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我會隔三差五地去大新橋,在大新橋西邊老縣政府對面,還住著88歲高齡的丈母孃。

人吶,可能到了一定年歲,忽覺時間大步流星。我出生在大新橋北邊水門橋,我在水門橋生活過25年,從水門橋步行到大新橋也就是3分鐘的時間。

"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我會隔三差五地去大新橋,在大新橋西邊老縣政府對面,還住著88歲高齡的丈母孃。

人吶,可能到了一定年歲,忽覺時間大步流星。我出生在大新橋北邊水門橋,我在水門橋生活過25年,從水門橋步行到大新橋也就是3分鐘的時間。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新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據說是尉遲恭建的。當時建了兩座橋,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新橋和小新橋。寶應原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劉世昌在文章中說:“北邊一座大橋名孝仙橋,因近縣衙,俗稱縣橋。南邊一座大橋名廣惠橋,俗稱小新橋。”《寶應道光志》雲:“宋嘉定年間改今名(嘉定橋)。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二年,知縣劉逵重修。”

當年寶應運河上沒有橋的年代,寶應城裡最大的一座橋就要算是大新橋了。其實最早的時候,這條穿過寶應縣城的河就是當年的大運河。大新橋也是最早的運河大橋了。

"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我會隔三差五地去大新橋,在大新橋西邊老縣政府對面,還住著88歲高齡的丈母孃。

人吶,可能到了一定年歲,忽覺時間大步流星。我出生在大新橋北邊水門橋,我在水門橋生活過25年,從水門橋步行到大新橋也就是3分鐘的時間。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新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據說是尉遲恭建的。當時建了兩座橋,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新橋和小新橋。寶應原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劉世昌在文章中說:“北邊一座大橋名孝仙橋,因近縣衙,俗稱縣橋。南邊一座大橋名廣惠橋,俗稱小新橋。”《寶應道光志》雲:“宋嘉定年間改今名(嘉定橋)。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二年,知縣劉逵重修。”

當年寶應運河上沒有橋的年代,寶應城裡最大的一座橋就要算是大新橋了。其實最早的時候,這條穿過寶應縣城的河就是當年的大運河。大新橋也是最早的運河大橋了。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40多年前,大新橋是寶應縣城最熱鬧的地方,典型的市中心。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大新橋,十字路口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皆是圓弧形的二層小樓,百貨公司(西北角)、五金公司、銀行(東北角)、副食品商店(西南角)、郵局(東南角),南北為商業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北方向有食品公司、魚市飯店、晨光理髮館等,東西方向為政治文化金融街,西頭有寶應浴室、寶應照相館、縣政府,東向街道有銀行、新華書店、工人文化宮等,那時大新橋是寶應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寶應的東西商業街就是從新西門到寶應中學門口的葉挺路和南北向的中大街和延伸的北大街、南大街,這兩條黃金商業街的交匯處就是大新橋。

兒時的我,每年大年初一,城內四處相繼響起了此起彼伏“接天地” 的鞭炮聲。五更頭就被驚醒,穿上乾淨衣裳,乾淨鞋祙後“刁巴”地問母親有沒有“壓歲錢”?母親說聲沒有。就不指望了,然後就從水門橋旁邊的水產公司上北大街,經過糕點廠、鞋帽廠、震豐園、文教大會堂、中醫院、食品公司,一路玩到大新橋。過年時,大新橋是城內最為熱鬧的地方。有看相、測字、算命、耍猴、玩把戲、西洋景、打彈子球、套圈等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玩具密密麻麻。過年時人山人海,玩耍的、圍觀的、購物的、碰運氣的,以及東來西往、鄉下的人群,熙熙攘攘,挨肩擦背,寸步難行。我在人群中鑽來鑽去。一個人“銃軍、轉精”,想買吃的,想買玩的。摸摸口袋沒有錢,只能在一旁看熱鬧。

"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我會隔三差五地去大新橋,在大新橋西邊老縣政府對面,還住著88歲高齡的丈母孃。

