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學習巷,老西安人沒有不知道的。因為這條巷子地處回民坊上,所以多少年以來都被烙上濃濃的伊斯蘭味道。它不像北院門的回民巷被炒得那麼人滿為患,所以這裡便成了更多西安人對回民小吃的首選。

不過,可千萬不要因為只顧著在這裡吃小吃,而忽略這條古老幽深的大學習巷背後的故事,要說起這條巷子,來頭可不小呢。

曾經的外事活動中心

西安大學習巷位於西大街中段,南北走向,全長不過五百米,但卻是整條西大街所有的巷子裡最醒目的一個——巷口古樸莊嚴的牌樓高聳入雲,讓人只消看上一眼,便知道了這條小巷的與眾不同。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關於大學習巷的來歷,老西安人有一種說法,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後。

當年平叛戰亂的郭子儀將軍班師回朝的時候,帶回了許多西域將官,就住在今天的學習巷一帶,他們在這裡學習唐朝的法令制度和文化禮儀,慢慢地,唐朝政府幹脆就在這裡開設了漢儒文化學習館,專門教那些與唐朝有外交往來的各國使節學習漢文化與漢禮節。大約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一帶便有了「學習巷」的名字。

當時大唐的外交管理部(那個時候叫作大唐禮部主客司衙署)與管理外交禮儀的機構(那個時候叫作鴻臚寺)都設在這裡,使得這一帶成為了各國外交使節的驛館駐地與大唐對外交流的平臺,這一切都奠定了這條街巷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澱。

大學習巷裡的西大寺

今天的大學習巷已經成為了西安回坊的穆斯林居住區,整整一條街上到處都瀰漫著濃濃的伊斯蘭文化,所以到了大學習巷,第一要拜訪的,一定是位於巷子中段的清真寺。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早在唐朝建立初年,穆斯林商人就來到了長安,他們把西域的香料、藥材帶入長安,又把長安的瓷器、絲綢帶到西域,往來的商貿活動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同時也讓這些穆斯林愛上了當時世界的中心城市長安。

他們中有一大部分人後來留了下來,在長安娶妻生子繁衍後代。但是這些穆斯林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即使他們生活在長安,對真主安拉的禮拜之心卻從未減少,所以大唐的皇帝就在長安城裡為他們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就是位於學習巷裡的西大寺。

一千多年的歲月變遷,經過宋、元、明清的幾次翻修,到了今天這座寺院早已沒有了唐代建築的蹤跡,卻更多地保持了明清時期的建築特點,這與化覺巷內的清真大寺很有幾分相近的地方。這兩座寺院在西安城裡分別是兩座相當重要的清真大寺,因為化覺巷的清真寺位於大學習巷清真寺以東,所以這兩座寺院又分別叫作東、西大寺。

它們同樣都是將伊斯蘭文化融入進了中國特色的中軸式建築風格中,比如照壁上一改中國特色的動物圖騰造型,便是在保持了中國建築風格的同時,又尊重穆斯林沒有動物崇拜的宗教習慣,在他們的心裡,唯有他們的真主安拉。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還有包括中式的牌坊上,卻用伊斯蘭文書寫著《古蘭經》的經文,門楹上用伊斯蘭文寫成的對聯,禮拜大殿外懸掛的中式警言,無處不顯示著這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漫步其間,既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的一種回味,更是對伊斯蘭文化神聖的一種領悟。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說起西大寺,就不得不提起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外交官,他便是明朝的鄭和。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需要一位懂得阿拉伯語的翻譯,他選中了當時西大寺的掌教哈三焉。哈三焉也不辱使命,一路跟隨鄭和,既當翻譯又當軍師,沒少為鄭和的這次外事活動出謀劃策。

回來以後,鄭和很想為哈三焉在皇帝跟前邀功請賞。可是哈三焉什麼都不要,只是想請求皇帝能給他撥點經費讓他重修西大寺。皇帝準了哈三焉的請求,並委派鄭和來到西安完成哈三焉的這個心願。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西大寺,大部分的建築都是那個時候留下的。寺裡有一座石碑是明代劉序撰寫的《重修清淨寺碑記》,碑文分別用阿拉伯文與漢文詳細記述了這件事情,算是對這一歷史事件完整的記錄。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這裡也是「回民街」

因為每天要做禮拜的原因,所以穆斯林一直都沿襲著「依寺而居」的生活習慣,在每一座清真寺的周圍形成他們的生活區,習慣上被稱為「回坊」。

大學習巷只是回坊諸多街巷中的一條,它與如今享譽全世界的「回民街」一樣,是一條伊斯蘭飲食文化風情街。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如今被炒得炙手可熱的「回民街」,指的是鼓樓背後的北院門街,外地人來西安,不吃趟“回民街”就好像沒有到過西安城似的。其實,大學習巷裡的清真食品並不比“回民街”裡的差,但卻因為沒有被炒得那麼火熱,所以價格反而會低很多。在這裡,紅柳烤肉、酸湯水餃、三原甑糕、麻醬涼皮、小炒泡饃,酸菜炒米……凡是西安的網紅小吃這裡一應俱全,而且味道並不比那一條街上的差。

