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五臺山的人很多,但去過佛光寺的人並不多,因為佛光寺不在臺懷鎮,也不是求神問卜的地方。我和幾位朋友相約,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遊覽了千年古剎佛光寺。

提起佛光寺,許多人都知道它是我國現存排名第二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臺縣的南禪寺,但南禪寺的規模較小),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和夫人林徽因1937 年親赴五臺,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據記載當時夫妻二人騎著毛驢往返於深山古剎,奔波在崎嶇難行的鄉間小道上,不辭勞苦幾個月進行測量、研究,為中國建築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千年古剎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五臺縣豆村鎮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我們一行五人從五臺縣城出發,駕車奔馳在鄉間道路上,看到兩旁綠樹成蔭,鬱鬱蔥蔥,遠方群山環繞,間或經過一些村莊,我不由自主想起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真是一幅自然田園山水畫啊!

大約經過40 分鐘車程,我們來到建在半山坡上的佛光寺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參天油松,旁邊照壁上赫然寫著“佛光寺”三個大字,照壁後面就是寺門了。寺門上方懸掛著寫有“大佛光寺”的橫匾,寺門左面是國務院1961 年3 月4 日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寺門右邊掛著“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佛光寺管理所”的牌子。我們經寺門進入院內,但見古木參天,殿堂巍峨,只聞鳥鳴聲聲,悅耳動聽,更有香氣撲鼻,丁香迎賓。啊,好一座千年古剎!

同行的當地朋友以前來過佛光寺,他請一位文管所的管理人員給我們作了比較詳細的講解。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我們首先登上了東大殿,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後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我以前也參觀過不少寺院、廟宇,但看到東大殿的第一眼,就感到很震撼。據介紹,原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山名剎,寺名屢見於傳記。在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的滅法運動中,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後宣宗復法,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建成的。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願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後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餘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大殿的左右四根樑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如“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千年古剎佛光寺

據記載,當時樑思成與夫人林徽因從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中,發現第61 窟“五臺山圖”有佛光寺,那幅壁畫繪製的是完整清晰的五臺山寺院圖,其中就有“大佛光之寺”。1937 年6 月,樑思成與夫人林徽因僱了馬車和毛驢,一行四人風塵僕僕來到五臺山。他們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真實的佛光寺。最後,在寺內僧眾幫助下,在殿內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塵封,終於在大殿木樑上找到唐代墨書,和殿外的石經幢相互應證,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推翻了“中國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這一日本學者的妄言。樑思成激動之餘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回到北京後,就撰寫了《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轟動了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從此真容得現,被譽為“亞洲佛光”。

從東大殿出來,居高臨下,俯視整個寺院,右面是文殊殿,左面是錯落有致的房屋,有佛堂、客舍,還有工作人員居住的地方。整個寺院青山環抱,草木蔥蘢,當日適逢遊人較少,寺院一片靜謐,充滿了一種神祕感。

管理員告訴我們,佛光寺現在沒有僧尼,由省文物局直管,來這裡朝拜的人不多,遊客主要是慕名參觀。國家文物局每年都要派人來測繪兩次佛光寺,主要是針對東大殿木質有無變形、保護措施是否得當等。管理所現在有十幾個人對寺院進行晝夜守護,主要是防火防盜,白天負責登記查看參觀的遊客,晚上巡夜。

從佛光寺出來,原想去南禪寺看看,但天色已晚,我們只能忍痛割愛,原路返回縣城。

回去的路上,我們幾個同行人都折服於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更對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極為深刻的理解,對古聖先賢的敬意油然而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是永不磨滅的,自然科學領域如此,文化藝術領域亦然。倡導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職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