人吶,可能到了一定年歲,忽覺時間大步流星。我出生在大新橋北邊水門橋,我在水門橋生活過25年,從水門橋步行到大新橋也就是3分鐘的時間。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新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據說是尉遲恭建的。當時建了兩座橋,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新橋和小新橋。寶應原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劉世昌在文章中說:“北邊一座大橋名孝仙橋,因近縣衙,俗稱縣橋。南邊一座大橋名廣惠橋,俗稱小新橋。”《寶應道光志》雲:“宋嘉定年間改今名(嘉定橋)。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二年,知縣劉逵重修。”

當年寶應運河上沒有橋的年代,寶應城裡最大的一座橋就要算是大新橋了。其實最早的時候,這條穿過寶應縣城的河就是當年的大運河。大新橋也是最早的運河大橋了。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40多年前,大新橋是寶應縣城最熱鬧的地方,典型的市中心。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大新橋,十字路口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皆是圓弧形的二層小樓,百貨公司(西北角)、五金公司、銀行(東北角)、副食品商店(西南角)、郵局(東南角),南北為商業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北方向有食品公司、魚市飯店、晨光理髮館等,東西方向為政治文化金融街,西頭有寶應浴室、寶應照相館、縣政府,東向街道有銀行、新華書店、工人文化宮等,那時大新橋是寶應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寶應的東西商業街就是從新西門到寶應中學門口的葉挺路和南北向的中大街和延伸的北大街、南大街,這兩條黃金商業街的交匯處就是大新橋。

兒時的我,每年大年初一,城內四處相繼響起了此起彼伏“接天地” 的鞭炮聲。五更頭就被驚醒,穿上乾淨衣裳,乾淨鞋祙後“刁巴”地問母親有沒有“壓歲錢”?母親說聲沒有。就不指望了,然後就從水門橋旁邊的水產公司上北大街,經過糕點廠、鞋帽廠、震豐園、文教大會堂、中醫院、食品公司,一路玩到大新橋。過年時,大新橋是城內最為熱鬧的地方。有看相、測字、算命、耍猴、玩把戲、西洋景、打彈子球、套圈等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玩具密密麻麻。過年時人山人海,玩耍的、圍觀的、購物的、碰運氣的,以及東來西往、鄉下的人群,熙熙攘攘,挨肩擦背,寸步難行。我在人群中鑽來鑽去。一個人“銃軍、轉精”,想買吃的,想買玩的。摸摸口袋沒有錢,只能在一旁看熱鬧。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到了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元宵節”,又稱之為“燈節”。燈節一共六天,正月十三上燈,十五正燈,十八落燈。燈節期間,我們“霞子”每天晚上都跑到大新橋看燈、玩燈,又像過年一樣熱鬧。

烙印在兒時記憶中的燈節,大新橋有手提的小兔子燈、小蛤蟆燈、蜻蜓燈;有地上拖的大兔子燈、大蛤蟆燈;還有懸掛的宮燈和圍在身上的馬燈。最為壯觀的要數那種母子兔燈和母子蛤蟆燈了,在一隻大燈上,還附有四隻小燈,木質的軸輪在地上滾動時,發出的“轟隆、轟隆”的響聲,猶如一輛小坦克車。

記得小學同學張小平,他的父親是百貨公司的,他家在大新橋有一小門市房開紙紮店。那年燈節,他的母親,長得白白胖胖的,在大新橋看見我說:“你想玩燈呀?有錢買燈嗎?‘陸鬼呢’,真是中了邪了。”

說實話,那年代我家很窮,買燈簡直是做大頭夢的事。無奈,我只能仇視她一眼。後來,我在大新橋就看人家大人小孩玩燈。玩到晚上9點多鐘時,無巧不巧地遇到張小平拖著母子兔子燈從我身邊走過。我突然想起他母親說的話,那時我就想吃他的“兔子肉”。於是,我就用彈弓夾著小磚頭粒,將他的兔燈打個窟窿。大風一吹,兔燈身上有洞之後,裡面蠟燭的火焰就左右搖曳,張小平的兔燈著火被燒燬。張小平哭著就地打滾,我拔腿就跑,他母親眼瞪著我幹著氣,但又無可奈何,嘴裡罵罵咧咧地轉身回了家。

