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區新都,交通路網 大提速 帶來發展 新機遇'

"


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的風雨征程,對於新都來說,很多東西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命脈”,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成為了城市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風向標。

G108線川陝路

一條進城公路的變遷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家經委、交通部聯合發佈《關於劃定國家幹線公路(試行方案)的通知》。國家幹線公路網(即國道網)規劃線路70條,全長約11萬公里。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掀起了社會辦交通的熱潮。1984年12月,國務院作出對中國公路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三項重大決定:提高養路費徵收標準、開徵車輛購置附加費以及“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之下,我區也開始了系統的公路建設。

作為南北向貫穿我區城區的過境道路,G108線川陝路於1984年開工建設,1989年建成通車,道路為雙向4車道。“當時那條路是水泥路,路的兩旁種的都是高高的桉樹,一到夏天枝繁葉茂。”市民王天回憶起當年在川陝路上坐車來回的情景。1991年,在成都上大學的他每半個月就要回一趟新都,每次回一趟新都都要轉幾次車,“雖然當時覺得回家一趟真的是特別麻煩,特別累,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還是非常充實。”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從新都到成都,王天先要從家坐車到鐘樓,再從鐘樓坐中巴車到成都,然後再坐公交轉車到學校,一路上起碼要花費四個小時。“那個年代沒什麼私家車,川陝路上中巴車比較多,當時大家去成都大多是坐中巴車。”他說。

川陝路既是新都新老城區之間的一條主要幹道,也是新都主城區連接成都中心城區最為便捷的重要通道。作為北門進出城的主要幹道,川陝路是城北物流交通命脈的一大瓶頸。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不斷髮展,川陝路也在不斷改變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提起川陝路,新都的老師傅們感慨頗多。“80年代到90年代,川陝路是北門進出城的主要幹道,也是大型貨車的唯一通道。”市民賴先財說。

開了三十年貨車的司機黃偉國見證了川陝路的變遷,“90年代的時候,川陝路上的車特別少。除了我們拉貨的車以外,那個時候路上最多的就是中巴車、摩托車、拖拉機,像我們這種貨車都不多。”到了90年代中後期,黃偉國明顯感到川陝路上的車開始增多了,“那時候就看到路上的車明顯比以前多了,而且小轎車越來越多。”到了千禧之年,隨著轎車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川陝路上的車流量就大了起來。

“2000年過後,車子越來越多,川陝路的路況越來越差,而且經常容易堵車。”黃偉國說道。

2012年,G108線川陝路新都城區段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川陝路新都城區段迎來了第一次大改造。此次改造段道路總體呈南北走向,起點位於與圍城路相交,向北延伸跨越毗河、南門河等多條河流,與現狀貨運大道、電子路、桂湖東路等現狀道路相交,終點位於與川陝路鴻運大道交叉口。此次改造主要是為了讓川陝路更適應城市的發展需求。自1989年竣工以來,川陝路經過多年的通車使用,加之交通量超常增長,路面局部已破碎,並出現錯臺、沉陷等病害,道路服務水平低,行車舒適性差,公路交通與城市交通互相干擾,交通高峰時常常出現擁堵情況。隨著我區城市的發展,需要川陝路具備城市道路的功能,當時的現狀道路在功能和服務水平上已經落後於我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的需要。

2013年,蓉都大道(G108川陝路三河場段-青白江界段)改造完成,花美路暢,無論走路還是行車,路上有美景相伴,一路心情特別舒暢。有了路燈、夜景燈,夜晚的新都明亮通透,絢麗多彩,人們在回家的路上多了一道風景,也多了一份安心。

“現在開車行駛在蓉都大道上,寬闊的道路讓我心情愉悅,感覺我所生活的城市變得更漂亮了,更具現代感了。”王天對川陝路的改造點了個大大的贊。

"


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的風雨征程,對於新都來說,很多東西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命脈”,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成為了城市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風向標。

