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嶽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嶽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嶽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今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有羅姓,這些優秀人才賜姓改姓後,為羅氏帶進新鮮血液,添加新的遺傳基因,其中傑出人才、特別傑出者,如鮮卑族、山西代州羅結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為羅氏的聲譽做出巨大的貢獻。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嶽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今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有羅姓,這些優秀人才賜姓改姓後,為羅氏帶進新鮮血液,添加新的遺傳基因,其中傑出人才、特別傑出者,如鮮卑族、山西代州羅結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為羅氏的聲譽做出巨大的貢獻。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吉安縣北源鄉四個村的羅姓神塘廟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堯堂: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氏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氏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家譜

湖南邵陽羅氏族譜,(清)羅朝揚等纂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羅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民國)羅希佛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二修族譜,首兩卷,(清)羅華、羅位雲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卷首上、下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三修族譜,(清)羅泰階、羅壽仁、羅貞卿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9年)丕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益陽羅氏重修族譜,(清)羅聯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續修族譜,(清)羅光炳、羅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八修宗譜,(清)羅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九修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羅庶丹、羅腫甫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諭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羅氏續修支譜四卷,(清)羅匯唐羅文動羅湘南等纂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上湘田心羅氏族譜七卷,首一卷,(清)羅大譜、羅大胄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衡陽,湘潭六甲羅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尊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遺訓、壽序兩部份。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羅氏六修族譜,首一卷,(清)羅楚書、羅光黻修羅光昌纂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祁陽鐵塘羅氏八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羅培晃、羅遠湄等修羅基滋等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首一卷,(清)羅玉峰修羅凌雲羅家聲等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羅伯定、羅伯謹等纂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重修族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一~四冊,紀事至清光緒九年止。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年間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紀事至清宣統年間。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八十八卷、卷首第二~四下冊,紀事至清宣統元年。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通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羅元鯤修、羅聯燾等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正編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簡陽羅氏族譜四卷,(清)羅元鎰編,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簡陽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彭縣羅氏支譜,(民國)羅啟聰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內江羅氏族譜八卷,(民國)羅懋昭等續修,民國年間內江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卷。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上虞羅氏支分譜,(清)羅振玉等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董山羅氏宗譜輯略,(清)羅貴岑等輯略,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十卷,(清)羅兆鵬等纂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三十五卷,首兩卷,(民國)羅賢贊等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無為羅氏四修宗譜六卷,(清)羅鴻遠等纂修,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豫章羅氏重修宗譜,(清)羅憲通等纂修,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廟事志七卷,(清)羅應鶴著,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羅氏家譜,(清)羅萬錦、羅萬繡纂修,稿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字輩

大 成 譜 派 衍(全國通行班次)羅氏族譜字輩

舊派 珠公43世 <盛>字輩起

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

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 日新,德業世常錄。

新派

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

理學家聲遠,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

湖南平江南江黃岡派

齊宋文宣宇,宗定永高庠。庇廕家庭立,寬宏宦宰良。

廟廊膺帝寵,完產慶安康。主度宸宮廓,官寮守憲章。

山東菏澤羅氏字輩:“真梓世袍 文士自樊 思懷克秀 清明傳玉永 衍述繼續常 守正行大道 宗聖兆吉昌 本固恩德廣 源修慶善祥 家風忠厚顯 建業興隆揚 友誼照全國 啟承繁萬鄉 根基盤石定 同心輔魯邦”。

湖南桑植、湖北仙桃、紅花堤羅氏字輩:“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字輩:“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輔佐貽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羅氏字輩:“教振家聲大宜克篤茂本培元植基廣澤迪惟前光恆崇先烈繼序其榮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字輩:“楚用欽邦世顯文方盛永吉祥士寶其昌功德遠揚篤滇賢良贊緒丕美家道之光”。

湖北安陸羅氏字輩: “正大光明國修齊治平傳昌家仁義禮信尊賢忠良華方萬載世久增常和衛興邦。”

四川廣漢羅氏字輩:“宗守仕享長,榮大開家運。鳴詩宏教育,永德定太平。”

