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生:理論入實踐,情繫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 時政 光明網 2018-12-01

杜慶生出生於偏遠農村一個書香之家,早期的家庭教育使他對知識有一種渴望,並樹立起與時俱進、學以致用的觀念。

1982年,參加工作多年的杜慶生後考入山東大學幹部班進行深造,畢業後留在濟寧市委機關工作。1992年,杜慶生赴汶上縣任縣委書記,著眼於“富民強縣”,做了大量管長遠打基礎的工作。1995年,杜慶生回到濟寧,主要分管市委的綜合文字工作,歷任市委副祕書長、市國家保密局黨組書記、市委政研室主任等職。工作期間,他參與了全市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並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形成了一系列調查報告、科研成果。

“在歷史上濟寧因河而興,現在的濟寧段運河依然生機勃勃,因而保護開發的任務很重,不論是中心城市建設,還是生態型文化旅遊、航運物流的發展,都要考慮到用好運河,發揮運河文化的引領作用。”就是在各種工作、調研期間,杜慶生與運河結緣。2001年,在杜慶生的積極籌備下,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成立。研究會成立後,杜慶生和研究會成員一起,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先後提出打響“孔孟之鄉,運河之都”城市品牌、跨河抱湖展開城市佈局、對城區古運河進行綜合治理、實施北水南調“引水入城”工程、抓緊修復“運河之都”標誌性建築河道總督衙門、從突破城區旅遊入手建設國際旅遊目的地城市等二十幾份推進實施“依河興市”戰略的意見和建議。他還全程參加了大運河保護申遺的幾乎所有全國性活動,促成保護修復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進入國家決策、推動建成國家級南旺分水樞紐遺址公園。

2006年,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杭州研討會召開,200餘位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運河沿線21個城市領導匯聚一堂,圍繞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遺產等問題進行研討。杜慶生以濟寧市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參加會議,並在會上提出了關於運河申遺的觀點:從我做起是基礎,全河貫通是關鍵,首要任務是保護,“把運河這份寶貴遺產切實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才是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運河申遺成功後,杜慶生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做好運河的保護上。經過幾年的探索,他形成對待運河的理念和思路是:“‘利用是最好的保護’。開發利用愈充分,就愈能做到永續保護與傳承,讓運河能夠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在杜慶生看來,運河文化作為行為文化,包含憂國憂民、敢於擔當,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勤奮敬業、鼎力革新等思想特質,以及在順應自然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人水和諧科學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為了讓年輕人對運河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他主編了大型畫冊《中國運河之都——濟寧》和近50期《運河文化研究》會刊,主持策劃並參與了《運河風情.濟寧卷》的編撰和長篇紀實歷史小說《運河風雲》的創作,就運河歷史和運河文脈追蹤、運河文化內涵及其當代價值進行系統闡釋。十幾年來,他還一直積極在機關、學校、社區、部隊宣講運河文化知識,籌備建立了“濟寧市運河文化學習實踐基地”。杜慶生相信,“隨著我們對運河的保護、對運河文化的傳承利用和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的運河一定會越來越美麗。”(光明網記者李澍)

杜慶生:理論入實踐,情繫大運河

【杜慶生簡介】

濟寧市運河研究會會長、濟寧市“百人宣講團”成員、濟寧市理論宣講人才百人庫成員。喜好研讀歷史、文學和寫作,多次在《求是》雜誌和新華社《內部參考》上發表長篇文章。曾任汶上縣委任書記,濟寧市委祕書長、政研室主任。在汶上期間,著眼於“富民強縣”,做了大量管長遠打基礎的工作,向全國推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好軍嫂韓素雲,發現了佛牙舍利等一大批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的佛教聖物。積極投入運河文化研究和運河保護開發事業,提出“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是最好的保護”等理念。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形成的後申遺時代關於大運河和運河文化“一要保護,二要傳承,三要利用”等理念和思路進入黨和國家最高決策層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