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電影節期間我就預判會有上千家影視公司倒閉,沒想到行業的倒閉潮會愈演愈烈,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寒冬真是越來越加劇,一場場風暴刮來,行業已經跌入谷底,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企業倒閉也就是市場的正常反饋。”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光線傳媒(300251.SZ)董事長王長田的這段話引發眾多影視業人士的共鳴,影視上市公司市值大衰退與資本的撤離讓人真切感受到影視業寒冬依舊,而今年前五個月電影票房九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則再次印證了寒冬正在加劇,焦慮與不安幾乎寫在了每個電影人的臉上,如何破局成為電影節熱議的話題。

中國電影反思:危機何來,寒冬怎度

電影業危機重重

6月中旬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召開的時間,然而不同於以往,今年一大批從業者表達了對影視寒冬的焦慮,焦慮不僅於去年以來的多次行業遭遇的重擊,更有來自技術、互聯網行業帶來的衝擊導致對未來前景的擔憂,整個電影產業從內容製作到渠道方都有著強烈的危機感。

電影行業步入低谷的表現有三方面,一方面,電影票房從快速增長變成下滑;另一方面,行業稅務問題導致的信任危機;最後,融資不暢、上市公司市值急劇縮水,資本大撤退。電影產業寒冬背後有過去幾年電影投資過熱帶來的產能過剩、稅務問題帶來的信任危機、資本過度追逐帶來的資產高估,以及行業人才缺乏、電影工業化體系不夠完善等。

“整個影視行業面臨信任危機,從業者士氣也很低落,行業從公司到演員受到的影響仍在,行業現在面臨重塑形象的問題。”王長田表示。

除了信任危機,資本也在不斷逃離,王長田指出:“去年以來,資本大退潮,行業內上市公司市值大衰退也是重要原因。從2016年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高峰到現在,整個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平均下跌72%,現在影視公司市值只有過去三分之一不到,一家上市公司市值跌個80%是正常跌幅,這種情況下資本是無法進入的,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我們大量影片找不到資金去拍攝,今年,無論是申報電影備案還是電影開機數量都在嚴重下滑,大家都在觀望、等待、猶豫不前。”

電影下游渠道的反饋則更加加深了行業的焦慮。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和觀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為負,出現2011年來首次下降。2019年1~5月,中國電影分賬票房(不含服務費)累計249.41億元,同比下降6.35%。在觀影人次方面, 2019年1月~5月觀影人數僅為6.89億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減少了約1億人次。

這方面,有製片與院線雙重業務的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於冬感觸尤為深刻:“去年票房609億元,平均到每一天就是1.68億元,而今年迄今為止,有40多天每天平均票房大約三四千萬,足見市場很冷淡。去年電影觀影人次為17.3億,今年僅前五個月就同比減少了1億人次,要維持票房繼續增長可謂困難重重,需要我們所有電影人加倍努力產出大批優秀影片。”

隨著5G、超高清技術的落地,電影院是否還能吸引這麼多觀眾走進要打一個問號,電影人獨有的院線渠道也在遭遇衝擊。於冬表示:“影視劇公司已在給三大互聯網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打工了,對於頭部電影公司,只能仰仗電影院的發展,而未來5G的發展,帶來很多可想象的播放載體的發展,也在對電影院提出更高要求,未來電影院如果不能提供更好的沉浸式視聽體驗,或電影製作的技術不能提升到世界頂級水準,就等於我們將市場拱手讓出,而大量本土電影公司也可能淪為BAT旗下內容平臺的定製內容供應商。”

中國電影反思:危機何來,寒冬怎度

行業渴望“減負”

對於未來,王長田認為,重樹行業信心是第一要務,同時,政策的扶持也尤為重要。王長田認為:“中國電影人十分努力,電影工業化、講故事能力在未來都會有很大提升,且提升的速度將很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而當前最大問題是信心不足,因此,提振電影產業信心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政策扶持依舊是電影人內心渴望的。如今,民營影視公司融資難、負擔重,且普遍為輕資產運作,但電影又是資本密集型的項目,資本寒冬之下尤為艱難;與此同時,影視企業還要面對電影專項資金、與院線分成等負擔,如何給影視企業減負成為熱議的話題。

