏》

注:

  1. 文中劇照來自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2. 文中故宮銅壺滴漏的圖片來自網上
  3. 文中國博銅壺滴漏的照片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