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70年三大鉅變

本報記者 何成軍 蔣文豔 李春豔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祁連山北麓、討賴河畔,歷來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多元文化的薈萃之區、聯通東西的交通樞紐。嘉峪關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從新石器時代的黑山岩畫、到漢魏之際的新城地下磚畫群、再到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構成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歷史畫卷。同時,嘉峪關地形多樣、風光壯美,祁連雪山高峻巍峨,討賴河大峽谷激流奔湧,戈壁原野雄渾壯麗,草湖溼地水草豐美,是彙集西部風光、濃縮西部人文、展現西部精神的大美之地。

建市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嘉峪關的發展和進步,可以概括為“三個巨大轉變”:

一是實現了從工礦城市到工業旅遊生態城市的巨大轉變;二是實現了從戈壁邊城、西部小城向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絲綢之路戰略節點城市的巨大轉變;三是實現了從溫飽社會到小康城市的巨大轉變。

從工業城到生態城

建市之初的嘉峪關就是“一城一企”,全市除了酒鋼公司,沒有多少像樣的企業,全市可以說是一個大廠區;酒鋼發展起來,擁有鐵、鋼、鋁、機械製造、食品釀造等完整的產業鏈,也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

目前,酒鋼公司正在推進金屬複合板、手機面板、雙相不鏽鋼等新產品研發,毫不誇張地說,酒鋼是嘉峪關市發展的主心骨、動力源、代表作、大縮影,說嘉峪關“因企設市”,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正是在酒鋼帶動下,幾十年來,全市產業實現了脫胎換骨的進步,2017年,經營主體達到2萬多戶,其中,非公經濟市場主體就有22248戶,生產總值從1713萬元增長到210.99億元、淨增1231倍;財政收入由1100萬元增長到40億元、淨增363倍,三次產業佔比為1.3∶61.1∶37.6,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根本性、全局性變化。

目前,農業方面,全市10萬畝耕地,主要以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為主;工業方面,向深加工、中高端、產成品邁進,光伏發電、鋁製品精深加工、汽車整車製造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最近嘉峪關市正在推進鑫海成大數據中心,積極引進華為雲計算中心項目,加快中核龍瑞研發中心和生活基地的落實。

第三產業方面,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引入主題公園、仿古街市、通用航空等“挑大樑”產品,2018年,全市旅遊人數突破1048萬人次,收入73.9億元,繼續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幾十年來,除了產業版圖的巨大變化,就是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在昔日“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戈壁荒灘上,建成迎賓湖、東湖、南湖等一批標誌性生態工程。城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0.3%,人均綠地面積、水域面積分別達到36.56平方米和27.7平方米,空氣優良天數310天,湖光山色、親水近綠、空氣潔淨成了嘉峪關這座戈壁城市的特色,這在7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從戈壁邊城到絲路節點

如今 ,嘉峪關實現了從戈壁邊城、西部小城向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絲綢之路戰略節點城市的巨大轉變。

建市之初,嘉峪關是一座人口少、體量小、實力弱的小城市,全市人口只有83660人,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到24.98萬人,增長了近3倍,城鎮化率達到93.45%,人口成倍增加,直觀反映出城市發展的巨大跨越,以及實力和競爭力的顯著提升。1985年,全市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市區,城市建築基本上是5層以下的磚混建築,大多是國營商場、工人文化宮、賓館等等。

到了2017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70平方公里,增加了3倍多,城市跨過討賴河向南發展,有效拉開了城市框架,討賴河從“依城而流”變成了“穿城而過”;建成了容納2萬餘人的中核四〇四生活區,新建了一大批酒店、住宅、商業綜合體等項目,成為了一座高樓聳立、霓虹閃爍、馬路寬闊、車流不息、人氣聚集的戈壁明珠城市。

此外,這些年來,先後實施了嘉峪關機場改擴建、嘉酒城際快速通道、高鐵南站等重點工程,立體化交通體系已經形成,機場通航14座城市、客流突破40萬人次,高鐵每天始發和經停19對;推進酒鋼(集團)公司、中核四〇四、鐵路系統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加快老舊街道、地下管網、居民小區提升改造,城市功能佈局和承載能力日趨完善,為提升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節點城市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溫飽社會到小康城市

1978年,嘉峪關在崗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為803元,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491元、17796元,領跑全省。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783元,2017年這一數據是27074元,增長35倍多。數字的背後,反映的是老百姓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全面跨越。改革開放初期,甚至到了上世紀90年代,居民大件消費主要是自行車、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等等。目前,僅家庭轎車的保有量就達到了每百戶76輛,這個數字是比較高的。80年代,大部分職工住的是低矮的棚戶區,這幾年經過棚改消滅了棚戶區,10171戶棚戶區居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31014戶老舊小區正在進行改造提升,人均住房面積39.5平方米,住有所居、住有優居、住有美居的目標正在變成現實。居民生活質量的大幅提升,也能從醫療、教育、社保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得到反映。改革開放以前,全市只有2家醫療機構、420張病床,2017年,全市有119家醫療機構、1785張病床;教育方面,這些年新建和改擴建校舍面積35.4萬平方米,入園難、入學難、校舍舊、安全差的問題徹底得到解決,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總的來看,我們對民生關注最多、投入最大,全市70%以上的財政收入投向了民生領域。目前,我市城鄉低保、社會養老、社會救助補助標準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實現75歲以上老人享受高齡補貼、60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免費乘坐公交車,開通覆蓋農村所有行政村的公交線路,建成全國領先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標準化社區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這些工作,都是群眾期待所在,也是我們職責所在,必須堅持不懈做下去,努力建成更高水平、更有特色、更具品質的全面小康社會。

建市以來,最值得嘉峪關人民驕傲的是,通過努力,不僅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跨越,而且實現了城市精神氣質的全面提升,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17個國家級城市名片。當前,正在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城市和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嘉峪關幾十年來的發展,根本上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嘉峪關的今天,正是有了改革開放,嘉峪關的成長才步入了春天,城市才迎來了新生,潛力才得到了釋放,發展才漸入了佳境。”嘉峪關市委書記李忠科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視察過程中親臨嘉峪關市,就長城文化傳承和保護利用工作進行了調研,這不僅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也使全市幹部群眾備受鼓舞和激勵、備感振奮和溫暖、倍增信心和決心,極大提振了全市上下砥礪前行、幹事創業的鬥志和幹勁。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不忘初心、感恩奮進,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統攬,用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紮紮實實抓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的貫徹落實。”李忠科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