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頭 · 匠人故事

建築 木雕 佛像 手工藝 賀蘭山 包頭網 2018-12-01


老包頭 · 匠人故事


匠人


老包頭 · 匠人故事

每次走進美岱召、五當召,看著雄偉壯麗的宮殿、精美絕倫的壁畫、巧奪天工的佛像、妙趣橫生的磚雕、鏗鏘有力的石刻,無不為包頭老工匠的精湛技藝折服。正是他們的聰明才智造就了老包頭凝固的歷史,樹立起老包頭文化不朽的豐碑。美岱召泰和門正中鑲嵌一塊久負盛名的石碑,上面除了記載泰和門修建的時間、人物、意義外,石匠郭江、木作溫伸的名字也刻於碑上,可見工匠也很受尊敬。

· 鬼斧神工打造凝固歷史

今年夏天,筆者在磴口村、黑麻板村、廟灣村、板申氣村、沙兵崖、薩拉齊發現了六對珍貴的清代石獅。這些石獅,風格各異、古樸簡潔,讓人百看不厭,可以想象當年雕刻師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愛都奉獻給了自己刀斧下的藝術品。公獅滿身豪氣、霸氣,母獅無微不至呵護幼獅,體現出了人世間偉大母愛。母獅口中石球光滑玲瓏,滾動自如,如敲玲叩玉,堪稱一絕。石獅身上的一刀一鏨皆注入了雕刻師的智慧,座座石獅都堪稱藝術精品。這些石獅雖歷經百年,依然雄姿英發,對於研究老包頭文化,特別是老包頭工匠歷史有著重要意義。

包頭的石匠也有自己的組織,在包頭留存眾多的石碑上,都留有石匠的名字和單位名稱。他們和泥瓦匠、製作鐵木輪車的車鋪及製作犁耬等農具的木匠聯合組成魯班社。當時承擔小規模民房建築以及維修工作的泥瓦匠,多數來自山西五臺、懷仁、偏關等地,以五臺人最多,他們除承攬民房建築、維修工作外,還承攬寺廟召院商家店鋪門面的修建工程,賺錢很多。最初他們多是春來秋回,後來有的發了財,在包頭娶妻生子定居下來,有的把家眷從山西遷來包頭定居,以後包頭商業逐漸發達,人口增多,從事這種行業的人也越來越多,人數最多時光技工即有五百多人。

東河區妙法禪寺羅漢堂前的一口八卦鐵鐘,鐘身鑄文:“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唵伽羅帝朋娑婆河,聲聞於天”,落款是:“定邑南藍口皈依三寶弟子賀恆熙,法名覺明,永盛爐,金火匠賀潤月、賈萬亨造,光緒五年閏三月鑄成”。鑄造單位和匠人都寫得明明白白。

老包頭的九行十六社中,有一社名曰“金爐社”,它是由鐵匠爐、銀匠爐、鑄匠爐、銅匠爐四種手工業聯合組成。鐵匠爐以製作鐵製用具、農具和家庭用具、大車鐵瓦、牛掌馬掌為主,民國時期大小鐵匠爐共有三十多家。銅匠爐用熟銅製作水壺、茶壺、銅鍋、銅勺、銅鏟、銅瓢、奶筒等用具,產品多銷售本地及後套、固陽、伊盟、蒙古牧區等地。銀匠爐專門製作蒙漢人民的首飾,如銀手錫、銀耳環、銀戒指、小兒長命鎖、各種玉石瑪瑙、珊瑚首飾以及蒙族婦女的頭戴,鑄匠爐專門鑄造香爐、佛像等。每年六月初在金龍王廟過會,供太上老君為祖師。山西定襄人樑如月創辦的如月號是包頭最古老的商號,持續約250餘年,樑如月剛來包頭開設的就是鐵匠鋪,專門為蒙古族打馬掌、刀具、打獵用的箭頭等。

· 獨具匠心雕就梅豔華芳

東河區龍泉寺重修是清道光廿九年,大殿精美的木雕依然歷經百年依然震撼人,大殿抱廈立柱間的喜鵲登梅鏤空雀替和層層疊疊的斗拱以及盤龍的蓮花垂柱,真是讓人流連忘返,讚歎不已。龍泉寺的建築特別是木雕是現存包頭古代建築的精品,充分體現了老包頭工匠的高超技藝。

