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長方式轉變看未來幾大重點投資領域

來源:金融投資報

劉柯

在中美貿易談判出現波折的情況下,為了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新一輪擴內需箭在弦上。而這一波擴內需不能再是簡單的基建,而是新型基建,是既有投入產出效應又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領域。

在房地產不能繼續放水的情況下,急需幾個體量大的新投資領域頂上來。從今年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不難看出,引領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開始從粗放式放水變為精準的,有一定技術含量行業的引領式發展。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7%,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4.6%。實體經濟的微妙變化,應該引起高度關注,這些增加值遲早會反應到公司財務報表上。

此外,“創新驅動”不再是口號,而是世紀行動。2018年,全國R&D經費(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1.6%,研發密度為2.18%,中國現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研發的高投入能帶來什麼?我們從華為可以看出端倪,2018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達到1015億元,排名全球第五,甚至超過英特爾和蘋果的研發投入規模。高研發投入、持續不斷的創新,這是中國科技領域從被動跟隨到一定程度一定領域的以我為主的演變過程。

從上面幾個數據可以看出,一條新型的擴內需之路,必然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的。

從有無的角度看,需要培育幾個科技含量高、投入產出效應明顯的行業與領域,逐步替代和接手房地產降速發展留出的經濟牽引力空間。目前體量能達到足夠大的行業與領域,新能源汽車、核電、高鐵、5G、自主可控等幾個應該是可選標的。再重點談談5G,這個領域我們有一定的技術層面自主話語權,有全球最健全的生產層面的全產業鏈,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層面的應用市場,僅僅主設備投入就可以達到萬億級,再加上產業鏈投入基本就是數十萬億級,應用市場更大,應該在百萬億級以上。

從好壞的角度看,產業的更新換代也很迫切,比如汽車製造業的營業收入雖然在製造業中佔第二,但增速遠低於平均增速,利潤總額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需要用新能源汽車來實現產業更新換代;再比如IT製造業,產值增速依舊在,但利潤卻在下降,也需要用提高科技水平的方式提升利潤率,摘掉全球IT代工的帽子。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也要加大對自主可控的扶持力度。中美之間能達成雙方滿意的協議更好,但如果有什麼波折,我們的生活依舊會繼續,我們還要更多靠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