重慶南川區水江羅氏字輩:應汝祖宗慶,興旺佐朝廷。正大光明遠,洪先在高升。水江羅強。

重慶城口縣巴山鎮黃溪羅氏字輩:國玉天心錫,家仁世澤隆,惟賢思自學,明道正直中。

湖南桑植城關鎮羅氏(包括湖北仙桃、紅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

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杞公)老派語共28字:

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語共80字:

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

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

輔佐貽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

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市羅氏派次為32字:

教振家聲 大宜克篤 茂本培元 植基廣澤

迪惟前光 恆崇先烈 繼序其榮 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所用派序為:

楚用欽邦世顯文方 盛永吉祥 士寶其昌(羅欽順立)

功德遠揚 篤滇賢良 贊緒丕美 家道之光(民國時新增)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毛壩鎮彈子村羅姓字輩

崇烈萬世光啟元懷遠揚 鴻儒宣章德掄魁佔賢良(羅翊聲)

廣東揭陽、棉湖、普寧、潮州羅氏所用派序為:

國朝鳳宣隱 克仕光恩文

邦端貞德裕 世紹禮義尊

堯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萬有繼凳雲

承平開泰運 先哲衍經論

益智連科捷 藍田耀玉琨

湖北荊州公安羅氏所用派序為35字(羅榮):

海大萬庭文 於一之國士

宏才光祖德 詒安承先代

理學少書香 孝友家為政

功名卜永昌

重慶奉節羅氏所用派序為32字:

北京鳳鳴 紹運天仕

元言聯映 國遠永啟

禎祥瑞世 弘揚華夏

四維孔興 豫章鼎盛

湖北鄂州(鄂城)舜隆公羅氏所用派序舊譜為32字,1994年重新續譜新派32字(羅俊):

舊譜:肇霖雲彰定家安邦 元萬正一大士文光 為(從)善必(有)福 修德永昌道生本立實茂名揚

續譜:繼承祖志訪賢效良延綿澤遠訓在義方才華俊秀 功勳輝煌與世同運長髮其祥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嶽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今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有羅姓,這些優秀人才賜姓改姓後,為羅氏帶進新鮮血液,添加新的遺傳基因,其中傑出人才、特別傑出者,如鮮卑族、山西代州羅結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為羅氏的聲譽做出巨大的貢獻。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吉安縣北源鄉四個村的羅姓神塘廟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堯堂: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氏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氏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家譜

湖南邵陽羅氏族譜,(清)羅朝揚等纂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羅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民國)羅希佛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二修族譜,首兩卷,(清)羅華、羅位雲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卷首上、下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三修族譜,(清)羅泰階、羅壽仁、羅貞卿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9年)丕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益陽羅氏重修族譜,(清)羅聯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續修族譜,(清)羅光炳、羅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八修宗譜,(清)羅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九修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羅庶丹、羅腫甫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諭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羅氏續修支譜四卷,(清)羅匯唐羅文動羅湘南等纂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上湘田心羅氏族譜七卷,首一卷,(清)羅大譜、羅大胄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衡陽,湘潭六甲羅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尊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遺訓、壽序兩部份。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羅氏六修族譜,首一卷,(清)羅楚書、羅光黻修羅光昌纂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祁陽鐵塘羅氏八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羅培晃、羅遠湄等修羅基滋等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首一卷,(清)羅玉峰修羅凌雲羅家聲等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羅伯定、羅伯謹等纂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重修族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一~四冊,紀事至清光緒九年止。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年間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紀事至清宣統年間。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八十八卷、卷首第二~四下冊,紀事至清宣統元年。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通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羅元鯤修、羅聯燾等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正編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簡陽羅氏族譜四卷,(清)羅元鎰編,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簡陽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彭縣羅氏支譜,(民國)羅啟聰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內江羅氏族譜八卷,(民國)羅懋昭等續修,民國年間內江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卷。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上虞羅氏支分譜,(清)羅振玉等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董山羅氏宗譜輯略,(清)羅貴岑等輯略,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十卷,(清)羅兆鵬等纂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三十五卷,首兩卷,(民國)羅賢贊等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無為羅氏四修宗譜六卷,(清)羅鴻遠等纂修,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豫章羅氏重修宗譜,(清)羅憲通等纂修,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廟事志七卷,(清)羅應鶴著,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羅氏家譜,(清)羅萬錦、羅萬繡纂修,稿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字輩