G108線川陝路

一條進城公路的變遷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家經委、交通部聯合發佈《關於劃定國家幹線公路(試行方案)的通知》。國家幹線公路網(即國道網)規劃線路70條,全長約11萬公里。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掀起了社會辦交通的熱潮。1984年12月,國務院作出對中國公路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三項重大決定:提高養路費徵收標準、開徵車輛購置附加費以及“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之下,我區也開始了系統的公路建設。

作為南北向貫穿我區城區的過境道路,G108線川陝路於1984年開工建設,1989年建成通車,道路為雙向4車道。“當時那條路是水泥路,路的兩旁種的都是高高的桉樹,一到夏天枝繁葉茂。”市民王天回憶起當年在川陝路上坐車來回的情景。1991年,在成都上大學的他每半個月就要回一趟新都,每次回一趟新都都要轉幾次車,“雖然當時覺得回家一趟真的是特別麻煩,特別累,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還是非常充實。”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從新都到成都,王天先要從家坐車到鐘樓,再從鐘樓坐中巴車到成都,然後再坐公交轉車到學校,一路上起碼要花費四個小時。“那個年代沒什麼私家車,川陝路上中巴車比較多,當時大家去成都大多是坐中巴車。”他說。

川陝路既是新都新老城區之間的一條主要幹道,也是新都主城區連接成都中心城區最為便捷的重要通道。作為北門進出城的主要幹道,川陝路是城北物流交通命脈的一大瓶頸。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不斷髮展,川陝路也在不斷改變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提起川陝路,新都的老師傅們感慨頗多。“80年代到90年代,川陝路是北門進出城的主要幹道,也是大型貨車的唯一通道。”市民賴先財說。

開了三十年貨車的司機黃偉國見證了川陝路的變遷,“90年代的時候,川陝路上的車特別少。除了我們拉貨的車以外,那個時候路上最多的就是中巴車、摩托車、拖拉機,像我們這種貨車都不多。”到了90年代中後期,黃偉國明顯感到川陝路上的車開始增多了,“那時候就看到路上的車明顯比以前多了,而且小轎車越來越多。”到了千禧之年,隨著轎車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川陝路上的車流量就大了起來。

“2000年過後,車子越來越多,川陝路的路況越來越差,而且經常容易堵車。”黃偉國說道。

2012年,G108線川陝路新都城區段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川陝路新都城區段迎來了第一次大改造。此次改造段道路總體呈南北走向,起點位於與圍城路相交,向北延伸跨越毗河、南門河等多條河流,與現狀貨運大道、電子路、桂湖東路等現狀道路相交,終點位於與川陝路鴻運大道交叉口。此次改造主要是為了讓川陝路更適應城市的發展需求。自1989年竣工以來,川陝路經過多年的通車使用,加之交通量超常增長,路面局部已破碎,並出現錯臺、沉陷等病害,道路服務水平低,行車舒適性差,公路交通與城市交通互相干擾,交通高峰時常常出現擁堵情況。隨著我區城市的發展,需要川陝路具備城市道路的功能,當時的現狀道路在功能和服務水平上已經落後於我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的需要。

2013年,蓉都大道(G108川陝路三河場段-青白江界段)改造完成,花美路暢,無論走路還是行車,路上有美景相伴,一路心情特別舒暢。有了路燈、夜景燈,夜晚的新都明亮通透,絢麗多彩,人們在回家的路上多了一道風景,也多了一份安心。

“現在開車行駛在蓉都大道上,寬闊的道路讓我心情愉悅,感覺我所生活的城市變得更漂亮了,更具現代感了。”王天對川陝路的改造點了個大大的贊。

成都市區新都,交通路網 大提速 帶來發展 新機遇

地鐵三號線


“地鐵時代”來臨

美好生活如期而至

2018年底,地鐵三號線的通車,改變的不僅是交通,更是你我他的生活。至此,路程和時間已不再是往來新都的阻隔,進入“地鐵時代”的新都無疑將更具城市魅力。對於成都市中心的市民來說,週末到寶光寺燒香祈福,在桂湖賞荷覽桂,也更加輕鬆便捷。而新都居民到成都市中心購物訪友,也更加便捷愉快。甚至週末還可以一口氣坐到龍橋站,到雙流奧特萊斯“買相因”。

