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想要了解一個行業,就要先了解它的背景,若想要實踐新零售,還需要了解它的動因。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2016年10月13日,在杭州雲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馬雲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並宣稱“電子商務這個詞可能很快就被淘汰,從明年開始,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緊接著,2016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已經掀起了熱潮,加之國務院政策推動,雙重“利好”刺激之下,2017年“新零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實體零售的轉型創新浪潮,尤其是阿里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狂撒數百億佈局新零售,實體零售也紛紛站隊,於是形成了阿里系和騰訊系雙雄爭霸格局。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來源於招商許榮聰)

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除了一些利用新技術,不惜投入巨資去實踐新零售的企業,還有一些附和新零售,只是把新零售當做旗號的企業,通過玩弄噱頭、從資本那裡糊弄來錢,成為新零售風口上的那隻豬,在資本加持下飛了起來,可惜風停之前自己卻沒有“長出翅膀”,風口一過,要麼活活摔死,要麼摔得半身不遂。

新零售並非憑空出現,更非是一時風潮。阿里提出新零售這個概念,是在引領中國電子商務10餘年之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對整個商業體系不斷思考、自然演進的結果,也可以理解為“進化”。

此文暫且不討論新零售是否成為未來主流的零售業態,但是一切商業都將互聯網化,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成為必然,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也是不可逆的趨勢,未來一切商業都將智能化,以上幾點也正是新零售的核心要素。

這也是為什麼2018年一股“新零售+”的浪潮開始席捲商業零售以外的行業,成為新的風口。據悉已有15大類行業明確將“新零售+”的理念引入並運用到生產生活中,於是形成了“泛新零售”生態。

俗話說得好,想要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想要了解一個行業,就要先了解它的背景;若想要實踐新零售,還需要了解它的動因。

一、新零售2大背景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中學時期歷史課本提到“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的現象,當時資本家將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一時奶流成河。可是當時很多窮人在捱餓,這些人卻寧願把牛奶倒入河流也不分點給窮人,為什麼?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1. 國家政策背景:供給側(零售變革)

這幾年,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將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的、增長空間有限的產業中釋放出來,為提供中高端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輸送更多的勞動力、資金、金融和技術,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為零售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大環境,政府為了推進零售改革,出臺了眾多支持政策。

2016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同時,在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的問題上強調:“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範、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佈局”。

2017年兩會,作為新零售核心內容的“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移動互聯時代、數據驅動背景下,通過對傳統商業領域生產、消費的數據化改造,優化數據,提升效率,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從而創造新的價值,已經成為非常顯性的趨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零售希望通過技術端和消費端的創新,促進線上線下全渠道深度融合,促進商品以更好的品質、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少的環節從供給端到達消費端,從而解決市場供給問題,因此跟供給側改革的目標高度一致性。

2. 社會經濟背景:需求側(消費升級)

隨著出口端拉動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作為投資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房地產行業也在快速降溫,因此中國經濟增速逐年放緩,為了保持穩定增長只能寄希望於三駕馬車中的消費端。

通過消費結構升級擴大內需,再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集中體現著消費需求對生產的決定作用。

消費升級,一般指消費結構的升級,是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主要驅動力來自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改變。

時至今日,中國的主力消費人群、消費觀念、消費能力、消費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對用戶端來說,消費升級的趨勢倒逼傳統零售和電商企業的變革。

中國的主力消費人群已經進入了“雙軌”並行的時代,一邊是新中產快速崛起,他們的消費需求升級倒逼零售業全面轉型;一邊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具有極強消費實力的80/90/00後(新興消費群體),消費個性化以及便捷娛樂性的特質成為了新的消費增長引擎之一。

80/90後逐漸成為社會消費主力,他們有著更強的購買慾望和對產品品質的更高追求,更加享受消費過程中的服務和極致體驗,他們消費更加追求個性化、定製化、差異化。

經濟穩定發展,收入水平逐步在提高,帶動購買力的提升,老百姓有更多的錢來消費,願意享受品質更高的商品。

消費方式多元化,從線下消費渠道為主向線上線下渠道轉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渠道加速融合已成趨勢,不久的未來,人們的消費方式主要轉向線上線下結合。

