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議削藩,話說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還是要反,早削藩,反噬還小一點,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後患無窮!

漢景帝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著手削藩,結果七王之亂爆發,把漢景帝嚇了一跳,無奈之下,漢景帝只能將晁錯梟首,給各位諸侯賠罪,雖然最終七王之亂被平定,藩王實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舊是大漢王朝沉重負擔,連綿千里的諸侯國不計其數,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議削藩,話說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還是要反,早削藩,反噬還小一點,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後患無窮!

漢景帝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著手削藩,結果七王之亂爆發,把漢景帝嚇了一跳,無奈之下,漢景帝只能將晁錯梟首,給各位諸侯賠罪,雖然最終七王之亂被平定,藩王實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舊是大漢王朝沉重負擔,連綿千里的諸侯國不計其數,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漢武帝上位後,一心想要消滅匈奴,壯大漢國聲威,可國內不穩,幹屁的事啊?結果這時候,漢武帝身邊出了個能人主父偃,比晁錯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個損招——推恩令,本來,藩王死後,一般都是長子繼位,但主父偃卻建議,不管藩王有幾個兒子,死後,便將藩國封給這幾個兒子,這樣一來,藩國便會被分的七零八落,哪裡還有實力威脅中央?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議削藩,話說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還是要反,早削藩,反噬還小一點,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後患無窮!

漢景帝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著手削藩,結果七王之亂爆發,把漢景帝嚇了一跳,無奈之下,漢景帝只能將晁錯梟首,給各位諸侯賠罪,雖然最終七王之亂被平定,藩王實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舊是大漢王朝沉重負擔,連綿千里的諸侯國不計其數,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漢武帝上位後,一心想要消滅匈奴,壯大漢國聲威,可國內不穩,幹屁的事啊?結果這時候,漢武帝身邊出了個能人主父偃,比晁錯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個損招——推恩令,本來,藩王死後,一般都是長子繼位,但主父偃卻建議,不管藩王有幾個兒子,死後,便將藩國封給這幾個兒子,這樣一來,藩國便會被分的七零八落,哪裡還有實力威脅中央?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主父偃這一損招,一舉掃除漢朝大型諸侯國,誰也沒有實力威脅中央的統治,漢武帝得以一心一意攻打匈奴,但主父偃此舉,也有弊端,那就是後來西漢王朝衰敗,劉氏宗親,連一個能挑大樑的都沒有,當然這是後話!

不得不說,主父偃的推恩令,確實是削藩最好的辦法,可如此好用的辦法,建文帝當初削藩的時候,為什麼不用,非要用強硬手段,最後逼得朱棣造反呢?原因有三,最後一點很無奈!

原因一:藩王情況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藩王,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漢朝的藩王,有封地,有實權,儼然是一個個國中之國,他們的存在,是祖上蔭蒙,完全是蛀蟲般的存在!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議削藩,話說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還是要反,早削藩,反噬還小一點,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後患無窮!

漢景帝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著手削藩,結果七王之亂爆發,把漢景帝嚇了一跳,無奈之下,漢景帝只能將晁錯梟首,給各位諸侯賠罪,雖然最終七王之亂被平定,藩王實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舊是大漢王朝沉重負擔,連綿千里的諸侯國不計其數,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漢武帝上位後,一心想要消滅匈奴,壯大漢國聲威,可國內不穩,幹屁的事啊?結果這時候,漢武帝身邊出了個能人主父偃,比晁錯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個損招——推恩令,本來,藩王死後,一般都是長子繼位,但主父偃卻建議,不管藩王有幾個兒子,死後,便將藩國封給這幾個兒子,這樣一來,藩國便會被分的七零八落,哪裡還有實力威脅中央?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主父偃這一損招,一舉掃除漢朝大型諸侯國,誰也沒有實力威脅中央的統治,漢武帝得以一心一意攻打匈奴,但主父偃此舉,也有弊端,那就是後來西漢王朝衰敗,劉氏宗親,連一個能挑大樑的都沒有,當然這是後話!