地鐵3號線三期在我區境內共設置了9座車站,全長12.4公里,自北向南把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醫學院、四川音樂學院駐區高校、寶光桂湖文化旅遊區、三河天府沸騰小鎮等新都文化地標“串聯”起來,短短9個站,站站都散發著“新都味道”。

從成都市中心乘坐地鐵一路向北,既可以切身感受“書香、佛香、花香”三香瀰漫的深厚文化底蘊,也可以充分體驗“熊貓+綠道+火鍋+音樂”四大IP交匯融合的全新消費場景,還可以領略軌道航空、現代物流、智慧家居等新都智造獨特魅力。

地鐵3號線三期的開通運營是構建新都大交通體系、融入大都市發展的至關重要一步,不僅為沿線居民帶來便捷的出行,更將帶動城市的飛速發展。地鐵有效地串聯新老城區,使得新老城區更好地互動,相互激發出新的活力與機遇,讓城市面貌得到整體提升。日趨成熟的城市配套,也因為地鐵的加入,補上了最後一環,加速我區融入成都主城區以及其他區域的腳步。有著2800多年曆史的新都,正式進入了地鐵時代,改變的不僅僅是城市格局,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除了地鐵的通車為新都市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以外,今年,地鐵3號線的同體工程電子路下穿隧道的貫通,標誌著我區新老城區通行能力進一步提升,必將助力完善我區“快聯、內暢、貫通”的交通體系。

電子路下穿隧道作為我區重大民生工程,是成都市級城市主幹道(蓉都大道)與新都區最長東西向城市主幹道(香城大道)的交匯節點,是連接我區新老城區的重要交通通道。該下穿隧道按照時速40公里/小時的標準,駕車通過下穿隧道實現新老城區場景切換僅耗時1分鐘。

電子路下穿隧道東起金鵬路、西至博海路,隧道寬21米,雙向四車道,全長約933米,橫穿蓉都大道、地鐵3號線馬超西路站、南四支渠、外南街等市政設施。作為我區第一條連接新、老城區的下穿市政主幹道,電子路下穿隧道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交通擁堵壓力,完善了我區的路網建設,為周邊居民提供了綠色、快捷、安全的交通出行便利和優質、舒適的居住品質,進一步提升了我區在大港區建設背景下的整體交通能級,促進了城市中心擴容提質。

"


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的風雨征程,對於新都來說,很多東西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命脈”,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成為了城市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風向標。

G108線川陝路

一條進城公路的變遷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國家經委、交通部聯合發佈《關於劃定國家幹線公路(試行方案)的通知》。國家幹線公路網(即國道網)規劃線路70條,全長約11萬公里。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車”,掀起了社會辦交通的熱潮。1984年12月,國務院作出對中國公路發展具有歷史意義的三項重大決定:提高養路費徵收標準、開徵車輛購置附加費以及“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之下,我區也開始了系統的公路建設。

作為南北向貫穿我區城區的過境道路,G108線川陝路於1984年開工建設,1989年建成通車,道路為雙向4車道。“當時那條路是水泥路,路的兩旁種的都是高高的桉樹,一到夏天枝繁葉茂。”市民王天回憶起當年在川陝路上坐車來回的情景。1991年,在成都上大學的他每半個月就要回一趟新都,每次回一趟新都都要轉幾次車,“雖然當時覺得回家一趟真的是特別麻煩,特別累,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還是非常充實。”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從新都到成都,王天先要從家坐車到鐘樓,再從鐘樓坐中巴車到成都,然後再坐公交轉車到學校,一路上起碼要花費四個小時。“那個年代沒什麼私家車,川陝路上中巴車比較多,當時大家去成都大多是坐中巴車。”他說。