說起大學習這些清真食品,就想起了老鐵家的臘牛肉,那真真是隻有西安人最知道的美味。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老鐵家臘牛肉在大學習巷口向西不過百米,很少有西安人能說得清楚他們家在這兒賣臘牛肉賣了多少年,反正爸爸的爸爸小時候,他們家的牛肉就已經很有名了。老鐵家的臘牛肉不僅肉做得爛而不散,入口滑滑的,嫩嫩的,那味道鮮美的,讓人嘗一口就回味無窮,啥時候想起來都只想流口水。所以多少西安人寧願排著長隊也要嘗一口老鐵家的臘牛肉,若是逢年過節,想吃老鐵家的臘牛肉,只好半夜爬起來去排隊嘍。

因此說,來西安吃不吃「回民街」倒是次要的,而老鐵家的臘牛肉卻是一定要嘗的,所以到了大學習巷,千萬記得朝西再走百米,那裡的老鐵家臘牛肉可是非嘗不可呀。

年羹堯留給學習巷的故事

除了要吃老鐵家的臘牛肉,深埋在大學習巷裡的,還有一段古老傳奇的故事,這段故事的主人公,是幾年前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甄嬛傳》裡面那位華妃的哥哥年羹堯。

撇開電視劇裡演繹的這位皇帝的大舅哥不說,我們來說說歷史上的年羹堯。那的確是大清朝曾經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一度曾在皇帝的身邊紅得發了紫。而這位官居要位的清朝大官與西安卻有著一段非常深厚的淵源,他曾做過川陝總督,衙門設在今天西安的南院門,而他有一院宅子,就安在這條大學習巷裡。

據說這裡曾經是年羹堯姨太太們居住的地方,雖然歲月已經侵蝕了它本來的面目,但從殘存的木雕和石刻上,卻依稀可以找尋到當年富貴人家的精緻與氣派。站在院落中間,看如今被百姓生活的煙火氣息掩蓋了曾經的富麗堂皇,頓時感到歲月的往而不復與歷史的不可捉摸。那穿越了好幾百年依然可辨的雕樑畫棟,彷彿還殘存著幾百年以前穿梭其間的那些美麗的身影,不知道她們曾經在這裡有過多少的悲歡離合,如今早已成為書裡面記述的故事。

西安人對於年羹堯的故事知道的越來越少了,還能想起他在西安城裡這一院宅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畢竟年羹堯當年的官做得太大了,距離西安老百姓的生活太遠了,然而,年羹堯當年在做川陝總督時還是為西安留下了一樣東西,它就是位於大學習巷口的都城隍廟。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在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會有座都城隍廟,既然叫作城隍廟,那自然是供奉城隍的寺廟了。

可什麼是城隍呢?在班固的《兩都賦序》裡「京師修宮室,浚城隍」中可以找到這個詞的出處。那個時候,這個詞還只是護城河的意思。可是後來慢慢的,在民間出現了「城隍神」, 老百姓也叫作城隍爺,這位神仙可保城市的城池安全不受侵犯,很受百姓敬畏。

這種崇拜城隍神的風一直到了明朝,更加發展到開始為城隍分爵的程度,“城隍”在人們的心目中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城隍的祭祀禮儀也越來越隆重,皇帝都要親自參與,可見城隍的重要性。

西安今天的這座城隍廟,是清代留下的,這就不得不說到年羹堯了。

年羹堯任川陝總督的時候,一場大火,毀了西安城的城隍廟。這在當時可算是一件大事了,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城隍廟,那城市的安全彷彿立即就會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於是年羹堯立即親自督辦這件事情, 在西安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隍廟。

這座城隍廟就位於現在的大學習巷口,據史料記載,新修的西安城隍廟「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與南京、上海的城隍廟並列為中國三大城隍廟,這不能不說是年羹堯為西安人民立下的一件功勞吧。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今天的城隍廟裡,依然保存著年羹堯時期修建的正殿,異常的雄偉壯觀,山門、鐘鼓樓、牌坊及其他大殿都是後來重修的,但依然保 持著古樸莊嚴的明清之風。寺廟雖然位於西安最繁華的西大街中段上,但卻顯然肅穆森嚴,與寺外判若兩個世界。

大約與古來的廟會有關,城隍廟歷來都與小商小販不可分割。求仙上香完了以後,人們總不會忘記在廟會上帶些小玩意兒回去,久而久之,城隍廟便成了一個小商品集中區。

大學習巷,仍是記憶中的大學習巷

有很多年,西安的城隍廟幾乎成了小商品批發點的代名詞,廟門外雲集著各種小商小販,今天的城隍廟門外依然如舊,玩的,用的,針頭線腦,文房四寶,凡是百姓日常生活所用,這裡幾乎都可以找到。吃完大學習巷裡的清真食品,再逛一逛西安的都城隍廟,琳琅滿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才真正體會了西安人的煙火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味道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