二、新零售3大動因

佛曰“有果必有因”, 黑格爾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新零售亦是如此。

1. 新零售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什麼是基礎設施?很多人不好理解,簡單來說,假如十年前,你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你只需要一個破碗即可,但今天你除了需要一個破碗,你還必須有一個二維碼,否則你可能會餓死街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二維碼(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商業基礎設施。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很多人出門基本不帶現金,因此現在的乞討者也要緊跟時代潮流,升級裝備,配上二維碼乃至POS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商業不斷的變遷,不同時期商業基礎設施是不一樣的。

最早的時候,農民只需要一條扁擔,兩個籮筐,挑上農產品去集市就可以賣掉;傳統零售時代,只要有實體店就可以做生意,所以出現了很多零售業態,如雜貨店、百貨、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等;電商時代必須要開網店,比如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平臺上,電腦和互聯網就是商業基礎設施;而今天是大數據時代,實體店和電商依舊存在,基礎設施卻變得更加複雜。

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新技術以及現代物流的迅速發展給新零售提供了基礎設施,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普及,還有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術也將加碼新零售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新零售浪潮由阿里和騰訊來引領,除了互聯網企業強調執行力和高效率,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之外,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都可以提供較為完善的新零售基礎設施。

2. 電商發展遭遇流量瓶頸

電商由於移動互聯網終端大範圍普及所帶來的流量紅利正逐漸見底,具體表現有線上用戶增速放緩、獲客成本劇增,而線下邊際獲客成本近幾年基本持平且用戶忠誠度更高,所以要重估線下零售渠道價值。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隨著流量紅利見底,全國網上零售額的增速也逐漸放緩。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此外,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的交易額(GMV)增速也在放緩。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2018年天貓雙十一儘管銷售額再創新高,但同比增速則從去年的39%跌至27%,處於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所以,傳統電商發展的“天花板”已經依稀可見,對於電商企業而言,唯有變革才有出路。

3. 實體零售兩大優勢不可替代

線上幹得最好的時候也就佔到20%左右,線下依舊佔到80%,線下離用戶更近、用戶付費習慣更好,是流量的金山。這也是得益於實體門店具有更好的體驗性,對於年輕人來說,吃喝玩樂購一樣不能少。很多時候線下給消費者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純粹購物的空間場所,而是一種體驗休閒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加大,線下購物不但能夠滿足物質需要,也是一種放鬆顧客心情、減輕壓力的地方。

新零售的2大背景和3大動因,你需要了解一下

線上購物的體驗始終不及線下購物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實體店提供的即時性也是物流無可比擬的。

①體驗性

純線上電商雖然無比強大,但還是有一些天然的缺陷,特別是一些生鮮、服飾、傢俱等非標商品,線上無法代替線下真實商品的體驗感。

相對於線下實體店給顧客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所具備的可視性、可聽性、可觸性、可感性、可用性等直觀屬性,線上電商始終沒有找到能夠提供真實場景和良好購物體驗的現實路徑。

因此,在用戶的消費過程中電商在體驗方面要遠遜於實體店。特別是在老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購物的關注點已經不再僅僅侷限於價格低廉等線上電商曾經引以為傲的優勢方面,而是愈發注重對消費過程的體驗和感受。

因此,探索運用“新零售”模式來啟動購物體驗的升級,推進購物方式的變革,構建零售業的全渠道生態格局,勢在必行。

②即時性

線下還有一個優點是可以滿足消費者即時性需求,比如你在家裡突然想吃水果了,直接到樓下的水果店購買即可。比如你在外面逛街口渴了,直接到附近便利店購買就完事了。以前我們總是考慮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現在是要考慮最後一百米,最後幾米的問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所以實體店的即時性也是不可替代的。

今天就囉嗦到這裡,接下來有時間咱們聊一聊“新零售的N個定義和1個本質”。

作者:三哥/吳少波

本文由 @吳少波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