老包頭木匠的聯合組織叫六合社,以木店、木匠鋪和個體木匠聯合組成。他們除製作嫁妝、棺木、箱櫃、農具外,規模比較大的也承攬房屋建築,有資本的還在每年秋季購買由黃河運來的賀蘭山木筏,把圓木加工成板材出售。當時比較有名的木店有永合木店、崇義森、萬福森、積義森、通和森、公義成、新生、永生等十多家,每年在馬王廟過社(不定期的活日會),供公輸子為祖師。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忻州人侯子符的祖父在包頭長勝街開了崇義森木匠鋪。其父侯福田將生意愈做愈大,生產水桶、馱架等“七十二架”,還購置一處大院。

民國二年(1912年)包頭清真大寺殿外有三間捲棚,想拆了重建到裡面去,但苦於經費不足難以實現,如不拆有礙於整體使用。這件事叫大夥皺眉頭,誰也沒辦法。就在這個時候,當地有個被人稱作“活魯班”的木匠叫郭三鎖的,放話說他能把此事解決,而且花不了多少錢。許多人半信半疑,最後還是同意讓郭三鎖試試。郭三鎖拿來粗繩和一架自制的滑車搭在院內兩棵大樹上,便開始操作,很快就將三間捲棚從殿外向前移了7米,看得人們都目瞪口呆。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做到這一點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時隔20多年後,清真寺在改造上又採用類似辦法,將大殿內穹頂左右後牆向西移了5.5米,擴大了五間大殿,使大殿總面積達到了536平方米。

1924年,郭三鎖用滑車將火神廟的山門原封未動往前移出3丈。1928年,菅撓獅和趙三紅等將關帝廟的戲臺原地不動整體提高2尺。大德森承攬西北劇影院,在沒有任何機電設備的情況下蓋成樓上樓下兩層觀眾席,可見當時包頭木匠手藝之高。清光緒年間,老葛師傅承建的三官廟棚子,完全是用木料做成,而且能拆能裝可以搬動,每年正月十五搭起。三官棚仿照宮殿的樣式,做工精細,有五檁四椽、畫棟雕樑。

· 妙筆丹青描繪佛界神國

包頭的地名裡畫匠營子和畫匠渠,說明當地有過畫匠居住,沙爾沁的王家祖上就是從山西忻州走西口來到包頭,為修建召廟畫壁畫,後來召廟劃出一塊土地,以地頂薪水,故名畫匠渠。老包頭的畫匠人才濟濟,他們組成了繪仙社,以油漆、彩畫、泥塑、粉刷、裱糊和製作各種迷信用品者聯合組成,有設作坊鋪面的叫畫匠鋪,技術全面的藝人,裱糊、彩畫、塑像全都精通。他們不僅承做本地寺廟、商家、住戶的生意。還到外地召廟寺院承攬彩畫殿堂、壁畫、神龕、塑造神像等活計。美岱召有壁畫博物館之美譽,壁畫和彩繪達1500多平方米,繪製時代為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美岱召壁畫氣勢恢宏、畫幅寬廣,這些無不凝聚著老工匠的心血。

在眾多的工匠中,山西代州人值得大書一筆,代州人開設的氈房有富恆永、巨和成、永和成、巨和泉、瑞義公、德義永、四盛成等。道光年間開設的染房源亨泉,用復盛園生產的藍靛染布,名揚塞外。1915年,代州人王書開設的木匠鋪同心長,亦是包頭著名的漆鋪,油漆的傢俱別具一格。在義盛泉巷代州人開設了包頭最早的銅鋪,生產各種黃銅佛像和五大供器(2個香桶、2個蠟釺子、1個香爐)等。代州人開設的白皮房主要加工老羊皮、七月皮、山羊皮、狗皮,有富聖成、元聖魁、宋皮房等。鞋靴業方面,馬秀山曾開設福慶成、福星成、福星聚,馬秀山還當過鞋靴業集義社的社長。各行各業的代州人舉不勝舉,這些不同經營範圍不同性質的行、社組織,都有自己的行約社規,各家都得共同遵守,否則即給予處罰。各個組織,都有公選的會首,主持行社組織的一切事務,有定期的過會日期,還在過會時演戲或領牲酬神,所有花銷均由各商家按釐股分擔。各行社的行約社規,也起到約束自己,減少糾紛的作用。

如今包頭老工匠的各種社團組織早已不存在了,他們創造的商業文明和歷史文化已經成為包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當我們看著包頭遺存的古建築和精美的器物,我們就會對老包頭工匠肅然起敬,同時也激勵後人要傳承和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建設包頭貢獻力量。


老包頭 · 匠人故事



(來源《包頭晚報》,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