1966年“文革”時期,大新橋改名為“紅衛橋”。後來磚拱橋又被拆除,和葉挺路路面平為一體,兩邊房屋遮蔽,連河都看不見了。

"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我會隔三差五地去大新橋,在大新橋西邊老縣政府對面,還住著88歲高齡的丈母孃。

人吶,可能到了一定年歲,忽覺時間大步流星。我出生在大新橋北邊水門橋,我在水門橋生活過25年,從水門橋步行到大新橋也就是3分鐘的時間。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新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據說是尉遲恭建的。當時建了兩座橋,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新橋和小新橋。寶應原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劉世昌在文章中說:“北邊一座大橋名孝仙橋,因近縣衙,俗稱縣橋。南邊一座大橋名廣惠橋,俗稱小新橋。”《寶應道光志》雲:“宋嘉定年間改今名(嘉定橋)。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二年,知縣劉逵重修。”

當年寶應運河上沒有橋的年代,寶應城裡最大的一座橋就要算是大新橋了。其實最早的時候,這條穿過寶應縣城的河就是當年的大運河。大新橋也是最早的運河大橋了。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40多年前,大新橋是寶應縣城最熱鬧的地方,典型的市中心。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大新橋,十字路口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皆是圓弧形的二層小樓,百貨公司(西北角)、五金公司、銀行(東北角)、副食品商店(西南角)、郵局(東南角),南北為商業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北方向有食品公司、魚市飯店、晨光理髮館等,東西方向為政治文化金融街,西頭有寶應浴室、寶應照相館、縣政府,東向街道有銀行、新華書店、工人文化宮等,那時大新橋是寶應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寶應的東西商業街就是從新西門到寶應中學門口的葉挺路和南北向的中大街和延伸的北大街、南大街,這兩條黃金商業街的交匯處就是大新橋。

兒時的我,每年大年初一,城內四處相繼響起了此起彼伏“接天地” 的鞭炮聲。五更頭就被驚醒,穿上乾淨衣裳,乾淨鞋祙後“刁巴”地問母親有沒有“壓歲錢”?母親說聲沒有。就不指望了,然後就從水門橋旁邊的水產公司上北大街,經過糕點廠、鞋帽廠、震豐園、文教大會堂、中醫院、食品公司,一路玩到大新橋。過年時,大新橋是城內最為熱鬧的地方。有看相、測字、算命、耍猴、玩把戲、西洋景、打彈子球、套圈等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玩具密密麻麻。過年時人山人海,玩耍的、圍觀的、購物的、碰運氣的,以及東來西往、鄉下的人群,熙熙攘攘,挨肩擦背,寸步難行。我在人群中鑽來鑽去。一個人“銃軍、轉精”,想買吃的,想買玩的。摸摸口袋沒有錢,只能在一旁看熱鬧。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到了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元宵節”,又稱之為“燈節”。燈節一共六天,正月十三上燈,十五正燈,十八落燈。燈節期間,我們“霞子”每天晚上都跑到大新橋看燈、玩燈,又像過年一樣熱鬧。

烙印在兒時記憶中的燈節,大新橋有手提的小兔子燈、小蛤蟆燈、蜻蜓燈;有地上拖的大兔子燈、大蛤蟆燈;還有懸掛的宮燈和圍在身上的馬燈。最為壯觀的要數那種母子兔燈和母子蛤蟆燈了,在一隻大燈上,還附有四隻小燈,木質的軸輪在地上滾動時,發出的“轟隆、轟隆”的響聲,猶如一輛小坦克車。

記得小學同學張小平,他的父親是百貨公司的,他家在大新橋有一小門市房開紙紮店。那年燈節,他的母親,長得白白胖胖的,在大新橋看見我說:“你想玩燈呀?有錢買燈嗎?‘陸鬼呢’,真是中了邪了。”

