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掉的記憶 湘潭市工人文化宮的前世今生

建築 城市規劃 經濟 政治 華聲在線 2017-04-11
抹不掉的記憶 湘潭市工人文化宮的前世今生

市工人文化宮拆除現場。(記者 羅韜 攝)

湘潭在線4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雅)4月5日上午,曾經代表著湘潭人最重要的文娛生活的地標性建築——湘潭市工人文化宮主樓被成功拆除。從上世紀70年代末重建後投入使用到現今被拆除,市工人文化宮主樓見證了幾代湘潭人的文娛生活變遷,承載了太多湘潭市民的記憶。

老中青三代人抹不掉的記憶

拆除當天,一位老人匆匆趕到工人文化宮,看著正在被拆除的文化宮,他久久地沉默。這位老人就是原市工人文化宮副主任侯廣誼。看著自己曾經親手刷過的牆面、裝過的燈、擔過的磚,被一一拆除掉,侯老的眼裡滿是不捨。

“當時為了建好工人文化宮,我們還去了廣州學習,1979年竣工時,整個工人文化宮的大廳內有2212個座位,跨度32米,舞臺的臺口寬18米,深20米,舞臺的上方有24根撐杆,2根電動的,其餘是麻繩,還有不少燈光槽……”侯廣誼邊回憶邊感慨地說,重建後的工人文化宮可以說是當時中南地區最大的文化宮,設施設備都是當時最先進的。

“我記得,文化宮是最先開始辦培訓班的,最開始是一個文學講習班和一個電工班,因為當時全市有400多個電工都沒有執照,我們就與電業局聯合辦了一個這樣的班。”侯廣誼說,工人文化宮也是我市較早開辦職業培訓班的地方,隨著這兩個班的開辦,之後各種培訓班就遍地開花了。

對很多湘潭人而言,市工人文化宮曾是他們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84歲的陸正南告訴我們,上世紀80年代初,工人文化宮很繁華,當時裡面有一個光榮亭,每年新評的勞動模範和先進人物在那裡都有專欄介紹,很有代表性。今年53歲的唐旦偉回憶,他從小生活在河西,這裡承載了他很多兒時記憶,那個時候能來工人文化宮看場電影都很高興,後來這裡有了舞廳,他也和三五好友來這裡跳過舞。“85後”小夥子段樂樂說:“對於文化宮,我們雖然沒老一輩接觸的多,但也在那裡打過檯球,吃過東西。”

前世今生的幾番波折

市工人文化宮最早叫市工人電影院,始建成於1951年,1952年1月又改稱市工人俱樂部,直到1960年才被稱作市工人文化宮。1974年重建,並於1979年投入使用,擁有影劇院、舞廳、錄像放映室、遊藝室、圖書室、教室、文體活動室、燈光球場等設施,是當時全市文體活動中心。

市工人文化宮工作人員馬熠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工人文化宮的職能比較單一,主要是放電影。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重建過的工人文化宮得到了迅速發展,彙集了當時最主要的文化、休閒活動,如橋牌比賽、攝影展、集郵展、文藝表演等。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工人文化宮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很多全國各地的大型歌舞團都在這裡演出,一些重要會議也在這裡召開。到了90年代中後期,工人文化宮漸漸沒了往日的繁華。

馬熠說,隨著小型錄像廳的誕生,工人文化宮的經營開始受到衝擊。當時市工人文化宮作為財政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主要收入是來自電影票,系列培訓班或者藝術活動基本上是公益性,盈利甚微,因此主要依靠電影院的收入來保運轉。

面對困境,工人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做了系列努力,例如將電影大廳改成小的錄像廳,於1999年成立了“光華教育培訓中心”,聘請專業人才進行經營管理,著力進行全市職工的就業後培訓。2010年,市工人文化宮發起成立了“湘潭市總工會職工藝術團”,目前擁有舞蹈團、合唱隊、器樂團和曲藝團4個分團,有團員200多人,每年投入近二十萬元組織藝術團赴基層企業、社區進行慰問演出等,但一系列努力與職工群眾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馬熠告訴我們,一方面是由於文化宮周圍居民樓房密集,文化宮場地擴建受限,制約了更多技能培訓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是由於政治和經濟中心的轉移,讓文化宮的地理位置失去了獨特性,在與其它商業區競爭中,敗下陣來。

長期以來,由於多種原因,市工人文化宮需要自己為主負擔員工工資和福利的發放。為了“求生存”,文化宮不得不採取“以商養文”的辦法,依靠出租場地等方式來獲取門店租金收入,被迫逐步放棄了一些為職工群眾服務的項目,導致了公共服務性項目的萎縮。即使是近年來日益發展壯大的湘潭市總工會職工藝術團,雖然近年來相繼組織開展了向環衛工人送演出等公益活動,但人員老化、排練場地緊張等問題亟需改善。

異地重建,“情懷”依舊

我們從市總工會了解到,湘潭目前的職工總數在70萬人左右,原有的工人文化宮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正常發揮作用。隨著大美湘潭建設的深入推進,工人文化宮的異地重建項目被擺上了日程表。

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我市經濟與城市的發展,運行30多年的文化宮,經歷了產業工人從過去20萬人增長至現今70萬人的新變化,文化宮無論是建築佈局還是場地的設計都遠遠不適應職工文化生活的需求。傳統的業務、落後的設施與城市發展和職工隊伍迅速壯大形成了巨大落差。我市工人文化宮建設現狀已落後於周邊的長沙(4個文化宮)、株洲(2個文化宮)、衡陽(2個文化宮)等城市。

與此同時,隨著城市行政中心東移和中心商業區的控規,文化宮已列入城市規劃嚴控區域,市工人文化宮地理位置逐漸邊緣化,文化宮的發展受到多重製約,確保資產保值增值的壓力也非常大。工人文化宮作為一個承載職工文藝活動的場地,另擇新址重建起來意義重大。

早在2013年的,市政協工會界的委員們就提出了關於加快市工人文化宮建設與發展的建議,2014年,省總工會印發了《湖南省總工會關於推進工人文化宮規範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去年的12月6日,市政府與市總工會聯席會議,決定對市工人文化宮進行整體拆遷並異地重建。市總工會以及市工人文化宮的同志齊心協力,配合市政府有序推進舊宮徵拆工作,並以滿足普惠職工群眾的大型公益性服務為目標,多次就工人文化宮新宮功能設計提出修改完善建議。

規劃新建的市工人文化宮選址在湘潭市雨湖區萬樓附近,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以上,與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音樂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一起並稱為“一館五中心”。新建的市工人文化宮工程建設項目由市地產集團負責。建成後的“新宮”分為職工教育培訓中心、職工文化中心、職工體育中心、職工維權服務中心等功能版塊,並設有湘潭工運歷史及職工創新和文化成果展示廳、職工創作中心、勞模工作室、愛心超市等,將向全市廣大職工提供職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幫扶、救助、就業、維權等系列公益服務項目。可以預期,異地重建後的工人文化宮將更好地服務於廣大職工群眾,為促進我市職工文化發展大繁榮釋放新光彩,再創新輝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