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增速倒數到跟上大部隊,這幾年遼寧經歷了什麼

從經濟增速倒數到跟上大部隊,這幾年遼寧經歷了什麼

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近日,遼寧省省長唐一軍在國新辦舉行的“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遼寧實踐”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這是該省17個季度以來經濟增速首次重返6%以上。

作為全國重化工業基地的遼寧省,2014年以後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全國後列,以至於到2015-2016年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都列為全國倒數第一。但5年後,遼寧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這其中發生了什麼?該怎樣讀懂遼寧經濟?

遼寧已走出最困難時期

有一種觀點,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經濟一直在下滑,一直是國家的“包袱”,進而說東北振興戰略沒有成功。

其實,不能這麼看。以遼寧為例,2003年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還是取得較大成績的。

2003-2012年,遼寧GDP翻了兩番多。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2年,遼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是2003年的3.2倍。所有制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民營經濟比重逐年提高,2002年底遼寧國有經濟佔64.5%,2013年民營經濟比重達到67%。

遼寧沿海經濟帶、瀋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瀋陽、大連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遼寧獲批國家自貿試驗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生態建設都取得重大成效。遼寧先行先試了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養老保險並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棚戶區改造、採煤沉陷區治理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政策舉措,取得突破、積累經驗後推向全國,為全國發揮了重要的試點示範作用。

十年實踐證明,東北振興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這也證明,中央實施振興東北戰略決策是正確的。特別是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原材料工業、現代農業競爭力的恢復,為全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到了2013年,我們研究新一輪振興規劃時突然發現,遼寧經濟增長再度乏力,經濟發展遇到了非常大的下行壓力。

與前十年裡大部分年份相比,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減速。2015年GDP增速3%,全國倒數第一;2016年-2.5%,遼寧成為國唯一負增長的省份。

2017年1月17日,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求發在工作報告中首次對外確認,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導致經濟數據被注入水分。在擠掉水分之後,遼寧慘淡的經濟數據也就有了答案。

2017年開始,遼寧經濟開始回升,當年實現了築底企穩。

2017年GDP增長4.2%,扭轉了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單向回落的局面。2018年實現了穩中向好,一季度增長5.1%,上半年5.6%,全年增長5.7%。

2019年以來,全省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實現了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首次超過6%的轉變。這是連續17個季度以來首次重返6%以上。

這意味著遼寧經濟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意味著遼寧經濟開始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意味著遼寧經濟進入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軌道,意味著遼寧的經濟增長實現了與全國基本同步。

從經濟增速倒數到跟上大部隊,這幾年遼寧經歷了什麼

資料圖。瀋陽夜景。圖/視覺中國

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不容忽視

遼寧經濟之所以這些年曲曲折折、跌宕起伏,有外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從外在因素看,資源型產業和重化工業比重較高,受宏觀大環境特別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波動影響較大,經濟減速換擋的特徵明顯。在化解過剩產能的背景下,經濟增速必然受到影響,不可能獨善其身。

在非經濟因素方面,主動“擠水分”,修正虛增的GDP與財政收入,從“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中擺脫出來,坐實經濟數據,也使一些指標“難看”。

從內在因素看,個半年份增速回落,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資拉動減弱所致,實質上則是尚未根本解決的一些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是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問題的集中顯現。具體說是“三個衰退”,即資源性衰退、結構性衰退、體制性衰退。

比如,從需求結構分析,經濟增長中,投資貢獻率偏大,而消費和出口的拉動作用則難以望其項背。投資率快速上升,有時甚至接近1——這是不可能持續的。

2014年,遼寧的投資率達到85.3%,高於全國78.9%的平均水平,高於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出口,東北三省進出口貿易額不及廣東的1/5。東北三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佔全國的5%,消費明顯偏低,反映經濟內生能力不強。

產業結構方面,重工業佔比仍然過高,並且多數處於產能過剩產業,抗風險能力弱。重化工業比重高,產業結構偏重,傳統產業優勢正在減弱,新興產業競爭力尚未形成,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產能過剩加劇,創新驅動能力不強,支撐經濟發展的亮點不多。

應該看到,東北2003-2012年的十年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全國重化工業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裝備製造業。這正好發揮了東北經濟結構的優勢。隨著國際市場大宗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國內粗放式經濟“換擋”,東北的這一優勢轉化為劣勢。

在體制機制方面,東北最早實行、最晚退出、執行計劃經濟體制最徹底的地區,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體制比較僵化。計劃經濟“遺產”豐富,市場化程度不夠、各項改革突破不多。和東南沿海相比,民營經濟仍不發達,社會資源多數在大型央企掌控之下。

重點抓好培育壯大新動能這個關鍵

說到底,遼寧產業結構上的問題,是“四重四輕”:重“重”輕“輕”、重“舊”輕“新”、重“大”輕“小”、重“國”輕“民”。

在新時期,遼寧要振興發展,需牢牢把握新技術革命的新機遇,抓住國家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立足於轉換動能,以創新驅動匯聚全面振興新動能,儘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首先抓新是大方向。在工作操作上,要做好“無中生有”的文章,要“尋找藍海”,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儘快使新興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要把增強創新能力作為振興的根本途徑,徹底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四多四少”狀況。

其次抓輕是重手段。目前,遼寧的輕型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差強人意。很多城市的輕型產業,在工業構成中不足20%,甚至是個位數。遼寧的產業要由“重”向“輕”轉變,輕型產業要“重整行裝再出發”。

再次抓小是大戰略。與南方一些城市相比,遼寧小微企業層次較低,民營經濟的質量和發展水平差距大。近年來全國500強民營企業,遼寧入圍的在六七戶。2017年A股IPO的戶數,廣東、浙江、江蘇分別為98戶、87戶、65戶,而遼寧只有兩戶。

因此,要加快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的企業轉化和發展計劃。

最後抓減是真境界。既要做靠投資拉動擴大總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後產能的“減法”,也要做創新驅動的“乘法”、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除法”。

遼寧的產能過剩是多年的痼疾,尤其是支柱產業過剩嚴重。所以,一定要痛下決心,做好“減法”的文章。對於傳統產業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帶新,以老生新,以老變新,以增量帶動存量,推動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

□樑啟東(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李世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