於冬在電影節論壇上指出,希望電影產業能夠少徵或免徵電影專項資金,他表示:“電影專項資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於電影產業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專項資金是稅前票房的5%,到2018年,全國600億票房中有300多億是國產電影,那專項資金要收走15億。”

在於冬看來,專項資金已經給一些電影公司帶來較重的負擔。“去年博納有54億元票房,稅前5%的專項資金,就是2億元以上,這對一家企業來說負擔還是很重的。儘管我們的一些重點影片也得到了一些資助,但這些資助規模較小。”

於冬提出,電影專項資金,能不能免徵3年,休養生息?讓製片方和院線獲得緩衝,尤其是在電影行業下行這個階段,要鼓舞大家,共克時艱。

王長田表示:“5%的專項資金有調整的必要,但我覺得還不夠。在全國各個行業都在減稅降負的今天,電影行業到底減稅降負多少,現在是沒有方案的,亟待提上議程。其次,需要改革不合理的電影市場利益分配機制,比如院線和片方的分賬比例就極為不合理。如果你是電影的投資方,你能夠拿到的分賬,相當於100元票房裡面只能拿到30元錢,這個比例在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最低的,且已存在多年,對電影製作的投資積極性帶來很大打擊,這也是我們電影內容公司製作能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變分賬結構,建立鼓勵內容創作的分賬體系,對中國電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全球範圍來看,國內電影公司的票房分賬比例或許並不高,但這並不代表院線方的日子就好過,如今,國內大批影院倒閉潮也給行業敲響了警鐘。

那麼票房分賬比例該如何設置呢?於冬表示:“提高製片方票房分賬比例是對的,但也需考慮到當下電影院線面臨的困境,分賬比例什麼時候調整、該如何調整還需要經過充分科學的論證。”

多位業內人士都認為中國電影政策已到了需要深化改革的時候。“我覺得中國電影改革已經到了深化改革的時期,我們也希望從政府到行業通過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把脈,為行業進一步發展做鋪墊,推動產業繼續進步。”於冬表示。

萬達影視總經理姜偉指出:“現在影院端已高度市場化,我覺得完全可以在專項基金如何使用上做一些新的考慮。在補貼方面,很多國家對於電影有大量補貼,通過稅收優惠或者是返還的方式來實施,效果非常好,像新西蘭電影產業可以有25%到40%的退稅,我覺得中國完全可以也具備這個條件實施類似的扶持政策,我們希望有好的退稅政策,幫助我們的電影產業繼續成長。”

中國電影反思:危機何來,寒冬怎度

困難與機遇並存

雖然電影產業的危機重重,但希望仍在,去年電影產業的困境中,依舊有許多給人希望的閃光點。

“2018年中國電影類型、美學、票房都取得了突破,社會影響力巨大,一批優秀國產影片不僅在票房上取得成績,而且在社會影響力上也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從去年年初春節檔的幾部大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到暑期檔的《我不是藥神》,國慶檔的《無雙》……這一批優秀國產影片挑起了大梁,為市場貢獻了63%的票房佔比。所以2018年是中國電影人用自己的情懷跟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奉獻了一大批優秀國產影片,使得票房歷史性地突破了600億大關。”於冬感嘆。

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稱,雖然中國市場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飛速發展後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但中國電影市場仍然是全球電影產業的支柱,與北美市場一起,引領全球電影產業發展。今年電影節上發佈的《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電影走向平穩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電影呈現六大新亮點,這六大新亮點構成了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基本面,推動中國電影進入健康發展軌道。這六大亮點主要是指:《我不是藥神》拉動了現實題材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主流;《紅海行動》以口碑破解票補依賴,口碑驅動成為產業共識;中美合拍《巨齒鯊》實現全球票房拓展,為後續國際化合拍提供借鑑;進口片題材開始多元化;黃金週票房效應預期調整,電影內涵重要性提升;互聯網宣發發揮關鍵角色,成觀眾重要認知和購買渠道等。

劉嘉指出,相比北美,中國觀影群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而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電影產業向好這一大趨勢不會改變。

