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大同市東南部,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與廣靈相鄰,南毗靈丘、繁峙,西與應縣、懷仁接壤,北接雲州區(原大同縣)、陽高。2018年,全縣國土面積1968平方公里,轄6鎮、12鄉、315個行政村,總人口35.6萬人。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縣域內交通網絡通達,大淶公路縱穿南北,朔蔚公路橫貫東西,榮烏、同源、廣源、王城4條高速公路形成境內高速公路交通網。2017年,渾源縣被列為全省“四好農村路”試點縣,公路總里程1000餘公里,輻射全縣所有行政村。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渾源,夏商時屬冀州;西周時屬幷州;春秋時屬代國;秦始皇始置縣,稱為崞縣,屬雁門郡,不久改稱平舒,屬代郡;西漢時,平舒縣廢,復置崞縣,屬恆山郡;王莽新朝期間,改為崞張縣,仍屬常山(即恆山)郡;東漢恢復崞縣名,三國沿襲之;北魏時遷都平城(即今大同),為京城內地,改名石城縣,屬神武郡,北魏天興元年(398),改稱崞山縣;東魏時,改為廊州;北齊時,改為北顯州;隋初,改稱平寇縣,後又改回崞縣;唐時始稱渾源;金貞祐二年(1214)置渾源州;元初改渾源縣為恆陰縣,屬西京(即大同),不久,又複用渾源州;明清時稱渾源州,屬大同府。

民國元年(1912)5月改為渾源縣,後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南北山區均為抗日根據地,屬晉察冀邊區;1945年渾源縣解放。1993年歸大同市管轄。

積澱深厚 遺蹟眾多

渾源,因桑乾河支流渾河之發源故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留存下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蹟,著名的有李峪彩陶文化遺址;春秋時期文化燦爛,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唐宋時期經濟繁榮,陶瓷業發達,是當時重要的瓷器產地。

李峪彩陶文化遺址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李峪出土的黑陶

李峪彩陶文化遺址位於縣城西南7公里處,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已發現的陶片、石片、石環、石斧甚多。石器有球狀、盤狀、斧狀等砍砸器;陶器有灰色繩紋陶、紅色素陶、黑色和紫色彩繪陶,也有帶砂的粗陶和表面平整的細陶等。1950年8月,中央文物考察團曾專程來此地考察,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隨隊親臨遺址現場考證,他從陶器的色澤、器形、紋飾上分析,認為既有來自當時中原地區仰韶期與龍山期文化的影響,也有明顯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李峪青銅器遺址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犧尊

李峪青銅器屬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大同地區最具特色的青銅器,也是目前為止大同地區發現的這一時期唯一的青銅器遺址。李峪青銅器工藝精巧、紋飾獨特、器型精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均有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博物館也有藏品,其中造型精美的犧尊、夔帶紋壺、蟠螭紋罍、鑲嵌狩獵紋豆等11件器物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古磁窯遺址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黑釉剔花罐

渾源盛產陶瓷器皿,歷史悠久,遍佈縣城四周,尤以城南為最。大磁窯、大磁窯鋪、青磁窯、古磁窯等村落皆以瓷命名,可見這裡歷來以出產瓷器而著稱。1977年,故宮博物院的陶瓷考古專家到古磁窯村進行現場考查,在該村發現了古代瓷器遺址,除採集到宋、元時代的大量瓷片外,還發現了部分唐代陶瓷碎片,對研究我國唐、宋、元、明的陶瓷器有著重要的價值。

經貿往來 工商重鎮

遼金元時期,渾源為我國北方商業重鎮和南北貿易商品集散地。明清時,渾源的手工業相當發達,如砂器、銅鐵器、造紙、編織、籠籮、皮毛加工等享譽省內外,故有“七十二行、行行俱全”之說。

渾源燒酒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從渾源歷年出土的眾多青銅酒器可以看出,早在春秋至秦漢時期,釀酒已經盛行。經唐宋元明清,釀酒業在渾源成為一大產業,渾源燒酒以其精湛的工藝和優良的水質聞名遐邇,故民間流傳有諺語“喝燒酒渾源州,吃水煙下蘭州”。

渾源黃芪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是“中國黃芪之鄉”,具有“國家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國家GAP種植基地”“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黃芪GMP認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認證。渾源黃芪又稱恆山黃芪、正北芪、恆山正北芪、恆山北芪等。

神溪鑄鐘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神溪鑄鐘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所鑄之鐘造型莊重典雅、古樸大方,鐘聲深沉洪亮,餘音悠揚動聽。渾源鑄鐘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既繼承民間傳統風格,又體現時代特色。明末清初,神溪村造鍋、造農具、造鐘大小作坊有30餘家,產品遠銷雁北各地和河北、內蒙古等地,鑄鐘行業十分興盛。

渾源制香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永安鎮王千莊村自古是一個典型的制香村落,幾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制香人傳承著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具體制香流程為:購料、和麵、攪拌、入桶、擠壓、壓接、成型、晾晒、包裝。目前,渾源制香開發出檀香、藥香、佛香、普通香、衛生香、塔香和香旺火等4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河北、內蒙古、陝西、西藏等省(區、市)。

