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介休市張蘭鎮北賈村,位於介休城東北20餘千米,臨近平遙縣界的平坦之處,有居民3000多人。北賈村由三個村堡組成,這三個村堡自北向南縱跨越1000餘米,相距僅200餘米,分別稱為舊堡、新堡和舊新堡,舊堡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略大於其他兩堡。三個村堡都有高而厚的堡牆、嚴整的街巷和堅實的深宅大院,這些堡牆和宅院是清代鉅商富豪侯氏家族修築的。

北賈村居民以侯姓為多,侯氏家族自金代遷來北賈,元代時建起宗祠,明初就以農為主,兼具商仕,在晉中富豪中是建祠和經商最早的家族之一。在徐珂《清稗類鈔》所列的晉商大戶中,介休侯家以資產“七八白萬兩”位居全省第二(僅次於平陽亢氏家族),而在晉中富豪中則位列榜首。

繼平遙西達浦李氏家族創辦“日升昌”票號之後,介休侯氏家族於道光六年迅速在平遙創辦了“蔚泰厚”、“蔚豐厚”、“蔚盛長”、“新泰厚“和“天成亭”5家票號,號稱“蔚”字五聯號。是年,全國僅有6家票號,即“日升昌”票號和侯家的“蔚”字五聯號,在以後的數十年中,候家的“蔚”字號在與“日升昌”等各大票號的競爭中不斷髮展,分號遍佈全國各大商埠,白銀滾滾,雄居海內。

侯氏支派 源遠流長

候氏家族是介休的名門大族。據《侯氏合族譜》記載:祖籍陝西,始祖侯安於金代遷到介休縣田量裡北賈村,肇基於村東北陽。據傳舊堡候氏宗原門聯曰:“始皇上谷傳侯姓,南宋遷居到賈村。”關於侯姓起源,據說始於上古的倉頡(候岡氏),其後代有一支居住在馮翊(今陝西省白水縣),姓侯;又說是晉國王族之後,以爵號為氏。據十八世、儒學教諭侯鐵於乾隆四十三年訂宗族世系,用朱子“三十年一世”法等推算,侯氏族祖由陝西遷至賈村約為金世宗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興元年,距今已8個多世紀。

侯安有資、寧2男,候寧的後代傳衍繁多。到元代中期,四世侯恩在村東里許始建老塋。明洪武初年,五世侯遵道曾為里長,於洪武二十四年在北賈村五神廟東建候氏宗祠,名“宗教堂”,堂前院址數丈,至六t31,男其中侯遵道5個兒子(希文、希顏、希康、希閔、希魯)和侯志道3個兒子(景、曉、孟)的後裔傳至晚近。

侯氏家族在明代以農為主,兼具商仕,生活已比較富裕。六世侯景,歲貢,曾任南直隸崑山縣主簿,六世侯曉於正統六年捐粟1500斛賑災,被敕賜“義官”,得“義民”匾,成化年間,侯氏家族首次修譜;歲歉之年,東支彬派八世侯銳曾具白金60兩充官備賑,敕匾“義官”,敕石於張蘭鎮道旁。嘉靖十七年,東支彬派十世侯甸(庠生,號東山居士)建東葉祠堂;二十五年,主持重修宗教堂,他在鄉里“最靜錚有聲望”,生前曾率村人擴修舊堡。至明代後期,侯氏家族九至十二世已有貢生和監生6名、庠生5名、鄉飲耆賓3名和在外為吏者3名,大部分為東支彬派傳人。東支能派十四世侯時龍兄弟三人於萬曆三十五年遠遷關東,落戶到今遼寧海城,族人中曾有在八旗中任高級武官者,還有在修建瀋陽故宮和維修北京故宮做過突出貢獻者。在明末世風日下、崇尚奢靡之際東支彬派有些子弟走向墮落,十二世侯充國及其侄候金山,“漸習驕肆……家業已耗”。侯金山的次子是明宗室王府的女婿,其飲食、肆衣物、居室、車馬等豪奢之至,至晚年逢北方戰亂,家業凋零,竟至一無所有,兄弟五人後嗣盡絕,家譜均不記其名。

中支的在清代初期開始出現文化人物,康熙八年,杲派十五世候度肅手書介休洪山《重修源神廟》碑。十三年,衝派十三世侯邦士重修“宗教堂”,使族人祀祖先、宣聖諭、講法律、宴賓客、開義學,次年,侯氏家族分5支(文、顏、廉、閔、魯)記譜。三十四年,衝派十四世候繼周列府庠;雍正元年,繼周以拔貢入國子監,3年後編纂全族“冊頁譜”和“錦帳譜”,並主持將宗教堂修飾一新,他曾先後任正黃教習和繁峙縣教諭。

400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間,北賈村已有堡牆,是為“舊堡”,約修於嘉靖二十年北方俺答部落入侵之際。乾隆元年,侯氏家族在舊堡南1公里處新建一堡,當時稱為新堡。從修築新堡首事的36人看,主要者為中支杲派十六世侯萬明、茂派十六世侯萬武,西支永派十六世侯萬爵、侯萬良、侯治隆,升派十六世侯祚興,東支彬派十七世侯祿天等。中支的經濟地位和文化層次已明顯上升,西支永派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中支杲派十七世、歲貢侯康候(字晉錫,號接三)書寫並篆額《新築賈村中和堡碑記》(今存殘品),並題“熾而昌”匾(今存)。