互聯網的發展也在給電影產業帶來新的驅動力。電影節上,代表互聯網電影新生勢力的愛奇藝影業總裁亞寧表示:“互聯網的發展悄然改變著傳統電影生態與格局,危機意識之外,從業者更應當看到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正在給電影產業帶來新的增量。”

在亞寧看來, 互聯網給傳統電影帶來的“增量”具體體現為三個層面:平臺受眾層面,以愛奇藝為例,2019年第一季度的會員體量達到9680萬,比上年增長800餘萬,受眾群體以及付費模式發展增速,不僅為平臺的內容創新、模式創新、新技術應用和目標人群挖掘搭建良好基礎,更令傳統電影在互聯網上的收益能夠反哺片方、影院;內容形態層面,網絡大電影的繁榮也給電影產業輸送了大量內容和人才,過去幾年,網絡大電影上線已經超過1000部,新的內容形態令更多行業新人有了接觸電影、從事電影行業的機會,給予了青年創作者廣闊平臺;傳播渠道層面。互聯網給傳統電影在影院、電視、DVD之外,增添了新的網絡播出平臺,且產生互聯網版權,給片方增加新收入的可能性。

中國電影反思:危機何來,寒冬怎度

電影產業該如何修內功

在困難與機遇面前,電影產業如何把握機遇成為產業實現新繁榮的關鍵。那麼當下電影產業該如何勤修內功?

首先,在內容提升方面,中國電影人還需要繼續努力。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疲於押注爆款、打擊盜版,不如紮實練內功”成為多數電影業人士內心的共鳴,當一部小成本製作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在中國市場票房超過3.7億時,無論是國際電影市場上的經驗老到的職業買家,還是一直在追趕好萊塢標杆的中國影人都突然驚醒,在票房面前,商業和藝術並非無法做到兼顧,而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更願意走進影院,以用“腳”投票的方式來支持自己喜歡的電影。中國電影要繼續創造高票房,打造大量優質電影內容是關鍵。

其次,在人才教育上,中國電影人還需要加把勁。業界指出,相比好萊塢,中國電影製作水準還有很大差距,這背後核心原因就是人才缺乏。上海溫哥華電影院學院執行長蔣為民指出,目前中國影視類的院校有300多所,重點大學達到了30所,每年影視類的專業報考人數不斷在攀升,但很多名牌院校的畢業生進入到社會以後,卻很難進入行業。

可以說,目前中國電影產業面臨嚴重的產學脫節的問題,作為產業平臺方代表,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向華表示:“因為缺少中間環節,很多從專業院校剛畢業的導演、編劇、演員、製片人等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愛奇藝等互聯網公司的出現有望搭建中間環節,鼓勵青年導演拍攝一些成本相對比較低的網絡大電影、網劇,讓他們將來能有機會完成更多的創作,這是非常關鍵的實踐。此外,在人才培養和輸出方面,企業也要與電影學院加強合作,愛奇藝與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相關合作,都為青年影視人才搭建了進入市場創作的新通路。”

最後,在打造電影工業化方面,中國電影還落後較大。普華永道合夥人馬驍俊指出,電影行業已經脫離野蠻的爆發式增長階段,走入充分競爭時代。隨著市場對投資回報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視項目單體投資規模的日益走高,市場對電影工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之路也必須加快步伐。然而,目前現狀並不樂觀,《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表示:“中國的電影行業還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在我做了《流浪地球》之後,才知道工業化這條路有多難,我們跟好萊塢有多大差距。”

如何找到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路徑?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祕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表示:“工業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標準,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標準化對我們這個行業發展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第一個是建立廣泛的認同;第二就是經驗和技術的留存;第三就是減少不確定性;第四是提高行業效率。”

當然,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之路並非一蹴而就,需要產業上下游持續學習和努力。

在做到以上的基礎上,中國電影也將會步入一個新的臺階。正如阿里影業董事長樊路遠所言,電影產業目前進入亟須沉澱的階段,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人口基礎,具備持續超越的優勢,但在內容品質層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那麼,就讓大家對中國電影拭目以待,期待電影人能夠抱團禦寒、迎難而上、再創輝煌。

相關推薦

推薦中...