渾源柳編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縣氣候宜人,境內樹多草綠,樹木以楊、柳、松樹為主。柳條被當地群眾編製成各種各樣的生產工具,這項傳統技藝被稱為渾源柳編。柳編業也稱白柳業。將柳條用水浸泡後去皮,用柳條的白芯編製成三節筐、酒簍、簸箕、水斗、笸籮等。

人傑地靈 名宦輩出

劉撝

劉撝,字仲謙,自號南山翁,金初渾源人。青年時在翠屏書院讀書,金天會二年(1124)首開進士科,中金代首科狀元,也是西京地區歷史上的首位狀元。歷任右拾遺,大成、曲陽、懷仁知縣,大理正,平陽府判官,安東節度副使,大理寺少卿,石州刺史,累官中大夫,晚歸鄉里,曾在翠屏書院講學。年63卒。

劉撝詩賦極佳,為金代詞賦宗師,被時人推為“百年文宗” “藻麗為時楷模”,當時名士大夫多出於其門下。王惲《渾源劉氏世德碑銘》:“公性淳厚,見義固執,待物誠。”“公厲精種學,文辭卓然天成,妙絕當世。”金監察御史張彀在《贈劉從益》詩中雲:“丘垤孰與南山尊,公卿皆出山翁門。遺文人共師夫子,陰德天教有是孫。”

慄毓美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慄毓美(1778—1840),字含輝,號樸園,渾源人。清嘉慶七年(1802)考取拔貢,後歷任河南溫盂、安陽、河內、西華知縣。嘉慶二十年(1815)調任寧陵知縣後,採取飭植木棉、榆、棗,以工代賑等法緩解黃河決口之災。道光元年(1821)遷為武陟知縣。遇沁河決口,遂組織導沁由漫口歸故道,並重築新埝。後歷任光州知州,汝寧、開封知府。道光九年(1829)升任河南糧鹽道臺,遷湖北按察使。道光十二年(1832)改任河南布政使兼黃河東河道護理巡撫,任上中牟裡岡口黃河堤將潰,組織搶修,一晝夜即竣工。朝廷驚服,提升為河東河道總督。在此任上,慄毓美常駐河坎,防止水患,頗有建樹。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1840年3月21日)卒於任上。朝廷獲悉,皇上念慄毓美治河有功,降旨賜祭葬,追封為“太子太保”,諡號“恭勤”,贈封“巡河督大王”,並令沿河各地建立廟堂,老家渾源州興建陵墓和府第。當慄毓美的靈柩從河南北上運往山西時,沿途百姓揮淚相送,千里不絕。道光皇帝親書祭文和碑文,林則徐為其寫墓誌銘。新中國成立後,慄毓美墓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慄毓美墓

名寺雲集 古剎眾多

懸空寺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懸空寺位於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半崖峭壁間,懸掛在半空中,是我國罕有的一座高空絕壁古建築,始建於北魏後期。懸空寺背倚翠屏山,面對恆山主峰天峰嶺,上載危崖,下臨深谷,結構奇巧而驚險,是華夏古文明和古建築的傑出代表,樓閣懸空,具有“奇、險、巧”的獨特風格。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界十大最奇險建築之一”。

永安寺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永安寺位於渾源縣城東北,當地人稱“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金代,後被大火毀廢。元代初年,渾源人高定任雲中招討使都元帥、永安軍節度使,他歸鄉後見寺院被毀,便邀請高僧歸雲禪師主持,捐資重新修建。因高定官職是永安軍節度使,致仕後又號永安居士,寺院建成後命名為“永安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中、後三院,前院正中是護法殿,從護法殿兩側進入中院,是全寺的主要部分,正中是全寺的主殿傳法正宗殿,東西耳殿各2間。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永安寺壁畫

傳法正宗殿建於元延祐二年(1515),是山西省現存較好的一座元代大殿。大殿建於高大的基座上,外觀穩固、莊嚴。大殿內四壁繪有巨幅工筆重彩元代壁畫,共畫有各種人像882人,其畫幅內容豐富,表現技法高超,882個人物表情生動自然,儒、釋、道三教融會,集我國宗教神祇之大成。

大雲寺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大雲寺位於縣城西10公里龍山腳下荊莊村西北,現存有大雄寶殿,主要建築結構均為金代遺物,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雄寶殿建於寺院中部,殿身面寬3間,進深2間。殿頂為單簷歇山式,總高約8米。為擴大內部空間,大殿採用減柱法,同時又突出佛壇位置,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創舉。

金代圓覺寺磚塔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圓覺寺當地人稱“小寺”, 位於渾源縣城東北,始建於金代,其寺大殿、配殿和鐘鼓樓等建築均已毀廢,現存位於寺院正中的磚塔一座,全名圓覺寺釋迦舍利磚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高九層,密簷飛拱,通體磚砌。塔體呈等邊八角形,總高30米,完全仿木建築式樣,結構堅固,造型別致,雄偉挺拔。整座塔分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塔的基座為須彌座,高約4米,四周為磚刻浮雕,有舞人力士和雄獅猛獸。其中樂舞人像40個,形態各異,逼真動人。

