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國美零售與家樂福中國共同宣佈達成戰略合作,預計在今年7月底前,國美將以“店中店”的模式入駐家樂福在中國的200餘家門店,經營所有大家電、3C電子產品和智能產品。雙方還表示,將在聯合營銷、會員管理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實現服務和流量轉化。

這條合作消息對國美和家樂福來說,或許都很重要。對於這兩個零售業知名品牌來說,外界很關注他們如何應對零售市場激烈的競爭以及日新月異的變化。所以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合作能否“強強聯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一個跡象,即在新的市場環境中,跨品牌、數字化已經成為零售商的共同選擇。

首先,國美在家樂福裡開設“店中店”並非首創,“店中店”有利於不同品牌“術業有專攻”。在此次合作前,家樂福已經與戴森、Brookstone合作了“店中店”模式。還有,從去年6月開始,被阿里巴巴投資的大潤發將全國約400家門店的家電業務全部交由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合作伙伴蘇寧易購“代銷”,品類同樣覆蓋大小家電、3C電子產品等。可見,將原先非主營或者說“不專業”的家電及消費電子產品業務剝離出來,交給更專業的經銷商、品牌商負責,已經成為家樂福、大潤發等大賣場的共同選擇——這並不難理解,因為通過“店中店”,家樂福、大潤發等賣場能夠更加關注自身擅長的生鮮、食品、日用品等業務,把“長板”做得更長。而以國美、蘇寧為代表的家電、3C電子產品經銷商也有了自有門店外更廣泛的布點。

其次,“店中店”能更好地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一方面,賣場裡的商品會發生變化。在以往的大賣場中,家電、3C電子產品等由大賣場採購,往往都是“標準品”;但通過“店中店”,當下流行的C2B(消費決定生產)定製款產品也能進入到賣場裡。在宣佈全面合作之前,國美與家樂福在北京、無錫、上海、浙江四地試點11家“店中店”,引入了很多基於大數據定製的產品。經營4個月來,這些門店中的家電和3C電子產品整體經營情況大幅提升。國美也表示,目前其差異化定製產品銷售佔比已經超過47%,通過“店中店”,大賣場內的產品也能告別“標準品”,更“懂”消費者。

另一方面,“店中店”能為超市賣場帶來更多的選擇。國美表示,已經實現APP、線下門店、社交電商“美店”的“三端合一”,能突破商品型號和款式的空間限制,實現資源共享、場景互融。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國美家樂福“店中店”不僅可以購買店內陳列的商品,還可以通過國美APP和美店進行線上選品,享受豐富的供應鏈資源。

最後,從超市賣場行業的數字化升級看,“開放”、“合作”也已經成為關鍵詞。不論是家樂福還是大潤發、歐尚、沃爾瑪,近兩年來進行的數字化升級都與“開放”與“合作”有關,包括引入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移動支付,與京東到家、盒馬、餓了麼、美團等合作提供即時配送服務,與BAT等互聯網巨頭合作升級供應鏈等;而一些原本由超市賣場自己投資設計的線上商場等則逐漸調整,引入了第三方合作伙伴。

這些改變給超市賣場帶來的變化是明顯的。按大潤發和歐尚母公司高鑫零售2018年年報,蘇寧易購在兩個月時間內完成了對大潤發全國約400家門店的家電和3C電子業務改造,並在2018“雙11”前完成對歐尚70餘家門店的全面進駐,截至2018年年底,改造門店的家電銷售已出現正增長。家樂福集團的2018年全年業績也顯示,家樂福中國區業務表現出色,帶動大中華區利潤大幅提升,較去年同比增11倍,達3.5億元人民幣。家樂福中國稱,業績逆風翻盤得益於改造升級門店、加碼數字化,用技術打穿到店、到家的消費場景,打造全新的大賣場購物體驗。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認為,近年來零售市場變化巨大,而商業的本質是在堅持行業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各種元素在時空中不斷打破並重組。所以,國美和家樂福的合作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預計會有更多的品牌進行合作創新,這既有利於品牌本身,也有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以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

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國美和家樂福的此次合作是從供應鏈、渠道到運營的全方位合作,所以不僅是“1+1”的物理反應,還能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他認為,跨界、跨品牌合作要顛覆以往的供應鏈合作模式,從後端供應鏈延伸至前端的需求鏈。尤其在大數據時代,要從用戶需求出發,在用戶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高度匹配,從消費端推動整個產業鏈升級。

欄目主編:任翀 文字編輯:任翀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