大 成 譜 派 衍(全國通行班次)羅氏族譜字輩

舊派 珠公43世 <盛>字輩起

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

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 日新,德業世常錄。

新派

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

理學家聲遠,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

湖南平江南江黃岡派

齊宋文宣宇,宗定永高庠。庇廕家庭立,寬宏宦宰良。

廟廊膺帝寵,完產慶安康。主度宸宮廓,官寮守憲章。

山東菏澤羅氏字輩:“真梓世袍 文士自樊 思懷克秀 清明傳玉永 衍述繼續常 守正行大道 宗聖兆吉昌 本固恩德廣 源修慶善祥 家風忠厚顯 建業興隆揚 友誼照全國 啟承繁萬鄉 根基盤石定 同心輔魯邦”。

湖南桑植、湖北仙桃、紅花堤羅氏字輩:“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字輩:“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輔佐貽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羅氏字輩:“教振家聲大宜克篤茂本培元植基廣澤迪惟前光恆崇先烈繼序其榮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字輩:“楚用欽邦世顯文方盛永吉祥士寶其昌功德遠揚篤滇賢良贊緒丕美家道之光”。

湖北安陸羅氏字輩: “正大光明國修齊治平傳昌家仁義禮信尊賢忠良華方萬載世久增常和衛興邦。”

四川廣漢羅氏字輩:“宗守仕享長,榮大開家運。鳴詩宏教育,永德定太平。”

重慶南川區水江羅氏字輩:應汝祖宗慶,興旺佐朝廷。正大光明遠,洪先在高升。水江羅強。

重慶城口縣巴山鎮黃溪羅氏字輩:國玉天心錫,家仁世澤隆,惟賢思自學,明道正直中。

湖南桑植城關鎮羅氏(包括湖北仙桃、紅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

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杞公)老派語共28字:

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語共80字:

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

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

輔佐貽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

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市羅氏派次為32字:

教振家聲 大宜克篤 茂本培元 植基廣澤

迪惟前光 恆崇先烈 繼序其榮 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所用派序為:

楚用欽邦世顯文方 盛永吉祥 士寶其昌(羅欽順立)

功德遠揚 篤滇賢良 贊緒丕美 家道之光(民國時新增)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毛壩鎮彈子村羅姓字輩

崇烈萬世光啟元懷遠揚 鴻儒宣章德掄魁佔賢良(羅翊聲)

廣東揭陽、棉湖、普寧、潮州羅氏所用派序為:

國朝鳳宣隱 克仕光恩文

邦端貞德裕 世紹禮義尊

堯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萬有繼凳雲

承平開泰運 先哲衍經論

益智連科捷 藍田耀玉琨

湖北荊州公安羅氏所用派序為35字(羅榮):

海大萬庭文 於一之國士

宏才光祖德 詒安承先代

理學少書香 孝友家為政

功名卜永昌

重慶奉節羅氏所用派序為32字:

北京鳳鳴 紹運天仕

元言聯映 國遠永啟

禎祥瑞世 弘揚華夏

四維孔興 豫章鼎盛

湖北鄂州(鄂城)舜隆公羅氏所用派序舊譜為32字,1994年重新續譜新派32字(羅俊):

舊譜:肇霖雲彰定家安邦 元萬正一大士文光 為(從)善必(有)福 修德永昌道生本立實茂名揚

續譜:繼承祖志訪賢效良延綿澤遠訓在義方才華俊秀 功勳輝煌與世同運長髮其祥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中村神塘廟正門

"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居民老宅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二百八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28%左右。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源地,後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後於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地望族。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官塘山村羅氏宗祠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2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新屋下村羅氏宗祠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於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280萬,為全國前20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280餘萬,增長達18倍之多,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江蘇四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人口的1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蘇滬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江蘇大部,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以及西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大把院村羅氏宗祠

研究考證:部分世系

據唐·貞觀年間,左驍衛將軍、上柱國、安山縣開國侯羅君副墓誌銘:“升龍之族,有熊之胤”,明證至少在南北朝、隋唐,羅氏即奉黃帝為始祖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羅氏的原古先祖,按文化認同原則,可追溯至黃帝。其世系如下:

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附沮——穴熊——鬻熊——羅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亭前村羅氏宗祠

以國為姓:

熊姓及妘姓是羅子國姓氏的主要來源,如今1000多萬羅氏主要來源於羅子國遺民的後裔。另一大支是北魏時少數民族的改姓,還有不同時期兄弟姓氏及帶“羅”字複姓改羅氏。

祝融氏吳回之孫季連,是以“羊”為圖騰的羋(音:米)部落的首領,羋姓之祖,也是春秋時楚人的先祖。夏朝時,季連的後裔羋部落穴熊氏族已經活動於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間,約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鄭和郾陵一帶。羅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為姓,據湖南省社科院炎黃研究所羅文華、何光嶽先生考證:“因善於製造羅網,並勤於羅捕鳥類,而稱羅氏族”。其中羅氏早期來源之一的“大羅氏”更早見史載,其主要活動區域:大別山南北的河南羅山和湖北的羅田之間,北靠穴熊氏族。這一地區森林茂密,鳥類群集,是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地帶。直至近代,這一地區的農民仍保留著圍網捕鳥的謀生職業和技術。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亭前村羅氏居民老宅

今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有羅姓,這些優秀人才賜姓改姓後,為羅氏帶進新鮮血液,添加新的遺傳基因,其中傑出人才、特別傑出者,如鮮卑族、山西代州羅結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為羅氏的聲譽做出巨大的貢獻。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吉安縣北源鄉四個村的羅姓神塘廟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堯堂: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氏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氏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家譜

湖南邵陽羅氏族譜,(清)羅朝揚等纂修,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羅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民國)羅希佛纂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二修族譜,首兩卷,(清)羅華、羅位雲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卷首上、下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瀏陽、長沙羅氏三修族譜,(清)羅泰階、羅壽仁、羅貞卿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9年)丕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益陽羅氏重修族譜,(清)羅聯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續修族譜,(清)羅光炳、羅隆俊等纂修,清道光七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八修宗譜,(清)羅斐成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羅氏九修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羅庶丹、羅腫甫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諭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羅氏續修支譜四卷,(清)羅匯唐羅文動羅湘南等纂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上湘田心羅氏族譜七卷,首一卷,(清)羅大譜、羅大胄等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衡陽,湘潭六甲羅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尊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遺訓、壽序兩部份。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羅氏六修族譜,首一卷,(清)羅楚書、羅光黻修羅光昌纂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豫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邵陽,祁陽鐵塘羅氏八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羅培晃、羅遠湄等修羅基滋等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六卷、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首一卷,(清)羅玉峰修羅凌雲羅家聲等纂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邵陵羅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羅伯定、羅伯謹等纂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重修族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第一~四冊,紀事至清光緒九年止。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年間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卷首,紀事至清宣統年間。現被收藏在湖南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續修宗譜首四卷,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新化木刻活字印本二冊,今僅存第八十八卷、卷首第二~四下冊,紀事至清宣統元年。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羅氏通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羅元鯤修、羅聯燾等纂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正編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四川簡陽羅氏族譜四卷,(清)羅元鎰編,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簡陽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彭縣羅氏支譜,(民國)羅啟聰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內江羅氏族譜八卷,(民國)羅懋昭等續修,民國年間內江羅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卷。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上虞羅氏支分譜,(清)羅振玉等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董山羅氏宗譜輯略,(清)羅貴岑等輯略,清康熙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十卷,(清)羅兆鵬等纂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慈溪羅氏宗譜三十五卷,首兩卷,(民國)羅賢贊等纂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無為羅氏四修宗譜六卷,(清)羅鴻遠等纂修,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豫章羅氏重修宗譜,(清)羅憲通等纂修,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重修宗譜,著者待考,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羅氏廟事志七卷,(清)羅應鶴著,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羅氏家譜,(清)羅萬錦、羅萬繡纂修,稿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字輩

大 成 譜 派 衍(全國通行班次)羅氏族譜字輩

舊派 珠公43世 <盛>字輩起

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

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 日新,德業世常錄。

新派

忠孝全鴻烈,芳名振豫章。立朝榮甲第,奕世萃冠裳。

理學家聲遠,英才國瑞長,靈礽同紹述,慶衍發麟祥。

湖南平江南江黃岡派

齊宋文宣宇,宗定永高庠。庇廕家庭立,寬宏宦宰良。

廟廊膺帝寵,完產慶安康。主度宸宮廓,官寮守憲章。

山東菏澤羅氏字輩:“真梓世袍 文士自樊 思懷克秀 清明傳玉永 衍述繼續常 守正行大道 宗聖兆吉昌 本固恩德廣 源修慶善祥 家風忠厚顯 建業興隆揚 友誼照全國 啟承繁萬鄉 根基盤石定 同心輔魯邦”。

