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一個從自發走向自覺的歷史過程

徐浩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

毛澤東講過,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一切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新趨勢、新形式最初都是自發地生成,當發展到一定規模和層次之後,就會被進步人士意識到,變為自覺的努力。堅定的自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們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克服自發性障礙的結果。

1978年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具有鮮明的自發性,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據和必然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956年中國提前完成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956年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的嚴重錯誤,促使中國共產黨反思蘇聯模式,開始探索符合國情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係》,提出對蘇聯暴露出來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錯誤“要引以為戒”,正確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黨與非黨的關係,等等。儘管1978年之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比較曲折,但中國共產黨確實逐漸把握住了歷史進步的趨勢,提出了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以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

1978年中國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為契機,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社會主義改革的興起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實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城市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入手,進行了綜合和專項改革試點,對外開放開始起步。改革開放最初的特點是:先易後難,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邊實踐,邊探索,邊前行。

1984年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改革的深度和廣度較上一階段有顯著進展。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新論斷,這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黨第一次專門就改革作出決定。

1985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先後作出了關於進行科學技術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這是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快速發展的需要而作出的決定。

1986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定,實際上是在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部署。

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第一次全面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第一次全面準確地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概念。

改革開放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演進策略,新趨勢、新形式往往在人們的計劃和預料之外自發產生、漸漸湧現出規模,這不斷促使人們開始認真對待它們,並做出明晰的判斷。鄧小平於1992年初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這是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一個宣言書,也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標誌。這篇講話解決了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問題,要進行以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核心的綜合改革。更為重要的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形成了系統深刻的認識,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改革開放由此實現了從自發邁向自覺的歷史性飛躍!

中國40年改革開放何以取得歷史性成就?關鍵在於這是一場具備深厚自發性基礎的自覺性運動。由於有了社會主義建設前30年的經驗累積和沉痛教訓,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力挽狂瀾、應對嚴峻危機的頑強意志。中國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自覺秉持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步伐更加穩健、措施更加有力。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今天,中國更加重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表明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愈加強烈。(責任編輯:郭素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