說實話,那年代我家很窮,買燈簡直是做大頭夢的事。無奈,我只能仇視她一眼。後來,我在大新橋就看人家大人小孩玩燈。玩到晚上9點多鐘時,無巧不巧地遇到張小平拖著母子兔子燈從我身邊走過。我突然想起他母親說的話,那時我就想吃他的“兔子肉”。於是,我就用彈弓夾著小磚頭粒,將他的兔燈打個窟窿。大風一吹,兔燈身上有洞之後,裡面蠟燭的火焰就左右搖曳,張小平的兔燈著火被燒燬。張小平哭著就地打滾,我拔腿就跑,他母親眼瞪著我幹著氣,但又無可奈何,嘴裡罵罵咧咧地轉身回了家。

1966年“文革”時期,大新橋改名為“紅衛橋”。後來磚拱橋又被拆除,和葉挺路路面平為一體,兩邊房屋遮蔽,連河都看不見了。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對於我們5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寶應縣城葉挺路是有名的,有味道的。從現在的金鷹大酒店往西這一段的葉挺路,兩邊的梧桐葉碧綠葳蕤,虯枝橫逸,仿若搭成一道遮天蔽日綠陰盎然的隧道,跟兩旁上世紀50~70年代的建築相襯,讓人生出無限的回憶,歲月彷彿還徘徊在這條路上,伸手招之能來,那個年代的氣息,依然能嗅。

大新橋,曾是寶應老城區最熱鬧最繁華的代名詞,我們50年代出生的人的記憶是難以抹去的。最近的大新橋,完全是另一種景象了,那個年代的熱鬧已經蕩然無存了,顯得很冷落。百貨公司已經被拆除了,建了一個街心公園,不大,被車輛佔了一大半。真令人發滄桑之嘆。

聽說,有規劃要把橋的北邊進行一些修復,恢復舊時的樣子。這可能是建設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風光帶的一個項目。不知道是恢復到何時之舊,能不能呈現出“十里次舟楫,二橋通往來”的繁盛面貌。

"

大新橋的故事

原創:範敬貴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我會隔三差五地去大新橋,在大新橋西邊老縣政府對面,還住著88歲高齡的丈母孃。

人吶,可能到了一定年歲,忽覺時間大步流星。我出生在大新橋北邊水門橋,我在水門橋生活過25年,從水門橋步行到大新橋也就是3分鐘的時間。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大新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據說是尉遲恭建的。當時建了兩座橋,就是現在所說的大新橋和小新橋。寶應原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劉世昌在文章中說:“北邊一座大橋名孝仙橋,因近縣衙,俗稱縣橋。南邊一座大橋名廣惠橋,俗稱小新橋。”《寶應道光志》雲:“宋嘉定年間改今名(嘉定橋)。明崇禎四年,堤決衝頹。十二年,知縣劉逵重修。”

當年寶應運河上沒有橋的年代,寶應城裡最大的一座橋就要算是大新橋了。其實最早的時候,這條穿過寶應縣城的河就是當年的大運河。大新橋也是最早的運河大橋了。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40多年前,大新橋是寶應縣城最熱鬧的地方,典型的市中心。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大新橋,十字路口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皆是圓弧形的二層小樓,百貨公司(西北角)、五金公司、銀行(東北角)、副食品商店(西南角)、郵局(東南角),南北為商業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北方向有食品公司、魚市飯店、晨光理髮館等,東西方向為政治文化金融街,西頭有寶應浴室、寶應照相館、縣政府,東向街道有銀行、新華書店、工人文化宮等,那時大新橋是寶應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寶應的東西商業街就是從新西門到寶應中學門口的葉挺路和南北向的中大街和延伸的北大街、南大街,這兩條黃金商業街的交匯處就是大新橋。