不得不說,主父偃的推恩令,確實是削藩最好的辦法,可如此好用的辦法,建文帝當初削藩的時候,為什麼不用,非要用強硬手段,最後逼得朱棣造反呢?原因有三,最後一點很無奈!

原因一:藩王情況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藩王,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漢朝的藩王,有封地,有實權,儼然是一個個國中之國,他們的存在,是祖上蔭蒙,完全是蛀蟲般的存在!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而明朝的藩王就不同了,當初朱元璋將兒子們封到各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讓他們幫著中央抵禦外敵,這些藩王,沒有實際封地,但卻手握兵權,比如燕王朱棣,比如代王朱桂,便被封在明朝北方軍事重地大同!

因此,建文帝要削藩,主要削的是這些人手裡的兵權,因此推恩令就不太適用了!

原因二:藩王實力不同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是在七王之亂之後,當時,漢朝的幾個刺頭藩王,基本上已經被打殘,就算是聯手,也沒能力對抗漢朝大軍,因此,漢武帝施行推恩令,他們只能老老實實聽者,即便是老藩王不願意將封國平均分給自己的兒子們,他的那些兒子們也不會同意,畢竟,每個兒子都希望能夠分的老爹一份家產不是?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議削藩,話說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還是要反,早削藩,反噬還小一點,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後患無窮!

漢景帝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著手削藩,結果七王之亂爆發,把漢景帝嚇了一跳,無奈之下,漢景帝只能將晁錯梟首,給各位諸侯賠罪,雖然最終七王之亂被平定,藩王實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舊是大漢王朝沉重負擔,連綿千里的諸侯國不計其數,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漢武帝上位後,一心想要消滅匈奴,壯大漢國聲威,可國內不穩,幹屁的事啊?結果這時候,漢武帝身邊出了個能人主父偃,比晁錯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個損招——推恩令,本來,藩王死後,一般都是長子繼位,但主父偃卻建議,不管藩王有幾個兒子,死後,便將藩國封給這幾個兒子,這樣一來,藩國便會被分的七零八落,哪裡還有實力威脅中央?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主父偃這一損招,一舉掃除漢朝大型諸侯國,誰也沒有實力威脅中央的統治,漢武帝得以一心一意攻打匈奴,但主父偃此舉,也有弊端,那就是後來西漢王朝衰敗,劉氏宗親,連一個能挑大樑的都沒有,當然這是後話!

不得不說,主父偃的推恩令,確實是削藩最好的辦法,可如此好用的辦法,建文帝當初削藩的時候,為什麼不用,非要用強硬手段,最後逼得朱棣造反呢?原因有三,最後一點很無奈!

原因一:藩王情況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藩王,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漢朝的藩王,有封地,有實權,儼然是一個個國中之國,他們的存在,是祖上蔭蒙,完全是蛀蟲般的存在!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而明朝的藩王就不同了,當初朱元璋將兒子們封到各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讓他們幫著中央抵禦外敵,這些藩王,沒有實際封地,但卻手握兵權,比如燕王朱棣,比如代王朱桂,便被封在明朝北方軍事重地大同!

因此,建文帝要削藩,主要削的是這些人手裡的兵權,因此推恩令就不太適用了!

原因二:藩王實力不同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是在七王之亂之後,當時,漢朝的幾個刺頭藩王,基本上已經被打殘,就算是聯手,也沒能力對抗漢朝大軍,因此,漢武帝施行推恩令,他們只能老老實實聽者,即便是老藩王不願意將封國平均分給自己的兒子們,他的那些兒子們也不會同意,畢竟,每個兒子都希望能夠分的老爹一份家產不是?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而建文帝時期就不同了,朱棣是燕王,朱棣的兒子可能也是燕王,但這個頭銜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手裡的兵權,建文帝在乎的是燕王手裡的將士,會不會聽自己指揮,而不是在乎將來究竟是有一個燕王,還是一堆燕王......