湖南桑植、湖北仙桃、紅花堤羅氏字輩:“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字輩:“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輔佐貽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羅氏字輩:“教振家聲大宜克篤茂本培元植基廣澤迪惟前光恆崇先烈繼序其榮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字輩:“楚用欽邦世顯文方盛永吉祥士寶其昌功德遠揚篤滇賢良贊緒丕美家道之光”。

湖北安陸羅氏字輩: “正大光明國修齊治平傳昌家仁義禮信尊賢忠良華方萬載世久增常和衛興邦。”

四川廣漢羅氏字輩:“宗守仕享長,榮大開家運。鳴詩宏教育,永德定太平。”

重慶南川區水江羅氏字輩:應汝祖宗慶,興旺佐朝廷。正大光明遠,洪先在高升。水江羅強。

重慶城口縣巴山鎮黃溪羅氏字輩:國玉天心錫,家仁世澤隆,惟賢思自學,明道正直中。

湖南桑植城關鎮羅氏(包括湖北仙桃、紅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萬,瑞嗣胤延世,益昌啟俊賢,

自承祖宗德,文國福朝先,榮顯旌加遠,希紹永興蕃。

湖南安化羅氏(杞公)老派語共28字:

辰夢文興紹遠泰,萬天壽日祥光發,鴻開俊彥正芳華,賢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語共80字:

慎守先賢烈,昌隆代貴榮,綿延敷善澤,蔚煥益明新,

禮義貽來哲,詩書訓後人,道高期立達,教迪久同遵,

輔佐貽樑棟,儀型重玉金,輝煌餘藻採,培植積蘭芬,

麟瑞資鍾毓,鵬程慶允升,源長鹹錫福,嘉運啟崇英。

湖南灤灣市羅氏派次為32字:

教振家聲 大宜克篤 茂本培元 植基廣澤

迪惟前光 恆崇先烈 繼序其榮 宏開佑錫

湖北天門羅氏所用派序為:

楚用欽邦世顯文方 盛永吉祥 士寶其昌(羅欽順立)

功德遠揚 篤滇賢良 贊緒丕美 家道之光(民國時新增)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毛壩鎮彈子村羅姓字輩

崇烈萬世光啟元懷遠揚 鴻儒宣章德掄魁佔賢良(羅翊聲)

廣東揭陽、棉湖、普寧、潮州羅氏所用派序為:

國朝鳳宣隱 克仕光恩文

邦端貞德裕 世紹禮義尊

堯舜宗英俊 孔曾道永存

天嘉明福善 萬有繼凳雲

承平開泰運 先哲衍經論

益智連科捷 藍田耀玉琨

湖北荊州公安羅氏所用派序為35字(羅榮):

海大萬庭文 於一之國士

宏才光祖德 詒安承先代

理學少書香 孝友家為政

功名卜永昌

重慶奉節羅氏所用派序為32字:

北京鳳鳴 紹運天仕

元言聯映 國遠永啟

禎祥瑞世 弘揚華夏

四維孔興 豫章鼎盛

湖北鄂州(鄂城)舜隆公羅氏所用派序舊譜為32字,1994年重新續譜新派32字(羅俊):

舊譜:肇霖雲彰定家安邦 元萬正一大士文光 為(從)善必(有)福 修德永昌道生本立實茂名揚

續譜:繼承祖志訪賢效良延綿澤遠訓在義方才華俊秀 功勳輝煌與世同運長髮其祥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中村神塘廟正門

江西吉安縣這幾個村的羅姓是從哪裡遷過來的

圖為神塘廟碑文

江西吉安縣北源鄉中村官塘山村、中村大把院村、中村新屋下村以及亭前村都姓羅,而且羅氏宗廟也是同一個宗祠廟,這四個村的羅姓都是同一個地方遷過來的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