塔身下直上尖,呈錐狀。第一層距基座較高,二至八層,逐層收緊,第九層突然升高。每層簷角皆懸掛鐵鈴,風動鳴響,塔頂上有蓮花式鐵剎,再上為覆缽、相輪、寶蓋、圓光、寶珠。鐵剎尖端立一翔鳳,翔鳳歷800多年風雨仍能隨風轉動,可辨風向,在我國現存古塔中為孤例。

文化豐富 特色民俗

恆山道樂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恆山道樂是我國北方道教音樂的一支,屬天師派正一道,其演奏人員主要由恆山在家道士縣城道巷村焦氏家族成員組成,當地人稱為“恆山道樂班”,組織的道教活動世代傳承,距今已有300多年。2012年,恆山道樂班焦文忠被山西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恆山宗教氛圍濃厚,宗教活動頻繁,產生了古老的恆山道樂。恆山道樂吸收了北魏以來的鼓吹樂,唐宋以來的法曲。千百年來,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在北嶽恆山組織的大型道教法事活動中,成為了一項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演奏內容。恆山道樂演奏的樂曲為讚歎、器樂曲、套曲和配曲。主要樂器有笙、笛、管子、簫、二胡、琵琶、三絃、鼓、鐃、鈸、雲鑼、鐺。主要法器為銅謦、木魚、法鈴、法螺等。譜系為“工尺譜”記譜。

恆山道樂所演奏的音樂多為金元流行的曲牌以及民間音樂,有《幹指》《柳妖精》《一提經》《山坡羊》《洞玄贊》《一盞燈》《開通贊》《光明贊》《返魂香》《小八門》《勸君悲》《鬼拉腿》等。

渾源耍故事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耍故事是一種集體舞蹈,又叫“地秧歌”,屬踢鼓秧歌的一種。這種民間藝術形式,起源至今,一直在當地廣泛流傳。

“耍故事”起源於何時,查無記載,但從其表演內容為梁山泊英雄好漢夜打大名府的傳奇故事推理,應在宋代以後,最早產生於元末,盛行於清道光年間。表演角色有宋江、張青、孫二孃、林沖、時遷、顧大嫂、李逵、魯智深、武松、扈三娘、劉唐、安道全、吳用等。人物有馬子、婆子、頭趟鼓子、大拉花、頭對棒子、二趟鼓子、二拉花、二對棒子、毛貨郞、先生。伴奏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舞蹈隊形有天地牌、大十字、編蒜瓣、雙蕎麥稜、金錢眼子、五葫蘆、城鉤月、萬字、八卦、四大四小等二十餘種。主要表現形式為武功、對耍、單耍、戲耍和雜耍。

渾源扇鼓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扇鼓也叫太平鼓,就是在鐵圈上(直徑一尺左右)蒙上驢、馬、羊皮而製成的團扇,並在皮上繪上花紋。下置一柄,綴以鐵環或小銅釵,用竹製鼓鍵敲擊鼓面,並震動鐵環作響。據《渾源州志》記載,渾源扇鼓最早出現在宋代,明末清初,扇鼓由12戶外出的富商子弟帶回,人們美稱“迎春鼓”,隨著時代變遷,此項民間玩藝經久不衰。主要演出曲目有《逛恆山》《五指風波》《不著急找了個不著急》《一封情書》,其伴奏的樂器主要有小嗩吶、竹笛、四胡、樣琴、琵琶、大三絃、大提琴等。

渾源民居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渾源古民居主要建築形式為磚木混合結構的四合院,院落佈局規整、結構精巧合理、磚雕逼真華美、功能完備致用,是我國北方民居的典範。渾源四合院,在四個方向建房,門窗均開向院內,合圍出一個院子,格局多分為一進院落、二進院落、三進院落。

綠色發展 宜居之地

恆山風景名勝區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恆山風景名勝區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恆山古廟群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恆山景區被建設部授予“全國文明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風景名勝區,獲得“山西五大著名特色景區” “山西十佳旅遊景區”等稱號。

神溪溼地公園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神溪溼地公園位於縣城西北神溪村,南距恆山約10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其內山泉奔湧,碧波盪漾,水草豐美,自古為渾源八景之一“神溪夜月”。公園內景觀主要有律呂神祠、鳳山書院、古戲臺、關帝廟、明清古民居等。其中律呂神祠始建於北魏時期,現存遺蹟主體系元代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頭溫泉


大同渾源——旅遊勝地 晉北名城


湯頭溫泉位於恆山主峰東南王莊堡鎮境內,距縣城45公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百疾。”明隆慶元年(1567)在重建溫泉石碑上寫道:“潤之神效,洗之即愈。”早在北魏,這裡已是療養區,且建有皇家行宮,《魏書》記載多名皇帝、太后、皇后“幸溫泉”“詣溫湯療病”。20世紀70年代新建溫泉療養院,有寬敞大浴室和男女單間浴室多間,醫養、洗浴功能齊全,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