川陝路既是新都新老城區之間的一條主要幹道,也是新都主城區連接成都中心城區最為便捷的重要通道。作為北門進出城的主要幹道,川陝路是城北物流交通命脈的一大瓶頸。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不斷髮展,川陝路也在不斷改變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提起川陝路,新都的老師傅們感慨頗多。“80年代到90年代,川陝路是北門進出城的主要幹道,也是大型貨車的唯一通道。”市民賴先財說。

開了三十年貨車的司機黃偉國見證了川陝路的變遷,“90年代的時候,川陝路上的車特別少。除了我們拉貨的車以外,那個時候路上最多的就是中巴車、摩托車、拖拉機,像我們這種貨車都不多。”到了90年代中後期,黃偉國明顯感到川陝路上的車開始增多了,“那時候就看到路上的車明顯比以前多了,而且小轎車越來越多。”到了千禧之年,隨著轎車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庭,川陝路上的車流量就大了起來。

“2000年過後,車子越來越多,川陝路的路況越來越差,而且經常容易堵車。”黃偉國說道。

2012年,G108線川陝路新都城區段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川陝路新都城區段迎來了第一次大改造。此次改造段道路總體呈南北走向,起點位於與圍城路相交,向北延伸跨越毗河、南門河等多條河流,與現狀貨運大道、電子路、桂湖東路等現狀道路相交,終點位於與川陝路鴻運大道交叉口。此次改造主要是為了讓川陝路更適應城市的發展需求。自1989年竣工以來,川陝路經過多年的通車使用,加之交通量超常增長,路面局部已破碎,並出現錯臺、沉陷等病害,道路服務水平低,行車舒適性差,公路交通與城市交通互相干擾,交通高峰時常常出現擁堵情況。隨著我區城市的發展,需要川陝路具備城市道路的功能,當時的現狀道路在功能和服務水平上已經落後於我區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的需要。

2013年,蓉都大道(G108川陝路三河場段-青白江界段)改造完成,花美路暢,無論走路還是行車,路上有美景相伴,一路心情特別舒暢。有了路燈、夜景燈,夜晚的新都明亮通透,絢麗多彩,人們在回家的路上多了一道風景,也多了一份安心。

“現在開車行駛在蓉都大道上,寬闊的道路讓我心情愉悅,感覺我所生活的城市變得更漂亮了,更具現代感了。”王天對川陝路的改造點了個大大的贊。

成都市區新都,交通路網 大提速 帶來發展 新機遇

地鐵三號線


“地鐵時代”來臨

美好生活如期而至

2018年底,地鐵三號線的通車,改變的不僅是交通,更是你我他的生活。至此,路程和時間已不再是往來新都的阻隔,進入“地鐵時代”的新都無疑將更具城市魅力。對於成都市中心的市民來說,週末到寶光寺燒香祈福,在桂湖賞荷覽桂,也更加輕鬆便捷。而新都居民到成都市中心購物訪友,也更加便捷愉快。甚至週末還可以一口氣坐到龍橋站,到雙流奧特萊斯“買相因”。

地鐵3號線三期在我區境內共設置了9座車站,全長12.4公里,自北向南把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醫學院、四川音樂學院駐區高校、寶光桂湖文化旅遊區、三河天府沸騰小鎮等新都文化地標“串聯”起來,短短9個站,站站都散發著“新都味道”。

從成都市中心乘坐地鐵一路向北,既可以切身感受“書香、佛香、花香”三香瀰漫的深厚文化底蘊,也可以充分體驗“熊貓+綠道+火鍋+音樂”四大IP交匯融合的全新消費場景,還可以領略軌道航空、現代物流、智慧家居等新都智造獨特魅力。