原因三:建文帝比漢武帝更心急

漢武帝削藩之時,國內藩王實力,在經過七王之亂的打壓,已經實力大損,而明朝建文帝時期卻不一樣!


"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病死,31歲的劉啟登基稱帝,史稱漢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劉啟8歲當太子,苦熬23年,終於當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趕出一番事業,對於劉啟的上進,他的老師晁錯很是欣喜,二人經常徹夜長談,打算幹一番大事!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公元前155年,晁錯向漢景帝劉啟提議削藩,話說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還是要反,早削藩,反噬還小一點,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後患無窮!

漢景帝一聽,有道理啊,立刻著手削藩,結果七王之亂爆發,把漢景帝嚇了一跳,無奈之下,漢景帝只能將晁錯梟首,給各位諸侯賠罪,雖然最終七王之亂被平定,藩王實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舊是大漢王朝沉重負擔,連綿千里的諸侯國不計其數,嚴重威脅中央統治!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漢武帝上位後,一心想要消滅匈奴,壯大漢國聲威,可國內不穩,幹屁的事啊?結果這時候,漢武帝身邊出了個能人主父偃,比晁錯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個損招——推恩令,本來,藩王死後,一般都是長子繼位,但主父偃卻建議,不管藩王有幾個兒子,死後,便將藩國封給這幾個兒子,這樣一來,藩國便會被分的七零八落,哪裡還有實力威脅中央?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主父偃這一損招,一舉掃除漢朝大型諸侯國,誰也沒有實力威脅中央的統治,漢武帝得以一心一意攻打匈奴,但主父偃此舉,也有弊端,那就是後來西漢王朝衰敗,劉氏宗親,連一個能挑大樑的都沒有,當然這是後話!

不得不說,主父偃的推恩令,確實是削藩最好的辦法,可如此好用的辦法,建文帝當初削藩的時候,為什麼不用,非要用強硬手段,最後逼得朱棣造反呢?原因有三,最後一點很無奈!

原因一:藩王情況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藩王,本質上是有區別的,漢朝的藩王,有封地,有實權,儼然是一個個國中之國,他們的存在,是祖上蔭蒙,完全是蛀蟲般的存在!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而明朝的藩王就不同了,當初朱元璋將兒子們封到各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讓他們幫著中央抵禦外敵,這些藩王,沒有實際封地,但卻手握兵權,比如燕王朱棣,比如代王朱桂,便被封在明朝北方軍事重地大同!

因此,建文帝要削藩,主要削的是這些人手裡的兵權,因此推恩令就不太適用了!

原因二:藩王實力不同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是在七王之亂之後,當時,漢朝的幾個刺頭藩王,基本上已經被打殘,就算是聯手,也沒能力對抗漢朝大軍,因此,漢武帝施行推恩令,他們只能老老實實聽者,即便是老藩王不願意將封國平均分給自己的兒子們,他的那些兒子們也不會同意,畢竟,每個兒子都希望能夠分的老爹一份家產不是?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而建文帝時期就不同了,朱棣是燕王,朱棣的兒子可能也是燕王,但這個頭銜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手裡的兵權,建文帝在乎的是燕王手裡的將士,會不會聽自己指揮,而不是在乎將來究竟是有一個燕王,還是一堆燕王......

原因三:建文帝比漢武帝更心急

漢武帝削藩之時,國內藩王實力,在經過七王之亂的打壓,已經實力大損,而明朝建文帝時期卻不一樣!


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最好用,為何建文帝不用?非得逼得朱棣造反?


當時,建文帝之所以要大力削藩,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叔叔們威脅到了他的他的統治,建文帝要的是,收回這些藩王的兵權,減輕他們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因此,推恩令行不通,只能選擇硬碰硬,直接向叔叔們開戰,但可惜的是,建文帝畢竟年輕,經過的風浪太少,即便朱棣都造反了,還下令,不讓傷了自己叔叔,最終,皇位被朱棣奪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