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消費經濟學,你都知道嗎?

談到消費,那是生活中最常見不過的了,衣食住行,柴米油鹽,處處都離不開消費。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消費也逐漸從基本的生活開銷往更高端的方向延展,比如旅遊、電子產品、養生等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消費升級。

如今,政策、投資、項目往往都把目光瞄準了這一領域,國家也在引導利用消費來拉動經濟。那麼消費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能量?背後又有哪些的經濟邏輯呢?


生活中的消費經濟學,你都知道嗎?

消費到底是什麼?

消費到底是什麼?僅僅只是上面說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嗎?正確一半,這只是它的一種表現形式,那它的本質是什麼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消費和產出永遠是一對,沒有消費,就沒有產出;產出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東西可消費。俗話說的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其次,消費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是另一種產出。怎麼理解呢?

舉個例子,你在網上新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你消費了商家的產成品,耗費了國家的運輸資源,但為國家貢獻了增值稅、消費稅等稅收;耗費了商家和物流的人力,但為商家和物流貢獻了利潤;哪怕最後丟棄的包裝盒,也能為廢品回收站創收。

你看,表面上你只是消費了一臺電腦,其實背後對應著很多個消費和產出,而這種消費-產出關係在如今愈加發達的經濟社會,會複雜得多。

再接著上面的例子,你新買一臺電腦是為了什麼呢?為了提升工作效率,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同樣也有人消費,比如一臺性能更好的電腦,單位時間內可以寫出更多的PPT,或者新買一個電飯煲,可以讓家人吃上更香的米飯。

所以,消費本身其實就是投入與產出的結合體,看似許多平常的日常消費,背後都有這麼一個邏輯。


生活中的消費經濟學,你都知道嗎?

為什麼總是覺得外國人比國人更會消費?

我們總是看到外國人環遊世界,獵奇冒險,而國人整天圍著股票漲跌、菜米油鹽斤斤計較,這種情況除了國家發展水平所導致的消費水平不同外,其實咱們的消費和國外本質上也“不一樣”。表面上看都是衣食住行,但其實消費會因為各種客觀因素而變得差異化。為啥呢?

1、人口結構。這個容易理解,老齡化社會,養老產業會更加健全,也有更大的消費市場和投資空間,所以老有投資大佬經常提到醫療健康和養老產業,就是因為他們看好未來的剛需消費。當然,由於咱們人口基數大,需求多,這種由人口結構導向的消費也會比國外更加複雜。

2、政策導向。國情不一樣,國家的政策也不一樣,比如補貼。美國和中國補貼的領域肯定也有所不同,前些年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大,廠家生產更多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也購買更多的新能源汽車,這些都是由政策導向的。再比如很久以前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政策,一定程度上都是引導消費差異化。

3、人文習慣。同一年齡段,人們的消費也會因異域習慣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同樣是年輕人,無論有錢沒錢,中國大多會選擇買房,而美國則更傾向於社交、投資、實踐。甚至在國內,70後、80後和90後也有著不同的消費習慣,70後喜歡儲蓄、80後適度消費、90後借錢消費。

正是由於許多這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國人的消費和國外的消費亦千差萬別。如今,中國人的購買力其實並不弱,但依然有很多人覺得“活得很累”,包括不少身邊家庭條件不差的朋友。說白了,同樣是衣食住行,可能你的消費環境、消費邏輯跟別人的壓根就不是一碼事。


生活中的消費經濟學,你都知道嗎?

消費是如何拉動經濟的?

宏觀上講,原理並不難,就像上面所說的,消費了一臺電腦,為商家、物流都創造了利潤,假如你在線下的話,還要產生交通費,這些交通費將進入公共交通系統、出租車或網約車公司等等。在這裡,消費的作用就是讓錢流動起來,行使它的流通手段職能,盤活經濟。

微觀上講,受到乘數效應影響,一次消費所帶來的產出,會帶來更大的消費,和更大的產出,即剛剛上面提到的消費-產出關係,專業術語稱為凱恩斯乘數效應。比如某個經濟體的一臺機器生產100個玩具,耗電100度,市場需求100個玩具,這時消費與產出是平衡的,消費並沒有對經濟起到拉動作用;而此時,人口增加了,市場需求增至200個玩具,這時則需要再開動一臺機器,耗電和產出均增長,此時消費拉動了經濟。

80年代的日本以及當下的美國,消費都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先來看日本。數據顯示,在1961-1973年經濟高速增長的日本,同期新車銷量年均增速高達17%。1974年經濟增速放緩之後,新車銷量增速也相應跌至3.4%。1986年至今,新車銷量年均負增長-0.28%。此外,在高速增長期,像啤酒、文娛傳媒等年輕型消費都佔當時日本消費支出和GDP很大的比重。

再來看美國。二戰結束後的1946-1964年間,美國迎來了嬰兒潮,共有7600萬嬰兒出生,約佔目前美國總人口的1/4。而這些新生兒後來逐漸成長為消費的中堅力量,美國也在這段時間實現了消費升級。數據顯示,美國的服務消費佔比在1970年首次超過商品消費,並在1979年前後正式確立趨勢,消費結構也經歷了從商品到服務、從非耐用品到耐用品的升級,個人消費支出佔GDP比重也從1967年的58.9%,增至2018年的近70%。

生活中的消費經濟學,你都知道嗎?

在這個歷程中,美日兩國都經歷了不同的政策、人口等因素對消費的影響,但消費拉動經濟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結語

早在2013年,我國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就超過了第二產業,但最終消費對於GDP的貢獻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目前中國目前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僅為56%,而發達國家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達到80%,全球平均水平為78%。所以,從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超高儲蓄率來看,咱們的消費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如今,國家政策正在鼓勵引導消費,從產業轉型,到消費升級,到減稅降費,再到近期上海宣佈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在不久的將來,你買一瓶醬油已經不再只是消費,或許還肩負著國家戰略的重任呢!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