乾隆十四年,西支水深十七世侯執中(字心傳,附貢生)補修族譜並作序,二十一年,侯氏家族中支的一部分富室集資並隨地共107畝(7萬多平方米),在舊堡南0.5公里處再建一座新堡。主要經理人有:西支永派十五世侯成文、中支全派十六世候得賞、杲派十六世侯萬兵、侯萬翼等。竣工後,首批入住共27戶,以杲派十五世侯度興、侯度顯和十六世候萬兵、侯萬翼等幾戶分的住房最多。新築“中和堡”橫二街、縱一道,四周堡牆底寬兩丈。此堡後被稱為“新堡”,而乾隆元年修的新堡被稱為“舊新堡”,3個村堡構成至今的北賈村貌,北賈堡牆高厚壯觀,內祠堂、學社、廟宇、公所等一應俱全四十三年,東支彬派十八世、時年79歲的歲貢侯鐵主持重修東葉祠堂,五十三年,中支全派十六世侯子重修宗譜二幛(其中絞幛為宗教掌歲時享祀,紙幛為各家婚禮請拜)。

嘉慶九年,西支升派十八世侯汾典等經理祖堂,築牆立碑。碑前建石樓,三面牆,西南開門,額曰:“光啟後裔”,西北建塔,以補風水。十二年,中支全派十七世、歲頁侯師濂書館所教侯謹度,侯開泰、侯六經3人考入邑庠。十四年,侯子鉉之子侯生濟繼承其父未完之業,修成譜冊一本,以傳子孫。

重修之族譜,“自五傳而下,支派各分,丁多者又分為三大支”。關於三大支,宗祠藏版譜記載:“父老傳言,爾時族中地有廣狹,人有多寡,粟米力役之徵不免畸重而畸輕,均分為三,其應務甚便故合族之戶長名曰‘候三支’。”三大支即:中支(侯遵道長子候希文及侯志道三子侯孟的後裔,含:旭、杲、英、衝、完、全、茂、約8派)、東支(侯遵道次子侯希顏、三子侯希廉及六子侯希魯的後裔,含:表、能、彝、質、欽、然、幹、彬8派)和西支(侯遵道四子候希閔的後裔,含:宣、水、升、選4派)。道光十七年,合族在舊堡龍天廟側新建祠堂,《侯氏宗譜》記“我宗族代遠人繁,近世命名冒犯先祖尊諱者非僅一二,誠屬不敬,今族譜修成,金謀擬定數字,以垂成憲,因以中、東、西三字為二十一世,各一支起首集二十字,成五言句。願族人依序名之。”

中支:中、正、懷、先、德、貽、謀、燕、翼、長、飲、承、能、永、久、桂、毓、繼、蘭、芳;

東支:東、與、春、相、應、樣、和、遠、近、宜、傳、家、存、渾、樸、奕、世、有、榮、滋;

西支:西、岐、興、盛、日、寶、玉、以、奉、親、所、冀、同、本、多、為、孝、有、人。

嘉慶十七年,中支全派17世後生渡承眾請為鄉耆,因其善勸利導,雖然五鄉之中侯民人口最多,但族人相處“最相親和”,二十年,新堡補修堡牆,15廣出資共400餘兩,在出資大戶中,最多的是西支升派十七世侯生鏉,出資120兩,其次為十八世侯汾典和十九世侯本謙,中支杲派侯興域以50兩居第四,很可能西支升派的家產仍在中支杲派之上,這一時期,侯氏家族的文化人才在本縣得以顯示:;二十四年,《介休縣誌》由東支彬派二十世歲侯枚謙任採訪,中支杲派第二十世侯敏中任續校。

北賈侯氏家族人丁眾多,從清康熙年間以十二世起計三大支十二至十四世共798男,十五至十七世共1857男,十八至二十世共2464男,二十一至二十三世共1359男。各支男丁以西支最多,東支最少;二十一至二十三世各派男丁以西支永派最多,佔全族近1/3。至二十三世,北賈侯氏原20派尚存12派(欽、然2派於八至九世,表、質、旭3派於十一至十二世,選派於十七世,英、約2派分別於二十世、二十二世失傳,或遷出後失去音信)。

傳世譜中較為顯赫的戶有:中支杲派十六世侯萬兵、侯萬翼、侯萬高以下祖孫三世,中支杲派侯興域六門祖孫四世,衝派十四世侯繼周父子,全派十五世侯得賞、侯得爵、侯得功、侯得智以下祖孫四世;茂派十七世侯生燦以下祖孫四世,東支彬派十世侯甸父子,十七世侯職天以下祖孫四世;西支升派十四世侯光喜以下祖孫五世,永派十九世侯理國兄弟等。

至今,北賈侯氏已有27世傳人,族人總數逾萬。後世己有許多家戶由於戰亂、生計或事業等原因,遷往外村、外縣、外省,也有少數人旅居海外。(近年,遼寧省海城市侯氏後裔分批迴北賈村尋根問祖,散居海城多處的侯氏後裔已逾萬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