地鐵3號線三期的開通運營是構建新都大交通體系、融入大都市發展的至關重要一步,不僅為沿線居民帶來便捷的出行,更將帶動城市的飛速發展。地鐵有效地串聯新老城區,使得新老城區更好地互動,相互激發出新的活力與機遇,讓城市面貌得到整體提升。日趨成熟的城市配套,也因為地鐵的加入,補上了最後一環,加速我區融入成都主城區以及其他區域的腳步。有著2800多年曆史的新都,正式進入了地鐵時代,改變的不僅僅是城市格局,也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除了地鐵的通車為新都市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以外,今年,地鐵3號線的同體工程電子路下穿隧道的貫通,標誌著我區新老城區通行能力進一步提升,必將助力完善我區“快聯、內暢、貫通”的交通體系。

電子路下穿隧道作為我區重大民生工程,是成都市級城市主幹道(蓉都大道)與新都區最長東西向城市主幹道(香城大道)的交匯節點,是連接我區新老城區的重要交通通道。該下穿隧道按照時速40公里/小時的標準,駕車通過下穿隧道實現新老城區場景切換僅耗時1分鐘。

電子路下穿隧道東起金鵬路、西至博海路,隧道寬21米,雙向四車道,全長約933米,橫穿蓉都大道、地鐵3號線馬超西路站、南四支渠、外南街等市政設施。作為我區第一條連接新、老城區的下穿市政主幹道,電子路下穿隧道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交通擁堵壓力,完善了我區的路網建設,為周邊居民提供了綠色、快捷、安全的交通出行便利和優質、舒適的居住品質,進一步提升了我區在大港區建設背景下的整體交通能級,促進了城市中心擴容提質。

成都市區新都,交通路網 大提速 帶來發展 新機遇

大氣美觀的蓉都大道


路網四通八達

串起新的“發展走廊”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於交通出行的需求越來越高,一條川陝路已經不能滿足市民的出行要求。

為適應我區社會經濟發展,2000年後,我區的公路建設也加快了進程。為了帶動沿線經濟,解決新都入城難的問題,我區先後修建了北星大道、蜀龍大道、金芙蓉大道等多條進城路,實現了與成都的無縫對接。

汽車行駛在蜀龍大道上,兩旁美麗的景觀綠化帶讓人賞心悅目。如今,新都人到成都市區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可乘公交,可開私家車,可打滴滴……蜀龍大道也是新都市民出行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建設路上班的楊果,每天都會從新都開車去上班。“正常情況下,一般40分鐘就能到,遇到堵車就稍微要花多一點時間。”對於每天來回於這條路上的楊果來說,蜀龍大道的早晚高峰時期她已經瞭然於心。

隨著我區道路建設不斷加快,各個街鎮與成都的距離越來越近。北星大道的修建將斑竹園鎮、馬家鎮、新民鎮、軍屯鎮等幾個農業片區鎮串聯了起來,起到了外聯內暢、拉動沿線經濟發展的作用。家住新民鎮的李曉麗,拿出手機,打開了百度導航,輸入了目的地春熙路,屏幕上立即顯示出三條不同的路線。“都差不多需要一個小時。”選擇了一條線路後,在導航的指引下,李曉麗就開車帶著兒子出發去春熙路逛街了。李曉麗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去新都城裡面都要坐半天車,還不要說去成都了,去一趟多麻煩。你看現在公路修得多,我們的選擇也多,出行特別方便,我跟家人經常都會去成都逛街。”

如今的新都,道路網絡快速發展,讓城鄉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城鄉之間的差別也在不斷減小。

2012年,成綿樂城際列車的開通讓新都進入了高鐵時代。家在綿陽、工作在新都的劉琳告訴記者,“因為成綿樂的開通,只需要半個多小時就能到家,全程舒適安靜,非常巴適。”以前因為坐車時間太久,劉琳很少回家,自從高鐵開通後,她基本每週都會回綿陽。

“從成都東站到新都東站,只需要12分鐘。”週日晚上回到新都的李飛表示,他長期在新都工作,而女友卻在成都市春熙路一帶工作,高鐵的開通讓他感覺很方便。當然,成綿樂城際鐵路開通之後,更遠的影響就是新都和沿線地區企業的合作有了更多的機遇,也有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