兒時的我,每年大年初一,城內四處相繼響起了此起彼伏“接天地” 的鞭炮聲。五更頭就被驚醒,穿上乾淨衣裳,乾淨鞋祙後“刁巴”地問母親有沒有“壓歲錢”?母親說聲沒有。就不指望了,然後就從水門橋旁邊的水產公司上北大街,經過糕點廠、鞋帽廠、震豐園、文教大會堂、中醫院、食品公司,一路玩到大新橋。過年時,大新橋是城內最為熱鬧的地方。有看相、測字、算命、耍猴、玩把戲、西洋景、打彈子球、套圈等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玩具密密麻麻。過年時人山人海,玩耍的、圍觀的、購物的、碰運氣的,以及東來西往、鄉下的人群,熙熙攘攘,挨肩擦背,寸步難行。我在人群中鑽來鑽去。一個人“銃軍、轉精”,想買吃的,想買玩的。摸摸口袋沒有錢,只能在一旁看熱鬧。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到了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元宵節”,又稱之為“燈節”。燈節一共六天,正月十三上燈,十五正燈,十八落燈。燈節期間,我們“霞子”每天晚上都跑到大新橋看燈、玩燈,又像過年一樣熱鬧。

烙印在兒時記憶中的燈節,大新橋有手提的小兔子燈、小蛤蟆燈、蜻蜓燈;有地上拖的大兔子燈、大蛤蟆燈;還有懸掛的宮燈和圍在身上的馬燈。最為壯觀的要數那種母子兔燈和母子蛤蟆燈了,在一隻大燈上,還附有四隻小燈,木質的軸輪在地上滾動時,發出的“轟隆、轟隆”的響聲,猶如一輛小坦克車。

記得小學同學張小平,他的父親是百貨公司的,他家在大新橋有一小門市房開紙紮店。那年燈節,他的母親,長得白白胖胖的,在大新橋看見我說:“你想玩燈呀?有錢買燈嗎?‘陸鬼呢’,真是中了邪了。”

說實話,那年代我家很窮,買燈簡直是做大頭夢的事。無奈,我只能仇視她一眼。後來,我在大新橋就看人家大人小孩玩燈。玩到晚上9點多鐘時,無巧不巧地遇到張小平拖著母子兔子燈從我身邊走過。我突然想起他母親說的話,那時我就想吃他的“兔子肉”。於是,我就用彈弓夾著小磚頭粒,將他的兔燈打個窟窿。大風一吹,兔燈身上有洞之後,裡面蠟燭的火焰就左右搖曳,張小平的兔燈著火被燒燬。張小平哭著就地打滾,我拔腿就跑,他母親眼瞪著我幹著氣,但又無可奈何,嘴裡罵罵咧咧地轉身回了家。

1966年“文革”時期,大新橋改名為“紅衛橋”。後來磚拱橋又被拆除,和葉挺路路面平為一體,兩邊房屋遮蔽,連河都看不見了。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對於我們5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寶應縣城葉挺路是有名的,有味道的。從現在的金鷹大酒店往西這一段的葉挺路,兩邊的梧桐葉碧綠葳蕤,虯枝橫逸,仿若搭成一道遮天蔽日綠陰盎然的隧道,跟兩旁上世紀50~70年代的建築相襯,讓人生出無限的回憶,歲月彷彿還徘徊在這條路上,伸手招之能來,那個年代的氣息,依然能嗅。

大新橋,曾是寶應老城區最熱鬧最繁華的代名詞,我們50年代出生的人的記憶是難以抹去的。最近的大新橋,完全是另一種景象了,那個年代的熱鬧已經蕩然無存了,顯得很冷落。百貨公司已經被拆除了,建了一個街心公園,不大,被車輛佔了一大半。真令人發滄桑之嘆。

聽說,有規劃要把橋的北邊進行一些修復,恢復舊時的樣子。這可能是建設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風光帶的一個項目。不知道是恢復到何時之舊,能不能呈現出“十里次舟楫,二橋通往來”的繁盛面貌。

寶應大新橋的故事

編審/黃河

主編/阿紫

責編/念一

視覺/空青

本文系晚安寶應(ID:waby2019)出品,寶應生活網經授權發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